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书法课堂乐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1-06-30张晖彦

当代家庭教育 2021年4期
关键词:探索实践

张晖彦

摘  要:书法课就是一门强调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学科。学生书写技能的提高,依靠的是学生发动主观能动性自主观察以及勤于练习;书法作品的赏析则需要学生主动探索勤于思考;书法常识的掌握则依靠学生的理解与记忆。那么,便要求教师丰富课堂教学环节设置,采用 “乐学模式”对课堂掌握知识进行重新梳理。课堂要以学生乐学为中心,使教师充分展示教学新意,让学生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提高学习兴趣,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提高综合能力。

关键词: 乐学模式;中学书法课堂;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1)04-0085-02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Music Learning Mode of Calligraphy Class in Middle School

ZHANG Huiyan  (Jinjiang Experimental Middle School of Fujian Province,china)

【Abstract】Calligraphy class is a subject that emphasizes 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 of the classroom.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writing skills relies on students' initiative to observe and practice diligently;the appreciation of calligraphy works requires students to actively explore and think;the mastery of calligraphy depends on students' understanding and memory. Then,teachers are required to enrich the setting of classroom teaching links,and use the "music learning model" to reorganize the classroom knowledge. Classrooms should be centered on students' enjoyment of learning,so that teachers can fully demonstrate new ideas in teaching,let students play the role of the main body of learning,increase learning interest,learn knowledge in a pleasant atmosphere,and improve comprehensive ability.

【Key words】Music Learning Mode;Middle School Calligraphy Class;Exploration;Practice

1.乐学模式

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传承,长期浸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我们,从小儒家、道家、法家等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着我们生活,小到个人,大到国家,而传统文化也影响着我们千百年来的教育观。《论语?雍也》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此乐学之“乐”,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快乐”之“乐”,而是学生通过主观能动性刺激的思维活跃从而主动进取之“乐”,能够在学习中体会探索求知之“乐”。学生学习的最高境界,便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感受学习之乐。《礼记?学记》中说:“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其蕴含着丰富的乐教乐学的思想,其中的“和”,就是指师生关系融洽,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处理得当,教与学都要于愉悦之中进行。乐学,就是让学生快樂地学、主动地学、科学地学,学生通过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从而在心理上感受到愉悦感、轻快感。

鉴于此,课堂中学习快乐的本源在于发挥学生主观求知欲,通过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发现探究,让学生自然而然的感受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思考,善于发现,乐于表达,解决问题那么学习的兴趣就会油然而生。课堂要以学生乐学为中心,使教师充分展示教学新意,让学生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提高学习兴趣,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提高综合能力。

2.中学书法教育

(1)中学书法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一脉相承而没有中断的文明体系,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慢慢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理性和生存智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我国众多优秀传统文化中,中国书法艺术便显得格外的引人注目,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根,我们对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的根源便是基于我们对中国书法艺术的自信。作为唯一一种没有中断的文字体系,中国书法的书体一直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人类的需求发生着顺应时代潮流的变化,从书法中最能明显的体现出中国文化的独特精神。

汉字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载体,具体很强的社会性,也是传播文明信息的工具,更是串联起了我们五千年文明的纽带,书法是我国的国粹,蕴含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和深刻的民族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书法是一种艺术,是中华文明的精粹,那一撇一捺,一提一顿都能够体现汉字之美,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既是我们文化传播的媒介也是优秀文化本身。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很看重一个人的字,“字如其人”这一说法也得到广泛认可。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书写艺术,因此书法也成为了我国最容易去普及的一种艺术。因为汉字书写贯穿于我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汉字的通俗性便决定了书法教育的普及性,汉字串联起的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记忆,而书法便拥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近些年书法教育备受各界关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为了保障书法教育的有效进行,同时加强对书法教学的研究。对于中学书法教学来说,书法教学方法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学生书写能力的提高、相关书法常识的掌握,书法教育内容的完成度,以及教育目标的是否达成都需要书法教学方法作保障。

(2)中学书法教育的现状

书法教育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逐渐复兴。2011 年教育部发布了 《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同年将书法课列为小学必修课。2013年国家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当中提出的书法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识字写字,是学生系统接受文化教育的开端,是终身学习的基础;软笔硬笔兼修,实用与审美相辅相成,在培养学生汉字书写能力的同时,还要渗透美感教育,发展审美能力;遵循书写规范,关注个性体验在书写练习与书法欣赏中体验、感悟和个性化表现;在加强技能训练的同时,提高文化素养,在教学活动中适当进行书法文化教育,使学生对汉字和书法的丰富内涵及文化价值有所了解,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书法课就是一门强调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学科。学生书写技能的提高,依靠的是学生发动主观能动性自主观察以及勤于练习;书法作品的赏析则需要学生主动探索勤于思考;书法常识的掌握则依靠学生的理解与记忆。那么,便要求教师丰富课堂教学环节设置,采用 “乐学模式”对课堂掌握知识进行重新梳理。对于中学书法教学而言,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以抽象思维为主的思维模式,认知能力处于快速发展的高峰,书法教学不应该单纯局限于教授书写技法的层面上。另外,目前的中小学很少配备专职的书法老师,一般是语文或者美术老师来兼任。老师本身的书法理论知识与书法书写技法没有得到保障,难以投入精力和时间深入研究,最终很难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除了具体书写内容,学生书写习惯也是一个大问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学习写字必然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前期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忽视了书写习惯的培养,学生出现握笔力度、姿势不当等许多问题,如果在前期无法及时得到纠正,养成习惯以后对其终生都会有影响。

3.中学书法课堂乐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的选择与确定

以学生为课堂中心,吸引他们的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并改变教学方法,摸索适合该年龄阶段学生的以理论结合实践相结合进行授课模式。书法理论知识的传授是必要的,课堂教学中以历史走向为序,从古到今以讲解中国书法史为主,在中间穿插书法工具、作品章法与布局等与书法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在讲解中国书法的过程当中,穿插著名书法家的人物事迹并与名作欣赏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书法兴趣、书法艺术的欣赏水平以及审美能力,并通过名人的正能量实例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经过这一学年的授课,学生或多或少对书法相关理论都有涉猎,并有所了解。在书法技能培养方面,从握笔、坐姿、笔画笔顺等一般书写规律入手。随后由浅入深,从笔画造型在不同字中的运用规律到偏旁部首组合的一般规律进行书法技能的培养,引导学生在临摹练习时总结寻找规范美观的汉字书写规律。针对学生书写水平参差不齐、审美层次高低不1.接受能力强弱有别的情况、进行分层教学。抓住每个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重点指导,加以改正,力争在他们原有水平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2)学案的运用

为每一节的内容设计学案,学案分为三个部分:课前预习部分、随堂笔记部分、课后思维导图总结部分。课前预习部分,教师把每节课的内容删繁就简,把握本课知识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本课程学习的重点;随堂笔记部分,教师把本课的教学思路整理出来,任务驱动学生在课堂进行过程中抓重点,并记录加深印象;课后思维导图则是对于一节课知识点的归纳、回顾、总结。学案便是沟通教与学之间的桥梁,承担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任务,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中需要注重哪些知识,课后需要巩固什么内容。让学生掌握怎样自学、如何交流、精彩展示和高效总结,从而在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乐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尝试”的作用,是乐学课堂不可缺少的载体。

(3)利用地方资源搭建书法研究、学习、实践平台。

我国疆域辽阔,南北经济、文化、民俗風格各异,书风也不竟相同,考虑因地制宜且符合各地区主流审美,因地制宜利用地方资源搭建学校——社群平台,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书法课程。泉州地区地上文化资源丰富,素有“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的美誉,根据方志委的统计,历代状元人数为19人,可谓是能人辈出。张瑞图,福建晋江人,以擅书名世,其书法风格奇逸,峻峭劲利,笔势生动,奇姿横生。在钟王外另辟蹊径,为明四家之一与董其昌、邢侗、米万钟齐名,有“南张北董”之号。其故宅便在距离我校不足3公里的地方,社团实践课便会带着学生参观其故居。且我校毗邻图书馆、博物馆,因地制宜利用社会资源,经常组织学生参与博物馆、图书馆的书画展览,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也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在在日常生活中得以使用。书法欣赏不在对着冰冷的书本和图片理性的分析出生动语言,而是更加鲜活的面对真实的书法作品,更加感性的发自内心的真实感情的抒发。

(4)现代多媒体等良好资源的运用

近些年,各种类型的文化综艺类节目的兴起,《百家讲堂》、《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节目渐渐走入大众的视野,这些节目成功的原因无一例外是因为根植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片沃土上,受着五千多年的文化滋养,才得以生根、发芽、结果。优秀的传统文化承载着历史记忆、传达人文情怀、彰显大国风范,用最时尚最前沿的方式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在众人面前,潮流与传统的交织中折射出中华民族强烈的文化自信。而在课堂上善于利于这些文化资源,在寓教于乐的同时,更好的拓展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尊重中华传统文化,充分证明了我们的文化自信而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石,中国拥有悠久绵长的五千年历史,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历史内涵,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大魅力就是在经过岁月的洗礼之后使我们依然保持自信、依然拥有生命力。

猜你喜欢

探索实践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面向小学课堂教学的智能闯关游戏设计思路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