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弯头三腔一囊导管对泌尿外科患者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时间的影响观察

2021-07-24江西省安远县人民医院342100陈晓燕谢伟荣廖平有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1年14期
关键词:尿管导尿管泌尿外科

江西省安远县人民医院(342100)陈晓燕 谢伟荣 廖平有

泌尿外科为临床重要科室,膀胱冲洗为泌尿外科患者重要干预措施,主要是通过无菌液体持续性冲洗膀胱,避免凝血滞留造成患者膀胱痉挛、出血、下尿路梗阻等[1][2]。当前临床用于泌尿外科患者膀胱冲洗的措施较多,其中输液瓶冲洗、开放式冲洗较常用,主要是通过大注射器或膀胱冲洗器进行,但整体效果不佳,感染发生率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患者住院时间、增加了康复费用,导致其临床应用存在局限性[3][4]。而弯头三腔一囊导管通过在冲洗腔管设置封堵器,不仅能保证干预效果,且可有效预防感染发生。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我院泌尿外科患者62例,分组探讨弯头三腔一囊导管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7月~2020年12月我院泌尿外科患者62例,纳入标准:①需长期留置尿管;②年龄≥18岁;③知情同意本研究;④意识清晰、精神状态良好,可配合完成调查研究。排除标准:①存在言语沟通障碍、认知功能障碍及精神系统病变者;②耐受性差,无法完整耐受本组干预方案者;③存在全身性重度疾病者;④哺乳期及妊娠期女性。依据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1例。研究组男17例,女14例;年龄29~59岁,平均(43.97±10.88)岁;疾病类型:肾肿瘤4例,间质性膀胱炎3例,输尿管结石5例,膀胱肿瘤7例,前列腺增生12例。对照组男19例,女12例;年龄26~59岁,平均(42.34±11.65)岁;疾病类型:肾肿瘤2例,间质性膀胱炎4例,输尿管结石4例,膀胱肿瘤6例,前列腺增生15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所有患者均知晓本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直头导尿管,研究组采取弯头三腔一囊导管;干预前准备无菌纱布及胶布、无菌橡皮手套、无菌导尿包、消毒指套、无菌持物钳、容器、冲洗药液等;冲洗过程中,针对男性患者,采取消毒巾包裹阴茎,显露尿道口向外呈环形进行重复擦拭消毒;针对女性患者,自内向外,阴唇分开以显露尿道口,从上向下消毒外阴;沿导管向尿道中注入冲洗药液,经止血钳夹闭外端,完成处理后撤掉止血钳,使血凝物质、尿液等顺利流出。

1.3 观察指标 ①统计两组干预前后细菌计数及切口评分,其中细菌计数通过生理盐水浸泡后的滤纸检验切口部位,以培养皿分区目测计数法明确细菌含量;切口评分依据Bates-Jensen量表评估,分值范围为8~40分,分值越高切口状况越严重[5]。②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尿路感染、导尿管堵塞、膀胱痉挛。③统计两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细菌计数及Bates-Jensen评分干预前两组细菌计数及Bates-Jensen评分间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细菌计数及Bates-Jensen评分较干预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附表。

附表 两组干预前后细菌计数及Bates-Jensen评分比较(±s)

附表 两组干预前后细菌计数及Bates-Jensen评分比较(±s)

组别 例数 细菌计数(×105cfu/g) t P Bates-Jensen评分(分) t P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研究组 31 122.26±12.15 5.09±1.69 53.181 <0.001 25.59±3.45 10.64±2.26 20.182 <0.001对照组 31 118.69±10.79 10.63±3.21 53.445 <0.001 27.01±4.04 18.59±3.63 8.219 <0.001 t 1.223 8.600 1.488 10.094 P 0.226 <0.001 0.142 <0.001

2.2 并发症发生率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3.23%)低于对照组(19.35%)(P<0.05)。

2.3 住院时间、住院费用 研究组住院时间(4.19±1.82)d、住院费用(6964.04±564.65)元,少于对照组的(7.33±2.31)d、(7601.63±710.29)元(P<0.05)。

3 讨论

泌尿外科术后通常需留置尿管进行后续的辅助治疗,近年来虽然随临床经验积累和医疗技术不断完善提升,留置尿管后感染发生率有所控制,但随时间延长,感染发生风险会随之提高[6]。同时,细菌侵入尿道可引发尿路感染,污染后引流袋内存在大量细菌,且引流袋内尿液可作为病原菌培养基,致使尿路感染反复发作。因此,如何对泌尿外科留置尿管者进行干预成为研究热点。

膀胱冲洗为泌尿外科术后留置尿管患者重要干预措施,本研究采取的弯头三腔一囊导管为硅橡胶、天然橡胶或聚氯乙烯等制作的管路,可经尿道置于膀胱,有效引流尿液,在膀胱置入导尿管后,临近导管头端有气囊固定导尿管留于膀胱中,不易脱出[7]。同时,弯头三腔一囊导管一端连接引流袋,另一端则连接冲洗液,经生理盐水连续性冲洗膀胱,以此减少出血,避免因血凝块造成尿管堵塞。孟俊宏研究结果表明[8],泌尿外科长期留置尿管患者应用三腔导尿管后,患者伤口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利于缩短术后康复进程。林静静[9]研究结果证实,外科留置导尿管患者膀胱冲洗期间联合应用三腔导尿管可降低插管后3d、7d、10d尿液细菌阳性率,下调PCT、CRP、WBC含量。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研究组细菌计数及Bates-Jensen评分低于对照组,与上述学者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且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3.23%)低于对照组(19.35%),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P<0.05),表明应用弯头三腔一囊导管可有效减少细菌计数,改善切口状况,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减少住院时间与费用。分析其原因可能为:常规导尿管密闭性不佳,膀胱冲洗置管期间极易出现细菌感染,而弯头三腔一囊导管为密闭装置,可通过合理应用弯头三腔一囊导管的三个控制阀,稳定药液、尿液流向,降低外源性细菌感染发生率。同时,弯头三腔一囊导管可避免集尿袋、导尿管、留取尿液标本操作分离,以此保证导尿系统的密闭性,且在冲洗液流动下可带走细菌,而应用消毒剂、抗菌剂,可抑制细菌,预防泌尿系统感染,防止长期留置导尿管形成酸性结晶阻塞导尿管。刘大为等[10]研究指出,直头普通导尿管无自然弧度,通过破裂口时易进入腹侧壁破裂口,进而导致导尿失败,而弯头导管则可有效避免上述问题。弯头三腔一囊导管弯头的设计,管腔内塑料导丝具备扩张尿道狭窄、支撑尿管等作用,可保证尿管顺利插入,避免损伤尿道黏膜,减轻导尿期间疼痛程度,并避免感染发生,从而缩短康复进程。

综上所述,采取弯头三腔一囊导管对泌尿外科患者实施干预,可有效减少切口处细菌含量,改善切口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利于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促使其及早康复出院,减少住院费用。

猜你喜欢

尿管导尿管泌尿外科
综合护理干预对手术后留置导尿管减轻尿路感染的效果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稿约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稿约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稿约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第五届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预防与个性化护理干预效果
PKEP术后短期留置尿管的可行性分析
危重症患者导尿管留置与拔除情况调查分析
导尿管拔管指征评估表在意识障碍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运用PDCA降低肝、胆、胰大手术后患者拔除尿管时间的效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