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衔接第二课堂 提升历史教学有效性

2021-06-22张佳钰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1年5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思维导图

张佳钰

[摘 要]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这就需要积极开辟第二课堂以弥补其不足,延伸课堂的容量并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但第二课堂不是无序的,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引发主题探究,引导学生辨识史料的真伪,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建构知识体系,组织影视品评深化学科意识,从而提升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第二课堂;设置问题;辨识史料;思维导图;品评影视

传统的历史教学常常以教科书为中心,将课堂教学作为媒介,教师向学生灌输各种历史知识,促使其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但是这种形式过于呆板,学生不容易理解吸收,很难将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第二课堂是指课堂教学以外的教学活动,教师要在教学计划之外,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意义的、健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能有更多课堂外的收获,进而提升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尝试将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衔接在一起,引导学生接触社会生活,提升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一、设置问题,引发主题探究

初中阶段的学生身心快速发展,对于周围的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教师要利用这一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悬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的活动,丰富第二课堂的活动内容。这样学生就能抱着探究的热情开展课外活动,自主搜索相关的史料,并围绕史料展开历史分析,从而提升自己的学科素养。

例如,“盛唐气象”一课的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了解唐朝农业生产工具的改造、曲辕犁和筒车的创造、丝织业和陶瓷业的发达以及长安商业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出现盛世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要让学生更好地开展自主探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其在第二课堂中展开自主探究。如“都说盛唐气象,那么唐朝和其他朝代相比,究竟强在什么地方呢?你能在课后活动中自主寻找相关的资料吗?通过这些资料,你能找到唐朝繁盛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吗?”学生围绕问题开展自主搜索的活动,他们发现除了从史书入手寻找以外,还有一些唐朝的古诗词作品中也能有新的发现。如杜甫的《忆昔》一文中就体现了这一点:“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学生继而探究唐朝粮食丰收的原因是什么,他们很快就找到了一些历史图片,发现唐朝出现了曲辕犁和筒车等工具。在整合了各种史料后,学生对唐朝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认识到正是因为科学和文化发展、政治昌明,才促使唐朝变得繁荣富强。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外活动是智力发展的发源地,使得青少年走上了科学思维的道路。所以教师在组织第二课堂活动的时候要利用这一点,从问题出发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的活动,让他们学会自主发现问题,懂得用科学的方法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和长远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二、辨识史料,开展真伪调查

史料实证的能力是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第二课堂的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某个主题自主展开史料搜索活动,尝试辨别史料的真伪。学生可以自主总结分辨史料真伪的方法,然后和同学进行交流,看看大家的意见是否一致,如果出现了不同的观点,则要积极展开互动讨论,主动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傾听同学的看法,最终总结出辨析史料的好方法。

例如,在学习“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时候,有学生提出:“黄巢起义是造成唐朝衰亡的主要原因。”但是也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黄巢起义本身是失败的,并没有成功,所以唐朝衰亡应该不仅仅是因为农民起义引起的。”针对学生的矛盾观点,教师组织他们展开第二课堂的自主学习活动,让学生进行史料搜索,并自主辨析这些史料的真伪,然后围绕这史料展开辩论,尝试论证自己的观点。学生搜索了不少史料,如材料一:“大者或宰邑,小者皆尉史。者若混沌,毒者如雄虺。”(选自《贪官怨》)材料二:“至唐则宦官主权反在人主之上,立君、废君、弑君有同儿戏,实古来未有之变也。”(选自《廿二史札记》)学生在对比这些材料后提出了辨析史料的想法,认为来自史书的史料真实性更高一些,而古诗词和文章中的各种史料也具有一定的真实性,但是要对比一下史书剔除那些加入了作者主观想象方面的内容。在整理了这些史料后,学生认识到在黄巢起义时唐朝的政治、经济已经陷入了困境,而黄巢起义只是加深了社会矛盾,对唐朝的衰亡有一定的影响。

在辨析史料的第二课堂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他们能根据自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自主寻找史料,并根据自己的想法自主分析其真伪。同时,这样的活动也能促使学生提升交流互动的能力,让他们能整合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科学总结,久而久之,学生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就能得到提升。

三、绘制导图,建构知识体系

初中历史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有效延伸,也是历史教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各种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引导他们学会如何自主构筑知识体系。教师可以将绘制思维导图作为抓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各种知识点整合在一起,辅助理解和记忆,这样学生就能合理融合各种史料,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学习“宋代经济的发展”一课时,学生要从宋朝的农业、商业、手工业等各种不同的角度入手分析,探究宋朝经济发展的状况。教师引导学生尝试利用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辅助学习,进而更好地展开知识体系的自主建构。教师引导学生在第二课堂中整合各种知识,分析如何绘制思维导图并和同伴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学生认为思维导图的中心应该是“宋朝经济的发展”,周围辐射出“农业、商业、手工业”这三个支线。然后要围绕各个支线继续绘制思维导图。其中围绕“农业”,要展现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如“南方的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南移,带来了各种先进的生产技术”等都属于农业的相关分支。教师可建议学生将思维导图上传到微信群中,和同学们分享成果并探讨,看看各自绘制的内容中有什么遗漏的地方,并思考是否需要补充。学生在互动讨论中得到启迪,对宋朝经济的发展状况有了深入了解。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尤其是对于那些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能将各种知识有序整理起来,让学生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这样学生能拓展知识学习的渠道,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第二课堂的交流中自主整理思维导图,并上传到网络上,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互动,并从中得到启迪,进而提升学习效果。

四、品评影视,深化学科意识

不少學生对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很感兴趣,但是他们常常会将虚构的影视剧内容和真实的历史等同起来,造成了混淆。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在第二课堂的活动中组织学生鉴赏历史影视剧作品,然后尝试从中“找茬”,看看在该影视剧中有哪些内容是违背史实的,尝试将这些内容找出来并和大家探讨。在此过程中,学生能深化学科意识,认识到历史的客观性。

例如,在学习“明朝的灭亡”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外观看一些展现明朝灭亡的影视剧作品,看看其中有哪些内容和史料不符合,然后分析总结,说说明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如有学生发现,在不少影视剧作品中都描述了“陈圆圆和吴三桂”的故事,认为吴三桂是因为陈圆圆被掳走,所以才会一怒之下引清军入关。学生在搜索了各种史料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虽然陈圆圆这个人物可能在历史上真实存在,如在一些杂记中记载了这个人物,但是她和吴三桂的故事更多夹杂了小说家的想象,所以不能看成是真实的史料。教师引导学生在第二课堂的学习中自主探究,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展开课本剧的编写,尝试将明朝灭亡的真实历史情况展现出来,表达出自己对历史的理解。

在第二课堂的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品评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基础上自主进行剧本编写,思考如何能在展现历史真实的基础上更生动地演绎历史人物,并说一说自己对各种历史人物的评价。这样能让历史第二课堂的活动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同时学生也能提升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和理解。

初中历史第二课堂的开设能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更好地培养有能力、有创新意识的人才。赞可夫提出,学习者的生活蓬勃、富有生机,他们的才华才有开花结果的条件。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积极开发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中,让他们深化所学的历史知识,强化基本技能,培养创新意识,进而使学生获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明秀.浅谈初中历史第二课堂的几种形式[J].吉林教育,2014(23).

[2]赵启明.初中历史教学中有效衔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策略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7(7).

(责任编辑:姜波)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思维导图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习近平新时代教育实践观对第二课堂建设的启示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论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应用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高中英语阅读文本中融入思维导图的研究
高职职业生涯规划第二课堂的设计与开发策略
西子湖畔的“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