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探高中地理课堂中学生综合思维的培养

2021-07-12沈楚红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导图知识点分析

沈楚红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高中地理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对自然环境、人类生活等多方面的综合性思考,高考地理试题也更偏重于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但在实际高中地理课堂中,对学生综合思维的培养还处于起步阶段。文章简要阐述综合思维的概念及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意义,并以“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的教学为案例探索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关键词]综合思维;高中地理;地理环境;区域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16-0087-03

一、概念界定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综合思维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方面,它是指人们对事物或问题进行全面的认识,分析出事物或问题各方面的特点、形成原因等等,并将其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或者对不同类别的事物或问题进行归纳、分析、比较、重组得出新的整体的思维。要培养综合思维,需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或者问题,不可只停留在表面,亦不可仅静态地去看待,要了解事物和问题的脉络,从概念入手,延展至特点、原因、措施、发展方向等。例如必修2“农业”部分,学生需要清楚地了解农业地域类型的名称、分布、区位优势及劣势、特点、发展方向,“工业”部分,学生需要掌握工业的名称、分布、区位优势及劣势,以及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措施和发展方向,将相关知识点形成网络。

二、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意义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地理综合思维作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学习地理学科时最为重要的思维方式。综合分析近年的地理高考试题,不难发现命题专家在引导学生从多个维度进行问题分析。相较于其他学科,地理综合思维涵盖了具有现实意义、有时空属性的具体事物、现象和问题。如近年常见的“一带一路”相关地理命题,往往需要学生综合自然气候、区域条件等多个知识点进行分析。考题让考生运用综合思维解题,考查考生的答案要点是否有价值,促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综合思维思考并解决问题。

三、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方法

(一)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全方位思考问题

思维导图就是内容框架图,它实际上是将综合思维简单化,先厘清某个问题需从哪几个角度去考虑,然后再从每个角度进行详细的扩展。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能力,让他们形成多角度、全方位思考的习惯,为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打基础,例如图1、图2是“工业”“农业”部分的思维导图。

反复、多次训练学生绘制思维导图,能让学生学会全面地思考问题,这样在回答问答题时可以拿下更多的采分点,做选择题的正确率也会更高。学生能通过思维导图了解到知识点是互通的,相互间可以进行推导。

(二)多提开放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地理简答题答案不像数学、物理题那样具有唯一性,有些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得分,答题方向、内容不拘一格。在高中地理课堂上,教师不可全部提背诵性的问题,因为这样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久而久之,学生也许会变成一个“背书机器”,这对学生的发展无疑是不利的。例如,我们在提问学生缓解城市内涝的措施时,很多学生会回答“修建海绵城市”,但是却没有多少学生会反问我们“是否该修建海绵城市呢?”“修建后有什么利弊?”“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城市都是通过修建海绵城市来缓解内涝的,那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一些城市不这么做呢?”……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可以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去挖掘出多元化的答案。

(三)创设新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巩固和应用新知识

新课标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的教师讲课的方式方法单一,讲到最后学生厌烦,教师自身也厌倦。教师需要创新,用新的方式去讲授知识点,将知识点放入新的情境中去讲授,给枯燥的知识点注入新的活力,否则学生难以驾驭新高考。在高一地理必修1的教学中我们会碰到一个问题:为什么地球上会存在生命?如果我们每次复习到这部分内容都提这个问题的话,学生或许会把答案背得很熟,但也只是炒冷饭似的死记知识点,没有思维含量。我们不妨换一个问法:火星上为什么没有生命?火星上怎么样才会出现生命?月球上存在生命吗?为什么?如此或许会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出意想不到的答案,也可以让知识渊博的学生来普及一下火星等其他行星相关知识,让学生对星系知识更加了解,这也许能提高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兴趣,也有可能让学生在今后解答相关问题时获得启发。

(四)采用对比法,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学生每天要学习多门科目、背诵较多内容,所学内容的复杂性、丰富性使得学生容易混淆某些知识点,甚至出现不同学科知识点混淆的情况。要提高知识点间的区分度,帮助学生区分相似度较高的知识点,我们需要进行对比分析,突出其相同点与不同点,让学生知道从哪些角度去对比,从多角度去展开比较并找到重要考核点,如两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对比(见表1)。

(五)课上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引导学生利用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得出更加全面的答案

课堂的时间分分钟都很宝贵,有些教师或许认为能多讲就多讲,将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总比什么都不讲来得好,而恰恰忽略了给学生独立思考时间及讨论时间的重要性。知识点的强化不能依靠灌输式的教学、循环往复的教学,要想帮助学生巩固旧知识甚至从中获得新知识,需要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得出的答案有时会比参考答案更加全面,所以千万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思考的時间。

四、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案例(以“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为例)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区域的概念、特点。

2.根据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分析不同地区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通过案例分析了解同一地区不同历史阶段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不同的。

(二)教学重点

根据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分析不同地区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学习法、提问法。

(四)教学过程

提问:什么是区域?区域的特点有哪些?(理解基本概念)

讲授:如何分析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画出思维导图)

自主学习:(3分钟)播放长三角、松嫩平原相关视频,结合教材,对长三角与松嫩平原的差异进行对比。(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视频、教材进行自主学习,提高自主分析能力。)

合作探究:(5分钟)参照思维导图及长三角与松嫩平原案例分析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差别,填写表2。(表格及思维导图给学生以抓手,提升学生使用思维导图的灵活性,以使学生遇到类似问题能够得心应手。经过讨论,学生不一定能将所有空格都填写正确,教师不要太快公布正确答案,需让多位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答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问:参照表2,分析三大自然区在发展过程中,工农业发展各有何优势和劣势、会出现什么问题。以小组合作形式,讨论2分钟。(学生需要对相关知识点有深刻的理解,否则难以获得较为准确的答案。)

合作探究:尝试分析针对三大自然区出现的问题,该采取何种措施来缓解问题。以合作探究形式,讨论2分钟。(该问题属于发散性问题,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千万不能限制其对答案的思考和反馈,要培养其综合思维。)

提问:尝试总结出工农业发展中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模板。

思路: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的措施,自主得出结论。(在解答上一问时,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为了让学生做类似的题目时正确率更高,教师应该进行适当的归纳与总结,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表达方式及模板。)

提问:长三角素有粮仓之称,但为什么其粮仓地位下降,目前远不如东北了呢?

材料一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很快,由于水稻的附加值低,又没有多余土地种植水稻,水稻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附加值较高的蔬菜、花卉。

材料二  表3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对比。

合作探究:(3分钟)结合材料一、二,说说长三角地理环境的变化对区域发展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该问题要回答正确,需要学生结合材料进行分析,这也体现了综合思维方面的要求,学生思考时不能脱离材料,有助于训练学生读图、读材料的能力。)

五、总结与展望

高中地理教师在设置课堂问题时,要对问题进行有效分析、整合与总结,确保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有效地联系地理知识内容,为学生地理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良好的思维基础。对学生综合思维的培养表面上看是新高考的要求,实际上是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的要求,需要经过不断的探索、尝试,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要让学生适应新高考、达到新高考的要求,我们需要继续努力。

[   参   考   文   献   ]

[1]  林培英.对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中“综合思维”的理解(连载二)[J].地理教育,2017(9):4-6.

[2]  周海鱼,王宇.例谈高中地理教学中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J].地理教学,2017(24):22-24+15.

[3]  王成娇.浅析高中地理教学中综合思维能力培养[J].当代教研论丛,2018(6):75-76.

(責任编辑    周侯辰)

猜你喜欢

导图知识点分析
关于口罩 这10大知识点你必须知道
借助思维导图,助力学生“逆行”
应用思维导图 提升学生化学学习力
分析:是谁要过节
回头潮
知识点自测
第6章 一次函数
“二次根式”复习精讲
科学分析,高效决策
第9章 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