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2021-06-29王新伟赵仁勇卞科

河南教育·高教 2021年4期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解决对策

王新伟 赵仁勇 卞科

摘 要: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教育是高校发展的两大支撑之一。提高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打造一流的研究生教育是提升高校学科建设和整体办学水平的必由之路。我国研究生教育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教育本科化、管理模式存在漏洞、培养内容重科研成果而轻综合素质等问题。本研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问题;解决对策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教育是高校发展的两大支撑之一。提高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打造一流的研究生教育是提升高校学科建设和整体办学水平的必由之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研究生(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创新型国家进程中肩负着其他任何阶段教育都不能替代也无法替代的使命和不可推卸的责任。2020年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最后一年。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成果,但随着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数量激增,研究生教育仍然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目前,企业、社会和市场需要既掌握专业知识,又能解决生产实践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现代化高级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不应局限于“学术型”,而应定位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种。但是,在我国当前的研究生教育中,很多高校对学术型研究生与专业型研究生采用基本相同的培养模式。

(二)研究生教育本科化

研究生教育本科化的主要原因是研究生招生数量增长过快。2010年,我国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为44.7万人。2020年,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增加到110.4万人。研究生招生数量大规模扩大,但各高校却没有配备相对应的教育资源。在研究生教学形式上,很多研究生课程的授课方式和手段与本科阶段相似,而研究生阶段应有的自主思考、开拓创新等能力在现有的教学形式下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另外,研究生教育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研究生评价体系。有些高校仅以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作为研究生毕业的必要条件,而没有关注研究生是否具备创新精神和学术兴趣,这使得研究生毕业时综合科研水平并没有比本科生提高很多。

(三)管理模式存在漏洞

近年,由于国家政策性扩招,特别是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而衍生的扩招,研究生数量激增。以笔者所在的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为例,2020年原计划招生140多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响应国家号召,招生数量增长为240多人,多招了将近100人。这意味着研究生入学准入门槛降低,研究生的层次愈加多样,生源结构更为复杂,生源质量在不同程度上有所降低。虽然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为研究生管理工作做出了各种努力,但仍存在很多的问题。近年,国内高校不时爆出研究生的一些负面消息,一方面是由于研究生自身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暴露了研究生管理方面存在漏洞。另外,研究生毕业论文审核和答辩过程不够严格。论文审核过程中,有些导师对研究生的论文质量把关不严,少数学生出现编造实验数据的现象,这也导致一些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未达到毕业要求却也能蒙混过关。

(四)培养内容重科研成果、轻综合素质

由于过多地强调竞争而忽视合作,重科研成果而轻综合素质,导致部分研究生养成了一种不良竞争意识。一般来说,研究生均已是成年人。高校大多认为其具有成熟的思维和处事能力,在培养过程中只注重提升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而忽视了研究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从而导致部分研究生思想过于偏激,甚至个别研究生出现学术不端行为。

二、研究生教育改革举措

针对以上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改革举措:

(一)明确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

明确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的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以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为例,学术型硕士研究生需要掌握本学科领域内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富有创新精神;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面向社会需求,面向科技前沿,适应工程技术发展和创新需要,掌握相关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广泛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夠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为了达到培养目的,学院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有科研成果的硬性要求,而对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则要求他们在研一课程结束后到汤阴高新企业集聚区轮岗实习不低于三个月。

(二)探索稳定多元化的校企新型协作人才培养机制

高校和企业在互惠互利、双向受益的基础上建设研究生实践基地,从校企双方长远利益考虑,一方面依托高校的人才聚拢优势和高新科学技术优势,另一方面立足企业的生产和发展技术需要,双方或多方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高校和企业通过在新技术研发、新设备研制和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开展深层次的合作,通过教师进企业开展产品研发指导、技术服务,通过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担任研究生的实践导师等方式,为高校创造在实践应用中培养专门技术人才的基站和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机制的积极性,实现校企共赢。

(三)建立多维度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多维度包括政府机构、评估机构、高校、研究生本人和用人单位五个维度。政府机构评价人才培养定位是否符合国家、行业、地区经济发展需求,人才培养的输出(学位论文质量)是否达标。评估机构将评价重点放在学校社会声誉、办学条件和就业等方面。高校则以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作为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根本,主要考查生源素质、培养条件、教育管理、培养方案等。研究生本人根据自身需求与发展需要,对高校研究生培养体系和自身发展进行评价。用人单位主要评价研究生的岗位胜任度、发展潜力、知识结构、科学素养、团队精神、协调能力等。这五个维度的评价反馈到高校研究生培养部门,经过提炼和升华,最终作用于研究生质量培养,促使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四)建立跟踪反馈机制

跟踪研究生毕业后就业五年、十年后的发展动态,设立调查问卷,建立研究生校友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的评价体系。跟蹤调查地方企事业用人单位发展过程中人才需求的发展动向,进一步修订研究生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市场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五)拓展教书育人的内涵,提高研究生的内在品质

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拓展教书育人的内涵。教书育人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研究生如何做人、做事,从而提高研究生的道德品质。教师要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使他们热爱祖国、珍爱生命、重视健康,能够随时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来面对各种困难和压力;要通过人文关怀为国家培养具有足够强的心理素质以及健全人格的高层次人才,使他们学会尊重不同的学术观点,学会包容,学会换位思考。

三、结语

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确实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及相关政府管理机构共同探讨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利用教学与科研的一线工作者和研究生在实际工作学习过程中得到的宝贵经验,结合当地经济发展、企业及市场需求,并借鉴研究生教育比较成功的国内外一些高校的研究生教育经验,我国研究生教育必将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中华.研究生教育之乱象与治理[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1).

[2]国家发改委.关于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EB/OL].(2020-06-1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9821626984352133&wfr=spider&for=pc.

[3]张丽芬,郭兴凤,陈复生.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与教学模式创新初探:以河南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

[4]徐晓.谁使“大学教育高中化、研究生本科化”[J].人民论坛,2006(15).

[5]潘滢伊.研究生管理现状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2011(22).

[6]郑枫.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与培养机制浅谈[J].课程教育研究,2019(30).

责编:红 茶

猜你喜欢

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解决对策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性的缺失与对策研究
对影响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原因及对策的研究
高校科研团队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探索
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