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语言学视阈下沈丘县村名研究

2021-08-12王刘允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沈丘县专名音节

王刘允

(西安外国语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8)

地名作为词汇中的专有名词,不仅蕴含着丰富的语言现象,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从文化背景的角度入手,运用文化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分析地名,不仅可以加深对专有名词的了解,还可以洞悉地名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沈丘县位于河南省东南,西邻项城,西北、北部接淮阳、郸城,东南与安徽省界首、临泉毗连。沈丘县人民政府在槐店镇,以槐店镇为中心,东至安徽省界首市28公里,西至项城市2公里,南至安徽省临泉县35公里,北至郸城县16公里,西北至淮阳县7公里,西经项城至周口市52公里,西北至郑州市243公里。

一、沈丘县村名的语言学考察

对地名的研究离不开语言学的理论方法,正如李如龙所说:“在人文社会科学中,语言这一学科已显示出其领先学科的地位,即便是自然科学和技术应用等学科,也无法忽视语言学的成果。科学发展到今天,地名研究要按照理论逻辑和实际需要等,把地名研究建立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之上,而不能只是运用地理学、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1]所以,对地名的研究,需要根据文化背景分析命名理据,挖掘地名蕴含的文化内涵。

(一)沈丘县村名音节构成分析

音节是发音的最小的语音单位,经历了由单音节到多音节的演变过程。在现代汉语中,多音节词语占据了主要地位,地名亦是如此。游汝杰指出:“现代汉语的词汇在数量上是以双音节占优势的,但是从历史上看却有一个从单音节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从历史地名也可见一斑。”[2]沈丘县的地名音节构成也符合这一规律,多音节地名在音节构成中占优势,其中,双音节地名所占比例最多,三音节地名所占比例次之(见表1)。

表1 沈丘县地名音节分布情况

1.双音节地名

桃园、郑庄、许庄、晏庄、张湾、陈庄、徐营、路庄、阮庄、李坟、李楼、杨洼、孙庙、李庄、卢营、程庄、郭岗、吴营、杨庄、夏庄、陈营、陈观、王楼、李庄、王庄等,共计333个,占沈丘县地名总数的58.5%。

2.三音节地名

崔老庄、保金堂、前严庄、后严庄、卞老家、晏老家、梁唐庄、大褚庄、崔大桥、牛王庙、李楼东、李楼西、老邢庄、徐范庄等,共计230个,占沈丘县地名总数的40.4%

3.四音节地名

刘庄店东、刘庄店西、刘庄店北、新安集东、新安集西、三大夫营,共计6个地名,占沈丘地名总数的1.1%。

(二)沈丘县村名通名研究

“所谓的地名的通名是指地物的地形地貌所具有的本身含义或共性特点的通用名称。一个地域的地名通名的种类和分布情况反映着这个地域的地形和地貌特征。”[3]据统计,沈丘县地名共有通名47种,其中“庄”“营”“楼”使用频率最高,分布范围也最广(见表2)。

表2 沈丘县地名通名分布情况

“庄”出现了202次,“营”出现了83次,“楼”出现了67次。其中“庄”的分布范围最广,沈丘县所有乡镇均有分布,其次是“楼”“营”“寨”。另外,也有出现一次的通名,如头、洞、墩、棚、槽、寺、庵、井等。

沈丘县村名通名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自然地理实体通名,又可以分为地形地貌、水文环境等小类;二是人文地理实体通名,又可以分为聚落、人文建筑、生产贸易、军事设施等小类。

1.自然地理实体通名

反映地形地貌的通名:岗、岭、山、头、洼等。如王岗、吴岗、王岭、洪山、虎头、洼刘营等。

反映水文环境的通名:河、湖、湾、洞等。如丰产河、蔡河、高湖、张湾、蒋湾、于古洞、梁古洞等。

2.人文地理实体通名

反映聚落的通名:庄、家、街、里等。如大李庄、王廷庄、卞老家、晏老家、中心街、九里、八里湾等。

反映人文建筑的通名:庙、寺、堂、阁、园、楼、林、门、院、棚、桥、坟、冢等。如王白庙、天齐庙、清凉寺、保金堂、宋阁、李竹园、大王楼、小王楼、老官林、肖门、高门、刘院、胡院、八里棚、天桥、张桥、刘坟、李坟、胡冢、黄冢等。

反映生产贸易的通名:窑(尧)、坊、集、店等。如盆尧、刘尧、营坊、新安集、杨集、刘庄店等。

反映军事设施的通名:关、营、寨等。如东关、西关、北关、马营、三姓营、孟寨、王寨、赵寨等。

(三)沈丘县村名专名研究

“每个地名都有自己的专名,没有地理的专名便没有地名可言。”[4]李如龙认为:“早期的地名只有专名没有通名,但这些专名中常常会有通名语素。最多的是通名语素和方位词、形容词、数量词或名词的各类组合。”[1]据统计,沈丘地名的专名构成从词性上可以分为方位词(方位词本属名词,此次分类为方便统计单独列出)、形容词、数词、名词等。

1.方位词

现代汉语方位词多表示方向或位置。沈丘县村名中多是单音节方位词,如东、西、前、后、南、北、里等,相关村落有:东孙楼、西寨、前寨、后李庄、南杨集、北马庄寨里等66个;成组出现的地名,如表示前后、东西、南北对应的:前严庄、后严庄,后东、后西,纸店东、纸店西,新安集东、新安集西,南杨集、北杨集,南王庄、北王庄;表示三个方位对应的,如:刘庄店东、刘庄店西、刘庄店北等。从以上同组出现的地名可以看到,人们对方位的认知运用到地名的命名上了。

2.形容词

在现代汉语中,形容词又可以分为状态形容词和性质形容词。沈丘县村名多是性质形容词,如大、小、新、老、美等,相关村落名有:大于楼、大王营、大吴庄、小辛营、小王楼、小陈营、新建村、新寨、老寨、张美庄等56个;有许多地名是成对出现的,如李小庄、李大庄,大郑营、小郑营,大涂营、小涂营,大郭庄、小郭庄,小欧营、大欧营,新寨、老寨等。这说明人们借助地名来表达对事物性质的认知与感受。

3.数词

根据统计,沈丘县村名中带有数词的比较少,只有九里、三大夫营、后三庄、莲三村、莲二村、莲一村、刘八庄、三姓营、八里湾、二院庄、八里棚共计11个地名。

4.名词

沈丘县村名由名词组合构成的有:张庄、曹楼、代营、刘庄、邵庙、马楼、大刘集、崔庄、盆尧、王其庙、杨楼、田营、鹿楼、梁庙、常楼、韦庄、王岗等。其中,姓氏加通名所占的比重最大,说明沈丘地区的人们宗族观念很强。

(四)沈丘县村名语词构成分析

有学者指出,现代汉语的命名标准大致是以“专名定位、通名定类”的,沈丘县的村名基本符合这样的命名标准。沈丘县村名构成主要有两种形式,其中专名和通名结合分布最广,在沈丘县各乡镇均有分布(见表3)。

表3 沈丘县村居地名结构分布情况

1.专名型

在沈丘县村名中,有少部分地名只有专名,没有通名,如船民、留福、后东、后西、兴隆、打渔王。

2.专名和通名结合型

“专名+通名”的结构形式在沈丘县村名中十分普遍,如白集、杨楼、田营、鹿楼、梁庙、程营、张单庄、老官林、兖营、河滩、查大庄、常楼、张美庄、韦庄、后三庄、刘楼、高庄、李竹园等;“专名+通名+专名”这种形式的地名都是在通名的后边再加一个表示方位的专名,如刘庄店东、刘庄店西、刘庄店北、李楼东、李楼西、纸店东、纸店西、新安集东、新安集西等;“专名+通名+通名”这种形式中的地名往往带有两个通名,如徐埠口、刘埠口、王关庙、秦庄寨、陈埠口、八里湾、李楼营、二院庄、八里棚、酒店庄、木林桥、刘庄寨、王观庙、朱庄寨、高山店等;“通名+专名+通名”这种结构形式在沈丘县村名中比较少见,如洼张庄、洼刘营、岗王庄、洼李庄等;“通名+专名”是“专名+通名”的变体,在沈丘县村名中也比较少见,如沙南、河南、寨里等;“通名+通名+专名”是“通名+专名”的“变体”,沈丘县村名中用法较少,仅出现一例,如庙山李。

三、沈丘县村名的文化考察

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往往会推动词汇的变化,但地名的延续性、稳定性却使其保留了具有地域色彩的文化烙印。牛汝辰指出“地名是文化的镜像”[5]。沈丘县的村居地名与当地的历史文化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沈丘县村名反映地理文化

据县志记载,沈丘县境内除河流外,湖洼较多。清朝前期,沈丘县境内,尤其颍(沙)河、泉河之间分布着许多大小不等的湖洼地。清末、民国时这里“潦则为湖,早则成坡”,是著名的“小雨小灾,大雨大灾,无雨旱灾”的湖洼地,沈丘县西北高,向东南部缓慢降低,但北、中、南三部地表形态略有差异。泉河以南以平坡地为主,颍(沙)河、泉河之间,高陵地与湖坡地相间分布很广,颍(沙)河以北,地形地表与沙南相似,其东部及东南部呈高岭地与河滩地相间的形态。地形、水文条件对地名的影响,在地名中可窥见一二,如蔡河、半截河、洼张庄、徐埠口、菜洼、北韩湾、陈洼、陈埠口、八里湾、王岭、薛岭、沙岭、西李口、大李口等。

(二)沈丘县村名反映民族心理文化

1.宗族姓氏观念

语言学家罗常培认为,“在社会结构中,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性符号,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社会成员赋予它某些规定性,用以形成了一种姓氏制度。”[6]中国人的宗族观念强,常用姓氏作为聚居地的名称。据统计,沈丘县地名中,用姓氏命名的村庄有445个,占总数的78%。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姓氏加通名,如张庄、曹楼、代营、刘庄、邵庙、陈楼、付营、唐楼、刘庄、王堂、魏桥、安庄等;二是形容词加姓再加通名,如大于楼、大王营、大吴庄、大辛营、小辛营、大王楼、小王楼、大褚庄、大王庄、小陈营等。

2.传统宗教信仰

据县志记载,沈丘县境内有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佛教、道教。佛教和道教在沈丘流传最久,对人们的思想信仰、生活习惯的影响也最广泛。全县佛寺、庙宇、道观众多,不少村庄以寺、庙、观命名,民间所设经堂、佛堂遍及全县。相关村落有:清凉寺、绍庙、王其庙、王关庙、马堂、玉帝庙、梅庙、赵庙、张乃庙、庙山李、辛堂、陈观、马李堂、白果堂等共计24处。

3.向往美好生活的心理

自古以来,人们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幸福平安的渴望寄托在人名或者地名上,这是中国人表达诉求的一种特殊方式,如丰产河、留福集、增福庙、龙王庙、兴隆村、天齐庙等。

(三)沈丘县村名反映商业文化

自古以来,沈丘县的行商多于坐贾,摊贩多于商店,较大的商户多集中于老城和槐店,农村集镇分布着以杂货业为主的商店和以牲畜、粮食为主的商行,由此形成了特有的商业文化,如纸店集是明代较大的码头,商业以土布、盐业、粮业为盛,后来逐渐形成一方大集。其余还有留福集、新安集、白集、北杨集、石槽集等。

(四)沈丘县村名反映军事文化

沈丘古称“梁、宋、吴、楚之冲,齐、鲁、汴、洛之道”,豫、皖两省边界,过军、驻军频繁。北宋末年,金兵第四次南下,完颜兀术率军驻扎沙河沿岸,今北郊乡的兀术营村即因此得名;南宋时期,金兵曾在沈丘多地扎营、驻兵,此地的村名多以“营”为通名,如毛营、滕营、营房、林斋公营、范营等。

地名不仅是语言符号,更是一种地方文化的“活化石”,它见证了朝代的更替、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变迁。作为文化的载体,它不仅记录着文化,也反映着文化。帕默尔就曾指出,“地名的考察是令人神往的语言学研究工作之一。”[7]通过分析沈丘地名的音节特点、通名用字、专名用字、词语搭配,找到了地名与地形地貌、宗族观念、宗教信仰、商业活动、军事设施等方面的联系以及蕴含的文化内涵。

猜你喜欢

沈丘县专名音节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专名的确定与保护
沈丘县“非遗”舞蹈扑蝶舞传承发展研究
r(re)音节单词的拼读规则
沈丘县成功举办2019年食品安全知识大赛
克里普克的专名观
沈丘县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举办2019年食品安全知识大赛
拼拼 读读 写写
古籍专名数据库的构建与统计分析
沂南村名中通名和专名的关系
看音节说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