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对患者雌、孕激素水平、子宫及瘤体体积的影响

2021-07-24广东省中山市康复医院石岐苏华赞医院528400徐璐欣张小燕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1年14期
关键词:附表瘤体孕激素

广东省中山市康复医院石岐苏华赞医院(528400)徐璐欣 张小燕

子宫肌瘤是由性激素水平失调、肝细胞突变、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等引起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月经异常、阴道分泌物异常、下腹部不适等。子宫肌瘤对人体的危害较大,如果治疗不及时,就会导致子宫肌瘤不断生长,从而演变成恶性肿瘤。针对子宫肌瘤,患者希望可以通过药物治疗。米非司酮是一种孕激素受体拮抗剂,具有抑制雌、孕激素合成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子宫肌瘤。但有资料显示[1],治疗子宫肌瘤时,不同剂量的米非司酮,其疗效也有所不同,常规剂量的米非司酮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雌性激素水平,但多数患者长期用药后,其肌瘤体积并未有明显的缩小,并且不良反应较多。有学者提出[2],采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能够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加快子宫肌瘤萎缩凋亡速度,不良反应较少,更利于患者的预后。基于此,本文选择87例我院在2020年3月~2021年3月期间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对患者雌、孕激素水平、子宫及瘤体体积的影响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87例我院在2020年3月~2021年3月期间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成两组,即对照组(43例)与观察组(44例)。纳入标准:①符合《子宫肌瘤的诊治中国专家共识》[3]中关于子宫肌瘤的诊断标准;②经CT、MRI影像、超声影像等检查确诊为子宫肌瘤;③对本次研究所使用药物耐受性良好;④近1个月内未服用过激素类药物;⑤子宫肌瘤数量≥1个。排除标准:①伴有明显贫血与膀胱直肠压迫症状的患者;②伴有阴道炎、盆腔炎的患者;③伴有肾积水的患者;④伴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的患者;⑤子宫肌瘤直径>5cm的患者。对照组年龄为26~55岁,平均(39.80±2.44)岁;病程为3~21个月,平均(13.26±1.98)个月;子宫肌瘤体积为38~93cm3,平均(63.75±10.90)cm3,黏膜下肌瘤10例,浆膜下肌瘤18例,肌壁间肌瘤15例。观察组年龄为25~54岁,平均(39.69±2.32)岁;病程为3~23个月,平均(13.41±2.10)个月;子宫肌瘤体积为37~95cm3,平均(63.88±11.02)cm3,黏膜下肌瘤12例,浆膜下肌瘤16例,肌壁间肌瘤16例。两组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批,并且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两组均采用米非司酮片治疗,口服,1次/d。对照组的单次用药剂量为25.00mg,观察组的单次用药剂量为12.50mg,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

1.3 观察指标 分析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雌激素、孕激素水平、子宫平均体积、子宫肌瘤平均体积。其中,雌激素、孕激素水平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进行检测,子宫平均体积、子宫肌瘤平均体积均经B超检查、记录。

1.4 统计学分析 此次研究所得数据均应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雌、孕激素水平 经分析对比后发现,治疗前,两组的雌激素、孕激素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的雌激素、孕激素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附表1。

附表1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雌激素、孕激素水平(±s)

附表1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雌激素、孕激素水平(±s)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P<0.05。

组别 雌激素(nmol/L) 孕激素(pmol/L)治疗前 治疗后3个月 治疗前 治疗后3个月对照组(n=43) 335.68±52.49 179.35±35.80△ 26.65±5.37 15.79±3.80△观察组(n=44) 335.87±52.63 132.82±30.11△ 26.74±5.22 7.51±2.10△t 0.013 4.973 0.060 9.536 P 0.065 0.039 0.059 0.018

2.2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子宫及瘤体体积 经分析对比后发现,两组的子宫平均体积、子宫肌瘤平均体积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的子宫平均体积明显大于对照组,子宫肌瘤平均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见附表2。

附表2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子宫平均体积、子宫肌瘤平均体积(±s,cm3)

附表2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子宫平均体积、子宫肌瘤平均体积(±s,cm3)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P<0.05。

组别 子宫平均体积 子宫肌瘤平均体积治疗前 治疗后3个月 治疗前 治疗后3个月对照组(n=43) 279.35±27.11 318.23±30.46△ 63.75±10.90 49.26±8.71△观察组(n=44) 279.10±27.03 339.82±35.11△ 63.88±11.02 25.30±7.10△t 0.033 2.322 0.042 10.661 P 0.062 0.043 0.057 0.015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道常见的一种肿瘤,发病率随患者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已有研究表明,育龄期女性患子宫肌瘤的几率可达25%[4]。发生子宫肌瘤时,患者的肌瘤组织将释放大量的表皮、血管内皮等因子,从而阻碍周围正常子宫肌层组织的增殖与分化,同时还影响患者雌、孕激素及其受体在正常细胞中的作用,严重影响患者的生育、健康。现代医学认为[5],子宫肌瘤是由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出来的生理病理变化,根据肌瘤生长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子宫颈肌瘤与子宫体肌瘤,其发病机制与雌激素、孕激素有关,故以往临床多采用抗孕激素类药物治疗,包括米非司酮、孕三烯酮等。其中,米非司酮为新型抗孕激素,其抑制雌、孕激素效果良好。但有学者提出[6],采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时,如果其用药剂量控制不当,其药效作用时间就会受到影响,进而降低总体治疗效果。据相关资料显示[7],子宫肌瘤的发生除了与雌、孕激素有关外,还与肿瘤细胞的凋亡、肿瘤生长因子的增殖等有关,米非司酮作为孕激素受体拮抗剂可抑制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合成,促使子宫肌瘤萎缩,并且小剂量米非司酮对雌、孕激素与子宫肌瘤细胞迁移的抑制效果良好。牛会如[8]的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对照组与试验组的雌激素分别为(153.20±4.60)nmol/L、(106.80±2.70)nmol/L,孕激素分别为(16.90±3.50)pmol/L、(6.40±2.70)pmol/L,治疗后观察组的雌激素、孕激素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采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可以改善雌激素与孕激素水平。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的雌激素、孕激素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牛会如的研究结果一致。对于子宫肌瘤患者而言,其体内的雌、孕激素含量普遍较高。米非司酮对子宫内膜孕酮受体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小剂量米非司酮的半衰期较长,用药后能够延长其对子宫肌瘤组织中雌孕激素受体的干扰时间,控制雌、孕激素分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雌、孕激素水平[9]。郭艳雪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10],治疗后,对照组与观察组的瘤体体积分别为(30.28±5.67)cm3、(15.37±3.68)cm3,观察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说明采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可以缩小瘤体,减少异常子宫出血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的子宫平均体积明显大于对照组,子宫肌瘤平均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与郭艳雪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米非司酮具有阻断雌、孕激素受体刺激子宫肌瘤的作用,其常规用药剂量为25.00mg,当减小其用药剂量至12.50mg时,可快速消除子宫肌瘤组织的动力来源,诱导子宫肌瘤细胞凋亡,从而促使子宫肌瘤萎缩,缩小瘤体。当予以小剂量米非司酮时,可使药物的有效成分直接作用于子宫内膜,充分发挥其抗氧化作用,在促使子宫内膜萎缩的同时,不会影响卵巢功能,可减少异常子宫出血的发生。

综上所述,采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可以改善雌激素与孕激素水平,缩小瘤体,减少异常子宫出血的发生。

猜你喜欢

附表瘤体孕激素
血液抽吸联合射频消融治疗肝血管瘤患者疗效研究*
不同剂量孕激素治疗无排卵型月经不调的临床疗效对比
孕激素类药物 什么时候吃 什么时候停
附表6 2021年饲料添加剂产品批准文号
附表4 湖南省饲料添加剂企业名单
附表4 湖南省饲料添加剂企业名单
附表4 湖南省饲料添加剂企业名单(2021 年1 月1 日—2021 年2 月28 日)
Nd:YAG激光在孕期妊娠性牙龈瘤治疗中的应用
保胎药须小心服
孕激素保胎并非都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