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25Ⅰ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放射治疗口腔癌的有效性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2021-07-20宋伟霞

实用癌症杂志 2021年7期
关键词:口腔癌放射治疗放射性

崔 璐 张 华 宋伟霞

口腔癌作为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其中80%以上为鳞状细胞癌。目前口腔癌多以放射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为主,但由于患者年龄偏大且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往往无法耐受手术治疗[1]。放射治疗已成为口腔癌重要辅助治疗方法,但外照射治疗极易诱发放射性口腔炎等不良反应,临床应用存在一定局限性[2]。125Ⅰ放射性粒子治疗为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放疗,对周围正常组织无明显放射不良反应,治疗损伤小,对身体条件较差的患者较为适用[3-4]。鉴于此,本研究将探讨口腔癌患者125Ⅰ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放射治疗的有效性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以期为口腔癌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我院治疗的62例口腔癌患者,其中男性、女性分别为39例、23例;年龄65~87岁,平均年龄(74.94±2.10)岁;其中口底癌、颊黏膜癌、舌癌、牙龈癌分别为13例、17例、15例、17例;其中合并糖尿病、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分别为45例、10例、57例;颈部淋巴结转移18例(淋巴结转移25个);患者以溃疡面接触性出血及疼痛症状为主,对语言及进食影响较大。本研究获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病理学证实均为鳞状细胞癌;②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③Karnofsy(卡氏,KPS)评分>60分,拒绝外科手术或无法耐受外科手术治疗;④预计存活时间>6个月。排除标准:①严重肝、肾功能损伤;②合并其他恶性肿瘤;③存在肿瘤治疗史;④精神状态较差。

1.3 方法

术前常规检查患者心电图、凝血四项、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入选者均采用125Ⅰ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放射治疗,首先进行CT平扫(层厚2 mm)包含靶区及周围重要口腔脏器连续平扫图像,并向治疗计划系统(上海亚医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输入,并将粒子布源、粒子数及总剂量计算出来。于CT引导下穿刺,体位选取依据患者具体情况、靶病灶位置及实际操作需要决定,定位确定穿刺点,局部麻醉,通过扇形布针直至靶点,向肿瘤靶区和外周5 mm植入125Ⅰ放射性粒子(外径0.8 mm,粒子长4.5 mm,半衰期59.6 d,每颗粒子放射活度为0.60~0.80 mCi,由天津赛德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提供),粒子间距5~10 mm。治疗后即刻进行CT扫描,对粒子是否移位进行观察,对患者心率、血压及呼吸等生命体征密切监测,并依据患者实际情况采用抗生素治疗。常规静脉或肌肉注射止血药物,记录粒子使用情况,对是否存在粒子脱落丢失情况进行检查,向计算机TPS传送图像,对质量进行验证。

1.4 评价指标

(1)临床疗效:治疗后2个月复查CT并评估疗效,其中肿瘤完全消失>1个月为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肿瘤垂直两径乘积缩小≥50%,持续时间>1个月为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PR);肿瘤垂直两径乘积增大≤25%,缩小<50%,持续时间>1个月为稳定(stable disease,SD);肿瘤垂直两径乘积增大>25%为进展(disease progression,PD),治疗有效率依据PR、CR病例计算。(2)疼痛程度:依据数值评定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估,其中10分为极度疼痛,0分为无痛,疼痛程度与评分间呈正相关。(3)生存质量:依据KPS评分标准对患者生活自理程度、病情及一般状况进行评估,总分100分,得分越高则患者健康状况越好。(4)生存率:治疗后随访12个月,统计生存病例。(5)不良反应:统计局部大出血、穿刺点疼痛等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情况

62例口腔癌患者均顺利完成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每例患者布源14~32颗,平均植入粒子19颗;颈部转移淋巴结每个布源2~5颗,平均2.8颗。

2.2 临床疗效

原发灶治疗效果:CR、PR、SD、PD分别为29例、24例、6例、3例,治疗总有效率85.48%(53/62);转移淋巴结治疗效果:CR、PR、SD、PD分别为13个、10个、1个、1个,治疗总有效率92.00%(23/25)。

2.3 NRS评分、KPS评分

治疗后NRS评分低于治疗前,KPS评分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NRS评分、KPS评分对比分)

2.4 生存率

62例患者治疗后无失访情况,均成功随访12个月,共有4例患者死亡,患者生存率为93.55%(58/62)。

2.5 不良反应

62例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及血常规检测无大范围波动,均未出现局部大出血、病灶周围正常组织放射性损伤及感染,仅有2例患者出现自觉轻微穿刺点疼痛,无需特殊处理。

3 讨论

口腔癌属于黏膜上皮性肿瘤,患者全身远处转移率较低,但极易出现区域性淋巴结转移。口腔癌治疗难度大,采用化疗治疗效果差,目前主要以手术及放疗等常规治疗为主,但由于患者年龄较大,心肺功能差,多数患者无法耐受外放疗及手术治疗,即便少数能够耐受手术治疗,但由于担心手术对机体正常功能及面容的影响,不愿接受手术治疗[5-6]。近年来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在口腔癌治疗中逐渐开展,可作为口腔癌重要补充治疗方法。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为内放疗范畴,与常规外放疗不同,其能够减少常规外放疗所致的相关不良反应,拓宽了口腔癌患者局部放疗适应证,可为口腔癌患者治疗提供新方法[7-8]。

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作为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放疗,可提高局部剂量,适形好、持续时间长,可减轻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增加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控制肿瘤进展,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局部控制率[9-10]。本研究结果显示,原发灶治疗总有效率85.48%;转移淋巴结治疗总有效率92.00%;治疗后NRS评分低于治疗前,KPS评分高于治疗前;62例患者均成功随访12个月,患者生存率为93.55%,这提示出125Ⅰ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放射治疗能够抑制口腔癌患者病情进展,缓解患者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患者预后较佳。原因可能为125Ⅰ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放射治疗能够释放低能量γ射线,破坏肿瘤细胞核DNA双链,影响细胞增殖能力,损伤肿瘤细胞,进而达到治疗口腔癌的作用[11]。恶性肿瘤细胞增殖较为活跃,其中细胞增殖周期中的DNA处于合成后期、有丝分裂期时对γ射线敏感度较高,且125Ⅰ放射性粒子半衰期长,对肿瘤细胞敏感,能够持续杀伤抑制肿瘤,避免肿瘤细胞再增殖现象,提高对肿瘤的杀伤效果,同时射线能够促使水分子电离,促使自由基产生,而生物大分子与自由基相互作用,能够作用于DNA链,损伤DNA[12]。125Ⅰ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放射治疗效果确切,但临床应用安全性也是评估其是否能够推广应用的重点。本研究结果显示,62例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及血常规监测未见大范围波动,均未出现局部大出血、病灶周围正常组织放射性损伤及感染,仅有2例出现自觉轻微穿刺点疼痛,无需特殊处理。提示出125Ⅰ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放射治疗口腔癌不良反应少,可作为可靠、安全的治疗方法于临床推广,其不良反应少的原因可能为125Ⅰ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放射治疗穿透能力仅为17 mm,极大限度保护了正常组织功能,减轻了对肿瘤周边正常组织的损伤,降低放疗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125Ⅰ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放射治疗口腔癌安全、有效,在减轻患者疼痛程度及提高生存质量方面效果确切,并且能够控制肿瘤进展,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少。

猜你喜欢

口腔癌放射治疗放射性
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
广东放射治疗辐射安全现状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口腔癌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吸二手烟会增加口腔癌风险
中医治疗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研究进展
快速康复外科在手术治疗口腔癌患者护理中的效果
A Meta-Analysis of Treating Radiation Proctitis by Retention Enema with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系列性科普
肺癌患者调强放射治疗的效果及肺功能指标评估
新技术可通过唾液气味筛查口腔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