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坚守四个“底”的思维蕴含

2021-07-09庄得宝李娜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20期
关键词:自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维

庄得宝 李娜

[摘 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培育优秀青年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要选择正确的思维方法作为新时代开好思政课的着力点,从擦亮思政课的马克思主义底色的“底色思维”、充实中国底蕴的“底蕴思维”、鼓足自信底气的“底气思维”、坚守政治底线的“底线思维”四个维度,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完成培育勇于承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史重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思维;中國特色社会主义;自信

[基金项目] 2020年度黑龙江科技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大数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精准智能化评价改革实践研究”(JY20-43);2020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善于学习是克服‘本领恐慌的关键”(20KSH005)

[作者简介] 庄得宝(1976—),男,黑龙江依安人,哲学硕士,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黑龙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思想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李 娜(1983—),女,黑龙江富裕人,哲学硕士,黑龙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20-0009-04    [收稿日期] 2021-01-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亟须大量兼具高水平专业素养和高尚道德水平的优秀青年。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的思政课,在培育优秀青年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作为正确观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关键要素——思维方法,成为新时代“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1]的重要着力点,必须要解决好思维方法问题,唯有如此才能完成时代赋予思政课的重要使命。

一、底色思维:擦亮思政课的马克思主义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保障我国大学社会主义性质的根本。高校如何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思政课是主渠道、主阵地。必须擦亮思政课的马克思主义底色。

第一,要以马克思主义信仰擦亮思政课的精神底色。信仰是精神之魄,行动之魂。古往今来,成就人类大事业者无不依靠信仰的力量宵衣旰食、砥砺前行。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道路上,无数共产党人正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带领中国人民攻坚克难,无坚不摧,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2]。马克思主义中蕴含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背后的思想之基、行动的力量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1]。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怀揣忠诚,用信仰守底线、辨是非、讲政治;要以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一根本政治要求作为自身修身立业最大之“德”,真信笃行,浩然正气;要“以信仰讲信仰”,用科学的信仰感召学生,用理论的信仰说服学生,用真理的信仰引领学生,做好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接棒人”。

第二,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擦亮思政课的理性底色。科学理论是人类认识的长期总结,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实践难以获得成功。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之所以直至诞生之后的173年仍然还没有“过时”,正是因为它提供的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立场观点方法,而不是具体的描述或方案。“十四五”规划指出,我国要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在我国这样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要想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中远期目标,离不开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的指导。高校思政课必须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守阵地,把握方向。思政课教师要“明理”,将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作为看家本领,把“理直”建立在自身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要“讲理”,不回避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对准理论难点,解答学生心中困惑,用科学理论拨开学生思想上的迷雾。

第三,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擦亮思政课的时代底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守正创新”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回答时代之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所以能够不断保持生机活力,正是因为不断回答了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立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呼应中国实践,解决人民诉求,是中国之变的理论总结。“我们的理论‘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也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思政课教师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讲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辩证联系的道理,不能仅就理论讲理论,而应讲清楚理论之间的逻辑联系;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什么?”讲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逻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宗旨是解决中国的时代问题,切实提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可和重视。

二、底蕴思维:充实思政课的中国底蕴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普遍性的育人教育,并非中国独有,但却与统治阶级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必然存在着国别、立场问题。为此,展示中国立场、中国底色成为中国高校思政课的必然选择。

第一,要以中国历史为鉴筑牢思政课的理性之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4]一个国家的文化传承与民族灵魂都承载于这个国家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只有很好地尊重、总结、研究、借鉴历史,才能从历史进程的借鉴中寻找到民族之魂、理性之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成功走到今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迈进新时代是历史的选择,中国走向辉煌是历史的趋势,必须让广大青年学生知道、认识中国历史、文化和国情的独特性,看到历史选择的理性,理性对待历史和当下,理性面对未来,使思政课闪现出理性的光辉。

猜你喜欢

自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做一个自信的“小小音乐家”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深化年轻化战略108万已是“小目标”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