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国赛要求的课程标准的制订
——以“环境监测”课程为例

2021-08-05屈兴红曾洪学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国赛环境监测课程标准

屈兴红,曾洪学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1231)

0 引 言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是一项涉及全国1 000多所高职院校的大型技能赛事,经过近十余年的发展和完善,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对接人才市场需求、引领技能人才培养方向的航向信标[1-2]。教育部高职高专教学委员会专门指出,技能大赛不仅可以检验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也可以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3]。国赛项目及相关技能竞赛促使职业院校在培养专业人才时紧跟行业需求,培养创新型思维,以“岗位工作任务为中心”,传授“工作岗位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4-6]。国赛项目引领着职业教育课程的改革,引导着社会各方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更多地考虑是否与职场岗位要求的相关标准保持一致[7]。因此,在课程标准中融入国赛项目所对应岗位的职业标准、技术规范、专业知识、技能要点以及行业发展动态等要素,是紧贴人才市场需求、提升课程教学成效的有效途径。

“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同时又是一门横跨多个学科、课程内容庞杂、监测方法机理复杂的课程[8-9]。课程的知识体系涉及面广、内容多,在教学内容上不仅包括各环境要素样品的采集、运输、保存、预处理和分析方法等的基本知识,还包括样品所涉及指标的测定原理、方法,以及数据处理、结果分析、总体评价、监测质量保证等。在实践教学和训练中,要求学生掌握分析测试方法、分析仪器的使用方法、规范的操作技术、监测技术规范和法规等内容[10]。课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是环境监测站、水文站、水质检测站、城镇供水厂、污水处理厂等相关单位工作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被环保类、水利类、农业类专业列为专业基础课或专业任选课。针对水利类专业,教学内容主要偏向于水环境监测技术;针对水利工程专业土地整治方向及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教学内容则偏重于水环境、土壤环境及大气环境监测技术。

1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教学组织困难

传统教学模式是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环境监测”课程涉及学科较多,不同监测项目知识点较分散,教师讲得累,学生学习的效果也不好,往往难于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11]。同时,“环境监测”又是一门横跨多个学科,涉及多种介质的综合性课程,要求教师不仅理论知识充足,还要操作技能娴熟、教学方法得当,所以课程教学组织较为困难[12]。

1.2 课时量不足,学生积极性不高

“环境监测”课程作为专业任选课,课时往往不足。课程主要包括水和废水监测、空气和废气监测、土壤质量监测、固体废弃物监测、生物监测、噪声监测及监测质量保证等内容,作为专业任选课,仅有32个课时。而环境监测所涉及项目较多,如果每一个监测项目都要详细介绍和操作训练,按原始的教学方法,则课时远远不够。同时,传统的教学方式限于教学条件等原因,重视理论教学而弱化实践操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1.3 课程内容与实训脱节

传统的教学标准针对性不强、教学目标较为笼统,没有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地取舍,无法在有限的课时内将某一知识点讲精、讲透,无法完全掌握实训操作技能,无法做到与实际工作岗位的良好对接。

2 基于国赛要求的“环境监测”课程标准的制订

2.1 课程标准设计思路

根据《浙江省教育十三五规划》和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加快推进普通高校“互联网+教学”的指导意见》,结合“环境监测”课程特点及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环境监测”课程教学以国赛赛项要求为标杆,以环境监测工岗位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将真实的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与技能融入教学项目中,系统设计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内容,通过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拓展有限的教学课时,开展理实一体的线上线下混合模式课程教学。

课程教学分课前教学、课内教学和课后教学。课前教学利用云课堂等在线教学平台布置基础知识学习任务让学生进行翻转学习,学生通过观看教学PPT、微课和视频等教学素材,完成线上自主学习任务,并通过在线练习对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自测,以此拓展有限的教学课时,考察课前学习情况。

课内教学以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设置教学项目,通过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真实、具体的“工作实践”过程中应用翻转学习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工作中实际的问题,并在理实一体的教学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以此掌握各项检测操作技能;同时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讨论、思辨,验证、解决课前学习中的问题。

课后学习以巩固学习成果为目标,通过单元作业、单元测试、项目知识点梳理和技能强化训练(开放实验室),有效解决课程学习任务繁重和学时有限的问题。同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将课程思政、人文素质、职业素养和专业文化等内容与环境监测专业知识有机相融合,实现高职高专技术人才的素质教育。

2.2 教学目标设计

为顺应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向,基于国赛要求的“环境监测”课程标准明确了其主要的教学目标:在掌握环境监测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强化其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主要包括:(1)能制定高标准的环境监测方案;(2)能按照国赛的要求正确布点、采样和样品运送保存;(3)能按照国赛的精度和操作要求高效率地分析测试样品(含水、土壤、大气样品)基本的指标;(4)能正确高效地分析处理数据和编制分析报告。通过课堂教学及实践操作训练,除了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基本的理论知识,并具备熟练、精准的实践操作技能外,同时培养其具备客观公正和诚信敬业的职业意识、吃苦耐劳和踏实肯干的职业品质、沟通交流和团队合作的职业素养以及自主学习和继续学习的职业修为。

2.3 教学内容设计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实际教学条件,结合实际工作岗位任务及国赛要求为本课程拟定了9个项目(见表1),各项目对应的理论知识点和技能目标,并融入相应的课程思政要素,做到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齐头并进。

表1 基于国赛要求的“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内容知识点设计

2.4 课程教学资源与教学组织实施

2.4.1 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

本着以工作岗位要求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根据“环境监测课程标准”要求,校企合作编写项目化教材《水环境监测技术应用》,为本课程的理论学习及“全学程”实践教学要求提供线下学习指导。线上教学资源建设采用浙江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http://www.zjooc.cn/)及职教云(https://www.icve.com.cn/)进行课程资源库的搭建。线上平台建设有《环境监测技术与实训》课程,包含与本课程相关教学内容的微课视频及实验操作视频,可供学生课前线上预习与练习自测。

2.4.2 教学组织实施

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对学员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通过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项目测定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派已经参加过省赛或国赛且比赛成绩优异的同学当助教,对各组的项目技能操作实践进行精准化指导,有效地增强了学生实操的参与度和主动性,同时也为学生们营建了一种自主学习、交流沟通、团队协作共同解决问题的互助学习氛围。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项目化教学特点,灵活利用网络平台的头脑风暴、讨论、发帖、测验等工具,提高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效果。基于本课程标准所确立的翻转课堂及线上与线下教学交替进行的教学活动形式,本课程的考核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模式。其中过程考核由线上预习、翻转课堂、讨论互动、实训课、考勤等几部分组成,占总成绩的60%;终结性考核主要指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40%。总成绩(100%)= 过程性考核(60%)+ 终结性考核(40%),按百分制计分,60分合格。

3 教学成效

3.1 课程教学方面

通过翻转双线式教学,一方面有效地拓展了教学时空,同时也使得学生能利用信息化的在线教学手段自主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可通过在线教学视频提前预习实践训练知识点,使得课堂教学更高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昂;另一方面,翻转课堂的在线测试使得学生对自己在线学习的掌握程度有一个较为客观地评价,以此促使学生在后续的课堂线下学习过程中能着重关注自己的薄弱点,查漏补缺,有效地提高了学习的效果和教学的成效。班级学生选课率达到98%,总评成绩合格率达96%以上。

3.2 国赛省赛成绩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以省赛、国赛标准作为教学考评的参照标杆,对学生提出高标准的教学要求。同时在教学中发现好苗子,通过考试选拔出省赛集训选手,再在省赛选手中选出国赛参赛选手。通过“课程—社团—省赛—国赛”的技能培养体系,近年来,以该课程为依托,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先后荣获第七届、第八届全国水利院校技能大赛“水环境监测赛项”个人一等奖及二等奖,包揽了第十届全国水利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水环境监测工”赛项个人特等奖、一等奖及单项团体一等奖。

3.3 社团活动成效

以“环境监测”课程为基础,在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学工处和团委的指导下组建了“环境监测社团”,历年社团成员达100多人,核心成员有20多人。社团成员积极参与各类与环境监测有关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如参与浙江省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暗访行动、世界水日的宣传活动、走进中小学水情教育活动及暑期乡村水质监测社会实践活动等。社团成员通过社团活动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水平,也提升了社会实践活动等各方面的能力。

4 结 语

“环境监测”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程,需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并进行严格的实践操作训练,才能真正地掌握相应的知识点和技能。国赛及省赛相关赛项给课程教学提供了一个可供参照的教学标杆和评价标准,其引领和导向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通过线上翻转不仅拓展了学习时间,同时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解决了作为专业任选课课时较少的矛盾,这样可以将更多的课时用于进行线下技能实践操作,体现了高职教育中“实操为根、技能为本”的教学理念。诚然,在“环境监测”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也依旧存在一些目前尚无法解决的问题,诸如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等检测技术尚因课时有限及实验条件有限而无法在教学中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另外,线上翻转自学与线下课堂教学如何更好地无缝对接,实际的项目如何更好地融入到教学实践中,依旧有待日后进行探索。

猜你喜欢

国赛环境监测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环境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
大气污染问题的环境监测
“国赛”十年:将职业教育改革进行到底
“国赛”背景下的动漫制作技术专业教学改革
从高职焊接专业学生技能大赛反思教学方法改进
对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必须零容忍
便携式GC-MS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