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中的应用

2021-07-12汤秀文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大单元教学荒漠化支架式教学

汤秀文

[摘   要]文章基于支架式教学理论,设计“荒漠化的防治”教学案例,并通过教学活动中相关支架的搭建,探讨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荒漠化;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16-0084-03

一、教学理论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教师要根据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过程的特点,科学设计地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等真实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需求和基础为出发点,把握教学内容,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过程,丰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进而发展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地理课堂是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满足全体学生基本的地理学习需求,满足学生升学考试或就业的需要,兼顾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业发展或职业倾向,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大单元教学首先是一种教学思想,其次才是一种教学手段。大单元教学是以更高的视角,跨年级跨知识点来进行知识的有效迁移,重构符合教学实际的新知识系统,使课堂教学内容无重复、教学环节紧凑、教学内容倍增的一种教学思路和授课方式,它是从单章单知识点的教学发展到成系列系统的教学,进而发展到大单元主题教学。大单元教学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它把一个大知识点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大框架的解读,再在大框架下安排授课内容,它时时审视当下所教的内容和之前、之后的知识的联系,不孤立地考虑单项教学内容,教学视野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再是只盯着某个知识点、考点,而是考虑全盘知识点。

这种教学手段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支架式教学模式能够为这样的教学活动提供支持。支架式教学模式是指一步一步地为学生的学习搭建脚手架即支架,让学生通过这些支架一步步地发现、解决地理大单元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掌握所学的知识体系,提高问题解决能力,一步步地攀升,成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教师在搭建支架的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本能学习内驱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积极主动参与者,获得情感上、精神上和智力上的成功感。选择性必修2区域地理的教学要求帮助学生了解区域特征,理解区域创新发展和转型发展的重要意义,树立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的区域发展观。其中荒漠化这一知识点的内容要求是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这部分内容涉及的知识点很多、很碎片化,在设计本节课教学时,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大单元的地理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整合琐碎的、片段化的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结构,是笔者思考并实践的。本文以建构主义的支架式教学理论为指导,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提供支架,在学生已经达到的知识水平地带和不能独自达到的知识水平之间施教,教学将会有成功的最大可能。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合适的时机以最恰当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支架支持,帮助他们掌握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主干知识,关注知识的前后联系,凸显自然地理环境的相关性、整体性,促使学生形成以综合的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地理观,形成人地协调的思想,发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二、教学过程

1.明确課标,脚踏实地

教师首先展示本节课课程标准:本节内容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有了目标,教学过程才能不偏离方向,稳打稳扎。

接着教师展示一张《中国生态脆弱区及主要生态问题空间分布》图(见图1)和几张黄土高原景观图、青藏高原景观图、西南喀斯特景观图、北方农牧交错区景观图。

支架1:生态脆弱区的概念——生态脆弱区往往是两种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过渡区域。

支架2:中国的生态脆弱区的位置在哪里?将所给的几张景观图与其所在地区在图1中的位置一一对应。

支架3:这些生态脆弱区有哪些特征?

支架4:这样的现状会带来哪些结果?

【设计意图】要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需要给学生足够的帮助,而这个帮助必须从明确相关课程标准出发,任何教学脚手架的搭建都需要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因此课堂一开始,笔者就明确了课程标准、教学目标,为接下来的教学打好基础。以一幅《中国生态脆弱区及主要生态问题空间分布》图导入,非常直观,一下切入正题,让学生形象地了解什么是生态脆弱区,哪些地方属于生态脆弱区,激发学生兴趣。

2.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由景观图与分布图中相应位置的一一对应关系,教师自然地引出荒漠化严重的重点区域——西北地区主要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从而引出荒漠化的概念。

接着教师展示一张西北地区的区域背景图(见图2),请学生带着如下支架中的几个问题来观察图片并思考。

支架1:中国的西北荒漠化现象发生的具体地理位置在哪里?

支架2: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现象有什么表现形式?

支架3:为什么这些西北地区容易出现荒漠化现象呢?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是非常有目的性的,首先让学生观察西北地区的区域背景图,使学生能注意到西北在全中国的区域位置,了解西北地区远离海洋,深居内陆,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为荒漠化现象的出现奠定了绝对重要的基础。由支架1的问题自然过渡到支架3的问题,各问题环环相扣。此环节初步展示了在地理大单元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对荒漠化现象进行最初的分析,从而使学生掌握区域认知方法,为接下来的继续分析奠定良好基础。

3.顺势而为,探究真理

由前面的西北地区区域背景图,学生得出了西北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

A.基本条件:远离海洋,深居内陆,因此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气候干旱,是西北荒漠化形成的气候条件。

B.物质条件:地表物质疏松,多沙质沉积物。

C.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下来笔者展示了西北地区农民砍伐树木及挖发菜图、牧民放牧大量牲畜图、农民开垦草地为耕地及灌溉图,引导学生探究:

支架1:这些图中展示了哪些地理活动?

支架2:这些活动对西北地理环境会产生什么影响?

支架3:西北荒漠化现象产生的原因除了自然因素外,还有哪些因素?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的价值,产生学习的愿望,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地理的乐趣。同时在荒漠化形成原因的分析中,还引出了气候、植被、地形及土壤的相关知识,整合教材,以用促学,践行大单元教学理念。对比前面的课堂,笔者更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整体课程的逻辑前后关系,适当地拓展知识点,更注重引导学生持续深度思考区域大问题及其成因,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4.融会贯通,措施提炼

笔者给出材料:2018年6月17日是第24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国际主题为“土地无价,值得投资”,我国确定的主题为“防治土地荒漠化,助力脱贫攻坚战”。

让学生动手练一练: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生产状况,因此荒漠化的形成原因不同,具体的分布特点和防治措施也不同,请思考并形成系统的思维导图(如图3)。

【设计意图】从现象的认识到原因的分析,再到措施的提炼,这对学生的大单元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提醒学生针对具体的每一个原因去找到不同的对策,针对性较强,学生也比较容易想出对策。更重要的是在思考对策的同时,学生学会发散思维,注重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相关性。在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碎片化、片段化的知识进行整合,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结构,形成严谨的思维方式,这符合地理大单元教学的理念。

5.乘胜追击,提炼升华

本节课以西北荒漠化为例,探讨了生态脆弱区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而环境问题则不仅仅是荒漠化。

在本节课的基础上,请学生概括生态环境问题分析的一般思路(如图4)。

【设计意图】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独立的学习个体。搭建脚手架的目的也是如此。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的主体意识愈强,他们在参与学习活动时自我实现的自觉性就愈强,从而也就愈能在教育活动中发挥自我的能动性。在概括一般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的过程中,笔者以荒漠化内容为点,引导学生将思维发散到一般性的环境问题,通过核心任务架构大单元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归纳、总结、提升,严格落实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三、教学反思

1.注重知识生成,领悟理解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阵地,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值得每一位教师思考的问题。地理大单元教学需要对知识进行整合,注重知识点的联系与扩散。本节课笔者在“荒漠化的防治”教学中,首先引出了生态脆弱区的概念,再从生态脆弱区过渡到荒漠化,緊接着讨论荒漠化出现的范围区域,从而让学生能够根据区域特点分析出荒漠化形成的成因。教学中笔者通过具体的问题将难点分解,逐个剖析,从现象到本质,层层铺垫,为学生搭建一个个有层次的学习支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促进学生对这一现象的充分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读图、读文字等措施将问题一一解决,这其实就是学生的一个自我领悟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进一步加深。

2.注重思想方法,激活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感悟地理思想方法。

大单元教学着眼于“大”字,从“大处”着眼,进而从“大处”着手,首先表现在教学内容上的“大”。它不再是针对单篇单章的内容,而是把整个学段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大框架内容的解读,再在大框架下确定系统内容和授课内容。教师时时审视当下所教内容的地位及其与之前、之后的知识的联系,而不是孤立地考虑单节课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以“荒漠化”这个“小处”为切入点,来阐述生态脆弱区存在的环境和发展问题这个“大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是只盯着某个知识点,而是涉及气候、地理位置、水文、土壤等相关知识,改变了传统的单知识点讲授的模式,实现了大框架下知识点的构建,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3.培养学生能力,提升素养

地理大单元教学的宗旨是贯彻新课程理念,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目的是把地理学科教学从“小单元”中解放出来,以更宽的视野、从更高的层面建构新的教学系统,把学科教学纳入一个大的教学系统,使之更趋于完美、更趋于合理、更高效。在教学中,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基于支架式教学理论,地理大单元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学生不断探索的过程,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经历反思、领悟、深化的过程,将地理综合思维内化为自身思维品质,最终提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责任编辑    周侯辰)

猜你喜欢

大单元教学荒漠化支架式教学
中国已成功遏制荒漠化扩展态势
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浅谈以“类化”思维改进中职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
基于大单元教学的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有效策略
大学英语听力中支架式教学模式探索
“支架式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概念图的语文支架式教学策略
研究性学习大单元教学中的思考与实践
“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