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预习有效性问题分析

2021-06-30赵小平

当代家庭教育 2021年4期
关键词:教学分析小学语文

赵小平

摘  要:小学语文预习教学引导中存在一些问题,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基于课前预习问题剖析,提出相应的教学创新路径。为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教师需合理引导学生开展预习,为课堂教学奠定一定基础。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预习有效性的问题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预习引导;教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1)04-0143-02

Analysis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Preview in Primary Chinese Teaching

ZHAO Xiaoping  (Lanwei hope primary school in Gansu Province,china)

【Absrtact】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guidance of Chinese preview in primary school,which affect the teaching effect indirectl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preview problems before class,the corresponding teaching innovation path is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teachers should reasonably guide students to carry out preview and lay a certain foundation for classroom teach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ffectiveness of preview in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Key words】primary school language;preview guidance;teaching analysis

1.课前预习分析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间接影响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因此,为实现新课标教学目标,教师需合理指导学生开展课前预习,在课前预习学习阶段,所有内容知识点,都需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而新内容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促进学生高效完成课前预习。在长时间的课前预习学习环境影响下,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增强,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2)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

课前预习是课堂学习的基石,学生若课前没有对教材内容进行主动预习,学生则对课堂教学内容没有更多了解。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可以理解教师讲解、紧跟教学节奏,则可以保证课堂学习质量。而学生不能快速理解教师讲解内容时,学生的课堂学习压力则非常大,部分学生由于不能紧跟教师教学进度,出现思想抛锚问题,直接影响到学生课堂语文学习质量。

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则可以对教材内容有基本了解,同时,学生课前学习时会遇到一些问题。学生基于问题与基础了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课堂综合学习效果。

(3)调动学生积极性

小学生学习积极性,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质量与效果。基于课前预习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对一些问题进行探索求知。但仍有一部分问题学生无法自主解决。在课堂教学时,学生在不解问题的驱动下,可以主动参与教师的教学环节,通过与教师开展有效互动交流,快速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了学生语文整体学习效率。由此可见,课前预习指导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价值,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了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2.预习有效性探讨

(1)课前预习意识启蒙

大多数小学生进行语文课程学习时,没有课前预习的思维意识,降低学生语文课堂的学习效果。为很好提高小学语文预习有效性,教师需启蒙学生的课前预习意识,确保学生对语文内容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

通过对小学生语文预习调研分析发现,由于教师预习指导方案的趣味性与有效性不高,没有充分激发出学生学习兴趣,降低了学生课前预习的主动性。如部分教师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时,并没有设计科学严谨的预习指导方案,而是通过口头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课前对相关内容进行预习。

由于教师预习任务的笼统、无明确预习目标,因此学生在开展预习学习时,也是“应付差事”的开展预习,没有充分的发挥出预习学习价值,为学生课堂学习造成一定影响。为此,教师可以基于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开展问题驱动预习指导模式,即通过具体的预习问题,驱动学生开展预习学习。同时,为突出学生预习学习主体性,教师基于小学生语文学习差异性,设计难度不同的预习问题,如基础预习问题驱动、简单预习问题、中等难度预习目标要求、复杂预习目标设计、自主发散探索问题驱动等。

小学生在课前预习问题驱动下,基于自己的语文实际学习能力,主动开展课前预习,以达到相应的课前预习目标。在长期的问题驱动课前预习学习氛围下,小学生的课前预习意识得到很好启蒙,且在每一次预习过程中进行强化,引导学生形成課前自主预习的学习习惯。随着,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形成,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效果不断提升,学生发现自己对教师设计的辅助预习目标也可以完成,在预习中可以基于自己的理解开展自主探索,很好的挖掘了学生学习潜能,提高了学生语文综合学习质量。

(2)制定明确的预习目标

只有正确的目标才能产生正确的观念,正确的观念才能驱使学生产生正确的行为,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给学生制定明确的预习目标,确保学生通过预习能够完成基础学习任务,教师在课堂上再进行重难点知识的讲解,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制定预习目标的过程中,教师也要遵循新课改的指导理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为学生制定明确的预习目标,使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能够对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与此同时,教师也要给予学生足够的预习时间,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初始期,这一阶段的学生具有身心发展不平衡性的特点,不同的学生在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方面有所不同,这要求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预习时间,学生才能通过预习有效掌握知识。

以小学语文课文祖父的园子为例,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时,为学生制定了明确的预习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会认识本节课的8个生字。勾画生字新词,画下来你觉得印象深刻的句子,分享这些句子为什么使你印象深刻。作者在描写祖父的园子时写了哪些有趣的事情。通过这样的明确目标,学生在预习活动中才能有的放矢。

(3)分层次进行预习

正如上文所说,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身心发展规律的不平衡性,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了不同的差异,一些学生学习能力较强,能够在预习活动中有效学习基础知识,针对这一部分学生而言,他们更希望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一些深度知识的讲解,帮助自己更加深入的学习课文内容。反之,也有一些学生学习能力一般,在课前预习环节中,针对教师提出的较难的问题无法深入理解,需要教师进行引导。这样的现状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预习时,要结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应的分层预习策略,在指导学生分层预习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层次划分,一般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即高水平层次、中等水平层次、一般水平层次,在预习的过程中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相應的预习任务,进行针对性的引导,才能有效提高预习效果。

以小学语文古诗词《题西林壁》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了相应的学习任务。让学习水平一般的学生通过预习学会“壁、侧、缘”三个字,能够诵读古诗文。针对中等层次的学生,教师则让学生在通读古诗文,并且知道古诗文的大意,学会三个生字的基础上,区分“璧、测、喙”三个字。而对高水平层次的学生,教师让学生在前两项任务的基础上,谈一谈自己读完古诗词的感受。通过这样的方式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相应程度的提高。

(4)拓展预习活动的形式

在传统的预习活动中通常是教师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然后教师在按部就班的进行讲解。这样的预习形势使得学生对课前学习产生枯燥无味的印象,大多数学生只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进行预习,预习的效率和质量难以提高。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可以让学生展开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预习,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并且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对内容进行深入探究同时促进自身思维的发展。另外,小组合作的预习方式还能够形成相互带动的学习机制,使学生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促进能力的提升。不仅如此,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争强好胜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可以充分运用学生这样的身心发展特点,如在预习活动中引入竞赛机制,让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比赛,看哪些小组能够又好又快的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通过这样的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预习氛围,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不仅使学生有效获取知识,更能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增强学习的自主性。

(5)预习方法的适当引导

为保证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有效性,教师应当给予学生适当的预习方法引导。因为,在以往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活动开展时,教师主要是设计计划,让学生基于任务驱动开展预习。

小学生通过大量的预习经验总结,才形成了一套自我的预习体系,但该体系仍旧存在不足,需学生不断进行完善优化,以提升自我的课前预习效果。基于这样的教学现状,教师不仅需设计课前问题,同时,需要给予学生科学合理的预习方式引导。通过对小学生的预习引导,则可以发现学生课前预习效果显著提升。

教师的课前预习指导,仅代表教师总结的一部分课前预习经验,具体的课前预习方法融会贯通,需学生开展自主探索总结。但为加快学生总结的效率,教师则引导小学生开展课前预习交流活动,通过学生之间对课前预习方式的分享交流,则可以实现学生课前预习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有效提高学生语文课前预习质量。

(6)适当的预习检查

课前预习作为课堂教学的先导计划,学生对该计划完成的质量与效果如何,则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为此,教师需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进行适当检查,基于学生的课前预习质量,调整课堂教学计划,保证课前预习与课堂教学的衔接效果。在预习检查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教学评价,通过教学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预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优点以及存在的不足。为此,教师要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让学生自主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教师对学生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才能使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在预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优点以及存在的不足。另外,要构建多元化的评价内容,将各项指标纳入到评价体系中,使学生的评价更加科学合理。同时,教师还要注重过程性的评价,将预习评价的重心放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除此之外,对于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教师还要通过教学评价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这样学生才能通过预习不断提高学习的效果,维持对语文学科的学习热情。

3.结束语

基于小学语文教学基本要求,为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教师需重视课前预习指导,为学生设计合理的课前预习指导方案,引导学生开展课前预习方式分享沟通,不断提高学生课前预习综合效果。

参考文献

[1]耿丽英.关于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28):53

[2]马海兰.如何有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9(47):62-63

[3]王梅娟.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J].学周刊,2017(11):147-148

猜你喜欢

教学分析小学语文
中学物理教学探究
基于学习任务分析的教学设计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高职院校《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