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分课堂”教学法在“装备资产管理”课程中的实践与创新

2021-06-21陈媛媛梁新彭艳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14期
关键词:差异化教学对分课堂资产管理

陈媛媛 梁新 彭艳

[摘 要] “装备资产管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前沿性很强的课程,因此传授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是本门课程的重点。对于习惯应试教育的学生来说,要锻炼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去探索规律是困难的,因此,如果能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将班级所有学生都考虑在内,就可以确保每个学生都取得进步,不论他们的起点是否相同,这也是对分课堂所倡导的一种精神。

[关键词] 对分课堂;资产管理;差异化教学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海军工程大学教育科研项目“基于‘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的装备经费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NUE2019122)

[作者简介] 陈媛媛(1981—),女,湖北咸宁人,硕士,海军工程大学管理工程与装备经济系副教授,主要从事财务审计及资产管理研究;梁 新(1979—),男,湖北武汉人,博士,海军工程大学管理工程与装备经济系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经济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14-0057-04    [收稿日期] 2021-01-06

一、“装备资产管理”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困境

(一)课程定位

经济资源主要分为两种主要形式,“财力”和“物力”,即钱财、物资。前期的“装备经费管理”课程,是讲述“财力”的分配、使用过程;而“装备资产管理”课程,是讲述“物力”的全过程管理。两者共同构成经济资源管理的主要对象。因此,“装备资产管理”是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

(二)课程内容

本课程是从“实物”和“价值”的两个角度讲述装备资产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达到资产管理“三化一统筹”的目标。这“三化一统筹”构成了课程理论、实践两个模块中的“理论模块”的基本构架,即从资产配置、使用和处置三个关键环节来揭示资产运动的基本规律;“实践模块”是立足三类不同资产,结合最新实践分别讲述他们的特点、方法和要求,而这三类不同的资产是资产的核心组成部分。

本课程在内容设计上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是突出知识的交叉融合。简单来说就是,现有经费,购买物资,再转化为战斗力,所以在实际的岗位业务关联度高。例如,经费中,两上两下的拨付款模式,与资产中物资的出入库、调拨等,都有联系,因此,本课程中,融合了经费管理等相关课程内容,重点关注资产向战斗力转换的重要环节,内容综合性强。

二是紧贴实战需求。战争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物资保障中若出现资源迷雾现象根源就是“蛮力的保障”,严重影响了战争效率,需要大力发展资产管理的可视化建设之路。资产是现代战争的物质基础,资产管理也是平时保障的重点和难点,要统筹好存量和增量资产,调剂使用好闲置资产。因此,引入平时、战时中的相关案例,针对课程实战需求性的特点,为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打下了基础。例如,在资产计价核算这一章中,有关规定里并没有固定资产的折旧算法,但地方的固定资产都要计提折旧,为什么会有这个区别?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带着这些与部队实际紧密结合的问题,去思考、去讨论、去探索。

三是面向前沿性。实践中,资产管理理论和实践体系均不完善,特别是无形资产方面研究非常欠缺。但本课程并没有回避此类问题,而是结合最新的政策和科研成果,主动引导学生探寻资产管理的规律,思考前沿性、发展性问题,也有效地促进了“科研”与“教学”的有机融合。比如,国防知识产权为什么计价困难,甚至多年都没有标准?地方知识产权的计价方法为什么不能用?在政策法规都不完善的情况下,能不能提出计价方法的构想,促进国防知识产权的转化从而真正提高战斗力?课程前沿性的特点,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

(三)学情分析

“装备资产管理”课程旨在培养学生面向单位综合计划、财务管理、物资管理等崗位能力,要求学生掌握资产管理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方法解决实践问题,具备深入探究该领域前沿问题的思维和能力素质。

课程开设在第六学期,授课对象是大三学生,大三学生已完成了部分专业课程,储备了较为丰富的专业知识,对基层实践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展现出研究的兴趣;但是,还不具备系统理解和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需要教师引导和提高。同时,本专业学生一般在十人左右,非常适合小班化教学。

(四)教学困境

由于“装备资产管理”的实践性需求比较强,理论又比较抽象,因此要想让学生全员投入到课堂上,需要有差异化教学的设计。所谓差异化教学,是指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将班级内所有学生都考虑在内,这样,教师就可以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取得进步,不论他们起点是否相同[1]。

基于以上内容设计和学情分析,“资产管理”课程引入了“对分课堂”。

二、对分课堂在“装备资产管理”课程中的应用

(一)对分理念

“对分”的理念由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基于脑科学与学习科学原理提出,其基本理念就是教师让出部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主导,形成师生“对分”的格局。“对分”的核心是通过融合讲授式课堂与讨论式课堂的优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对”是变革师生对立统一关系,“分”是均衡分配“教”和“学”的权重。对分教学模式是以“精讲—内化—讨论”为核心流程,突出课堂教学的交互式学习过程。“精讲”要求“留白”,教师只讲解重难点和知识脉络,呈现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内化”要求“独学”,学生通过完成作业、“亮考帮”任务等环节体现差异化,实现对知识的吸收梳理;“讨论”要求“多层”,先小组再全班,为学生输出“独学”的成果提供通道,既进阶每一位学生认知结构的重构,也进阶每一位同学多维能力的生成[2,3]。这种模式通过构建师生共同体,让学习真实发生,从而使课堂教学获得最大程度的价值,这也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教学思路。

因此,更明确地说,采用这种方法,首先是为了体现学习的差异化,将学生分层进行教育引导;其次,就是基于“装备资产管理”课程特点,内容综合性强——更需要加强学生框架逻辑的构建;实战性强——更需要引导学生以问题为导向去主动思考;前沿性强——更需要锻炼学生用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去探索规律。

(二)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实践中,教师是将对分、专题研讨和论文写作融入整个授课过程中的。对分课堂是贯穿与整个教学过程,对于重点章节,我们再安排一整节课的专题研讨。之所以这样安排,一是由于前期对分课堂有讨论环节,有一定基础,所以只用一节课时间进行专题的研讨,解决综合的难点问题,没有像其他小班研讨采用两节课的时间;二是研讨前期需要花大量时间进行教员和学员之间的沟通,所以只选取重点章节,进行3次专题研讨。在整个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论文的写作思路和方法,并在最后一节课或课下,给学生上一次论文写作框架课。这么考虑的原因,一是总结他们在讨论、论述问题的时候,逻辑思维的表达;二是大三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将面临毕业论文的选题与写作,依据以往的经验,往往需要一段时间适应,再加上毕业时期等,临近考核时间论文迟迟出不来。所以才大胆尝试在本次课改中,加入论文的写作与引导。

“对分课堂”的设计是将30学时的“装备资产管理”课程,安排每周2次课,讲授8周。传统课堂的连续2学时讲授,分为有间隔的两节课。本次课第二节课讲授,下次课第一节课交流讨论。中间留出2—3天时间给学生内化、吸收和思考。因此,形成了适合课程的隔堂对分模式。

(三)教学设计案例—第八章“无形资产管理”

“无形资产管理”是资产管理课程中的重点内容。资产管理,从有形到无形,管理的对象发生了变化,管理的思路也发生了变化。有形资产的管理是从“物”到“价值”,无形资产的管理则是从“价值”到“物”,这种思路的变化,就是学好“无形资产管理”的主线。

本章的总体设计,是4个学时。1个学时讲授权利管理、转化管理的理论,1个学时对这两个内容实施对分课堂,1个学时讲授价值管理,1个学时完成专题研讨。下面重点介绍,第1、2学时,理论授课与对分课堂的实施情况。

第一,课堂讲授。精讲,除了引导性的框架讲授,一定要把重难点内容讲透,可以从实际问题出发。比如,无形资产的权利主体是谁?为什么不是无形资产的研发者,文件为什么这么规定?剩下的内容,比如主体、客体,作为“留白”部分,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填空”,完成对学习内容的覆盖。所以,在精讲和留白之间,需要对授课内容作二次分割,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授课内容的难易程度和授课对象的学习基础等问题,实时把握。

第二,课后独学、内化。课后学习、内化的过程,作业是重要抓手,作业的设计至关重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完成课后练习及梳理上节课知识。通过课后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自学的部分掌握的怎么样,重难点听懂了没有,通过知识体系的梳理,检查学生有没有通读整章,有没有思考知识点的逻辑关系;二是完成独特的“亮考帮”内容。这是内化阶段最重要的工作。“亮”就是亮出学习过程中感受最深、受益最大的内容,称“亮闪闪”;“考”就是,自己弄懂的疑难问题写出来挑战别人,称为“考考你”;“帮”就是自己未解决的疑难问题写出来求助同学,称为“帮帮我”。可见,“亮、考、帮”是对授课内容的总结凝练、消化和吸收,也是下一环节研讨的重要准备。当然,内容并不是固定的,比如,这个学生在“帮帮我”中,写了知识产权的转化率低的困惑,并自己提出了新的方案和设想,非常有创意,全班同学一起分析后,给了完善的建议,也可以说是一个“亮闪闪”。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交上来的作业进行整理。体系梳理中,逻辑思维是否顺畅;思考题写的如何,重难点是否消化,没讲的内容有没有自学理解;通过“亮考帮”的收集,归纳学生的共性疑问是什么,是不是教师没有讲清楚还是因为涉及别的课程知识点;涉及本课程前续内容的,可以进行主线梳理,涉及后续内容的可以提供资料给学生查阅,同时,对于一些创新的想法,要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并进行鼓励。

第三,隔课对分—讨论、共赢。通过体系复述,梳理知识、检查作业,我们设计了专门的小程序,在上课的前5分钟,通过小程序抽取学生上台复述自己整理的體系,教师进行评分;然后每位学生带着自己的“亮考帮”作业进行课堂交流、讨论。首先通过小组讨论,内部解决和消化部分低层次内容,比如国防知识产权的特殊性等这类同学可以回答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前期的准备,教师要针对性地观察、指导、回答,重复的、共性的问题让他们自己提炼并最终确定该组最后的“亮、考、帮”内容。然后,每个小组在全班范围内,交流自己组的“亮、考、帮”内容,从而,达到共析疑难、合作共赢的目标。

以上就是“对分课堂”的基本形式。可见,讲授、内化、讨论是“对分课堂”的3个关键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教师引导的讲授是个体学习的前提,个体学习是小组思维碰撞的基础,小组研讨的成果在生生、师生对话中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与提升。其中,“亮考帮”是连接三个环节的纽带。整个过程,既保证了知识体系传递的效率,又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素质。所以这个时候的讨论,是言之有物的,是学生感兴趣的,是有效率的。

第四,小班研讨—专题、综合。以上是对分课堂的主要实施过程,在专题研讨中,我们主要解决综合性的难点问题,例如国防知识产权的权属问题,小组细化分工,再进行思路的整合,并全班交流,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打分。

(四)“对分课堂”的主线——全过程考核

为了保证“对分课堂”实施效果,我们采用了全过程考核的方式。一是引导作用,主要通过考核方案标准的设计来完成。标准的设计来自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对学生能力素质要求的细化。既是学生完成作业、参与讨论等实践活动的标准,也是教师实施教学和引导学员学习的标准。二是激励作用,对分课堂非常显著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对作业、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过程进行记录、分析、鼓励、帮助,才能让学生感到被关注,才能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热情,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每个人都取得进步,实现差异化教学目标。三是评估作用。将评估变成了一个机会或平台,让学生去施展才能、发现不足,并找到努力的方向和动力。另一方面,我们也会不断收到考核所反馈的信息,更好的掌控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效果。

三、特色創新与思考

通过实践和总结,对分教学模式有以下两个创新点。

第一,形成了有机融合知识传授和能力素质培养的授课模式。该模式通过四个对分,即“时间对分、教学模式对分、任务对分、培养目标对分”,有效解决了传统课堂中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培养不足等问题;以及讨论式课堂难以保证知识传授效果等问题。

第二,形成了与教和学有机结合的全过程考核模式。改变了“一考定终身”的传统考核模式,将考核过程变成教育过程。

该课程在改革实践中产生了一批优秀的成果。学生普遍反映,他们的学习能力、查阅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等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优秀学生在课程的启发下,发表了学术论文,并完成了毕业设计;教师团队,不断凝练教学内容,成功申报了重点建设教材;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2项;完成了作为政策出台依据的研究报告。当然,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授课时间减半,教师是不是就减负了?当然不是,反而有更多的工作要做,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呢?首先承认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在这个基础上,以引导和鼓励为主,去分析“为什么作业写得不好”“为什么‘亮考帮提不出来”,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从而让他们主动学习。时间如何把控呢?这确实是个问题,由于目前主要采用的隔堂对分,学生有自学时间,教师也对课后情况有所掌握,所以对分课堂上的时间分配基本还是比较平均,后续当堂对分如何更好地实施,会继续进行实践[4]。“对分课堂”并不是仅限于线下模式,如果能通过其他方法,提高作业批改、提交的效率,效果应该会更好。

参考文献

[1]麦克·格尔森.如何在课堂中使用差异化教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9:14.

[2]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5-10.

[3]陈瑞丰.对分课堂:生成性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16(3):71-74.

[4]田青,闫清伟,张学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学理分析[J].高教论坛,2017(9):71-73.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of PDA Class Teaching Method in Equipment Asset Management Course

CHEN Yuan-yuan, LIANG Xin, PENG Yan

(Department of Management Engineering and Equipment Economics, Naval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Wuhan, Hubei 430033, China)

Abstract: Equipment Asset Management is a practical and cutting-edge course, so the key point of this course is to teach the way of thinking and the way of solving problems. For the students who are used to 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 it is difficult for them to exercise their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critical thinking to explore the law. Therefore, if all the students in the class can be taken into account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we can ensure that every student can make progress, whether their starting point is the same or not, which is also a spirit advocated by PDA class teaching method.

Key words: PAD class; assets management; differentiated teaching

猜你喜欢

差异化教学对分课堂资产管理
刍议幼儿语言的差异化教学
解析小学低年级数学的差异化教学策略
浅析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及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