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报关实务”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2021-06-21王一雯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14期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

[摘 要] “报关实务”是高校国际贸易的专业课程,其实践性较强。在互联网这一大的社会环境中,我国的对外贸易以及通关管理格局都需要发生巨大的变革,因此“报关实务”这门课程也需要顺应互联网的趋势进行调整。依托互联网背景,分析当前高校“报关务实”教学模式的现状,探讨“报关务实”教学模式的改革方式,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性参考。

[关键词] 互联网;高校;报关实务教学

[基金项目] 2018年度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备案课题“以能力提升为导向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培养模式研究”(GBD1317097)

[作者简介] 王一雯(198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黑龙江科技大学经济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能源经济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14-0061-04    [收稿日期] 2021-01-05

一、引言

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使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复杂的国际贸易关系、国际贸易环境使我国外贸发展增速迅猛,我国已提出要不断优化海关监管,全面推进全国一体化通关管理格局,探索新形势下的对外贸易新发展、格局管理新变化。目前互联网环境中,我国国际货物的进出口量大幅增加,这极大考验报关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因此,作为培养报关员的主要课程,“报关实务”需要利用互联网这一载体,明确教学模式改革方向,培养适应现代化社会、顺应国际贸易环境、适应互联网这一新趋势的专门人才。

二、高校报关实务课程概述

(一)“报关实务”课程简介

报关业务是国际进出口业务的重要环节,因此,“报关实务”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报关基础知识、基础技能。作为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报关实务”课程操作性较强,学生需要通过“报关实务”课程掌握基本的海关理论知识,基础的国际进出口贸易法律法规,熟记有关海关的术语以及概念,这是开设“报关实务”课程的基本目的。在互联网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便利,知识来源也更加广阔,因此,高校需要适应互联网这一趋势,广泛利用互联网搜集与“报关实务”课程有关的信息。通过“报关实务”课程,培养出适应国际化贸易往来、具有理论基础、实践操作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二)“报关实务”课程的主要内容

“报关实务”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海关的概述、报关与报关管理制度的学习、我国对外贸易的管理制度的掌握、进出口货物的基本通关制度的了解、保税通关制度的学习、进出境货物的通关制度以及进出境物品的通关制度学习、关税制度以及进出口货物报关单的填写制度等。除这些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外,高校“报关实务”课程还需要添加实训内容,通过报关单的缮制与海关现场教学完成教学任务。互联网环境下,海关总署工作形式、报关制度等都有一定的变化,学生需要通过“报关实务”课程联系互联网资料,利用互联网模拟真实的业务操作系统,通过实训软件进行仿真练习,熟悉海关各环节的工作程序。在了解海关对报关的要求基础上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学生必须要从“报关实务”课程中了解报关的主要程序以及具体的操作方法,并严格遵守我国对外贸易的管理制度,对特殊物品的进出境、检验检疫制度有一定的了解。

三、互联网环境下报关行业面临的新变化

(一)报关行业形势变化

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我国呈现通关一体化的趋势。企业在一体化的背景下,可以通过空运或海运港口进出境,而且选择申报、纳税、放行的地点增多,通关效率有极大的提升,企业的成本也有所降低[1]。随着通关的改革,报关行业也面临新的形势变化,在通关一体化区域内,通关方式、海关监管制度都有一定的改革,这会影响通关业务也就是报关行业在程序上的操作,以及在监管的实施改革。另外,我国现阶段正在积极创新海关监管服务制度,利用互联网这种新技术在企业申报、作业流程、货物流转、后续监管等多项环节上都推出更便捷的服务,因此,报关业务需要根据海关监管制度的改革而改革。报关对学生专业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报关实务”课程教学需要根据报关行业的形式变化而变化,通过审视互联网环境中的报关改革,重新调整课程目标和课程定位,让人才在毕业后能够顺利适应报关业务。

第一,报关技能竞赛的契机。近些年报关技能大赛正在火热举办中,报关技能大赛的开办让高校对报关人才的质量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对“报关务实”课程的教学目标、学习质量有深刻的认识。竞赛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高校报关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目前已有诸多高校参与到报关技能竞赛中。互联网环境下,高校的信息共享能力增强,因此可以借助报关技能竞赛的契机,联通同类型高校的报关专业,通过彼此沟通、相互交流,提高报关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更好地通过报关技能竞赛,让学生在报关工作场景中锻炼操作能力和实践技能。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广泛搜集有关报关技能竞赛的资料,通过逐次分析技能竞赛的课题,融入高校“报关实务”课程中,让学生结合技能竞赛提升自身職业素养。

第二,报关水平资格证考试取消。报关水平资格证是报关人员必备的一种证书,是认证报关员合格的唯一标准。但近些年由于其门槛较低,专业以理论知识为主,因此被迫取消。传统的高校“报关实务”课程教学过度强调考证通过率,较多偏重于理论知识,对学生的报关技能、报关场景适应能力等不够重视。在报关水平资格证考试取消后,高校需要重新定位“报关实务”课程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目标、重新调整课程体系,结合互联网环境下报关行业的形式变化,利用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报关实务”课程资料,模拟真实的报关场景,让学生在互联网的影响下获得多层次的知识,展开多方面的学习[2]。还可以利用互联网较多关注报关行业的新形势和新变化,不断根据互联网提供的资料,寻找新的教学点和创新点。

(二)互联网环境的冲击

一是区域通关一体化。为尽快落实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为企业创造更公平的通关环境,海关总署在诸多城市中设置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试点。利用互联网建设区域通关服务中心,企业可以通过统一的申报平台进行申报,通过风险防控平台进行检测,利用专业平台和现场接单平台构成管理和运行机制。区域通关一体化的展开,对高校“报关实务”课程教学提供新的发展机遇,高校也需要利用互联网这一载体,不断创新实践教学内容,可以利用互联网形成实测平台,让学生在平台中熟悉报关流程,熟悉区域通关一体化对报关的影响。

二是网上税费支付便捷化。网上支付是利用互联网技术,由海关业务系统、网上支付系统、银行业务系统完成的,用户可以通过网络来缴纳税费。整合后的税费支付平台既方便企业的审核,也可以缩短通关时间,降低企业的外贸成本。对于高校“报关实务”课程教学而言,网上税费支付系统需要学生拥有较强的互联网思维,高校“报关实务”课程教学需要引入互联网这一载体,通过互联网了解行业的审批和执行流程。

三是无纸化政策的深化。在互联网模式中,无纸化成为一种趋势,企业可以通过认证将电子数据作为申报的条件,这改变传统的提交纸质资料的政策,也会进一步简化企业的申报流程。无纸化政策的实施让货物通关时相对方便,而且部分快件、有运货物的作业也在进行无纸化改革,这对报关员而言无疑是一种福音。报关员需要掌握电子数据的读取和记录方法,因此,高校在进行“报关实务”课程教学时需要注重无纸化政策的深化推行,让学生利用互联网学习电子数据的申报审核。

四、目前高校“报关实务”课程教学实施情况

(一)课程知识繁杂

在互联网环境中,高校传统的“报关实务”课程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体现在课程知识比较繁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不理解、不积极的情况,由于“报关实务”课程的知识量较大,既涉及海关的制度,也涉及报关的工作内容,还涉及一些专业术语。因此,学生无法在短时间的学习中全面了解所有知识。

(二)教材局限性大

“报关实务”课程并未有专门的教材,教师在教学时选用校企合作编写的项目化教材,这种教材虽然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编写,但仍缺乏实践的训练,过多偏向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加上结构体系不够明确,很难突出学生应学习的重点知识。由于适合报关类的教材数量较少,因此,高校在实务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课程开发者的身份参与到教材编写中,通过联系互联网资源,了解行业新形势,提高体系的清晰度。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精简专业术语烦琐,内容烦琐的部分,较多增加实践操作环节。

(三)实践环节薄弱

在传统“报关实务”课程中学生实训环节较少,部分高校在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后,才会设置一些顶岗实习,实践操作训练,这种方式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也无法让学生快速适应职业环境。外贸类企业不同于一般的企业,因此学生很难在真实场景中进行报关实践的操作。

五、高校报关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一)互联网教学模式的运作

一是细分课程,彰显层次性。高校可以根据报关类课程的教学现状,将“报关实务”拆分成几门重要课程,如可以拆分成“报关基础知识”“报关业务流程”“进出口税费核算”“报关填制方式”等课程。在拆分后,对每门课程突出重难点知识,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教学模式,在线上展开基础知识的教学,在线下对线上课程进行深化和实习实训。既可以突出课程的层次性,也可以彰显高校教学特色。学生在线上可以通过模块化的课程,对每类课程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进行掌握,并在线下通过教师指导,展开全方位的实习实训,尽可能地接触专业的报关场所,在其中将理论知识与岗位要求进行对接。高校在利用互联网展开报关类课程教学时,需要注重互联网的优势与弊端,让学生严格按照互联网课程守则展开自学活动,通过线上教学,改变传统教学的单一性和枯燥性,学生可以在互动交流、自主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学习素质,拥有自学能力和较强的交流能力。利用线上线下教学,展开理论和实践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人”意识。

二是教学内容的纵深发展。教学内容也需要在报关行业的新形势下进行改革,高校可以利用互联网信息关注最新的报关类业务发展趋势,更新教学内容,优化传统教材。教师可以尝试将报关技能大赛和报关水平测试中的实践环节引入互联网平台中,让学生学习无纸化通关和通关一体化趋势下的快速通关战略,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无纸化通关操作和通关一体化作业。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有关实践训练的内容,让学生在互联网平台中进行实际操作。此外,教师还需要充分挖掘互联网信息中的有用知识,并结合高校报关类专业的特色,制定辅助性学材,如讲义、辅导教材、习题册等,借助互联网实训软件,将汇集的互联网资料下发给学生。让学生解读最新的行业变化,借助实训软件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学生也可以参与到编制学材的过程中,通过将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截取下来进行分享。通过教材增强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意识,为展开实训活动奠定基础。

(二)校企合作的深入推行

一是互联网教学试点。高校在进行报关实践教學时,首先需要考虑校企合作。虽然校企合作无法在报关类专业中深入推行,但其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高校可以联系企业,结合互联网优势展开培养试点,运用互联网教学试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校内进行集中化培训。企业可以将地方的最新政策、报关类专业的发展与学校共享,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报关人才的技术标准等进行深入解读,发挥企业和高校的优势,展开协同育人格局。高校需要注意的是,互联网教学试点具有优势和弊端,在展开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委派教师进行监督和管理,让学生养成正确的互联网意识,积极规避不良信息,不断提高自身职业技能来适应企业的环境。高校可以在互联网教学中定期推送有关企业的相关信息,让学生迎合社会发展潮流,赶上互联网时代的步伐,提升自我的业务能力,实现报关业务与知识的无缝连接。

二是互联网与报关技能大赛。在展开实践训练的过程中,高校可以改变以往的顶岗实习,对于外贸类这类特殊的企业来说,实践教学很难深入推行。因此,高校可以设法将互联网与各类比赛进行融合,在互联网平台中利用软件和硬件设施举办模拟的课堂竞赛、报关业务比赛,让学生在竞赛中学习和体验报关专业知识,了解实践技能,掌握行业操守和行业责任。高校可以联系其他院校的报关类专业,共同打造校级报关业务竞赛,让学生在互联网相互竞赛的过程中产生对行业的深入认知。在课堂教学之外,教师也可以构建适合学生的课堂比赛,让学生深入掌握报关流程,巩固现有知识,明确自身在实践过程中的不足,并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弥补。

三是互联网与创新创业项目。创新创业是高校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报关类业务的特殊性在高校创新创业项目中也需要进行一定的改革,传统的创新创业项目是让学生自主发现创业机遇。但在“报关实务”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互联网的软硬件设备,建设创业资源库,让学生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创业资源展开模拟培训。通俗地来说,“报关实务”课程中的创新创业项目是变相的实践教学,学校可以利用学生爱玩手机、电脑的特点开发手机App,将创新创业项目推送至课程资源库中作为拓展资源,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实践题目,展开自我學习、自我教育。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运用这一资源,进行模拟的创新创业项目建设,让学生体会报关类行业的特点、实际运用方式。在构建的情景中完成既定的知识任务和实践任务,并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高校育人理念和育人思维的转变

在互联网趋势下,要想改进报关类课程教学,就需要教师团队的深入建设。教师不仅需要利用互联网形成教学思维,还需要运用互联网更新教学手段,改进教学内容。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教师需要根据互联网不断学习行业的前沿知识,承担课程开发的任务,让课程体系业务模块化。运用生动、抽象的理论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教师需要了解新形势下海关申报及企业业务的相关内容,并不断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和网络操作意识。在教学时可以运用互联网资源,进行情景模拟、情景扮演等教学,让学生以不同的身份感受报关的知识点和技能。此外,教师需要改变传统教学的纸质填单方式,让学生联系具体的业务模块、业务部门,利用互联网进行在线填单。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具体的业务流程和操作内容,形象的理解报关实务要求。

六、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未来的报关类人才,学生的成长需要时刻联系当下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现状。因此,在开展“报关实务”教学过程中,高校需要根据新的外贸考验、新的国际形势与环境、新的教育理念进行不断探索与创新,顺应新形势国际化的要求。在互联网这一时代趋势下,高校需要不断探索报关务实与互联网的共同之处,运用互联网的先进手段优化“报关实务”的教学,培养出色的国际货运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红兵.基于校企协合作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报关课程改革[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8(7):742.

[2]徐媛媛.“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校报关实务教学新模式[J].才智,2018(10):109.

Discussion on the Reform of the Teaching Model in the Course of Customs Declaration Practi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Internet Environment

WANG Yi-wen

(School of Economics,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81, China)

Abstract: Customs Declaration Practice is a professional cours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majo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it is a practical course. Under the Internet environment, China's foreign trade and the customs clearance management pattern  have greatly changed, so the course of Customs Declaration Practice also needs to be adjusted to adapt to the trend of the Internet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ternet environ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teaching model of this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discusses the reform of the teaching model of this course, which provides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eaching practice.

Key words: Interne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aching of Customs Declaration Practice

猜你喜欢

互联网高校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