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层次分析法与学科评估的我国高校排名的实证研究
——以“人文社科类”专业为例

2021-08-12杨苗苗徐晨曦张欣怡胡郁祥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社科类语言文学教育学

朱 伟,杨苗苗,徐晨曦,2,张欣怡,胡郁祥

(1.信阳师范学院 地理科学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2.宝鸡文理学院 地理与环境学院,陕西 宝鸡 72100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与日趋成熟,高等院校的综合实力排名也逐渐受到广泛关注。高校排名是学科竞争力与学术影响力研究的重要内容,对高校学科建设和学术队伍培养等工作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1]。在国内外高校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指标体系。高校排名通常由非官方的评估机构,依据能反映大学学术质量的指标体系,广泛地收集数据,通过各指标权重,对大学实力和类型进行评估与划分,最终公布“最佳大学”名单。高校排名较早在国外出现,促进了大学之间的竞争。虽然也有其不足之处,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满足了部分社会需求,是社会了解高等教育、评价高校办学质量的最直截了当的方式。

目前国际通行的世界大学排名机构有:英国世界大学排名(QS)、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THE)、美国世界大学排名(U.S.News)以及中国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等。其中,QS、THE和U.S.News排名存在诸如学术声誉、师生比、师资水平和经济财政等客观指标,也同时存在如雇主声誉、国际化程度、国际协作等非客观指标,该部分指标可能会对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产生不利影响,在发展中国家的高校多在国际化程度和国际协作等指标中处于劣势地位;软科ARWU排名在2003年由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推出,采用N&S(Nature&Science)发文数、N&F(Nobel&Fields)奖折合数等6项客观指标进行评价,具有方法客观、结果透明、相对稳定等一些特点,但也存在过于侧重理工学科、过多采用科研成果等问题,这样导致以文史学科著称或重视应用技术研究在评价中处于劣势。

当前国内常见的中国大学排名主要有3种来源:一是来自部分高校,如中国人民大学版、武汉大学版;二是来自非官方的民间机构或学术团队,如武书连版、校友会版等;三是世界大学排名中的中国高校排名,如QS排名、THE排名、U.S.News排名、自然出版指数排名等。多数高校排名类型自出现伊始就饱受争议,如指标不科学不合理、潜规则盛行等问题。自然出版指数(CN版)在2010年由英国自然出版集团推出,以不同机构在前一年发表自然科学系列期刊文章数为基础,为评估大学的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提供新思路,能够为本文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评估体系,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使命,也是中国高校评估体系不断完善的标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不仅能够推动实现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也能为全球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2]。缘于上述研究背景和现状,众多学者对此类研究进行尝试与探索,通过系统调研、缜密计算、比较分析,不断丰富完善评估指标体系[3-6]。但是,考虑到高等院校的复杂性、人文社会科学的特殊性,即高等院校的建设成果形式多样、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周期普遍较长等情况,在我国高校排名方面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亟待建立兼具科学性与社会性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客观、便捷、准确的方法开展我国高校排名的实证研究,并为此类研究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一、数据与方法

(一)数据来源

全国第4轮学科评估(CUSR,China University Subject Rankings)在2016年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启动,CUSR中包括师资队伍与资源、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这4个一级指标框架和若干二级指标,采用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也是我国规模较大、层次较深、专业性和权威性较强的官方学科评估,参评院校概况见图1。本文以全国第4轮学科评估结果[7]为数据源,选取“人文社科类”高等院校的评估结果,使用网络爬虫技术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主要步骤为:(1)将“人文社科类”中的各个专业排名和高校进行联系,并构成字典数据结构;(2)将上述数据结构进行去重和拼接处理,整理为二维列表;(3)将二维列表导出后写入Excel表格中,得到255×17的矩阵作为本文的数据源。

图1 全国第4轮学科评估中“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概况

(二)方法流程

在相关研究中常采用的方法有德尔菲法[8]、模糊评价法[9]、层次分析法[10]等,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基于Yaahp软件[11]构建层次分析模型结构(表1)。主要步骤为:(1)确定评价因素及其所具有的包含、并列和从属等相互关系;(2)依据其关系进行“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的3层体系构建;(3)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重要性的两两比较并构建判断矩阵;(4)计算权重并进行层次单排序和总排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表1 “人文社会科学类”高校排名的层次分析模型结构

二、实证分析过程

(一)分值与权重分析

第4轮学科评估的结果按照位次百分位分档呈现,具体方法是依据“学科整体水平得分”的位次百分位,只公布前70%的学科并将其进行“3级9档”的等级划分,在强调学科水平的同时,有助于淡化分数和名次的影响。在本文中按照1-9标度法进行分值的直接赋值(表2)。

表2 评价结果与位次、分值对应表

运用Yaahp10.1进行层次分析模型构建,以图1中参评院校数量为主、博士点院校数量为辅,进行表1中层次分析模型结构的判断矩阵构建。目标层的判断矩阵表格结果见表3,其余判断矩阵表格略。其中,本文的判断矩阵一致性分别为:CRX0=0.0189,CRY1=0.0000,CRY2=0.0000,CRY3=0.0054,CRY4=0.0089,CRY5=0.0000,CRY6=0.0089。均满足CRN<0.1000[12],即通过一致性检验。

表3 目标层判断矩阵表

依据目标层、准则层判断矩阵获得的层次单排序结果,进行层次总排序的合成权重计算(表4)。其中,准则层中社会学类(Y3)的权重值较高,其次是文学类(Y5),政法学类(Y1)、经济学类(Y2)和历史学类(T6)的权重值相差不大,教育学类(Y4)的权重值较低;指标层中马克思主义理论(Z34)、中国语言文学(Z51)和哲学(Z31)的权重值较高,其次是应用经济学(Z22)、社会学(Z32)、中国史(Z61)和外国语言文学(Z52),其余指标的权重值相差不大。

表4 合成权重表

(二)结果与因素分析

利用网络爬虫技术中获得的全国第4轮学科评估结果作为数据源,结合表4中合成权重值计算院校评价总分并进行排名,结果见表5。其中:(1)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作为我国高校“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双子星”,其在政法学类、经济学类和历史学类等准则会表现优异,尤其是在哲学、法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社会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等指标层均获得“A”或“A+”评分;(2)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是我国仅有的两所位列“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师范类高校,其在社会学类、教育学类和文学类等准则层表现优异,尤其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和外国语言文学等指标层均获得“A-”及以上评分;(3)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名次较为接近且形成所谓的“师范高校集群”,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学和中国语言文学等指标层均获得“B+”及以上评分且各有特色,如南京师范大学的外国语言文学、华中师范大学的政治学和中国史、东北师范大学的世界史等均斩获“A-”及以上评分。

表5 评价总分与排名结果

运用SPSS 23.0中的系统聚类[13]对表5中的主要高校进行分析,结果见图2。

图2 主要高校系统聚类分析图

图2中:(1)“中国人民大学—兰州大学”聚类(聚类#1)以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综合类院校为主,此类院校以政法学类、经济学类、社会学类或历史学类专业见长;(2)“华中师范大学—同济大学”聚类(聚类#2)以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师范类院校为主(含西南大学),也包括一部分浙江大学、苏州大学、河南大学等综合类院校,上述院校以社会学类、教育学类和文学类专业见长。

运用相关性与显著性分析[14]对表1中指标层进行分析,结果见图3。其中:(1)从相关性分析结果来看,“人文社科类”专业间相关性较高,仅民族学与体育学同其他专业的相关性较小,但民族学与中国史和中国语言文学、体育学与教育学和心理学关系紧密,此外法学与教育学、应用经济学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性较小;(2)从显著性分析结果来看,“人文社科类”专业间显著性较低,仅民族学与体育学同其他专业的显著性较高,如民族学与应用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和外国语言文学,体育学与法学和考古学的显著性较大。

三、结语

对于高等院校而言,高校排名是一种极为有力的激励机制,能直观地反映高校科研建设成果,并为高校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事业、提升综合实力提供科学的参考。目前,我国的高校排名研究仍处于自身生命周期理论的进入与成长期,亟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5]中提出“定期对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进行评估”之后,部分机构开始此类研究。但迄今为止,官方并未对此类研究成果进行相应的规范和引导[16],因此高校排名中存在的商业操作等行为也乱象丛生、饱受争议。层次分析法具有定性、定量、系统化与层次化的优点,当影响指标因素较多、各因素难以量化时,该方法可以提供参考。本文基于全国第4轮学科评估结果,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人文社科类”高等院校排名的实证研究,以期为后续的高校排名研究提供思路,并为将来的调整教育资源[17]、促进教育公平[18]等研究提供依据。

图3 “人文社科类”专业相关性与显著性分析图

猜你喜欢

社科类语言文学教育学
一部系统研究批判教育学的力作
——评《批判教育学的当代困境与可能》
月度荐书单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曲靖师范学院教育学学科
关于社科类社团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功能完善探析
一束光
浅析英语语言文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
Great Adaptation to A Great Work
韦钰:神经教育学与创新力培养
Quality Direction and Quality Perform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