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景 美境 美愿

2021-07-12李铭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桃花源记美学价值陶渊明

李铭

[摘   要]《桃花源记》篇幅短小,但表意丰富,文辞优美,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教师可从美景、美境、美愿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感悟和体会文章的美学价值,使学生深度了解文本意蕴,感受作者思想。

[关键词]《桃花源记》;陶渊明;美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16-0025-02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品之一,现被选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文章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描述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阶级的祥和社会,表达了作者对于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愤慨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文篇幅短小,但表意丰富,文辞优美,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桃花源记》的描写情景结合,处处洋溢文意之美,感悟和体会文章的美学价值,对于深度了解文章的意蕴,感受作者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现桃源,精心渲染,呈现美景

桃花源的出现突然而惊喜,陶渊明通过虚构的方式,巧妙设置悬念,增强了文章的浪漫与神秘色彩。作者以独具匠心的方式在虚实结合中营造了一个“意外的发现”,这使文章的情节扑朔迷离,引人入胜。一片美丽的桃花源,暗示着渔人此行必定非比寻常。

文章主人公渔人,本无特别之处,是“武陵人”,且以“捕鱼为业”,一次偶然,他“缘溪行”,“忽逢桃花林”,这使他展开了一次探秘之旅。与平常所见不同的是,此片桃花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放眼望去桃花似海,清香扑鼻。眼前的盛世美景,使渔人“甚异之”,想要一探究竟的想法驱使渔人“复前行,欲穷其林”。陶渊明在写发现桃花源时着墨不多,但却将美景展现了出来。发现桃花源是偶然,而探寻追踪桃花源却是必然,因为如此美景,如此秘境,怎能不激起发现者的好奇心?由此为全文情节的展开做好了铺垫,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氛围和美丽意境。

用词精练,勾勒美景,设置悬念,渲染气氛,《桃花源记》的开篇首先将一番色彩明亮、浪漫缤纷的景象呈现在读者的眼前。在描绘桃花源的美丽景色时,陶渊明所用的修饰词语并不多,但却字字用心、词词精练。河水清冽,桃花盛开,叶映水中,花落溪上,这番美景足以使人流连忘返。一次偶遇,一片美景,一份惊喜,一场探寻,这便开启了桃花源的发现之旅,为探寻桃花源埋下了伏笔。

二、走进桃源,别有洞天,展现美境

“良机只有一次,一旦失去,就不再得到了。”显然,渔人是幸运的,山重水复终于见得桃花源的“庐山真面目”。陶渊明以自然雅淡的笔调、清新质朴的语言重点刻画了“世外桃源”的美好生活。与外界的生活相比,桃花源的生活祥和安静、富庶幸福。陶渊明生活在动荡不安、战争频繁、民不聊生的东晋时代,桃花源中这般悠闲的生活,在当世百姓心中是遥不可及的。

陶渊明所勾画的桃花源中众人的生活,是他心目中理想生活的化身。陶渊明通过描写美境,展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首先,桃花源中的自然景象是美好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平坦的农田,整齐排列的居舍,肥沃的土地,茂盛的竹子,美丽的池沼构成了一幅安静祥和的田园画面。“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的小路交错纵横,鸡鸣狗叫的声音从耳边传来。良好的生活环境使人心生安定之感。“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农田中是辛勤劳作的人们,他们享受着创造幸福的快乐,老人和孩子都带着欢乐而祥和的表情。渔人看到的是美丽的自然风光、安定的生活环境、幸福生活的人民,此情此景使他心生向往。其次,桃花源中的社会风气是美好的。作为一个外来者,渔人的到来并没有受到桃花源中人的攻击和排斥,反而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中的人用热情、真情去接待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对于渔人的困惑和不解,桃花源中的人并无隐瞒,“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无论魏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人们热情而周到地款待了渔人,渔人在桃花源度过了短暂而难忘的时光。桃花源中没有战乱、没有阶级、没有压迫,而桃花源外却是战火纷飞,人民生活窘迫不堪。桃花源中的人的生活状态和淳朴民风,使桃花源成为人们心中向往的美好境界。陶渊明用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之美,构筑了桃花源的美好,把现实社会与桃花源进行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对桃花源产生无尽的向往和期待。

有人说《桃花源记》浪漫且神秘,但仔细品味后可以发现,这种浪漫唯美之中又包含着陶渊明无尽的痛楚和悲愤。陶渊明对时代、对东晋朝廷、对社会生活有着高度的反思和警觉。常年的割据战乱,朝廷内部剧烈的矛盾,当政者的腐败昏庸,使社会愈发动荡不安,使黎民百姓苦不堪言。陶渊明心有远大的志向,但无奈一直没能得到当权者的重用,其难以在朝廷上有施展拳脚的机会。陶渊明有着无尽的痛楚、悲伤、愤慨和无奈。壮志难酬的他只能通过虚构的桃花源来传递个人的追求与理想,表达对现实的否定和抨击。陶渊明是隐士,但不是消极之人。陶渊明于公元405年辞官隐居,但即便身处江湖之远,他仍然关心国家大事。辞官后的陶渊明对刘裕政权深感不满,于是创作了此篇《桃花源记》。钟嵘《诗品》有这样的评价:“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

三、离开桃源,复寻不见,寄寓美愿

离开桃花源后,渔人没有遵守诺言,而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渔人为何报告官府,读者不得而知,或许渔人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过上美好的生活,或许是想通过报官得到更大的好处。但无论哪种想法,渔人都辜负了桃花源中人的信任。对于渔人的做法,陶渊明显然是持否定态度的,品德不高尚、背信弃义之人是无缘再遇到桃花源的。陶渊明通过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鲜明对比,展现了强烈的讽刺意味。桃花源经渔人的描述,成为人们追寻的理想圣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南阳有一个品行、操守都十分高尚的人,名字叫刘子骥,刘子骥听说了这件事情后,非常高兴,计划前往,但刘子骥的愿望并未实现,不久就因病而离世,后来就没有人再提及此事了。陶渊明以没有人寻找到桃花源作为文章的结尾,可谓独具匠心,他以留白的形式,激活人们对于桃花源的各种想象。看到此处,关于世界上是否真的有一个客观存在的桃花源,对读者来说已不重要。因为读罢此文,每个人的心中都已大致建构起了精神上世外桃源,让心灵的栖息地能够花开不败。这也是陶渊明写作此文的意图所在,虽然没有寻到桃花源,但是有无限的美好留在了心中。

毛主席在《登庐山》中这样写道:“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桃花源记》以出乎意料的结尾为人们留下了千年不解之谜。《桃花源记》的结尾颇具戏剧性,如果说文章开篇设置了无尽的悬念,那么结尾则留下了无尽的猜想;如果说文章开篇使人迫不及待地想要继续读下去,那么结尾则使人回味无穷。《桃花源记》的结尾留下的是一个句号,因为后人遍寻桃花源未果。文章结尾留下的也是一个问号,因为有些人认为桃花源确实存在,但为何寻而未果,他们的心中始终留有疑惑。文章结尾留下的更是一串省略号,无论人们是否去探寻桃花源,自《桃花源记》问世之后,它始终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去思考,去求索,去为心中的“世外桃源”而努力奋斗。所以说,《桃花源记》是一千多年之前的陶渊明结合自然的心境、朴素的笔法,留给后世之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包含其最真切的祝愿。

陶渊明有满腔的热忱,即使身处动荡的社会,他依然对美好充满希望和向往,依然敢于以美好抨击黑暗,这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人生境界。

美在景,美在境,美在愿,《桃花源记》折射出了陶渊明的精神世界。面对现实的困难,世俗的纷扰,我们应如陶渊明一般,始终相信未来可期。

[   参   考   文   献   ]

[1]  苏志萍.桃源的密码:《桃花源记》再解析[J].青海教育,2020(5):28.

[2]  杨梦琪.《河童》与《桃花源记》中世外桃源意象的探析[J].名作欣赏,2020(15):89-91.

[3]  张嘉媛.生态美学视野中的“桃花源”[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7(2):12-15.

[4]  唐明生.和谐:《桃花源记》的生态美学解读[J].社会科学论坛,2010(11):63-66.

(责任编辑    王嵩嵩)

猜你喜欢

桃花源记美学价值陶渊明
陶渊明失败了
《桃花源记》与一文多选现象、多种文体特征及多重主旨解读(上)——基于清末民国教科书的考察(1908-1921)
《桃花源记》与一文多选现象、多种文体特征及多重主旨解读(中)——基于清末民国教科书的考察(1922-1937)
《桃花源记》
贫而无谄的陶渊明
《桃花源记》的思想内容解读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及其价值的解读分析
关于《诗经》中的婚恋诗及其美学价值分析
现代城市雕塑的美学意义探微
中国画的高贵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