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劳动教育错位的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马克思人学理论

2021-01-17刘培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错位劳动环节

刘培垟

(哈尔滨理工大学,哈尔滨 150080)

劳动是人的类本质及其实现形式,是人的存在方式和社会发展基础。劳动能力就是人们改造物质世界和社会历史活动、追求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与水平,它深受劳动者劳动态度和劳动热情的制约与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及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讲话中,多次将“劳动教育”纳入青年培养目标之中,提到要把青年培养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放到“事关党和国家命运”“是全党的共同政治责任”的战略高度上。高校作为输出人才的重要环节,每年向社会上输出大量毕业生,如何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题中应有之义。但在大学生当中出现了一些轻视逃避劳动,甚至不尊重劳动的现象,这源于大学生劳动教育环节存在一些错位,且其错位体现在学校、家庭、社会多个方面。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的进步,社会发展需要人的劳动投入,解决当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错位问题,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从而得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劳动体现着人的价值、表征着人的生存意义。在马克思那里,劳动既是一种历史观,也是一种价值观。所谓劳动,是指人通过自身肢体对外输出的劳动量而产生价值的人类运动,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发展的唯一手段。如果说劳动是社会实践中主客体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的话,那么在这个进程中,一方面,人通过劳动使自然世界和外在世界发生了改变,按照人的主观意愿进行改造和发展,体现了人的主观意志和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社会又对个体的劳动和贡献做出相应的评价和判断,当人的劳动贡献大、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历史进步的规律时,个人的劳动就能得到社会的积极肯定和充分评价,这时个人的社会价值就会凸显出来。人的发展的最高境界就是充分体现自我价值和自我意志自由,这是人的发展的价值追求。“所谓价值不过就是人作为人所追求的那个目的物,而这个目的物也就是人的自身的本质。”

从劳动的本质来看,无论是劳动让个人对外在世界的改造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作贡献,还是劳动让个人在劳动实践中不断地认识世界和不断地提升自我,都表明劳动是人对社会贡献的第一行为,也是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第一选择。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使动物的社会性变成人的社会性的重要条件,正是因为劳动,人才具有了社会性的本质。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个人物质生活的丰富、精神生活的充实、社会的面貌的改变和进步、国家的发展和富强,这些都需要社会中的人通过劳动来创造。正如马克思对个人未来发展趋向的描述,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这种发展的特征还包括:个人之个性的自由发展,个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人之类特征的应有发展。在人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劳动是人实现发展的必要环节。换言之,人想要获得全面的发展,需要通过劳动才会得以实现。

随着时代的变化,劳动的内涵相应地在发生变化,已由纯粹的体力劳动转向技术型、知识型、创新型的复合劳动,脑力劳动在劳动价值取向上越发凸显。社会中的人参与劳动的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根据社会结构的不同,通过参与体力劳动、脑力劳动等,以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角度促进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近年来,一部分大学生由于劳动教育的错位导致了轻视劳动和劳动者、劳动观不健全、劳动能力和水平下降等现象,这就容易造成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劳动教育的错位导致大学生无法做到真正的全面发展,二是大学生劳动能力出现下降和劳动观不健全将导致社会的全面发展受限。

二、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错位现象亟需纠正

近年来,在部分大学生当中出现了不尊重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在一些高校中,更加关注学生的智育效果,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被淡化。大学生劳动教育环节出现的错位现象,成为影响大学生“五育并举”发展的因素之一。这种劳动教育错位的现象是亟需纠正的。

(一)劳动教育的缺失导致大学生对于辛勤劳动存在认识偏差

大学生在课程学习当中,多数课程没有将劳动教育作为必要的教育环节,学生在参与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只是对于专业知识进行学习和了解,但是对于本专业的劳动教育却没有深入的开展。有的高校只针对理工科专业开设实习实践环节;有的高校除了专业教育的必须环节,很少或不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将着重点更多地放在学习上,并没有将生活技能、劳动能力作为学生成长进步的评判标准;个别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课后实践走形式,重理论而轻实践等问题,让学生产生漠视劳动的看法;一些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就缺乏劳动教育,导致进入到大学之后对劳动没有认识,甚至不喜欢参与劳动,鄙视辛勤劳动,出现了错误的劳动观。

(二)受错误劳动观的影响,一些大学生盲目追求功利享受,淡漠劳动价值

部分大学生受市场经济及西方消费主义价值观影响,十分崇拜物质享受,对于劳动缺乏正确认识。他们拥有着改革开放带来的丰富的物质生活条件,同时也漠视劳动价值,信仰物质和社会权势,向往那些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到的“一夜荣华”“奢靡生活”,迫切地希望自己可以不通过参与劳动就能积累财富。这部分大学生在面对学业和生活时变得心浮气躁,缺少踏实认真的实干精神。同时,受到经济全球化思潮影响,西方消费主义价值观开始走进大学生视野,一部分学生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作为个人人生价值,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得失,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淡漠劳动价值,没有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紧密相连。

(三)因家庭教育缺少劳动环节,一些大学生步入“低龄化”群体,难以参与劳动

当前,大学生基本上都是“95后”,受家庭教育的影响,他们在家庭生活中缺少劳动教育环节,很少或从不参与家庭劳动,大部分大学生在成年之后仍认为自己是“孩子”,不需要承担责任,喜欢称自己为“宝宝”,这暴露了这部分大学生心理上的“低龄化”。家庭教育环节中劳动教育的缺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大部分家长在孩子的教育环节中过度强调智育的重要性,忽略或弱化其他教育环节。一些家庭只注重考试的分数,而忽略了生活的分数,导致家庭教育的错位,学生全面发展出现了短板。

(四)受传统观念和社会分工影响,一些大学生对于体力劳动存在偏见

在传统思想中“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观点对于大学生的影响,使得他们认为只有进行脑力劳动,发展脑力劳动,才会实现个人发展、物质满足,从而削减体力劳动的锻炼,甚至对于一些体力劳动者存在偏见。同时,社会中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资源分配不公的情况,社会中存在着一些“不劳而致富”的现象,导致大学生产生了一些“勤劳而不致富”的认识偏差,他们更希望通过自己的专业走上高科技脑力劳动岗位,到经济发达地区工作,或从事管理工作,而不希望去经济欠发达地区,拒绝需要从事野外工作的岗位、需要付出体力劳动的工作。在他们看来体力劳动相对卑劣,而脑力劳动相对高尚,这种错位的劳动观对于个人的全面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加强劳动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策略

面对大学生劳动教育中出现的错位问题,不应该急于改正,而是应该结合时代要求探寻标本兼治的解决之策。劳动教育不仅仅是技能培训,而是要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自觉认识到劳动才是人生存和发展的真正要求,劳动教育是培养适应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全面发展的人的必然选择。

(一)知行合一,让生动的劳动教育课成为大学生的必修内容、必经环节

在高校劳动教育当中,开设专门的劳动教育课,将其融入思政课、专业教育等环节,有利于让学生在知行合一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一是要在高校当中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通过在高校中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劳动技能养成与健全人格培养相结合的劳动教育课,正确引导学生尊重和热爱劳动,在劳动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劳动中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不断促进自我的全面发展。二是高校应该依托思政课堂,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精神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当中的重要价值,劳动在“四个选择”当中发挥的作用,幸福生活来自辛勤劳动及劳动的法律法规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投入劳动实践,以此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三是高等学校应该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贯穿于专业课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让学生在专业课教学中培养与本专业相关的劳动能力,并帮助其做好生涯规划。

(二)强化引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加深对劳动的情感认同

与课程教育环节不同,强化大学生思想引领要做到“软着陆”“重唤醒”,以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典型引领、校园文化熏陶,唤醒学生对于劳动的情感和价值认同,不断坚定理想信念。

一是以主题教育为契机,鼓励大学生参加劳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带着知识出课堂、带着工具出宿舍、带着热情下网络,开展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学劳动、比效果、受激励。二是以典型引领为重点,引导大学生尊重劳动。高校应该做好劳动教育典型引领,以党和国家评选出的劳模人物、身边的劳模典型、大学生自强自立典型等作为切入点,引导大学生学习他们身上热爱劳动、辛勤工作的优良品质。通过进行典型示范,在大学生中营造出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良好氛围。三是以校园文化为媒介,激发大学生劳动热情。高校应该做好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深入挖掘建校以来淡泊名利、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校园文化、校园精神,利用学校网站、宣传栏、标语、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教育、引导,让校园文化、校园精神深入人心,形成人人热爱劳动、人人热爱奉献的良好氛围。

(三)家校协同,合力聚焦大学生劳动养成,依托第二课堂培养大学生自立人格

在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发挥家校协同的合力,做到让家长既了解情况又参与其中。在做好家校协同合力教育的同时,高校也应该做好家庭教育的配合,可以依托第二课堂的社会实践环节,提出相关劳动要求,以达到更好的家校协同效果。

一是要做到学生的劳动教育环节家长参与。在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要家校协同育人,学校与家庭合力聚焦大学生的劳动养成教育。高校应引导、动员大学生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劳动教育中来。第一,配合好学校打通大学生参与劳动的思想关;第二,动员家长设计多样家庭劳动并让学生参与其中;第三,改变学生家长只关注智育和唯成绩论的固有看法。二是要依托第二课堂丰富劳动实践。第一,打通学校与家长的联络渠道,利用电话、短信、家长群、新媒体平台等各类渠道做好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家长引导,做到信息对称,动员学生家长在寒暑假期间“放放手”,让学生参与到家务劳动中来,一些有条件的家庭还应让学生参与到生产经营中去;第二,要将参与劳动作为假期社会实践的必需环节,要求大学生利用假期时间从事家务劳动,从做一道菜、洗一件衣开始,锻炼大学生的自立能力。

(四)提高认识,鼓励大学生深入基层、扎根基层,通过社会实践摆正认知偏差

在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教育要与社会教育协同推进。一是要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与校外劳动。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不断拓展校外合作机构,并将校外劳动作为劳育考评的一部分,在公益劳动中培养学生的志愿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树立正确劳动观。二是要不断深化校企双方合作,加大实践力度。根据大学生不同的专业特点,学校应该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为大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实习实践岗位,增加实习实践过程中的劳动环节。三是要更好发挥地方特色,引导走入基层。高校应该根据学校所在地的地方特色,组织大学生深入基层、认识基层,了解基层劳动者,引导大学生做到尊重基层劳动和劳动者。同时,要借助地方特色教育引导大学生扎根基层,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到祖国发展最需要的地方去,而不是一味地向大城市扎堆。

在高校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密切协同,也需要学生在个人全面发展上的自我关照。高等学校要将大学生劳动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去开展,将劳动教育的开展上升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去看待。开展好大学生劳动教育,绝不是要求大学生“动动手”“干干活”这么简单,而是站在马克思的人学立场,发挥人的类本质、强调人的社会性,让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当中,用劳动创造价值,用劳动积累财富,用劳动推动社会发展,用劳动实现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猜你喜欢

错位劳动环节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有趣的错位摄影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热爱劳动
避免“错位相减,一用就错”的锦囊妙计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错位教育”要不得
论评标环节的优化与改进
角色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