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摄影工作室:校本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2021-07-26依长洪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校本摄影思维

2019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努力构建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相适应、与课程标准要求相统一的实验教学体系。要拓展创新,丰富内容,改进方式;注重实效,强化学生实践操作、情境体验、探索求知、亲身感悟和创新创造,着力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培育学生的兴趣爱好、创新精神、科学素养和意志品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抚顺二中的摄影校本课程实践在遵循《意见》的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条件,不断研发探索,加强多学科融合教育,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为中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提供了广阔空间。

一、摄影校本课程的开发

2006年,辽宁省启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抚顺二中被省教育厅确定为辽宁省课程改革样本学校,从此探索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便成为我校样本实验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摄影艺术特点、教师能力素质,在学校统一规划下,我们于2006年启动了“依长洪摄影工作室”的校本课程实践探索。工作室教学法的最大特点是:在做中学、问中学,注重探讨、交流与对话。其核心理念是倡导艺术与技术并重,理论与实践同步。课程内容知识上不仅涉及高中各门必修学科,还涉及哲学、美学、文学、艺术史、语言学、符号学、精神分析、摄影技术、信息传播、人工智能等多元化视角及跨学科的多方面内容。与传统的课堂相比,这种工作室教学模式有利于打破课程间的知识壁垒,通过实践性课题帮助学生串联起原本孤立、碎片化的知识理论,有助于增加知识的宽薄性和多学科的耦合性,且能基于情境化的示范指导和团队互动,促进学生显性知识的吸收和隐性知识的分享,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和创新思维的激发。

二、摄影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建构与阐释

(一)基于师生身份解放与学习动机转变的思想,助力学生生成多元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其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视角、方法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形成有独创性和个性化的思维成果,从而推动实践的创造力。

在摄影校本课程中,创新思维的激发无处不在。例如,在如何获取影像的课堂实践中,教师鼓励学生放下“必须用带镜头的照相机才能获取影像”的僵化思维禁锢,引发了多维获取影像的头脑风暴。同学们经分组讨论或独立思考后,有的利用小孔成像原理,将鞋盒子钻孔,制成小孔成像相机;有的利用废弃的鞋子或书包涂上遮光油漆再扎孔,制成了成像装置;有的直接把拾来的树枝、树叶放在底片、相纸或自制的感光材料上曝光,得到物影成像。实践后经课堂讨论得到结论,认定以上都是精彩的获取影像方式。同学们的相互启发与团队合作开创的想象空间,超出了师生原有的认知维度。

师生身份的解放与学习动机的转变是工作室校本课程模式建构的思想基础,也为学生创新思维发展机制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

为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笔者在课程建构上,在师生角色转换上大胆实践,对教学双边活动等教学技术链节或模式进行解构与重构,使其焕发出了新的教学功能。特别是通过“不设定结果的导”,引来学生“多向思维的发”,进而使教学过程增强了学生的兴趣,训练了他们的发散与创新思维,提升了探究能力,促进了学生生成多元创新思维成果。

在工作室有序的课堂实践中,我们坚持把重心放在激发学生生成创新思维上。创新具有某种不可预见性,这种创新思维的火花是随机生成的。首先,要认清教师不是知识的中介,学生不是知识的消费者,因为在中介和消费者那里既没有生产,也没有创造。重要的不是具有现成答案的观点和结论,而是提出问题。所谓的问题导向就是要将学生带入真问题当中,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而不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把固定问题和标准答案灌输给学生。其次,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身份要解放,不能只是学生有问题而教师持有着标准答案,开放式课堂在讨论问题、提出问题过程中师生的身份是平等的,每一个参与者的问题都要得到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在实践过程中都应得到彰显。再次,师生的身份和知识结构在工作室实践中始终是一个开放变化的动态,每一次课程都会彼此获益。最后,要把提出问题作为一个入口,一个多元多学科开放网络的节点,在这里有无限种潜在等待课堂参与者去实践体验,从而为创新思维的生成提供新的发展空间。

在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上,教师还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让学生从“别人让我学习”变成“我自己要学”。获得成就感是学生努力学习的一个内在动机,教师通过直接的认可激发其成就感是一种好方法;以兴趣为入口的学习路径,促使学生将自己的才能做到充分展示,并及时得到同学的认同,这也是很好的办法。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从“走好学生的路”变成“走好自己的路”。教师叙述的内容只是为学生的学习准备资源,真正的学习发生在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来分析讲授内容的过程中,在此基础上自己进行重新的建构。只有做到这一点,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教师传递的信息,并且产生行为转化的动力。

(二)运用多元化视角及跨学科融合的方法,促进学生生成审美能力

审美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审美能力包含艺术鉴赏力,即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

多元及跨学科分析方法将工作室教学构建成为一个开放的、离散的、根茎式及区块链式的网状织体,从而避免单一的、封闭的树状结构课堂。所谓多元,并不是一个系统下的一、二、三的关系,而是指多个异质系统的相互连接的关系。下面举实例说明如何操作。

在创作一幅关于“马蜂在兰花丛中采蜜”的摄影作品过程中,技術层面上涉及小孔成像、光的传播等物理学知识,在拍摄和暗房冲洗的过程中包含药液温度、浓度、时间、PH值等化学操作实验,将实验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绘制曲线形成函数,再将建构的数学模型作为指导拍摄实践的理论数据应用在创作之中,就会得到相对满意的图像,这样摄影与数理化之间就形成了一个跨学科的关联系统。有学生并不满足于此,还会提出“为什么在数据建立之后,每一次的实践与函数曲线都会存在误差,甚至同一张底片在每一次复制时也会有不一样的照片?”“在观察兰花繁衍的过程中,发现同一植株种子尽管在相同的基因控制之下,其后代每一个个体都会有所差异,这是什么原因?”“兰花花朵形状和马蜂外形非常相似,是否有跨越物种之间的基因编码?”“这些生命现象与复制照片以及计算机的数字拷贝如何在哲学层面进行思考?这里涉及的什么是数学?什么是科学?”乃至关于生命的目的等哲学问题。

在互动提问上述问题后,学生通过阅读相关书目及讨论,形成了一系列环环相扣的认识:了解到生命的目的是传递基因,基因即是一种信息编码,在传递的过程中,其所处时空中的一切存在都可能促使其产生无序的随机突变,即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运动变化是永恒的,无论碳基生命基因的传递还是硅基数字信息的传递都是以物质为基础的;生命的过程是化学,化学的尽头是物理,物理需要数学来描述,而数学归根结底是一种语言的建构。这样就有同学又对数学产生了学习的欲望,抽象的数学来源于现实,数学疏离现实,数学可以应用于现实,但归根结底数学不是现实。

此外,有的学生对拍摄兰花和马蜂的图像感兴趣,有的同学会介绍兰花和马蜂的文本资料感兴趣,还有的同学对图像、文本和实体之间的关系感兴趣。这样就可能对语言学进行探索,通过阅读相关理论著作了解到语言作为人类思维的工具且有其局限性,语言的边界就是思维的边界。而科学是什么?科学就是在语言学基础上运用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对自然现象或者有目的、设计性实验进行处理的一套符合形式逻辑体系的方法论;语言有其局限性,科学是在语言学基础上构建的方法论显然也有其局限性,因此科学探索永无止境,人类认知边界拓展无限。同学们的关注点各不相同,问题多样,涉及哲学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方法论。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问题,促使学生思想的火花交织绽放。

以上一个简单例证其内容就涉及到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美学、哲学、语言学、图像学、信息传播学等领域,还有一些不同系统、不可预见问题的介入,使每一次课堂充满了不确定性,这恰恰是吸引学生的魅力所在。师生对每一次课堂“事件”的回望与反思都是一种创造,可对世界的认知达到一个全新维度,审美能力全面提升。

三、摄影课程的成效与反思

摄影工作室自成立以来,超过千名学生直接参与其中,有上万名学生及社会大众受到其蝴蝶效应式的间接影响。国内外相关学者、艺术家纷纷造访进行学术交流,摄影工作室培养的许多优秀学生在各领域初露锋芒。如宗伟健荣获2018年中国生物物理学领域的最高奖“贝时璋青年奖”、2017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主要发明人、2018年“中国光学十大进展”第一完成人,他使得我国在多项显微成像技术上具备了世界级的核心竞争力。陈博贤参加上海2010年世博会创意摄影大赛荣获“创意大奖”,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美院,多次在国内外举办有影响力的个人艺术展。

当下信息社会,数字影像的获取异常容易,如何甄别影像是有效信息还是数字垃圾,对人们打开认知维度至关重要。可以说,对影像的认知就是对语言的认知、对思维的認知、对世界的认知。摄影课程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生的。在校本课程实践中,师生在国际化视野下对全人类的文明成果进行比较研究,并且打破固有僵化的思维模式,建立全新的多维度时空观念。我们要指导学生在追寻中探求真知,在鉴赏中追求真美,为做全面发展的人奠基,这也是美育在立德树人过程中应有的价值追求。

(责任编辑:赵昆伦)

猜你喜欢

校本摄影思维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