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中国背景下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问题研究

2021-06-21梁方方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14期
关键词:问题对策大学生

[摘 要] 健康中国战略实施以来,健康问题越发受到人们重视。与此同时,身为国家栋梁之材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滑也已跃升为世界性难题。通过分析大学生体质现状及体质下滑的原因,发现大学生健康理念淡薄,学校对体质健康教育不够重视,社会发展节奏快等问题,并进一步总结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现存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解决对策,希望能以此促进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和良好的健康意识。

[关键词] 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基金项目] 2015年度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三螺旋视角下广西群众体育品牌建设研究”(15BTY003)

[作者简介] 梁方方(1973—),男(壮族),广西德保人,硕士,广西大学体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14-0156-04    [收稿日期] 2021-01-08

身为国家栋梁之材,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直关国家未来和民族的命运,大学生理应争当通达智慧与强健体魄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然而,从最新公布的《健康人大数据》来看,我国城市白领亚健康比例已达76%,近六成白领处于过劳状态,而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所占比例尚且不足3%。另外,据中国社科院《人才发展报告》显示,由于不注重调整自身亚健康状态,2/3的中国知识分子将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因此,改善大学生体质、提升大学生身体健康水平便成为健康中国背景下政府、教育机构乃至全社会刻不容缓的任务,政府尤其应当从战略高度凸显大学生健康教育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如国家体育总局就曾在2016年发布的《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强调,要深化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充分发挥体育在健康中国建设方面的独特功能。所谓健康教育,即是通过开展有组织计划且系统化的社会教育活动,引导人们自觉采纳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从而减轻乃至消除健康危害因素,提升身体健康水平与生活质量的一种教育方式。

一、体质与体质教育的内涵

“体质”为体育学科概念,该学科权威定义下的“体质”即是指人体的质量,带有在遗传性与获得性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功能与形态上的稳定特征。

“体质教育”一词则出现在1979年,由徐英超先生率先提出并主持建立了北京体院体质教育研究室,由此推动了体制教育的科学化发展。此后,我国亦有多位学者发起倡议,建议将“体育课”改称为“体质教育课”,以更好地凸显体育教育的价值。总体来说,体育教育活动的目的有二:其一,在于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意识;其二,在于推动学生积极沉入体育运动实践。而相关教育者的思考与研究也当绕此展开,主动探索出更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二、大学生体质健康現状及体质下滑原因

1.现状。首先,猝死事件频发。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天猝死人数已达千人,近乎每分钟即有1人猝死,且死者以中青年居多。而身为国之未来的大学生,猝死事件同样频频发生,猝死地点包括教室、宿舍,乃至操场。《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显示,大学生体质连年下降,景况堪忧[1]。前有上海东华大学大三学生千米测试时突然晕倒不治身亡,后又有宁波一名大二学生在长跑测试过程中猝死的惨痛事例发生。此外,高校军训期间,晕倒者屡见不鲜,学生累计看病人次竟可高达数千之多。这些状况无一不是危险信号,学校、国家乃至社会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其次,身体健康水平连年下降。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已接连20多年呈下降趋势,整体状况尚且不及中学生群体。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江崇民就曾指出,我国大学生体质状况总体仍呈下降趋势,只是降速方面有所减缓[2]。细观力量、爆发力以及耐力等各项身体素质指标,现今大学生均与2005年时的大学生存在一定差距,此外,肥胖率却呈持续上升的趋势,归根究底,是在于熬夜成瘾、沉迷网络、疏于运动以及饮食不节等原因。作为社会主义祖国建设的后备军,大学生群体本应具备强健的体魄来承受学习、工作以及生活中的种种压力,但如今身体素质呈现连年下降的趋势,明显已与预期背道而驰。

2.下滑原因。首先,社会原因。其一,网络的发展。从结果看,网络的快速发展利弊互见,既为人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新闻资讯,同时也极大地缩小了人们身体活动的空间,大部分人尤其是大学生更多地沦为了“低头族”,休息或运动时间减少,各色网络消遣活动增多,严重者甚至都不肯放过细碎的上厕所、吃饭时间,最终导致大学生群体近视率、佝偻发病率飙升的情况。其二,社会的忽视。大学生群体体质之所以连年下降,与整个社会不重视大学生健康的氛围也脱不了干系[3]。虽然国家一直提倡大学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从现实情况来看,这不过是句“口号化”号召,并未真正落到实处。尤其是在经济高速发展、各行各业竞争尤为剧烈的今天,整个社会重“智”轻“体”的现象就更加明显,人才选拔均以智力和学历为导向,大学生要想证明自身能力,找到理想工作,就必须沉入书海并拼命考取各式资格证书,时日稍久,便累垮了原本就疏于锻炼的身体。其次,学校原因。其一,高校管理者对大学生健康教育问题的重视不足。作为文化高地与人才培养重地,国内高校工作重点普遍在于开展学生智育与德育工作,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多数高校年度体育教育经费比例普遍偏低,并未达到教育部统一规定。此外,校园范围内体育宣传少,专业体育竞技赛事仅针对部分体育尖子生,多数大学生较少接触健康运动科学知识或参与课外体育活动[4]。其二,体育课程执行效果欠佳。目前来看,多数高校依旧奉行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采用单一的体育教学内容,而教学方法与内容多元化的缺失必然难以激发大学生的运动兴趣。此外,多数高校还存在运动场地与运动器械不足的问题,难以满足部分大学生的运动需求。其三,基础教育阶段健康意识培养未成体系。这是造成当今大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不高的一大主因。从客观情况来看,多数高等院校的体育课数量严重不足,针对大一、大二年级的学生,每周开设一至两节体育课,到大三、大四年级,就直接取消了体育课,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自身又不具备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因此根本无法保证最基本的体育运动时间,健康水平持续走低也是势所必然。其四,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执行不到位。《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高校执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的理论指导与核心标准,然而,从执行效果上看,多数高校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沦为形式,存在未能按时全量上报学生测试数据、单重数据上报而忽视后续指导改善服务、注重对数据的总结分析而忽视对个体的关心等问题[5]。再次,个人原因。哲学上讲,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于事物发展,因此除却前述两点外部因素外,大学生个人方面的原因同样不容忽视。具体讲来,包括以下三点原因:其一,忙于学习而疏于运动。在当今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形势下,大学生所面临的考研或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部分学生由于将时间精力都投诸到学习与技能提升上而无暇顾及其他,参加体育运动自然也包括在内,认为只要顺利通过体质测试就可以了。其二,奉行传统理念而不甚在意身体。当代大学生仍未可以抛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理念,普遍认为读书的重要性要高过参与体育锻炼、成绩的重要性要高过身体健康,加上个人又正处于年轻阶段,因此就算体质下降也较少出现明显的身体反应,于是便懒于进行体育锻炼。其三,不良生活习惯导致身体素质下降。如今,通宵熬夜、抽烟喝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已普遍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间,大学生肥胖率不断升高,而较之于正常人群,肥胖者又更容易产生运动疲劳,因此更难坚持于体育锻炼、难以养成运动习惯,而运动的缺乏又会进一步加大大学生身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三、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及相应解决对策

1.问题。首先,体质健康教育政策推进过程中政府责任意识薄弱。当前,体育仍是教育事业中的薄弱一环,轻视学校体育重要性、学生体育课及课外活动时间偏少、体育教师及体育场地器械短缺等问题突出,学校体育评价机制仍未形成[6]。就政府责任意识而言,一方面,作为体育健康教育主导者,政府责任意识不强,并未充分发挥其主导功能;而另一方面,政府责任意识在推动教育及体育系统完善方面又发挥着直接而有效的作用,政府如若不加重视,不对各相关部门进行清晰的功能定位以促其更好地履行自身职责,那体育健康教育政策便无法完美落地,此外,政府责任意识在推动学生价值体系形成方面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如不加大对体育健康教育的支持力度,那我国大学生体育教育发展模式便难以打破传统且单一的格局,高校及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也难以提升。大学生作为祖国建设后继力量,其体质健康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政府有绝对责任承担起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体育观念和体育参与意识的义务,并在制度保障和资源供给等多个方面为高校提供配套支持。其次,高校未予学生体质健康教育问题以充分重视。我国《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全部开设健康教育课并开展多元化健康教育活动,在强化学生健康行为养成教育的同时,重点做好包括意外伤害及心理健康等问题在内的健康教育工作。然而就高校健康教育工作落实情况来看,工作成效一般且多年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两点问题:其一,健康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与指导性。高校在设置选取健康教育内容时并未考虑大学生特性,缺少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和改善不良心理状态等大学生健康内容相关知识,导致内容应有指导功能的缺失[7]。其二,并未形成完整的大学生健康教育教学体系。高校未对体育课程教材、体育活动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科学设定,不仅理论教学课时偏少,导致大学生无法充分学习健康知识、掌握自身健康状况并找寻合适的健身方式,且多数高校仅注重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的收集与上报,却并未深入开展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相关研究,针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也未提出相应反馈意见和建议,没有提供必要的体质健康危险因素干预服务和体质健康咨询指导。再次,大学生自身缺乏正确的健康理念。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或衰弱征兆,且还需要自身具备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道德意识。因此,健康大学生应具备身体、心理以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的完美状态。然而从事实看去,当今大学生却普遍缺乏对于健康的正确认知,并因此导致健身意识不强和体质渐衰等问题。从学生的发展阶段来看,在高考备考阶段,他们多因忙于功课、复习而没时间运动,在进入大学以后,又容易受补偿心理驱使而舍不得花时间进行锻炼,反而不是宅在宿舍打游戏,就是跟朋友同学去大排档刷夜喝酒等,此类不良的生活习惯高度透支了个人精力,不仅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与日常生活,且还直接造成了大学生健康水平的下降。

2.对策。首先,建立健全大学生健康教育法律体制机制。从当前来看,我国体质健康相关政策法规主要指向全体青年,专门针对大学生群体的不仅少且也未形成体系,从而削弱了政策法规在解决大学生体质监测管理问题时所应发挥的实质性作用。因此,出台适用于大学生体质监管工作的微观性政策法规势在必行[8]。具体来说,应从国家、地方以及高校三个层面发力:其一,国家当进一步完善其宏观性政策法规,教育部要力保政策法规的清晰性、科学性及可操作性;其二,地方应加大其政策法规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职能,在确保地方政策与国家政策适应性的同时,也要着力突出地方特色;其三,高校当进一步完善其规章制度,在积极响应上级要求的同时,也要注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最终建立形成国家、地方以及高校三位一体的政策法规体系[9]。其次,加强高校体质健康教育政策文件执行效果评估力度。权威文件《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出台为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益的指导,但从各高校落实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有必要加强对高校完成政策目标程度的考察,强化高校体育政策文件执行效果评估力度。具体的评估工作可从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同时入手:其一,以内部评估为主。一般而言,内部评估者都较为熟悉规章制度,而这对评估活动的开展极为有利,评估者可以具体地以评估情况为据来调整既有规章制度,以使其更加契合实际。其二,以外部评估为辅。在进行内部评估时,被评估者往往会为了迎合规范政策文件要求而有意规避一些不好的地方,考虑到内部评估工作的这一弊端,可以引入外部评估,令其发挥必要的补充与监督作用。公民與大众传媒等社会组织的关注与参与可以有效确保评估结果的公正客观,切实提升高校对于体育政策文件执行的效果。再次,强化大学生健康理念教育。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人类健康长寿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自我保健、遗传因素、社会因素、医疗条件以及气候条件等,而其中影响程度最深者即为自我保健,其占比高达60%[ 10 ]。由此可见,个人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健康水平。因此,高校加强大学生健康理念教育实为必要之举。具体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点:其一,健康含义。高校需令大学生明白“健康”一词的内涵并清楚自身的身体健康状况。其二,不良生活习惯的健康危害性。高校需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并为其提供有效的调整办法。其三,坚持参与体育锻炼的有益性及有效方式。高校需帮助大学生找到与自身身体状况相适应的体育运动方式并设定科学化的体育运动时间。第四,开展多元化大学生健康促进活动。除在校园张贴海报标语以促成人人参与运动的良好氛围、将学生健康成绩硬性纳入评优考核体系以确保学生每周运动时间,高校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其一,延长校体育馆开放时间并减免相关费用,以增加学生在课外的体育锻炼时间;其二,举行个性化与趣味性兼备的体育活动或竞赛,迎合学生兴趣爱好,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到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其三,提供个性化体育教学,教师针对学生个体进行健康“诊断”并提供相应的体质问题解决方案,以提升学生个体健康水平;其四,应用大数据技术为大学生建立个体健康档案,将大学生的体质测试结果、适用运动策略以及健康饮食菜单等放置其中以行之有效反馈。

四、結语

高校体质健康教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其成效直关我国人才培养大计。受历史因素影响,高校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尚且不足,现存问题也较为明显。笔者在分析现状、探索原因并总结问题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四条应对措施,以期推动我国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工作再迈新阶。

参考文献

[1]高千里.健康中国背景下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17(12):103-107.

[2]章茹.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学校健康教育缺失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4(2):122-124.

[3]慈鑫.大学生猝死事件凸显健康教育缺失[N].中国青年报,2012-05-03.

[4]卢伯春.政策分析视野中的大学生体质健康危机[J].江苏高教,2016(5):134-136.

[5]杜世全.安徽高校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现状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8):89-91.

[6]毛巍,杜晶,兰恒友,等.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与回归分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4(8):96-100.

[7]杨川川.大学生体质下滑的社会学透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5(8):145-152.

[8]王光军,海进松.从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探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J].学校体育学,2015(28):143-145.

[9]王海彬.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主成分分析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6(8):49-54.

[10]李帅许.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研究[J].体界刊,2015(2):138-139.

Study on Physical Health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Healthy China" Strategy

LIANG Fang-fa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530004, 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healthy China" strategy, people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health problems. At the same time, college students are socialist successors and the pillars of the country, but the decline of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health has become a worldwide problem. By analyz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hysique and the reasons of the decline, this paper finds the following reasons: the health concept of college students is weak; the school does not pay enough attention to physical health education; the pace of social development is getting faster, etc. This paper further summari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health education,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hoping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and help students to set up correct sports concept and good health consciousnes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health education;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猜你喜欢

问题对策大学生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大学生之歌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