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放大窄带光成像内镜在早期食管癌诊断中的应用

2021-07-20李建平刘小玲

实用癌症杂志 2021年7期
关键词:食管癌一致性食管

赵 静 李建平 刘小玲

食管癌(esophageal carcinoma,EC)作为临床消化道常见肿瘤,其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及病死率。由于EC早期多无明显症状表现,仅出现食物哽咽感、异物感,加之患者对EC认知不足,故多在临床症状严重时才至院就诊,此时病情多已到中晚期,错失最佳治疗时机[1]。因此,提高早期EC诊断效能对制定诊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针对EC的诊断主要采用内镜检查的方式,其中碘染色又称色素内镜,其对早期EC检查虽具有较高的敏感度,但该方法需要多活检标本进行确诊,且在检查时可对黏膜起到刺激作用引起胸痛或不适[2-4]。而窄带光成像内镜(narrowband imaging,NBI)作为近年来有效的早期EC检出方式,其避免染色增强黏膜对比度的过程,且可利用放大内径可清楚显示癌灶区域,但该设备仍未在广大基层医院普及[5]。鉴于此,本探究将探讨NM-NBI在早期E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选择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早期高度疑似食管癌(EC)患者83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7例,女性36例;年龄45~81岁,平均年龄(64.07±8.56)岁;临床表现:吞咽困难51例,咽下哽咽感15例,胸骨后疼痛17例;食管病灶直径0.5~5.8 cm,平均直径(3.42±0.73)cm;部位:食管左壁39例,右壁10例,前壁22例,后壁12例。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①临床出现进行性吞咽困难、吞咽梗阻、胸骨后异物感等典型症状;②均接受NM-NBI及碘染色检查;③均为单发病灶;④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已确诊为EC患者;②碘过敏者;③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或伴有上消化道出血者;④既往接受食管癌手术及放化疗治疗者;⑤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

1.3 检查方法

1.3.1 内镜检查 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前是否行静脉麻醉评估,根据患者自主选择情况进行。叮嘱患者在检查前6 h禁食,2 h内禁水,若患者存在梗阻症状则根据情况延长禁食禁水的时间。在检查前10~15 min给予患者达克罗宁胶浆(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1523,规格:10 ml)口服;对未选择静脉麻醉的患者给予盐酸利多卡因胶浆(Ⅰ)(邯郸康业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7012438,规格:10 g:0.2 g)含于口中。选择奥林巴斯GIF-H290、GIF-Q260、GIF-XQ260胃镜,选择NBI模式进镜对食管黏膜情况进行观察,在发现边界清楚的褐色病灶后对与门齿距离、食管壁位置进行记录,包括前壁、后壁、左右壁,病灶大小情况等,于窄带光成像下密切观察病灶是否为有无清晰褐色边界及黏膜血管分支。采用1.5%碘溶液对食管黏膜进行染色,记录病灶着色情况。

1.3.2 早期食管癌诊断[6]在内镜检查出现下列表现则考虑为早期食管癌:①NM-NBI下界限清楚且黏膜血管分支消失的褐色病灶;②碘染色后观察到直径超过1.0 cm的淡染病灶。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以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若期望值<5,采用连续校正检验;将病理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碘染色及非放大窄带光成像诊断乳腺癌的效能;采用一致性Kappa检验,以K值评价非放大窄带光成像内镜诊断及碘染色与金标准的一致性(K值≥0.74提示一致性好,K值范围为0.4~<0.74提示一致性一般,K值<0.4提示一致性差)。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理诊断结果

入选83例患者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早期EC58例(69.88%),其中食管鳞状细胞癌12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32例,鳞状细胞癌14例;良性病变25例(30.12%)。

2.2 碘染色结果分析

83例患者经碘染色检查,碘染色诊断早期EC与金标准一致性为0.666,一致性一般。见表1。

表1 碘染色结果分析/例

2.3 NM-NBI检测结果分析

83例患者经NM-NBI检查,NM-NBI诊断早期EC与金标准一致性为0.657,一致性一般。见表2。

表2 碘染色与NM-NBI诊断早期EC效能对比/%

2.4 碘染色与NM-NBI诊断效能对比

两种诊断方法敏感度、准确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M-NBI的特异度高于碘染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NM-NBI检测结果分析/例

3 讨论

EC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多认为与长期不良饮食习惯、长期食用亚硝酸盐、遗传等因素有关,由于早期EC多无明显症状表现,患者在就诊时多已至中晚期,增加了治疗难度且预后较差,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6-7]。因此,提高早期EC检出率对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内镜检查作为EC患者早期的有效诊断方式,其能够观察到早期EC发生黏膜颜色改变、黏膜出现斑块、糜烂及结节等多种形态的改变,提高了早期EC的检出率[8]。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更新碘染色技术、BNI、放大内镜等逐渐应用于临床EC的检测中。其中碘染色又称色素内镜,其主要利用食管鳞状上皮富含糖原,在与碘液接触后可呈棕色显示,故碘染色技术能够提高早期EC患者检出率,但该方法在对碘过敏、甲亢体质的患者会存在较高风险[9];此外,碘染色利用碘液接触易对患者的食管黏膜造成额外的刺激,有部分患者可能在接受检查后出现胸骨后烧灼、疼痛感,临床应用受限[10-11]。NBI作为近年来新兴的内镜技术,其是利用滤光器将内镜光源的宽带广谱过滤掉进留下窄带广谱用于疾病的诊断。该技术不仅可以精准的观察患者消化道黏膜上皮形态,还能够观察上皮血管网形态,明确病变范围,进一步提高早期EC检出率。而放大内镜更是通过放大微小病灶,结合NBI技术从而更加清晰显示病灶,提高早期EC检出率[12]。但由于放大内镜尚未普遍应用于大部分医院,故分析NM-NBI技术在早期EC患者诊断效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结果显示,83例患者经碘染色检查,碘染色及NM-NBI诊断早期EC与金标准一致性一般,NM-NBI的特异度高于碘染色。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碘染色仅能明确病变范围与部位,但无法判断食管癌良恶性,特异度较低。而NM-NBI虽无放大内镜清晰的病灶显示,但仍可见病灶边缘处边界及褐色改变,通过对病变周围组织与正常黏膜区分,提高良性检出率,可应用于临床早期鉴别诊断[13-14]。此外,NM-NBI还能够降低活检次数以及碘染色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但在重症患者或高危群体进行筛查时仍建议联合碘染色提高诊断的检出率。本次探究纳入的样本量过少,因此本次研究数据的可信度,还需在未来开展更多相关性研究加以证实。

综上所述,NM-NBI应用于早期EC患者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但临床仍可结合碘染色等检查方法以提高特异度,以为临床制定诊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猜你喜欢

食管癌一致性食管
得了食管癌能维持多长时间
注重教、学、评一致性 提高一轮复习效率
对历史课堂教、学、评一体化(一致性)的几点探讨
食管异物不可掉以轻心
IOl-master 700和Pentacam测量Kappa角一致性分析
食管癌患者两种固定装置摆位误差及计划靶区外扩值探讨
集束化护理应用于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术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的围术期处理
巴雷特食管该怎样治疗
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手术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