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中小学古诗文阅读活动的历史认知能力研究

2021-07-15黄艳红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61期

黄艳红

【摘要】古诗文阅读是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一个特殊领域,它蕴含了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背景与文化背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古诗文阅读活动,初步建立史观,让学生初步感知史学知识,在语文学习的知识系统中植入历史常识,还原历史背景。

【关键词】古诗文阅读;历史认知能力;科学史观

古诗文阅读是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一个特殊领域,它蕴含了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背景与文化背景,重视涵泳,仔细推敲,个中收获不言而喻,对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提升大有裨益。

一、历史认知能力概念解读

相关资料指出,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和语言等。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

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存储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我们一般所讲的智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等。人们认识客观世界,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主要依赖于人的认知能力。①本文所探讨的“历史认知能力”是立足于中小学生自身心理和学业水平特点所确立的理解,即学生加工、存储、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历史记录在历史学家的笔下,也流淌在诗人的笔下。叙事诗能让读者看到历史的真实画面,咏史诗能激发读者思考历史,写景诗带我们领略祖国壮丽山河……学生通过古诗文的学习和积累,初步建立史观,让学生初步感知史学知识,在语文学习的知识系统中植入历史常识,还原历史背景,进而更好地为迎接中考做好知识储备。

二、中小学古诗文阅读活动现状

(一)活动目标体现本学科特点明显,跨学科意识不强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不学诗,无以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2017年9月开学后,全国小学和初中语文教材由教育部统编,新语文教材最明显的变化之一就是古诗文篇目大幅增加,这意味着未来的语文教育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从我国大中小学的实践经验看,关于古诗文积累的阅读活动指导百花齐放,无统一定论,但从活动目标来看,多有如下指向:1.积累更多古诗文;2.提升学习兴趣;3.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从语文学科特点来说,这些指向确实都很契合,也绝无微词。但既然是阅读活动,如果能跨学科,在不影响现行大纲的正常教学情况下,一个学期能有几次活动目标融入史学知识,做好中小衔接,那学生的阅读视野和审美标准会大大提升。

(二)活动效果层次不齐

作为古诗文阅读活动,随着近几年教改步伐的推动,形式各式各样,模仿“中国诗词大会”与“经典咏流传”的有之,诵读表演、诗文游戏有之,背诵比赛、擂台赛有之,但从活动效果来看,很多活动是少数“精英”的“舞台”,难做到所有活动全员参与;为了让比赛取得更优异的成绩,大量的机械式的输入占主导,短时记忆见效果,对诗文内容的深层次理解仅仅浅尝辄止,蜻蜓点水。所以,从活动效果来看,虽然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短时间能够积累一定量的古诗文,但对作品本身的理解缺乏深度挖掘,作品内涵理解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三、提升历史感知能力的重要性

(一)穿越时空,博采众长

“文史不分家”,中国最初的文学样式是与历史连在一起的。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靈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文学离不开时代背景,一切诗文是特定时代的精神产物,是特定时代生活的反映,是作家的思想感情的抒发与宣泄。因此,在具体的阅读活动指导中,发挥历史知识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不仅可以解决古诗文教学中的许多难题,还可以让学生在蕴含中国古代文化的诗文中,“游览”中华文明景观,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穿越时空,与大师直接对话,到历朝历代感受我们祖先的日常生活、文化心态、思维方式,古今对照,广泛采纳古人的长处及各方面的优点,从多方面汲取各家的长处,有意识地提升历史感知能力,在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初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如我们在讲授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如果能还原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回到特定的历史环境,自然就能更深体悟杜甫“喜”在何处。据史料记载,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春天,宝应元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汴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流落在四川,听闻这个大快人心的消息后,欣喜若狂,遂走笔写下这首诗。知人论世,更能让我们穿越时空,拉近与圣人的距离,对作家作品所赋予的时代内涵体会更加深刻,对人物的情感把握更加准确。

(二)树立科学的历史观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习文学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的内心世界——道德、修养和美。”“文言词语记载了中华古国几年前灿烂的文明,记录着民族的历史,反映着历朝历代的生活,透视着中国人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关涉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礼仪习俗、器物用具、衣食住行、姓名称谓等诸多文化内容”②我们生活在网络时代,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很多来自于网络,平时看新闻、搜资料、听音乐、玩游戏、聊天……经常都要用到网络。网络不单是今天人们传递信息的重要媒介,而且是我们每个人生活学习的必备工具。

网络在给我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会有一些不良信息危害着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因为中小学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学生如果能够不沉浸在碎片化信息和虚幻空间里,利用记忆的黄金时期多在古典优秀历史文化中浸润,老师再付诸于指导,定会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歪曲历史的现象不会重现,学生的审美能力及文化素养也都能得到提升。恰逢杜甫诞辰1300周年时,网上出现了“杜甫很忙”的恶搞风,原本好端端躺在语文课本里的杜甫,“摆出”各种造型,有唱歌的,涂着胭脂的,还有穿丝袜的,送水过后卖西瓜的。河南省诗歌协会会长马新朝就认为,杜甫精神是民族之光,绝不容许杜甫形象被侮辱,“恶搞杜甫不能没有文化底线”。作为教师,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责无旁贷。清代诗评家叶燮在《原诗》中所说“千古诗人推杜甫。其诗随所遇之人之境之事之物,无处不发其思君王、忧祸乱、悲时日、念友朋、吊古人、怀原道,凡欢愉、幽愁、离合、今昔之感,一一触类而起,因遇得题,因题达情,因情敷句。”如果我们能正确利用网络资源,深入透彻了解诗人诗歌背后的故事,恶搞之风自然不会重现,风清气盛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