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非遗皮影文化育德功能的实现路径

2021-08-04郭晓明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1年6期
关键词:实现路径

郭晓明

【摘   要】皮影文化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强大的文化育德功能。学校带领学生阅皮影,在欣赏中“寻”德;写皮影,在创作中“省”德;做皮影,在制作中“行”德;演皮影,在表演中“弘”德,由此潜移默化地提升小学生的道德文化素养。

【关键词】非遗皮影文化;育德功能;实现路径

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历代传承,沉淀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有着天然的教化力、感染力和熏陶力。[1]皮影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极具研究价值和推广意义,其中蕴含丰富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是教育工作者开拓隐性德育育人新路径的有效载体。[2]在皮影文化的传习、传承、创新过程中,浙江省海宁市斜桥镇中心小学遵循“欣赏感知—实践体验—拓展创新”的传承模式,不断挖掘皮影戏中的德育元素,并将它融入到文化育人的工作中。学校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潜移默化地提升小学生的道德素養。

一、阅皮影,在欣赏中“寻”德

民间艺术是劳动群众创作的一种朴素的、自由的表意形式,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与众不同的“文化遗传基因”。皮影这一民间艺术形式也是如此。它将丰富的社会文化内容与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有机结合。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艺术发展史中,皮影不仅体现了匠心独具的艺术美,更体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具有丰厚的精神与文化内涵。

(一)阅皮影历史,厚植爱国情怀

通过阅读有关皮影的资料,举行“对话皮影史”“读者沙龙”等活动,学生了解到皮影的起源、发展历程,感受到其悠久的历史,以及展现出的民族独特性和多样性。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增强民族自豪感,形成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同时,学生还了解到皮影的现状以及其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认识到皮影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其抢救、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由此,学生进一步增强了自身的历史责任感。

(二)阅皮影艺人,感悟敬业精神

学校通过开展“实地探访”采风、“我眼中的皮影艺人”介绍等活动,让学生与皮影艺人近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获得最直接的感受。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进一步学习艺人的“敬业精神”,对艺人的敬仰和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古老的皮影艺术在历史的长河里虽然经历了许多坎坷与挫折,但仍然生生不息,绵延至今。正是皮影艺人的坚守与执着,才使皮影人物造型、表演操作技能、音乐曲牌唱腔等得以保存。这些普通的人物对于学生来说是很好的学习榜样。

(三)阅皮影剧目,促进心灵净化

皮影剧目往往以简单的故事情节阐述深刻的处世之道,且蕴含着伦理性和民族性,拥有潜移默化、深入浅出的教育功能。在皮影剧目的欣赏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评一评、议一议”,从中发现美、认识美、体验美,进而创造美、发展美。久而久之,学生的情操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

二、写皮影,在创作中“省”德

皮影艺术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又高于生活,每部作品都有着一定的思想内涵和形象的艺术感染力,体现了艺术家对待生活的审美态度和爱憎情感。皮影戏的情节主要是向众人宣传各种思想,比如伦理道德、爱国励志、友善感恩等,向人们讲述生活的点滴。因此皮影戏常常能够激起人们心中的共鸣,为人们的日常行为提供一种伦理模式。学校引导学生创作皮影戏,让学生在“写皮影”的过程中内化情感,获得自我的提升。

(一)写校园生活,培育道德思维

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学生可以把自己看到、做到、想到的有意义的事情记录下来,编成皮影小剧本。例如学校开展的“红领巾义卖活动”,该活动旨在激发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倡导互助互爱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学生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了皮影剧《用行动表爱心》。这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和谐社会的融合。在校园生活中挖掘皮影素材的过程也是学生发现校园活动中的道德元素的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道德思维。

(二)写家庭故事,培育良好习惯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也是第一课堂。学生的社会知识、道德规范和社会行为首先是从家庭中获得的。例如,当今时代倡导环境保护,每个社区,每户家庭都配备了不同颜色、不同功能的垃圾桶。在父母的影响下,学生对于垃圾分类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编写了《垃圾分类我践行》的皮影剧。这是“传统与现代交会、古韵与新风交融”的艺术化呈现。在回顾现实生活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发现普通事件背后蕴藏的道德元素,进而形成更深的家国情怀。

(三)写社会现象,培育社会责任感

关注社会现象有利于把握人类发展的规律,探讨社会的发展进程,改变不良的习性。例如,海宁皮革城28岁的经营户徐某在看到一起车祸后,毫不犹豫靠边停车,并下车报警、救助伤者,事后却被诬陷为肇事者。最终,监控录像还原了事件的真相,徐某被网民赞为“最美海宁人”。学生根据这一真实故事,为宣传社会正能量,创编了皮影童话剧《最美女司机》,让古老的文化遗产融入了新的时代潮流,从而焕发出新气象。创新是对皮影艺术最好的传承,以童话剧的形式展现皮影有助于学生从时代楷模身上感受道德风范,体悟道德情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对已有的素材进行审视,还需要对事件进行深加工,由此才能真正更深刻地认识、发现事件背后蕴藏的道德元素。

三、做皮影,在制作中“行”德

皮影非遗是对民族个性、生活习性、审美态度的一种“原生态”的再现,其历史悠久、内涵深厚,展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弥足珍贵的道德文化价值。皮影戏中影偶造型和场景道具的设计制作融入了民族对真善美观念的追求和惩恶扬善、歌功颂德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朴素和内在美。[3]

(一)设计制作,践行工匠精神

皮影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其风格十分独特。为了适合在幕布上表演,在长期的实践中,影偶的制作形成了一套独有的、完整的美学模式。其制作工艺繁杂,在制作过程中需投入极大的耐心和细心。学生在画图纸、剪样、上色、缀订的过程中,须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才能完成一幅完美的作品。亲自设计动物、人物造型和场景道具,最后完成成品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过程。

(二)角色塑造,内化道德情操

在角色塑造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情感碰撞会使学生的道德情感得到升华。如在《贪得无厌的下场》中,学生选择有典型特征的卡通动物来塑造剧本中的主人公形象:将清正廉明的人物形象塑造成虎大王,贪得无厌的人物形象塑造成大灰狼……学生在塑造角色的过程中深度思考,寻找角色与卡通动物间的异同点,获得更为深度的思想体验,并在身体力行的动手过程中感受人物的内在情操。

(三)风格流派,建立文化自信

我国幅员辽阔,皮影艺术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风格各异的不同流派。因此,偶人的造型及制作都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其地域特征也十分鲜明。例如,南方皮影具有水乡剪纸艺术朴素鲜明的风格,北方皮影人物造型的轮廓清晰,概括性强,具有强烈的装饰风格。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衰,固然是由其内在本质和生命力决定的,但另一个重要方面则在于它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兼收并蓄的传统。这实质上就是其特有的自信气度。[4]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能以包容、借鉴的态度不断接收风格各异的民族文化,逐渐建立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心理。

四、演皮影,在表演中“弘”德

皮影戏是一种极具魅力的传统表演艺术,洋溢着浓厚的民族生活气息,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气质。几千年的传承,虽历经磨难,但在华夏民族永不言弃的精神引领下,皮影戏一直发展至今。事实上,皮影戏能得以不断发展,还因为它博采众长,集结多种艺术门类,不断充实内容,更新艺术表现形式。[5]尤其是影人和真人的有機结合,唱腔和表演的完美统一,使得皮影始终以一种别具一格的特点展现于世,让人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一)非遗文化进校园,扩大非遗的社会效应

学校开展了皮影剧团进兄弟学校表演的活动,旨在通过校园带动家庭并影响社会,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应。非遗文化进校园是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重要形式,能让兄弟学校的学生近距离接触民族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唤醒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这是传统文化传播与民族文化自信的融合。借助这样的机会,本校学生成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受益者和传播者。

(二)送戏下乡进社区,助推乡镇道德建设

在传统节日里,学校为敬老院、社区送去精彩的皮影表演;在村、镇举办文艺晚会时,学校开展“文化走亲”的送戏活动……不仅送传统的经典曲目,也送新时代的德育故事。这些举措有效促进了良好社区与村镇道德文化的建设。实践证明,将传统文化与新时代德育故事相结合,可以促进百姓的身心健康,丰富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可谓“活了文化,乐了百姓”。学生把知识行为化,在分享非遗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了自信心,提升了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同时也更好地守护了精神家园。

(三)都市舞台秀技艺,传播江南文化特色

学校带领皮影艺术走进省城杭州、首都北京,通过大都市独有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平台,传播江南皮影的保护成果和江南地区的文化特色。这使得皮影艺术不再局限于小圈子里的文化交流,而是在更大的平台上互学互鉴。既促进了优秀文化成果的交流,也实现了区域资源的共享,让更多的友人、机构了解、重视、喜爱江南皮影的艺术文化。学校把爱国认知与爱国情感转化为爱国实践,在传承、传播、创新中释放了“洪荒之力”。同时,这些举措也增强了学生对家乡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培养了他们的智慧和勇气。

文化滋养心灵,文化涵育德行。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需经历“认识—体验—践行”的过程。要有效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就要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感悟,提升道德认知,建构道德人格。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真正理解传统文化内涵,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总体而言,学校通过探索,引领学生关注生态、关注人文、关注真善美……统筹“古”与“今”,融合传统与现代文化,让德育之花绽放色彩。

参考文献:

[1]阚文玉.植根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江西教育,2018(18):16.

[2]汪婷.以皮影戏为载体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J].教育学,2018(9):356-357.

[3]卜忠荣.在传承皮影戏文化中创新德育教育:宁夏隆德县第二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例谈[J].青年时代,2016(23):187.

[4]朱宗友.中国文化自信解读:文化建设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7:26-37.

[5]陈楚桥,张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对策研究:以复州皮影戏为例[J].今传媒(学术版),2016(2):146-147.

(浙江省海宁市斜桥镇中心小学   314406)

猜你喜欢

实现路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根基及其路径
以“中国梦”引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研究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必要性及其实现路径研究
基于共生视角的财务战略拓展及实践路径研究
建筑结构设计与隔震技术应用研究
论新疆民族互嵌型社区的建设:现实背景、基本概念和实现路径
经济责任审计发挥国家治理作用的实现路径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