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非物质”形式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

2021-07-12张峥红

大众文艺 2021年9期
关键词:物质空间

邓 政 张峥红

(1.衡阳师范学院,湖南衡阳 421000;2.湖南交通工程学院,湖南衡阳 421000)

过去对设计的理解,是基于物质的理解。“物质性”成为对当时艺术设计的主要特征,“造物活动”成为传统设计实践的主要特点。今天,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往拘囿于各种物质条件而不能实现的设计构思,在“非物质环境”中都不再是难事。“‘非物质’大多产生与电脑和电子科学,或至少产生于使用电子技术科学之方法和技术”。“非物质理念”已经深深根植于现代人的意识,不但改变了艺术设计教育与研究的方向,也正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的方式,因而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

一、“不在场”交流模式,让学习交往无处不在

在现实性社会活动中,往往受到在场所导致的各种空间性要素制约和时间性状态支配。“场”是一个空间的概念,包括周围物质环境与社会关系的总和。“数字化生活将越来越不需要仰赖特定的时间和地点”,随着时间与空间要素的虚化,社会活动本身不再受时空环境的限制。“不在场”作为一种虚拟的情境存在,时间与空间距离的消失导致各种认知问题的复杂化。

我们面对的不再是现实的世界,交往的范围却被无限拓展。“界面”成了信息交流的汇聚点,人机交互的中介。当“界面”成为一种信息交流途径时,意味着人们不再与现实事物发生直接关系。“我们进入了以模型和符码为生成原则的拟真时代”,虚拟模型取代了实物,数字符码替代了本真。透过界面窥探事物、交流往来,人们从过去需要在指定的集中区域进行购物,到现在可以在家里通过网购完成消费。而学生从必须在线下教室里学习,到今天可以在线上通过网络来学习。没有了面对面的真实表情,也就没有了面对面的敬畏与神秘。

身体仍处于现实场景之中,但我们的视野却是遥远的。“遥在”无限拓展着空间,让知觉伸向更加遥远的地方。“通过网络技术、机器人技术和远程通信技术结合出现的‘遥在’成了人类实现其控制距离的最好技术”。远程临场体验模式使人脱离了特定的物质场景,人的行动不再受地域的制约而自由伸展。无须亲临现场就能使人们体验到身处不同空间的感受,让人在时空中任意漫游。“由于工作和生活可以是在一个或多个地点,于是‘地址’的概念也就有了崭新的含义”。IP被视为新的地址,只需要一台电脑,甚至是一部手机,就可以代替面对面的交流,自媒体时代,人们比任何时候都清楚空间的广阔性,又如此的不受空间的限制。

“作为人工技术的‘反环境’,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成为一种训练感知和判断的手段”,即使非专业的操作人员也能根据系统的提示和引导,逐步完成过去设计师才能完成的工作。年轻人可以做更高层次的研究工作,学生只需请老师列出一个详尽的学习清单,甚至任何一个儿童都可以就社会状况发表自己的见解。知识被少数精英所垄断的局面被改变,甚至成为大众消遣娱乐的生活方式。“有分析家认为,电脑会议中不拘囿于正统的思维创造了种种条件,能产生一种比美国殖民市镇的会议更具活力和生动的民主形式”。媒体在延伸着信息传播方式的同时,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

二、“非线性”发展模式,将知识体系无限延伸

在日常的交往过程中,我们往往习惯将事件与时间、地点联系在一起。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我们往往通过时间与空间相互关联的依存关系来推演事件的演化秩序。“‘日常的’这个词的构成已经是某种时间经验的积淀”。“非物质”状态改变了“物质状态”下事物只能沿着线性轨迹发展的状况,产生出“非线性”的跳跃式发展模式。“非线性”成为一种跨学科的方法论和思维模式。

在一个脱离时间限制和空间约束的环境,时——空间的界限被逐步虚化和消除。“由脱域唤起的图像能够更好地抓住时间和空间的转换组合”,我们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和平”这个词,系统中就会出现与该词条相关的注解以及衔着橄榄枝的信鸽图片等大量信息,进一步深入还会出现和平主义、和平指数等一系列关联类容,当我们不断的追根溯源,就会得到毕加索笔下一只衔着橄榄枝的飞鸽和诺亚从方舟上放出一只鸽子衔回橄榄枝。即便是最简单的元素,相互作用也会发散出许多新的东西。布尔逻辑顺利地将我们从最初的内容转移到一个全新的领域,进而在思想中产生出新的关联。

我们正迈入万物互联的“物联网”时代,数据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让数据说话”成为今天决策者的重要依据,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对于复杂的数据,就如同向空中抛出一枚硬币,即使在初始状态时确定了所有的数据,运动状态仍然存在着不可预测性,最终还是无法精确判断出结果。“这就成了人们半开玩笑说的‘蝴蝶效应’——今天在北京有一只蝴蝶煽动空气,可能改变下个月在纽约的风暴”。现在,我们将一切对于数据的分析工作都交给了电脑。接下来,我们可以分析更多的相关数据,进而为设计创新提供新的动力和源泉。这就是“混沌”状态下的“细节决定成败”。

由于非线性是建立在复杂系统上的整体性科学,强调的是全样本、全过程的无差别分析,通过将各自相距甚远的领域集中到我们的思绪中,从而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原有的知识体系。“.正如一位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经理所说:‘我们的孩子与他们的祖父母进小学时相比,已经生活了几辈子’”。大数据时代的教育,课程不单是学科专业内的,而是更强调全样本、全过程的培养。学习也不仅停留在专业课堂上,而是全面的、终身的学习。

三、“去中心化”关系形态,使教育主体间达成共识

在互联网多点对多点的网状结构中,任何“人”都可以是一个节点,任何“人”也可以成为一个中心,“去中心化”是信息化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生产生活状态和社会关系形态。皮亚杰指出,“主体是在运演结构的种类日益复杂而无所不包的情况下,通过协调自己的活动,才能做到解除自身的中心化”。主体将客体同化到自己的格式中来,同时又顺化于客体的格式中去。随着互联网的高度繁荣,使得本来就复杂的主体与客体关系变得更成问题了。

一切都在虚拟中存在,一切都在媒介中被感知。在海德格尔看来,人处在座架“这种要求把人聚集起来,使之去订造作为持存物的自行解蔽的东西”之中,不再让人去体验本真,而精神被视之为一种“主体”。在“代码霸权”下,操作代码人正按照代码预设的程序去处理问题,从而导致初始的目的变得模糊。“人的创造正如其他动物的产生一样,反过来创造了自己的自主领域”。在“交互”作用下,人脑与电脑不再是单方向的“传导”,而是全方位的“互动”。

没有了时间的约束,也没有了地域的界限。媒介将时空“内爆”在一个统一的交互平面上,这就意味着在设计不再是一种完全由某一主体规定的单向的发生过程。知识在内爆过程中相互关联而发生转变。过去那种各门学科和课程彼此隔离的,由中心向边缘扩展的单向模式,再也不适合今天的世界。“它可以容许任何地方成为中心”。在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媒介的两面性,一方媒介拓展了人,而另一方面媒介又弱化了人。

“人们往往从不同的思想、观点、方法出发去改造世界,表现出不同性质、不同方向的主体性”,不同主体既是实践活动发起者,又都是实践活动中的参与者,他们相互表现为一种零散而多元的状态。“去中心化”引发出的最大问题就是“共识问题”,“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主体间关系,而后才是师生关系,而非相反”。在这种教学观念指导下,学生不再只是充当知识的“储存器”。

在“非物质”语境下,我们正处在一个由模型组织起来的“蒙太奇”世界,既充满现实又及富幻想。靠古老的知识已经不能打动“非物质”时代的年轻人,由于自媒体的普及,使年轻一代的受教育者对热点问题的关注程度和对知识的认知程度超越了教育者们的想象。跨界竞争与颠覆式创新成为时下非常流行的现象。“斜杆青年”成为数字时代时髦的业态,“反向社会化”成为社会创新发展的新动能。

猜你喜欢

物质空间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创享空间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物质至简,精神至盈
创享空间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八大突破口攻克物质推断题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