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城:授人以渔,创新扶贫助造血

2021-06-28王春红胡强

党员生活 2021年5期
关键词:陈敏大坪红薯

王春红 胡强

“当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我们的心真的无比激动,这真的是太不容易了,作为一名驻村干部,我们感到无比的自豪!”

回望脱贫攻坚战打响的峥嵘岁月,通城县1100多名驻村扶贫干部不负组织期许、不负党员使命、不负青春韶华、不负群众信任,一腔热血情洒扶贫路,书写了通城脱贫攻坚的完美答卷。

发展产业,因地制宜挖穷根

“采挖时要顺着黄精垄栽方向,省力还不容易伤到根须。”在通城县石冲村中药材种植基地,县供电公司驻村第一书记陈敏耐心讲解。

脱贫致富,发展产业是关键。2018年12月,经过陈敏和村“两委”多次沟通和鼓励,种植大户陈望春投资200万元,在村里建成100余亩中药材种植基地。基地雇用了20名贫困户,让他们实现了脱贫增收。2019年,陈敏又带领村民将村里100亩荒山平整成茶叶种植基地,吸纳65户贫困户进基地务工,每户年均增收1000余元。

两年来,陈敏和村“两委”成员多方奔走,为村里引进投资320万元,先后建立果树基地60亩、倭瓜基地80亩、葛粉面条加工厂等,实现村集体经济年增收80万余元。

2019年,县委党校教师周建华被派驻四庄乡庙下村担任第一书记。面对村里一穷二白的局面,周建華和村“两委”经过精心谋划,投资9万多元,对200亩油茶基地和70多亩水产养殖基地进行了收回和加强管理,通过土地流转和劳动务工,2个基地带动全村90%贫困户总计增收27万多元。3年来,周建华通过争取资金120多万元,帮助村里发展项目,实现了村级稳步发展。

在全县各级驻村干部努力下,通城县实施产业扶贫项目989个,培育带贫益贫新型经营主体1386个,累计建成“香麦”葡萄、“楚瑶”米酒、“沉锣湾”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15个。

纾难解困,一心为民践初心

“病人刚进来时,脑部大面积出血,经过4个小时手术,保住了性命,但病人一直处于昏迷状态,即使好转,后辈子可能要在床上度过”。医师遗憾地说。

2019年6月21日,咸宁市发布暴雨橙色预警信号,全市普降暴雨。通城县应急管理局驻塘湖镇雷吼村驻村干部李国甫病倒在抗洪抢险第一线。

“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就是我们驻村干部的日常事。”雷吼大屋聚居着近400人,长期以来,人畜饮水困难,让村民的生活陷入贫困,吃水问题一直是全村人的“心病”。李国甫了解到实际情况后,多次与县水利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在水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勘察设计,申报了2018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投资15万元,铺设管道近5公里,村民喝上了干净的自来山泉水。

“桥背港,桥背港,一下大雨随地淌。十田九无收,有女莫嫁桥背郎”。一首歌谣道尽了通城县大坪乡水口村4个组千余人“治水”的忧愁。

2018年,时任通城县林业公安局驻大坪乡水口村第一书记刘汉平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申报项目,他一个人跑上跑下,成功争取到600万河堤改造项目资金落户水口,项目建成后桥背港村民喜笑颜开。同年,为硬化拓宽该村至邻县崇阳的路面,解决附近3000多村民的出行难题,刘汉平每天清晨出门,深夜回家,苦口婆心协调20多户村民征地矛盾,保证了道路按时顺利贯通。

看着破旧的村委会办公楼,刘汉平总是夜深意难平。为了建设党群服务中心,刘汉平多方筹集项目资金。村里征地没有资金,他自垫15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如今,投资230余万元的新党群服务中心投入使用,成为党员群众的温馨家园。2018年村“两委”换届,刘汉平当选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带领下,该村党员有了主心骨,干群有了向心力,村级发展得以巩固提升。

一心为民纾难解困,通城驻村干部用热血书写对党忠诚。

2020年初夏的一个晚上,风雨交加,电闪雷鸣。“哎呀,不好了,雨这么大,老人们的瓦顶老屋,怕是经不住?”驻麦市镇长冲村的第一书记胡国理从睡梦中惊醒,一骨碌下床,披上雨衣,骑上摩托车赶到年近90岁的吴九林家,打开手电一看,屋顶漏了,电也断了,堂屋里全是水,老人正手足无措。他二话不说,背起老人就走,将他安置到他几里外的侄子家。接下来,又一家家走访,先后转移安置了5位老人。安顿完老人后,天也亮了。胡国理全身湿透,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汗水。

近年来,通城县以屋场会为载体,以推进“八小”工程为抓手,累计召开屋场会3049场,实施“八小”项目1000余个,实现了推动脱贫与增进感情双丰收,群众对干部工作作风的满意度、对结对帮扶成效的认可度双提升。

授人以渔,创新扶贫助造血

“这农机来得真及时”,四庄乡高坪村贫困户皮昌平满脸喜悦。2020年,正值春耕关键时节,通城县农业农村局驻四庄乡工作队在局党组的支持下,开展农机助力产业扶贫活动,针对寺背村、五花村两个对口帮扶村的55户贫困户,每户赠送一台农机。价值4万多元的微耕机、割草机、电动喷雾器等设备助力春耕,让帮扶更有力度、服务更有温度。

扶贫,既要“输血”,更要“造血”。在大坪乡大坪村,咸宁市教育局驻村工作队在入户了解种植户意愿后,充分利用资源做起了红薯文章,免费为贫困户提供285000株优质红薯苗,并承诺红薯粉丝按保底价11元1斤、红薯淀粉8元一斤回购。

“真没有想到原来承诺兑了现,卖了500斤红薯粉丝,一下子增收5000多元。”64岁的贫困户胡忠明手里拿着现金心里乐开了花。两年来,市教育局工作队在大坪村收购红薯粉丝5500斤、红薯淀粉4900斤、土鸡30只,总计12.3万元,往年销不出去的农产品变成了贫困户致富增收的新门路。

猜你喜欢

陈敏大坪红薯
女冠军陈敏:我在南美教中国功夫
Acupuncture plus naloxone hydrochloride in the treatment of coma after surgery for cerebral hemorrhag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秋季怎样种植红薯
陈敏作品
蒸红薯,学一招
陶珊珊作品
坚强的红薯
古朴壮观的西大坪军堡
大坪水库坝基、坝肩渗漏与稳定评价及处理
大坪水库坝体防渗技术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