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小学德育管理机制创新实践探索

2021-06-22文林堂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1年5期
关键词:小学德育实践探索管理机制

文林堂

[摘 要] 农村小学德育管理机制建设中,教师要有创新实践意识,明确教育目标、制定教育步骤、精选教育方式、优化教育程序、开辟教育途径,对接学生展开全方位教育培养,以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小学属于基础教育阶段,德育管理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农村小学,办学环境和条件与城市学校存在较大差距,如何利用现有条件展开德育管理工作,提升德育管理效度,这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 小学德育;管理机制;实践探索

小学德育管理机制亟待创新,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农村小学有其独特的教育环境,需要对具体的教情有客观的把握,以便做出最为客观的应对。农村小学有自己的教育优势,我们在德育管理机制设计和执行时,需要做好教育评估,合理利用教育环境,创新教育实践,在目标、步骤、方法、程序、途径等方面做出积极探索,获得理想的教育成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明确目标,确立德育管理机制实践起点

小学德育管理机制建设水平的高低,决定学校建设层次的高低,教师要有高度负责的精神,自觉展开德育管理机制创新实践探索,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为学校管理和发展提供更多支持。

德育管理目标设定需要有整合意识,教师需要从几个方面做出探索。首先,德育管理是系统性工程,目标设定要体现体系性。国家有教育总方针,小学教育也有基本任务,学校教育也有总体规划,这些都属于德育管理目标设计需要考虑的问题。作为班级教育单位,需要做好对接思考和处置,唯有建立完整的目标体系,才能形成更多管理成效。其次,管理目标设计要有针对性。班级德育管理对象是具体的人,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体,有血有肉有思想,其个性追求存在差异性,教师在德育管理目标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现实需要,这样制定的管理目标才能有更强实用性。最后,德育管理目标需要有对接性。德育管理不是孤立的教育体系,需要与学科教学、班级管理、家庭教育等形成融合,班主任是德育管理实践者,要在实践过程中做好对接处理。

制定鲜明科学的德育管理目标,确保德育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教师要做好制约因素整合处理工作,对德育管理具体目标后细化处理,建立分类性目标体系,给班级德育管理带来更多支持和保障,以有效提升德育管理品质,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二、制定步骤,规划德育管理机制执行方向

德育管理目标的落实,需要有完整的操作体系,也需要有完善的管理措施,班主任要立足班级管理实际,对管理步骤做具体规划。因为教育环境、家长意识、管理条件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性,学生个体之间也存在差距,教师在德育管理步骤设计和执行时,需要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教师要做好科学规划,设定科学的执行步骤,以提升德育管理品质。班主任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管理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点、知识结構、接受能力等因素,本着由浅入深的原则,对学生展开深层次的思想引导和教育。其一,德育管理要与班级管理融为一体,教师在具体调配时,设定统一的管理目标,投放统一的管理活动,做出统一的管理评价。德育管理不能孤立于班级管理之外,班主任不能只对学生展开单纯的说教,而是要对接其他管理内容,形成管理体系。其二,德育管理步骤设计要体现渐进性,学生思想认知基础存在个体差异,教师执行德育管理措施也有不同目标设定,在具体步骤推动时,需要遵循渐进性原则,由浅入深地展开教育进程。

德育管理措施执行需要计划支持,要做好步骤设定,理清德育管理程序,确保德育管理如期进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德育管理步骤设定也是这样,唯有建立步骤体系,才能按部就班地落实教育策略,赢得德育管理的主动权。

三、精选方式,提升德育管理机制运行实效

德育管理需要方法支持,教师要做创新探索,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对学生展开个性化管理,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心理体验,以有效提升德育管理品质。小学生大多好动,思想不够稳定,关注力不能长久集中,教师在德育管理中要对学情有充分的把握,在管理方法选择上有比较明确的方向性。

运用最为恰当的教育应对措施,能够获得最为理想的教育效果,教师对此需要有更清醒的认识,针对学生个性特征做出具体应对,以提升教育契合性。德育管理方式众多,教师需要做出对应选择,充分考虑学生接受实际,推出更多教育活动,为学生创设良好成长环境。班级文化建设是德育管理措施落实的重要平台,借助文化活动推出更多德育管理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自然成长思想品质。主题征文、主题班会、墙报班报、兴趣小组等,都是比较典型的班级文化活动形式,需要做出配设,给学生提供锻炼机会。

德育管理需要方法支持,从文化建设、学科教学等角度展开应对,符合德育管理发展基本要求,与学生思想成长高度对接。班级管理与德育管理无缝对接,体现教育的一致性,教师从更多角度展开思考,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必要的筛选,为德育管理程序顺利推进奠定基础。

四、优化程序,促进德育管理机制生活对接

班级德育管理不仅要建设组织机构,还要进行程序筛选和设计,形成德育管理良性运转。班主任在德育管理实践阶段,要对具体措施展开优化处理,结合学生生活认知基础展开对应设计,结合学生家庭教育展开互动设定,能形成更多教育亮点。

第一,教师要与家长达成更多教育共识,建立家校管理同盟,共同应对德育管理问题,对学生展开思想教育和管理。第二,教师要与学校达成对接,针对学校统一部署展开德育管理活动设计,不仅体现学校管理的一致性,也能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锻炼的机会,丰富管理成果。第三,教师要将德育管理与班级管理形成融合,对班级管理程序优化处理,为德育管理自然渗透创造条件。德育管理程序设定时,要对多种制约因素做出梳理和归结,针对学生思想表现实际做出对应处理。特别是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德育管理提供更多选项。农村网络覆盖已经完成,家校联系、师生联系实现信息化,这是最有利条件,借助网络与学生互动交流,在对话中完成德育渗透,其实践效果会更为突出。

优化管理程序,不仅要做好多种对接,还要观照学生生活认知基础,针对学生思想基础,推出更多实践性活动,这样才能赢得德育管理的实践性成效。德育管理面对不同学生群体时,需要有不同策略设定,教师在执行管理方案时,要做好对应处理,以提升德育管理的契合性。

五、开辟途径,拓宽德育管理机制实践维度

德育管理机制建设关涉更多内容,拓宽德育管理机制维度,要做好家校对接工作。小学生对家庭存在更多心理依赖,班主任需要与家长展开多点对接,通过协商探索,设定统一的德育管理措施,保持教育的一致性,给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更多支持。

德育管理追求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教师在管理实践拓展设计时,要对学生实践空间做客观评估,以便推出适用性更高的教育应对措施。首先,学生都有自我教育的主观诉求,教师对此要有清晰地认知,给学生留下自我调整的空间和环境,促进学生主观思想的转变。其次,推动学科教学训练的优化进程,学科教学离不开诸多活动的支持,教师做出必要的干预,在学习活动中渗透德育内容,让德育潜移默化地展开,符合主体教育原则。最后,德育管理与学生生活形成对接,这是现代教育教学的基本属性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更多生活观察、社会实践、网络交流活动,形成丰富德育管理契机,帮助学生顺利实现思想的成长目标。

小学德育管理有自身特点,农村小学德育管理更要考虑制约因素,教师对学生生活推出管理活动和训练任务,为学生思想成长奠定良好基础。学生生活环境中有太多德育管理契机,教师需要注意捕捉相关生成信息,以便做出科学的调整,促进学生思想的健康成长。培养学生良好学習习惯和生活习惯,这是德育管理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在常规管理中渗透德育,为学生健康成长做出科学调度。

德育管理包括诸多内容,教师是班级管理和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责任人,如何推动德育管理创新实践,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任务。德育管理有自身规律,在具体施教时,需要有整合创新意识,展开方法创新探索,全面升级管理体系,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德育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学生展开科学管理,体现主体教育理念,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克玲.核心素养视域下农村小学德育管理实践[J].小学教学参考,2020(36):85-86.

[2]田正志.农村小学德育管理现状及提升对策[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7,2(9):116-117.

(责任编辑:吕研)

猜你喜欢

小学德育实践探索管理机制
关于软科学质量管理机制的问题探讨
工电道岔结合部联合管理机制的探讨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德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