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用抗菌药物合理用药及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分析

2021-07-24河南省项城市中医院466000刘文静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1年14期
关键词:合理性抗菌医护人员

河南省项城市中医院(466000)刘文静

在现代常规疾病的治疗中,配合应用不同类型、不同剂量的抗菌药物实施治疗是比较常见的用药方案。虽然随着抗菌药物的用药研究在精细度上的提升,用药安全系数也在随之提升,但若临床用药期间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出现问题或者医护人员的用药安全意识出现问题,也有可能由于用药时间不合理、剂量问题等给患者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因此,针对抗菌药物用药的整个疗程剂型合理的用药管理是非常必要的[1]。本文参与研究的236例患者为2018年2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并应用了相应抗菌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在保证各组人数均等的情况下,按照其治疗期间是否实施了药物应用管理措施将其分为研究组与普通组。现将研究的详细过程在下文中作具体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参与群体是我院收治的236例需服用抗菌药物进行疾病治疗的患者,结合患者用药期间接受的服药管理方法进行人数均等的分组。普通组(n=118)性别分布情况,男病人74人,女病人44人;年龄区间21岁~76岁,平均(33.16±4.09)岁。患者所用的抗菌药物类型包括了大环内酯类用药患者42例,头孢类用药患者52例,其他抗菌药物用药患者24例。研究组(n=118)性别分布情况,男病人79人,女病人39人;年龄区间23岁~77岁,平均(32.07±4.11)岁,患者抗菌药物用药情况,大环内酯类用药39人,头孢类用药51人,其他类型用药患者28人。上述所有患者的临床基础资料对比结果未见显示出非常显著地统计学差异(P>0.05)。

1.2 研究样本的纳入与排除 纳入标准:①确认患者自主选择同意参与此次研究,并主动与院方签订了知情同意书后,方可将其纳入研究范围。②确认患者不存在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或者过敏性,即可将其纳入研究范围。③确认患者能够自主配合完成医护人员提出的用药指导和要求后,将其纳入研究范围[2]。排除标准:①排除未能与院方达成一致性协议,未签订知情同意书的患者。②排除由于个人因素无法全程配合参与完成整体研究过程的患者。③排除对于几种常见的抗菌类药物具有耐药性或过敏的患者。

1.3 方法

1.3.1 普通组方法 本组患者按照不同的抗菌药物用药要求实施常规的管理和用药辅助方式,医护人员随查房过程对患者是否按时服药以及用药的合理性进行观察了解,对出现问题或者用药时间不合理的问题及时进行提醒指导,并与患者家属达成沟通,促进患者家属在患者服药依从性的提升方面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3]。

1.3.2 研究组方法 本组患者结合不同的抗菌药物类型制定专门的用药管理流程。具体流程如下:①由相关科室制定专项的抗菌药物用药管理办法,依照抗菌药物用药的专业文件和规范要求,从患者病情的实际出发制定相应的用药管理方案,为了督促相关工作人员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科室可将用药规范性程度与医护人员的个人绩效和工作能力考核挂钩[4]。将管理条例按照手册的方式进行制作印刷,为相关疾病的治疗和护理人员的工作开展提供依据。②从提升医护人员的实践工作能力角度入手开展针对性地培训教育工作。结合不同患者的实际情况,由科室护士长以及患者的主治医师为参与病人护理与用药指导的医护人员开展培训讲解活动,帮助这部分医护人员明确用药控制和协助的工作目标,同时结合自身在日常用药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和漏洞采取措施及时进行完善和优化。③针对抗菌药物的应用加强监管力度。在日常管理中,医院方面应当督促抗菌药物的管理部门,即药房医护人员对于抗菌药物的开药频率、剂量等进行定期的检验与分析,掌握药物的总体用量、应用时间等。一旦发现药物取用环节存在问题或隐患,应当及时与医护人员沟通,解决实际问题。④针对药物应用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严密监测,并且结合患者的病情变化合理调整抗菌类药物的用药剂量与用药频率,提升药物应用本身的合理性。⑤不同药物的给药时间方面,需要根据药物类型进行具体设定,例如,大环内酯类药物,用药时应当确保血药浓度较之最小抑菌度更高,一般为每日2次,此外,在用药方案的确认上,也要根据不同的药物类型对用药方案进行合理安排。例如氨基糖苷类药物在用药时就需要控制好用药剂量。多次不科学用药可能导致药物中毒。

1.4 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患者在实施不同的用药管理方案后所用药合理性情况的对比结果。用药合理性主要通过给药剂量的合理性和给药时间的合理性情况作为参照指标进行判断。②观察两组患者在用药后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情况。不良反应的类型包括有皮肤出现瘙痒皮疹、因过敏导致休克或者用药后出现肠胃不适反应。③观察患者在用药后对于相应的用药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情况。满意度指标的衡量层次有十分满意、基本满意与不满意三个层次,满意度总体情况计算公式为(十分满意患者数+基本满意患者数)/患者总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选取SPSS22.0统计数据,数据统计结果的参照判定中,P是观察统计结果是否具备显著统计学差异的关键指标,当P<0.05时,可判定研究结果具备显著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合理性的具体情况 观察可见,研究组患者在匹配融入了专业的用药治疗管理方案后,患者用药的合理性较之普通组获得了非常显著地提升,提升幅度组间对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见附表。

附表 患者实施不同的用药管理方案后所取得的用药合理性改善情况对比表

2.2 观察患者在用药后产生不良反应的具体情况 研究组患者在匹配融入了针对性地用药指导方案后,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3.39%(4/118)显著低于普通组的11.02%(13/118),组间差异显著(P<0.05)。

2.3 观察两组患者对于用药匹配管理方式的满意程度 观察可见,研究组患者对于整体用药方案的满意程度为98.31%(116/118),显著高于普通组的78.81%(93/118),组间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抗菌药物根据其不同的药物成分和主治功能进行了不同类别的划分,由于抗菌药物在应用中对于用药剂量和用药准确性的要求非常高[5]。因此,如需长期或阶段性服用抗菌类药物进行治疗,需要医护人员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严重程度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应用,同时,不同的药物应用背景下具体的用药剂量,给药时间也需要进行严格的控制,这不仅是为了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也是为了提升抗菌药物的用药效果。为了取得更好的药物应用效果,制定科学全面地辅助管理方案是非常必要的[6]。

在本文的研究结果中显示,在依托专门的用药管理方案实施用药管理后,患者在用药的合理性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面以及自身对于用药治疗效果的满意度方面都获得了非常显著的提升,组间对比显示出非常显著地统计学差异(P<0.05)。

综上所述,在抗菌药物应用与常见疾病的治疗时,需要结合不同药物类型的药理、主治功能以及患者的疾病类型进行比对分析,选取适当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并且在用药的方式方法上也要注意科学性和及时性,只有合理用药,才能充分发挥出药物的积极作用,从而提升药物治疗的效果,为患者早日康复提供帮助。在临床治疗中,医护人员应当积极融入匹配用药治疗的相应管理措施,为达到更好的药物治疗效果提供动力。

猜你喜欢

合理性抗菌医护人员
什么是抗菌药物?
竹纤维织物抗菌研究进展
碰撞合理性问题的“另类”解决方法
法国用免费拳击课感谢医护人员
《海峡姐妹》志愿者为医护人员送温暖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等疫情过去,你要记得这四件事
奇遇
夏季养鸡 可用蒲公英抗菌消炎
关于用逐差法计算纸带加速度合理性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