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块链驱动供应链企业间信任, 构建新型供应链合作机制

2021-07-05陈一芳王顺林

物流科技 2021年1期
关键词:合作机制区块链信任

陈一芳 王顺林

摘  要:文章通过区块链和供应链企业间信任文献检索,分析了区块链应用于供应链企业间信任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区块链驱动的供应链企业间信任模型。根据模型,采用定性分析法,提出了区块链驱动供应链企业间信任,构建新型供应链合作机制的三个对策。

关键词:区块链;供应链;信任;合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3.7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blockchain and the trust between enterprises in supply chain is retrieved. It analyzes the feasibility of blockchain's application in the trust between enterprises in supply chain and builds a trust model of supply chain driven by block chain. Based on the model, the paper adopts the qualitative analysis method and puts forward the three countermeasures during constructing the new supply chain cooperation mechanism.

Key words: blockchain; supply chain; trust; cooperation mechanism

0  引  言

電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不仅带来了各行各业对“互联网+”的思考,更是立足于客户层面,引发了电子商务供应链的快速崛起。消费者日益熟悉电商平台,平台上海量的货物激发了消费者消费需求的热情,但是产品的生命周期、地理范围的界限、产品品质等一系列影响客户体验的因素,在传统供应链框架下,反而成为了供应链创新发展的制约。业界借助B2B、B2C平台模式,构建了一系列电商供应链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社会商品的流通。

“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的需求正在从“满足需求”模式走向“创造需求”模式,映射到产品背后的供给端,则需要供应链大踏步的从原有的备货模式,走向需求拉动型的动态变化供应链模式。小批量、柔性化的生产模式日益成为供应链生产模式的主旋律,尽管可以借助电商平台提供的大数据为制造企业进行一定程度的“赋能”,为消费者提供较为精准的匹配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供应链成员之间的“生产即亏损”困境,但是并不能有效解决供应链企业间的信任,面对小批量、柔性化的生产模式,供应链企业间的谈判和摩擦次数不仅不会减少,反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合作效率,降低了供应链的灵活性。

由此诞生的供应链管理理论,希望企业间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通过紧密的合作实时地传递相关信息,借助信息共享,跨越组织界限,最终达到提升服务水准与降低运营成本的目的。现实的情况是供应链企业间由于信任度的缘故,往往在信息共享方面做的不够,从而削弱了供应链企业及时发货、备货及合理管理库存的能力。叶飞等[1]发现在中国情境下供应链伙伴间关系承诺对信息共享水平的影响并不显著,但是对企业运营绩效有显著的直接影响。

2015年提出的区块链理论,依赖密码学和巧妙的分布式算法,有效地解决了端到端的信任和价值的传递,并且能以很低成本进行传递。作为信息共享基础的供应链企业间信任,鄢章华等[2]证明了供应链信任的均衡结果与信任氛围和初始的信任状态密切相关。在网络信息时代,如何借助目前的区块链技术,有效地促进供应链企业间信任,将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未来供应链创新发展。

1  相关研究评述

1.1  区块链

源于比特币一词的区块链,自诞生之日起,其目的旨在解决第一代互联网TCP/IP协议没有实现的信用和去中心化问题。作为极客开发的开源协议,经过多年的运行,充分证明了通过去中心化和去信任的方式,集体维护一个可靠数据库的技术方案的可行性。郭彬等[3]认为区块链是一种类似于NoSQL(非关系型数据库)的技术解决方案统称,其具有以下特征:

(1)去中心化:分布式计算和存储,不存在中心化机构,任一节点的权利和义务均等。

(2)开放性 :除交易各方的私有信息被加密外,区块链的数据对所有人公开,整个系统信息高度透明。

(3)自治性 :基于协商一致的规范和协议,使系统中的节点能够自动安全地交换数据,不需要任何人为干预。

(4)信息不可篡改:一旦信息经过验证添加到区块链上,就会永久存储。

(5)匿名性:节点之间进行数据交换无需信任,交易对手间无需公开身份,在系统中每个节点都匿名。

目前主要有三种共识机制:POW(Proof of Work)工作量证明机制、POS(Proof of Stake)权益证明机制、DPOS(Delegate Proof of Stake)股份授权证明机制。

刘德林[4]则提出,智能合约是区块链应用中最主要的特征,也是区块链被称为颠覆性技术的主要原因。以区块链为技术基础的智能合约大体分三类:一是“智能合约代码”,也就是常说的区块链代码。二是“智能法律合同”,即被用来指代该技术的特定应用,如用区块链来补充或代替现有法律合同的方式,成为智能合约代码和传统法律语言的整合。三是“智能替代合约”,即用智能合约代码创建有商业价值的全新合同形式。

朱建明等[5]指出,区块链应用的包容性,使任何进入区块链的人都可以访问相应的记录,也可以提交记录;同时由于所有的交易会被全网记录,使得区块链记录是可追溯的和不可抵赖的。区块链作为一种信息技术,目前也存在着有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1)操作壁垒。区块链作为一种经济体出现于网络中是中立的,然而区块链本身作为以网络为依托,以加密算法为核心的技术,对于网络安全知识不太多的用户来说,其操作还不是十分友好。

(2)交易区块链处理速度较慢。目前,每一交易区块处理大约需要10min,对于通过网络实现的小额电子商务交易来说,这样的处理速度显然会失去很多客户。

(3)容量較大。区块链技术需要存储大容量,这需要交易用户有很高的网络带宽,使其广泛应用受到很大的影响。

1.2  供应链企业间信任

源于心理学一词的信任,国内外专家学者在对其进行研究时,从不同角度和不同视野进行了阐发,时至今日,并没有达成一致的观点。Pettit认为信任可以分为源于可信度的基本信任,这也是主要的信任方式;另一种则是基于信任响应的信任,这种信任是无法在完全陌生的个体间建立起来的[6]。Paul根据现实情况,指出陌生的实体间并非无法建立信任关系。一方面,社会关系、声誉、基于第三方的信任、加入某类组织等都能说明个体具有可信度,完全陌生的个体可以据此建立信任;另一方面,基于信任响应的信任也是由于一方先信任另一方而建立起来的,完全陌生的个体间完全可能由于一方对另一方先采取信任策略而最终建立信任关系[7]。Sabel[8]提出信任关系是一种交易双方共同的信赖关系,正是由于这种信赖关系,双方不会做出损害对方的事情。叶飞等[1]在国内外研究学者观点的基础上,认为信任既是一种可靠的承诺,也是一种相互信赖关系与信心。

对提升供应链能力有明显正向影响作用的信息共享,其实现必须以企业间的相互信任为前提。供应链企业间的信任度越高,相关企业与该企业的合作力度和广度也将越大[9]。纵观供应链企业间信任的研究,相关研究如下:一是探索供应链信任的概念,如叶飞等[1]认为供应链信任是指供应链中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与客户彼此之间的信任,是一方相信其合作伙伴愿意而且能够完成他们的义务和做出承诺,同时也是一种相信合作双方自愿承担责任且没有任何一方会利用对方弱点的信心。二是供应链信任的作用研究,如姜骞[10]提出供应链企业间能力信任、善意信任和较高的计算信任促使企业之间对彼此完成任务能力给予充分的认可,彼此之间产生忠诚、善意、正直和可靠的态度与动机,当对方处于困难境地时真诚甚至不惜牺牲自身代价提供帮助,意识到维持彼此间信任关系获得的利益高于中止及破坏信任关系的成本和损失,主动续约和履行契约,机会主义倾向降低,彼此间信赖地传递和共享信息。三是研究影响信任关系的因素,如刘永胜[11]指出影响供应链企业间信任的因素多种多样,既有宏观因素,也有微观因素(如满足客户需求能力、信息沟通与共享程度及利益公平和程序公平的程度等)。

综上所述,一方面,区块链的研究正在日益高涨,但在供应链网络中的应用研究却寥寥无几;另一方面,供应链企业间信任问题正在沿用传统思路,从定性走向定量的研究,提出了较多的观点。综合上述考量,本研究立足于现实情况,从定性角度出发,考虑将区块链和供应链企业间信任进行融合,通过区块链驱动供应链企业间信任,期望构建出符合现实状况的供应链合作新机制,为后续深入研究中国供应链企业间信任的建立、发展和创新提供相关参考。

2  区块链驱动的供应链企业间信任模型构建

2.1  区块链应用于供应链企业间信任的可行性分析

创造需求时代,原有的供应链面临着剧烈的动态变化,时间因素逼迫供应链必须采取更为有效的柔性运作,换言之,供应链柔性必须在重组供应链层面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弹性。面对这种状况下的供应链柔性,供应链成员之间面临着巨大的信任挑战,而这也加剧了信息共享不便捷的难度。如何在重组供应链时,快速接纳新成员,形成较为合理的信任关系,成为新型供应链合作机制中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以往惯例,供应链在重组时,往往通过中介及后续检验,在一个较为漫长的交易和时间过程中形成供应链企业间信任。现在已经进入了电商供应链时代,面临巨大的创造需求,供应链没有而且也不允许再经过漫长的时间来接纳新成员,一切都需要快节奏。

区块链最重要的成就在于解决了中介信用问题,通过区块链技术,供需双方可以实现在没有任何中介机构参与下,完成双方可以互信的交易行为。利用分布式账本进行交易,区块链技术依赖密码学和巧妙的分布式算法,用数学的方法使参与者快速达成共识,保证了交易记录的存在性、合约的有效性以及身份的不可抵赖性。借助区块链的这种特性,供应链在面临剧烈市场变化进行重组时,可以根据区块链折射出的历史记录,快速甄别和接纳新成员进入供应链结构,从而避免了用时间换取诚信的代价。

作为具有复杂社会网络特征的供应链,稳定的供应链通常是先基于相互的信任,合作过程中持续不断的发展相互间的信任关系,这种信任关系相互传递,通过信任度的叠加机理,增强了供应链成员间的自信心,从而构建了更为能适合市场竞争需求的供应链。在供应链企业间进行信任传递时依赖于成员间面临的信任氛围,否则供应链企业间将采用博弈策略进行对等作用。正如鄢章华等[2]通过研究揭示的,良好的信任氛围可以逐步改善企业之间的不信任关系,初始状态信任的比例越大,改善的速率越大;而较差的信任氛围将逐渐恶化企业之间的信任关系,初始信任比例越小,恶化的速率越大。

区块链技术通过在应用层面去中心化,采用分布式账本方式,依靠民主的审核和记账、账本的共享,实现了信任和价值的可靠传递。虽然目前区块链主要作用于比特币等金融领域,但是通过比特币的实践,分布式账本的实时性和维护成本,不仅解决了信息的实时传递,同时也通过集体维护的策略,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也强化了安全性。网络内的所有成员可以使用严格受密码学保护的分布式账本,账本的维护者通过分布式共识算法确定。在记账方式上,通过从可信的节点中按算法随机挑选记账者,保障了账本的可信度。正如朱建明等所说的,区块链记录是可追溯的和不可抵赖的。这种特性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商务环境中由于技术、地理、人文等原因带来的信任氛围较差的环境,换句话来说,区块链技术通过分布式记账等技术手段,在较大程度上带来了友好的、强有力的信任氛围环境。因此,通过将区块链技术作用于供应链,可以最大程度上给供应链柔性带来充分且有利的信任氛围环境,进而快速推进供应链的稳定发展。

区块链技术一方面立足于互联网平台,同时又平行于互联网平台,这也决定了区块链技术本身的网络特征,同时又通过与互联网平台的相互融合,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使用成本。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产业不确定性的增加,供应链正在呈现日益明显的网络化趋势。在信息技术的拓展下,供应链已经逐步走向了电子商务供应链,即借助互联网服务平台,实现供应链交易过程的全程电子化。供应链的这种发展趋势,也为区块链技术与供应链的融合提供了技术层面的可行性。

2.2  区块链驱动的供应链企业间信任模型构建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区块链技术作用于供应链企业间信任是可行的。由此,本文构建了供应链企业间信任居于核心层,区块链居于第二层,供应链居于第三层的驱动链驱动的供应链企业间信任模型。

图1中,供应链企业间信任包含三个主要因素,分别是信任、信息共享和运营绩效。21世纪是供应链的时代,供应链竞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取价值,即取得一定成就的运营绩效,保持在市场竞争中的不败地位。供应链企业间的信任目的是为了保持供应链所有成员之间的信息共享,背后的根源在于获得运营绩效。无论何种技术驱动,供应链至始至终都需要通过供应链上所有成员的努力,获得良好的市场认同,而供应链成员的努力依赖于彼此的信任和信任的传递,这也决定了供应链企业间信任必须位于模型的核心地位,即核心层。

处于第三层次的供应链,在区块链没有引入的时候,直接面对着供应链企业间信任层次,借助传统的中介作用和机制,不断地平衡和调整供应链成员伙伴关系,目的是保持供应链的柔性机制,赢得市场竞争。

处于第二层次的区块链,借助供应链的发展趋势,即互联网平台运作,通过区块链技术的有效链接和融合,可以创新性的改变原有供应链的柔性拓展能力,借助区块链的特点和不可抵赖性等一系列优势,在较为宽广的领域上,可以充分激发供应链企业间信任的活力,营造出良好的信任氛围,最大可能性地缩短供应链的快速反应时间,这也决定了其必然处于模型第二层次的原因。

3  区块链驱动供应链企业间信任,构建新型供应链合作机制对策研究

3.1  将信任作为回收契约构成要素,通过区块链匹配,强化供应链合作机制

“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一系列新型信息技术在商业环境中的应用,催生了供应链快速向电子商务供应链发展。如何保持供应链的快速响应及供应链的柔性,依托于供应链企业间信任的平衡。在商言商,供应链企业间信任的根本在于获得运营绩效,如图1所示。

摆脱了供应链的运作机制,单个成员只能获得自身单打独斗式的利润,而不能获得加入供应链带来的显性和隐性利润。众多学者尝试着定量化的研究供应链的利润分配机制,如潘会平等[12]利用Stackelberg博弈分析了不同分配比例对合作双方利润产生的影响,基于合作区间得到了一个利润分配的新方法,即零售商与制造商四六分成。滕春贤等[13]建立了有随机需求的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并且将回收合约引人该模型中,利用回收合约的协调作用,使得供应链在制造商和零售商都满意的利润分配下达到均衡状态。

在带有回收契約的供应链网络平衡模型中,将回收契约定义为对每单位未售出去的产品,制造商付给零售商一定额度的滞销补贴,然后委托零售商来处理剩余产品。借助回收契约的比例大小,可以调整供应链网络的利润分配。尽管这种模型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但是考虑到供应链成员的信任度及隐行为等一系列不利因素的制约,并不能很好地解决供应链企业间信任问题,从而不能更好地解决供应链的合作机制。

考虑到区块链技术的日益成熟,可以将供应链成员的信任纳入回收契约,从而将回收契约进行拓展,这样一来,既可以兼顾传统商业模式下的供应链运作,同时也可以兼顾电子商务供应链的供应链运作。对于供应链成员提供的产品信息,作为记账要素之一,对于正确无误的信息共享者,借助区块链的工作量证明机制,给予其较高信用级别的、可信的记账者地位,同时提供一定的工作量补贴(可以是比特币),这样一来,面临着区块链的链接,不同地位和角色的供应链成员,在面对多过两个及以上竞争者的挑战下,为了获得一定的工作量补贴,必然强化自己的信息共享动机,从而在更大程度上提高自己的信息度。通过区块链分布式账本的全员可追溯和共享机制,供应链企业间信任必将达到一定的新高度,而这也必将促进供应链合作机制从传统的回收契约函数式的供应链网络平衡,迈向区块链驱动的供应链合作新机制。

3.2  借助集体维护和分布式点对点机制,强化供应链成员的合作强度

刘伟华等[14]提出供应链企业合作强度的概念,即表征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合作的综合效果。合作的综合效果越好,则合作强度值越大;反之,合作的综合效果越差,则合作强度值越小。合作的两个企业的竞争力越大,则对供应链的影响越大,就越可能有利于供应链的合作,从而实现强强联合的目标。

“互联网+”时代,创造需求的冲击,迫使供应链时刻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之中,原有的大批量、单一品种的经营模式下的供应链结构必然重组,小批量、多品种的运营模式已经成为了时代的主流,而满足这种需求的供应链则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原有供应链成员的强弱之分必将重新定义,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供应链成员将成为强者的主要标志。从供给侧角度来看,是否能够快速的加入供应链开始运作也是供应链成员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将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和快速加入供应链两个指标作为供应链企业的竞争力指标。

在原有的技术体系下,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和快速加入供应链指标无法进行量化表示,由此造成相关模型研究存在一定的欠缺。在区块链技术发展的今天,阻碍这些指标量化的制约因素已经被揭开,这也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技术参考。供应链在电子商务平台的作用下,市场需求被批量化的合并重组,给了供应链进行产品批量集聚的可操作性模式。借助区块链技术,供应链企业间通过将信任作为记账权争夺的筹码,通过对分布式账本的集体维护,保证了产品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供应链的信息共享机制,提升了供应链的合作关系。介于区块链记录的可追溯和不可抵赖特性,供应链的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指标将通过区块链记录进行量化显现。

区块链技术通过在应用层面的去中心化,利用点对点网络和分布式时间戳服务器,为成员之间的点对点交易提供了保障。区块链依靠民主的审核和记账、账本的共享,实现信任和价值的可靠传递。具有充分信任度的供应链成员,借助脱离区块链,可以留下自己的信任区块链记录;加入新的供应链后,同样也会留下自己的信任区块链记录,通过区块链的时间戳标志,对是否能够快速加入供应链指标进行量化。通过将上述两个指标纳入企业竞争力指标,借助刘伟华等[14]提出的模型,可以进行相关定量化的核算,具体的计算过程和步骤可以参考文献[14]。

一旦供应链企业间信任通过区块链进行了不可抵赖、可追溯的信用记录,则电子商务供应链时代的合作关系,必将大踏步地打破地理界限,转向全世界范围的供应链运作,从而供应链的合作机制也将面临着进一步的创新和变革。

3.3  妥善使用共识机制,构建基于“互联网+”区块链的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

借助互联网平台,供应链企业可以更加快速地应对市场终端客户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为了保障信息共享,而借助Internet/Intranet架构的供应链管理运行的信息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化运作,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供应链企业间的信息传递与信息共享。从物理角度上来看,实现了跨部门、跨企业的协调,提高了供应链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但正如前文所说的那样,供应链依赖于所有成员间的通力合作,单靠互联网架构的供应链管理信息平台,并不能有效解决供应链企业间信任问题,不利于迎合现有供应链面临的时代要求。

根源于互联网平台的区块链,借助工作量证明机制、权益证明机制、DPOS股份授权证明机制等共识机制,率先在去中心化、端到端信任层面做出了变革和成功的尝试。从技术层面来看,区块链和互联网的融合不存在太大的问题。因此在构建基于“互联网+”区块链的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方面,必须将工作量证明机制和权益证明机制统一纳入到平台中,通过纳入工作量证明机制,可以保障回收期约的有效实现;而权益证明机制的融合,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供应链成员的合作强度。

4  结  论

本文研究了区块链驱动下的供应链企业间信任问题,分析了區块链应用于供应链企业间信任的可行性,构建了区块链驱动的供应链企业间信任模型。借助模型,提出了将信任作为回收契约构成要素、借助区块链技术将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和快速加入供应链指标进行了量化显现分析和妥善使用共识机制,构建基于“互联网+”区块链的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目的是通过区块链技术研究供应链企业间信任,构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新型供应链合作机制。

通过区块链理论研究供应链企业间信任问题,尚且处于不太成熟的阶段。同时本文主要从定性角度对区块链理论和供应链企业间信任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没有进行量化和实证层面的研究。但是这种研究对供应链合作机制和演化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可以为区块链与供应链的融合提供一定程度的思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叶飞,徐学军. 供应链伙伴关系间信任与关系承诺对信息共享与运营绩效的影响[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9(8):36-47.

[2] 鄢章华,滕春贤,刘蕾. 供应链信任传递机制及其均衡研究[J]. 管理科学,2010(12):64-70.

[3] 郭彬,于飞,陈劲. 区块链技术与信任世界的构建[J]. 企业管理,2016(11):110-113.

[4] 刘德林. 区块链智能合约技术在金融领域的研发应用现状、问题及建议[J]. 海南金融,2016(10):27-31.

[5] 朱建明,付永贵. 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动态多中心协同认证模型[J]. 网络与信息安全学报,2016(1):27-33.

[6] Pettit P. Trust, Reliance and the Internet[J]. Analyse & Kritik, 2004,26(1):108-121.

[7] Paul B de Laat. Trusting Visual Trust[J]. Ethic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05,7(3):167-180.

[8] Sable C. Studied trust: Building new forms of cooperation in a volatile economy[J]. Human Relations, 1993,46(9):1133-1170.

[9] 许淑君,马士华. 供应链企业间的信任机制研究[J]. 工业工程与管理,2000(6):5-8.

[10] 姜骞. 供应链企业间信任对供应链合作稳定性的作用机制[J]. 中国流通经济,2016(9):60-69.

[11] 刘永胜. 供应链企业之间信任问题研究[J]. 中国流通经济,2004(11):12-15.

[12] 潘会平,陈荣秋. 供应链合作的利润分配机制研究[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5(6):87-93.

[13] 滕春贤,潘晓东. 供应链网络均衡中的利润协调问题[J].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7(7):818-821.

[14] 刘伟华,季建华. 供应链中的企业合作强度[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7(7):120-124.

猜你喜欢

合作机制区块链信任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从生到死有多远
班级管理中组建合作小组及运行合作机制的研究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价值分析
“区块链”的苟且、诗和远方
试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深化与发展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与传统货币辨析
我国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的概念性框架及其政策建议
基于博弈分析的校企合作机制研究
用“区块链”助推中企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