APP下载

气候变化、财政支农支出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

2021-08-14黄筱玥吴青林

山西农经 2021年14期
关键词:共线性支农化肥

□黄筱玥,吴青林

(江西农业大学经管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45)

1 研究背景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农业生产是否稳定,直接关系到农民收入、经济稳定和国家安全。但是,农业生产有一定的脆弱性,会受气候、国家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现阶段,全球变暖的趋势日益明显,再加上工业生产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影响。

为了确保粮食生产的稳定和安全,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提高对农业生产的支持,例如实施“四减免”(农业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和屠宰税4 种税)、“四补贴”(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4 个方面的补贴)的支农惠农政策,尤其是2004—2020 年国家连续17 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更加凸显了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

在相关政策逐步落实过程中,我国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数额逐年提升,财政支农支出力度不断加大,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也日益增大。深入研究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对我国农业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文献综述

关于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文献,总体来说可以分为3 个方面:一是气候变化会增加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同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存在较为显著的地区差异[1];二是气候变化会影响农业生产的结构和布局[2];三是气候变化提高了农业防灾减灾的成本[3]。

国内学者在气候变化、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产出的关系实证方面的研究如下。

李颖等(2013)[4]利用化肥施用量、农药施用量等4 个主要投入要素计算我国农业碳排放量,并分析了农业碳排放与农业产值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农业产出每增加1 个单位,能够推动农业碳排放增长0.69 个单位。

朱铁辉等(2013)[5]基于2000—2009 年的山东省17 地市面板数据,对山东省农业产出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降水和财政支出对于农业产出增长的贡献率较大,气温对于农业产出增长的贡献率较为稳定,并且不受地域因素影响。

石成玉(2015)[6]基于1999—2012 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农业水利投资与农业生产增长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农业水利投资能够显著降低我国各地区耕地产出效率的损失。

李泉和陈健(2019)[7]基于2007—2016 年我国西北5 省份的面板数据,研究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发现结构合理的财政支农支出能够有效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综合以上相关文献可以发现,不同学科领域对农业生产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很多,在研究过程中无法综合考虑所有因素,因此关于气候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分析存在一定误差。

在研究过程中引入了公共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在研究气候变化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同时,加入了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采用回归分析、多重共线性检验及修正等定量方法探究上述三者间的关系。

3 模型构建

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构建如下时间序列回归模型的基本方程。

选取的研究区间为2000—2018 年,公式中各变量解释如下。

(1)被解释变量:农业总产值(y)。

(2)核心解释变量:年均温度(temp),即全国年度平均气温,由各主要城市年平均气温的均值表示,单位为℃;年降水量(prec),即全国年度降水量,由我国各主要城市的年均降水量的均值表示;财政支农支出(cc),由于2007 年中国统计年鉴对财政支出项目进行了重新划分,2006 年前财政支农支出变量采用统计年鉴中财政支农支出指标,2007 年后采用财政用于农林水事务支出的指标。

(3)其他解释变量:劳动力投入(laber),采用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量为指标;播种面积(pa),采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指标;有效灌溉面积(ia),指具有一定水源、地块比较平整、灌溉工程或设备已经配套且在一般年景下能够正常灌溉的耕地面积;化肥投入量(F),采用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为指标;机械动力投入(Em),采用农业机械总动力为指标。

以上各个解释变量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我国历年的统计年鉴。

4 实证分析

4.1 描述性统计

模型(1)中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通过对表1 的分析,发现被解释变量(农业产出)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标准差不断扩大。在解释变量中,劳动力投入呈先下降后增加的U 型趋势,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财政支农投入、化肥投入都呈逐年上升趋势,而机械动力投入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表1 中国农业产出各变量的统计描述(2000—2018 年)

4.2 回归分析

根据表2 的回归结果,可以得到回归方程,具体见下式。

表2 回归结果

根据回归方程(2)有如下发现。

第一,laber 系数为-1.08,表示劳动力投入与农业产出呈反向变动关系,每多投入1 单位的劳动力,农业产出反而减少1.08 个单位,这与基本的生产知识和日常认知不符;pa 系数为-0.34,表示播种面积与农业产出呈反向变动关系,即每多投入1 单位的播种面积,农业产出减少0.34 个单位,这与基本的生产知识和日常认知不符;Em 系数为-0.49,表示机械动力投入与农业产出呈反向变动关系,即每多投入1 单位的机械动力,农业产出降低0.49 个,这也与基本的生产知识和日常认知不符。部分变量回归系数的符号与通常的认知相悖,参数的计量经济意义并不合理。

第二,重要解释变量平均温度temp 和年降水量prec 的t值分别为-0.411 2 和0.537 1,都较低,通过查表可得,二者t值均低于显著临界值,无法拒绝原假设,因此重要解释变量temp 和prec 均不显著,即年降水量和平均温度对农业产出并没有显著影响。

第三,回归方程的R2较高,表明方程的拟合程度较好,可以认为该回归方程的解释程度较好。综上可知,方程(1)很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

4.3 多重共线性检验

使用相关系数矩阵检验多重共线性,具体见表3。

表3 检验多重共线性的系数矩阵

表3 是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可以看出,laber、pa、ia、F、Em、cc、temp、prec 等变量之间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均接近1,表明这些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较高,所以模型(1)存在多重共线性,还需要进行模型的修正。

4.4 多重共线性修正

当从共线性变量的回归中得到了高度不可靠的结果时,一般的解决方法是设定一个解释变量个数更少的模型,主要采用减少模型当中变量个数的逐步回归法进行分析。逐步回归法的基本思路是:采用OLS对各个变量进行逐一回归,根据最终结果以及经济学的意义,选出拟合效果最好的双变量回归方程,然后再增加其他的变量,直到选出最佳的回归模型。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对y分别关于laber、pa、ia、F、Em、cc、temp、prec 进行两变量的最小二乘回归,比较各个回归结果的,其中,y对ia 回归的R2最大,因此,选择ia 为重要的解释变量。

第二,对y和ia,以及laber、pa、F、Em、cc、temp、prec中的任一解释变量做三变量的最小二乘回归,按照相同的规则确定cc 是重要的解释变量。

第三,重复相关操作,最终得到重要的解释变量为ia、cc、prec、temp、F。

5 实证检验结果

根据以上实证检验的分析,最终应舍弃解释变量laber、pa、Em,得到y关于ia、cc、prec、temp、F 的回归方程。

通过对模型进行多重共线性的修正后,各个变量的系数都变的较为显著,同时系数的符号也符合通常的认知,虽然变量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多重共线性,但是对最终的结果并没有产生太大影响,因此该模型是较好的农业产出方程。

由方程(3)可知,影响农业产出的因素主要有年均气温(temp)、年均降水量(prec)、财政支农支出(cc)、有效灌溉面积(ia)、化肥投入量(F)。另外,气温与降水量的变化都同农业产出呈反向变动,每单位的气温上升会降低1 206.84 单位的农业产量;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生产呈同方向变动,每增加1 单位的财政支农支出会增加2.69 单位的农业产量。因此,应当严格控制CO2排放量,降低温室效应对于农业生产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加强对农业生产的扶持力度,提高财政支农支出,借此增加农业产出。

6 政策建议

6.1 减缓气候变化,提升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温度与农业生产呈反向变动关系,即由于温室效应引致气温升高,给农业造成不利的影响。2015 年12 月通过的《巴黎气候协定》,为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指明了方向。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要改变之前高投入、高排放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向集约型的发展方式转变,逐步降低第二产业在GDP 中所占的比重,增加第三产业比重,改变过去全球产品加工厂的地位[8]。

除了减缓气候变化,还要适应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近期内难以改变,因此,应选择合适的方式为适应气候变化筹集资金,进行技术转让,并保证透明度。

建议将减排纳入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指标。我国过去长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GDP 是政府最重要的绩效考核指标,带动了地方政府追求GDP 的“晋升锦标赛”,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也反映了在我国特殊的财政分权体制下,绩效考核指标对地方政府行为有巨大影响。可以将减排目标细化并加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从而促进我国整体减排目标的实现[9]。

6.2 增加财政支农支出,尤其是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财政支农支出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高度关注“三农”问题,并且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持续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前文的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增加财政支农支出能够促进农业生产。因此,应继续贯彻国家政策,加大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财政投入,改善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的更新,通过物质与技术等多方面的投入,不断降低气候变化给农业生产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其中,应把“治理水患、改善农田、修筑道路”作为财政支农的主要方向,改善农村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有效增强农业生产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10]。

6.3 合理控制化肥投入量,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化肥生产和消费国家,化肥被认为是提高农业产出的最直接手段。根据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化肥投入可以有效增加农业产出,每增加1 单位的化肥投入可以增加6.44 单位的农业产出,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可以单纯为了追求农业产出而大量使用化肥。近年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以及环境污染问题都与过度使用化肥有一定的关系。化肥当中所含有的硝酸物质进入人体之后会转化成亚硝酸盐,这是一种致癌物质,我国近年癌症发病率逐年升高,与经常食用通过化肥催熟的食物有很大关联。另外,化肥当中含有的硫酸铵、氯化铵等都属生物酸性肥料,容易导致土壤酸化,造成土壤养分流失,导致土壤贫瘠化,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从根本上破坏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过量使用化肥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农业产出,但是其带来的危害却是长久的。控制化肥用量,合理调整化肥结构,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11]。

6.4 积极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实现由粗放型农业生产向集约型转变

在去除多重共线性的过程中发现,有效灌溉面积对于农业产出的影响力和相关性明显高于播种面积对农业产出的影响力和相关性。因此,集约型的农业生产方式对增加农业产出的效率明显高于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方式某种程度上还停留在“靠天吃饭”的阶段,不仅需要投入大量土地资源,而且每单位土地的利用率很低。相比之下,集约型生产方式在充分利用一切资源的基础上,更集中合理地运用现代生产技术与先进生产工具,充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加大人力资源投入,保证单位土地上的农业产出最大化,实证分析和现实生产都证明集约型农业生产方式是更适合农业发展的道路[12-13]。

7 结论与展望

我国农业产量增长离不开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实现农业增产核心是增加财政支农,提高财政支农效率。针对存在支农效率低下的问题,建议优化财政支农资金结构,加强农业支农资金管理,实现农业现代化生产进程,要重视农业生产技术更新,改善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通过物质与技术等方面的投入,不断降低气候变化给农业生产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要改变农业生产方式,严格控制CO2排放量,降低温室效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作为我国的基础性产业,生产周期长,易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具有弱质性,因此政府部门应当给予更多关注,完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增加财政支农支出,尤其要增加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财政支农支出。应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集约型农业生产,合理控制化肥的使用量,注重农业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共线性支农化肥
7月我国化肥进口量增加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田间试验化肥减量增效促农增收
乡村振兴致富路越走越宽
化肥农药减量,怎么减?
南瓜SWEET蛋白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与进化分析
银行不良贷款额影响因素分析
银行不良贷款额影响因素分析
农业农村部将开展金融支农创新试点
我国寿险需求影响因素的岭回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