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

2021-07-23左秀梅

关键词:劳动教育必要性初中语文

左秀梅

摘   要:“五育并举”中的“劳动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有其必要性。途径可以是:强化课堂指导,使学生具体感知劳动者的形象之美;注重体验情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培植学生深厚的劳动情怀;勤于练笔,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通过亲历活动,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

关键词:初中语文;劳动教育;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14-0022-03

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们始终应贯彻的教育方针。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和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都将劳动价值观的塑造放在核心地位。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丰富、拓展劳动教育实施途径”“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

“五育并举”中劳动教育是不可缺少的。语文是一门思想性极强的人文学科,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是非常好的育人途径。

一、在初中语文教學中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一)语文学科担负着重要的育人功能

语文知识包罗万象,语文思想凝聚智慧,作为教师除了传授学生语文知识外,还要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综合培养,其中劳动教育必不可少。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体味文学作品反映的生活,理解只有付出劳动才能创造美好生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当前青少年劳动教育缺失的需要

由于社会的复杂化及环境的多样化,一些青少年存在好逸恶劳,瞧不起劳动人民的思想,甚至一些长期生活在农村的孩子也厌恶劳动,总想不劳而获。一些教师或家长甚至以惩罚孩子劳动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好好学习,这样更加促使学生形成了扭曲的劳动观。在这种背景下,将劳动教育渗透到日常的学科教学中,是当前我们每位教师的重要使命,尤其是语文教学。

(三)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初中语文作为最基础的一门人文学科,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人才的重任,力求使每一名学生步入社会后,都能融入劳动者的队伍中。试想,假如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忽视劳动教育,那么学生就会因为缺乏劳动素养和劳动精神,成为社会上的“闲人”。因此,新课程改革迫切要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劳动教育。

二、积极探索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

初中语文教师如何破解学生劳动意识淡化的问题,根除他们好逸恶劳的坏习惯,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呢?这就需要教师把劳动教育切实渗透到语文的常规化教学中。

(一)强化课堂指导,使学生具体感知劳动者的形象之美

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中,诸多内容都蕴含着劳动教育的元素,展现出劳动者的形象之美。教师在教学时,要对学生因势利导。比如,教学八年级上册朱德同志的《回忆我的母亲》时,多媒体播放歌曲《母亲》,创设情境让学生小组探究,通过品析词句感悟文中母亲的勤劳。围绕母亲“勤劳一生”探究作者描述了母亲哪些具体事件。结合课文了解母亲在家庭接连遭遇困境时,依靠节衣缩食、借债供朱德读书;母亲离开土地就不舒服;独自操持一家人的生活;85岁高龄,仍不辍劳动。步步引导、层层分析使学生具体感知母亲热爱劳动、乐观坚强、勤劳俭朴、艰苦奋斗的美好形象。

同样,依靠反面人物的教学让学生警醒。例如,教学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时,引导学生认识到范进虽然有文化,但却深受封建礼教的毒害,甘心将全部精力投入在科举考试上,却屡试不第。他鄙视劳动、缺乏必备的生存技能。以至于中举前穷得连饭也吃不上,中举后又喜极成疯。教学时随机提问学生:“假如范进没有中举,那他的命运将会怎样?”拓展学生思维,使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及劳动能力是人最基本的生存本领。相似的人物还有九年级下册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让学生知道没有劳动能力的孔乙己结局是可悲的,“连秀才也没捞着”,最后被打成残疾,在穷困潦倒中活活饿死了。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透过对一个个具体、鲜活的劳动者形象分析,让学生感受到热爱劳动的重要性,认识到劳动者的美好可爱。

(二)注重体验情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初中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获得思想共鸣。比如,教学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时,抓住重点词句联系情境深入分析、精心引导,使学生从作者的意识与行为变化的历程中知道,越是困难越顽强坚持,方能成功。使学生明白,遇到困难时要具有勇于付出的劳动精神。

教师备课时,必须对学生做好个案分析,客观审视好学生的思维态势,做好预案。比如,有些初中生受不良习气影响,养成了好逸恶劳的坏习惯。为此,笔者在教学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时,多媒体课件演示女娲揉泥成团造人、挥藤洒泥造人的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中感悟到女娲辛勤付出的母亲形象,体会女娲勤劳朴实的美好品质。同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联想自己的母亲,懂得母亲怀胎育子的辛劳,进而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又如,教学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时,出示画家徐悲鸿的画作《愚公移山》,引领学生探究愚公攻坚克难、不辞辛苦的劳动精神,教育学生新时代更需要这种勇于付出的劳动精神。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只有人人都热爱劳动、勇于奉献,祖国才会繁荣昌盛、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勤劳俭朴、不坐享其成是每个人都应信守的劳动观念与价值追求。

(三)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培植学生深厚的劳动情怀

课堂上,我们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授课实际,让学生品味劳动的甘甜,感悟劳动过程的愉悦,强化劳动育人的效果。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安塞腰鼓》一课,文章彰显了一个个普通劳动者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在教学中,笔者通过多媒体播放舞蹈画面,让学生形象生动地感受安塞腰鼓表演的磅礴气势,多元化理解文中对生命力的张扬、对民族魂魄的热情歌颂,给学生以视觉上的感受,使从未看过安塞腰鼓的同学,被安塞腰鼓的冲天激情和生命力的张扬所感染,提升了审美境界。使学生了解安塞腰鼓凭借其催人奋进的激情与力量活跃在陕北大地上,懂得课文是借歌颂安塞腰鼓来讴歌奋斗不息的黄土高原人,安塞腰鼓成为劳动人民永远奋进的强音。

又如,执教八年级上册《中国石拱桥》时,通过多媒体演示中国石拱桥的造型,特别是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座有代表性的石拱桥的画面,采用小组探究、模拟导游、问答互动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体会我国石拱桥在设计和施工上的独特创造及不朽的艺术价值,进而使学生产生崇尚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情感。实现由知识传授到精神培养的对接,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价值观。类似的还有,八年级下册的《核舟记》,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核舟雕刻的精巧,使学生体会这一传统民间艺术之所以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在于制作者大量的劳动付出。讲授这些介绍劳动技艺的文章时,要使学生认识到劳动创造了“美”。教育学生懂得,只有付出劳动,才会收获美好,培养学生深厚的劳动情怀。

(四)勤于练笔,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通过写作训练强化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通過各种情境,让学生勤于观察身边的普通劳动者,如父母、环卫工人、医护人员、交通警察等。通过观察,使学生发现这些人物所具有的劳动品质,认识到劳动的崇高,进而提升自身的劳动素养。例如,教学八年级上册朱自清的《背影》时,有的学生读到父亲买橘送别的一连串动作后,联想到自己的父母对自己格外疼爱的细微表现,唤醒了自己的情感,将静态的文本延伸为动态的生活,加强了生活体验,笔者立即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将读写相关联形成习作。二是注重让学生勤于观察身边的劳动场景,善于及时记录下当时的劳动场面,从中体会劳动的乐趣,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五)通过亲历活动,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

劳动是生活的基础,是幸福的源泉。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好多活动都是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最佳样本。比如,执教七年级上册一单元写作“热爱生活,热爱写作”时,要指导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身去经历生活、用心灵去聆听生活,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教学七年级下册四单元综合性学习“孝亲敬老,从我做起”时,组织学生参与“孝亲敬老月”活动,培养学生心存感恩、孝敬父母、回报社会的劳动精神;教学九年级下册二单元综合性学习“岁月如歌——我们的初中生活”在组织学生搜集资料、创作文稿中使学生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在组织学生编辑加工、装帧制作后,品尝到劳动的美好滋味。其次,还要有效利用语文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比如,组织学生到学校农场种菜记录劳动的美好,进社区进行环境保护宣传活动,举行“我爱劳动”的家务劳动视频比赛等,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又能增强学生的劳动素养,更重要的是还能弘扬宝贵的劳动精神。这样在活动的亲历亲为中,教育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

将劳动教育渗透于初中语文教学中,使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既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又能提升语文教学的魅力,使二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必要性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养老金入市的必要性与风险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