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摆脱病态囤积,重拾失去的安全感

2021-08-10龙彦儒

祝您健康 2021年8期
关键词:强迫症精神疾病物品

龙彦儒

专家介绍

王雪梅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医学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江苏省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委员,江苏省医师协会精神医师分会委员,江苏省老年医学会心身分会委员,苏州市医学会精神病学专委会委员、联络会诊学组组长。擅长焦虑、抑郁、强迫障碍、失眠等精神疾病的诊断、药物治疗及心理治疗。

门诊时间:周一全天、周二上午(总院)

生活中,很多人都有囤积物品的习惯。每逢促销活动,恨不得囤上一堆化妆品和衣物,把柜子塞得满满当当才觉得充实。不过,在我们身边有一种奇怪的囤积行为,他们囤积的物品并不是做工精致的衣服、装帧精美的书籍,而是一些根本不值钱,也毫无用途的破棉被、旧水瓶,甚至是沾满污秽的垃圾桶。这些常人看来恨不得避而远之的物品,在一些特殊人群的眼中却格外珍贵。

2014年,德国籍摄影师科琳娜·柯尼曾在摄影作品《乔治的世界》中,向人们全面展示了一个伦敦人乔治·福勒“与垃圾共生存”的生活场景,他的家中堆满了他33年间在路边捡来的各种杂物。

当囤积的行为超过正常的限度,乃至影响正常生活时,囤积就不再是一个正常的行为了。一档英国真人秀节目《英国囤积王》曾跟踪过一位英国“囤积王”瓦索拉的真实生活。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从小时候开始就舍不得扔掉一件物品,在她的房间里堆满了纸箱、花盆、报纸、旧衣物、旧鞋子。从瓦索拉懂事起,她几乎就没有往外扔过一件东西,哪怕只是一个包装袋。这些物品占据了瓦索拉的生活空间,也让她的生活陷入极度糟糕的状态。

瓦索拉的女儿贾斯明一直尝试让母亲清理房屋,可收效甚微。栏目组为她们找来一位心理咨询师。经过专业心理人员不懈的干预和努力,瓦索拉终于同意整理她的旧物品。但是,当瓦索拉看到那些根本无用的物品被搬出门,她很多时候还是会忍不住强行拿回家。虽然初步干预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但过了3个月,瓦索拉的生活空间还是有了很大的改变。

这种过度囤积的行为,其实是一种被称为“囤积症”的精神疾病。囤积症在病态心理学中也被称为“囤积障碍”(Hoarding Disorder)。第5版美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DSM-5)已经将其从强迫症中独立出来,自此,它作为一种独立的精神疾病而存在。

“脱胎”于强迫症的精神疾病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医学科副主任王雪梅告诉我们,囤积症最早被认为是强迫症的一种亚型,这是因为二者确实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比如难以丢弃物品的行为似乎是受到“害怕失去”的强迫观念所致。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人员发现,在囤积症患者对杂物做出“何去何留”的决定时,他们大脑的活动与强迫症患者及正常人群完全不同,“囤积行为与强迫行为其实有着本质的区别”。

同样是收集物品,囤积症患者的“收集”行为存在一些“独特”的“非理性”特征。囤积症患者对物品有过度获取的欲望,但并没有明确的使用规划。他们所囤积的物品,往往是常人眼中的无用之物,比如成堆的报纸、不合身的衣服、穿坏的鞋子等。

“与收藏爱好者不同的是,囤积症患者对囤积物只是单纯地占有,他们不会对这些物品进行整理、归类,而是杂乱堆放,经年不动。哪怕这个房间毫无立足之地,失去功能性时,他们也不会停止这种囤积行为。” 囤积症患者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囤积物的“领地”,当自己囤积的物品被移动或清除时,他们会有明显的焦虑情绪,有时甚至会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虽然强迫症患者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出现囤积物品的行为,但囤积症的驱使欲望和强迫症的“强迫观念”不一样,囤积症患者不会感受到典型的侵入性或非意愿思维,而是有意图地获取和储藏物品,“他们是自愿地去获得、储藏这些物品,可从中体验到积极情绪,获得成就感;而强迫症患者则不同,他们深知这一行为毫无意义,想摆脱,却又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这是一个主要的区别”。

囤积症从何而来

根据国外的研究数据,囤积症的发病率在2%~4%,我国目前还没有针对全国范围的抽样调查,因此尚无全国性的流行病学数据。但根据国外的研究推断,囤积症的发生是相对比较普遍的,加上我国的人口基数庞大,囤积症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精神疾病。

这样一种病态的囤积行为,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囤积症的发病原因非常复杂,首先与早年的人生经历有关,如童年的创伤、家庭的不完整等,这些因素会导致安全感的缺乏;此外,一些负性的生活事件也会引起这种行为,比如经历过战争、天灾的物资短缺,经历过难以承受的压力事件等,“所以他们试图通过获取或储藏物品来获得一些安全感、归属感”。

囤积症的发生,还与人体神经系统、功能的病变有关联,相关研究发现,囤积行为与腹内侧前额叶皮层(VMPFC)、前扣带回(ACC)等脑区的异常激活有关。此外,囤积症也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

与我们想象的不同,囤积症不只是中老年人的“专利”,而是一种终身疾病,70%的囤积症在20歲以前可能就开始了。“老年和儿童时期是两个发病的高峰阶段,相对来说,老年人的症状更为严重。”研究发现,多数囤积症在儿童与青少年期就已经开始,“囤积症的一些行为始于人生的早期阶段,症状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重”。王主任告诉我们,囤积症不同于强迫症的另外一个方面是:“强迫症多为周期性发作,比如2年内可能只有半年会发作,但囤积症是一个逐渐进展的过程,并不是周期性发作。”

囤积症的危害,不容小觑

很多人认为,囤积症只是一种精神疾病,不会影响身体健康,其实不然。广义上的囤积症可以分为器质性与非器质性两种,后者主要针对的是心理认知层面的精神疾病,而前者则有可能是部分疾病的征兆,比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这都要求我们对囤积症的表现格外重视,及时关注家属的行为。

在王主任的门诊中,每个月都会遇到几例囤积症患者。他们往往很难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大多由家属陪伴来看病。“医生首先要对囤积症患者进行全身检查,排查基础疾病的可能性,及早干预,这样可大大改善患者身心疾病的预后。”

即使是非器质性囤积症,也要及时干预。“如果任其发展,会增加患者与亲人、邻里间的矛盾,影响正常的社会生活,导致患者与社会越来越隔离,造成恶性循环。如果患者有基础疾病,还会导致这些基础疾病的恶化。”值得注意的是,堆满囤积物的环境,还有滋生细菌、引发火灾的风险,病情严重的患者,还存在被家中囤积物掩埋窒息的风险。

2014年,美国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就有一名患者被囤积的垃圾掩埋致死。因为患者的家里堆满了垃圾,几个门都被堵死,救援人员只好在房子上凿开大洞,最终花费了两天时间清理垃圾和个人物品,才发现死者的位置。

重拾缺失的安全感

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认知行为疗法、药物疗法和综合疗法来治疗囤积症。囤积症患者的显著特点是对物品存在不合理的信念,自己不能控制囤积的行为,且难以觉察这种行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因此,治疗的关键在于改变患者的错误认知,并对这种囤积行为进行控制。

认知行为治疗的目标,不仅是针对行为、情绪这些外在的表现,而是分析患者的思维活动,找到形成这种错误认知的原因并加以纠正。“医生会帮助患者逐渐认识到自己病态囤积行为的原因,并让他们学习管理囤积物的方法,特别是要学会放弃。医生还要帮助患者进行精神的放松。”但是,认知行为治疗的过程较长,对患者的配合度、依从度都比较高,因而往往需要亲属的帮助与介入。

除认知行为治疗外,医生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状况,让患者服用一些抗强迫、抗焦虑及抗抑郁的药物,緩解焦虑等不良情绪,更好地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行为,减少囤积行为的发生。

所谓综合疗法,就是指心理干预和药物疗法的结合,即从心理和生理两方面进行治疗,如家庭治疗、人际心理治疗等,综合疗法可弥补认知行为疗法对囤积症治疗的某些不足,得到更佳的治疗效果。

“一般来说,经过2个月的治疗,患者的症状可以得到一定的改善,但要不断巩固、维持。”王主任表示,当前国内还有很多囤积症患者尚未得到有效医治,治疗的现状并不乐观,“一方面,大家对这个疾病的认识还不够,觉得可能只是这个人生活习惯差一点,还不至于把他带来看病;另一方面,部分患者是独居者,连旁观者都不能完全‘识破这个疾病,‘当局者就更困难了”。

因此,让患者摆脱囤积症,需要医生、家属的共同努力。“作为患者身边亲近的人,家属应当给予患者足够的陪伴与包容,尽量避免一味地指责或强行丢弃他们的物品,避免与患者产生正面冲突。”王主任建议,家属可以采用支持、开放的态度,比如单独辟出空间让他集中收集物品,然后定期教他整理物品,变卖废物换钱等,“在尊重老人的前提下,让他们慢慢地接受‘断舍离,让他们自己体会到,丢弃这些物品后的生活也并没有什么差别,不是嫌弃他们,批评他们,而是想办法减少老年人的焦虑感,增强他们的安全感”。

家属也可以多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培养有益身心的文体爱好,“避免长时间一个人独处,通过培养一些兴趣爱好,来减少他们的焦虑情绪,重建他们的安全感、成就感”。

(编辑     董    玲、杨小龙、李若楠)

猜你喜欢

强迫症精神疾病物品
称物品
轻型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双十一”,你抢到了想要的物品吗?
“无形”的病痛——关怀精神疾病人群
谁动了凡·高的物品
3 当我们失去健康:精神疾病
为什么我们乐于逼死强迫症?
两种人
试论人类精神疾病观的发展与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