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科”拔尖创新人才选培路径研究

2021-06-20谭畅刘峰朱玉林陈学军母宛灵

高教学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新农科困境

谭畅 刘峰 朱玉林 陈学军 母宛灵

摘  要:文章以“新农科”在校研究生为研究对象,以提高农林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综合应用文献检索、问卷调查和比较分析等方法或技术,重点开展拔尖创新人才选培路径研究,综述拔尖创新人才选培机制实施现状,凝练现阶段培养困境及原因,提出“新农科”创新人才选培的具体举措。研究成果将践行“两山”理论,丰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农业教育人才选培机制,精准提升农林人才培养质量,为面向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人才选培决策依据。

关键词:“新农科”;拔尖创新;困境;选培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03-0059-04

Abstract: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cultivation of talents, it comprehensively applies literature retrieval, questionnaire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methods or techniques,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of the way of selecting and training top innovative talents,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mechanism of selecting and training top innovative talents,condenses predicament and its cause culture at the present stage,and puts forward some measures to select and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for the graduate students. The results will put into practice the "Two Mountains" theory, enrich and build a talent selection and training mechanism for 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precis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personnel training, provide the decision-making of talent selection and training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Keywords: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topinnovation; dilemma; selecting and training paths

農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对我国高等农林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新农科”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已成为我国能否成功实现经济社会转型、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控扼之要。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上,高等农林教育如何创新拔尖创新人才选培路径,因材施教,为有兴趣、有志于“新农科”研究,具有发展潜力的拔尖创新人才提供独特的成长道路,是保障乡村振兴战略下推进“新农科”拔尖创新人才选培的关键。有利于建立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中国特色高等农业教育人才选培机制;有利于建设“新农科”,提升一流农科人才入校后的培养质量,完善农科教协同育人体系;有利于增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一、“新农科”呼唤拔尖创新人才

2018年8月,中办、国办联合发布文件提出发展“新农科”。郝婷等(2018)认为,“新农科”是个比较概念,“新农科”的特征之一就是多学科交叉融合。刘竹青(2018)提出了“新农科”的基本内涵,即推进农业学科与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工程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及社会科学的深度交叉和融合,拓展传统农业学科的内涵,构建高等农业教育的新理念、新模式。王涛(2019)认为“新农科”的“新”首先体现在为契合社会需求的进一步升级,将传统学科改造为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学科,其次要服务于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和新生态,是在传统基础上契合社会需求进一步升级的过程。董维春(2019)认为“新农科”建设是一场农林人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高等农林教育对产业发展的适应过程。

拔尖创新人才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十六大报告中,周其凤(2002)首次提出了“拔尖创新人才”。陈希(2002)、郝克明(2003)、顾秉林(2008)、卢晓东(2018)等学者从各方面丰富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特征及素质研究,林崇德(2009)基于心理学视角提出拔尖创新人才应具备的创新人格特点。张雅光(2015)、訾艳阳(2019)提出拔尖创新人才应具有对未知事物强烈的求知欲、大胆的创新开拓意识、卓越的创新能力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张秀萍(2005)、王英杰等(2005)、朱清时(2006)归纳了拔尖创新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卢晓东(2018)指出拔尖创新人才一定要有试错的精神和能力。成长过程及规律研究,王通讯(2006)、张武升(2006)、郭木梁(2006)、林崇德(2011)、史静寰(2011)主要从拔尖创新人才所在的领域和侧重的专项方面研究了成长过程,充分印证了其中最重要的阶段和规律,具有重要启示。

国内学者彭实戈提出“发现人才比培养人才更重要”的观点,阐述了选拔、发现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2010)。潘懋元(2016)认为,对所谓的偏才、怪才的选拔机制最好没有任何框框条条。具体操作上,拔尖创新人才选拔逐渐采用多渠道、多元化、滚动式,利用国家奥赛、学校自主招生、学科夏令营、学生自主调整专业、专家联名推荐等平台,通过面试、面谈、抗压测试、体能测试等全面考察学生综合能力(杨佳欣,2018)。在选拔时机上,各实施高校越来越重视与重点中学加强合作,依托“中学生英才计划”,打通中学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王洪才(2017)提出高中和高校合作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六种基本策略。濮晓龙(2017)提出招生批次合并、专业组的设置以及综合素质的评价使用。

英国、美国、日本、德国等国都非常重视对创新性或创造力的培养,也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战略规划。西方类似的精英教育最早产生于牛津大学。20世纪后,以美国的“荣誉教育”最为典型。不仅对荣誉教育的必要性、如何执行、选拔以及评价等进行宏观解读,还有对荣誉学生的心理特点、内部差异性比较、职业发展、与非荣誉生的比较等实际问题的微观探讨。其中,关注点主要在荣誉生在荣誉教育过程中的评价以及与非荣誉生在各方面的比较。国外一般从心理学的视角研究创造性思维、精神和人格的特点,较多采用定量研究方法,有益于宏观上整体把握和纠偏,但一直以荣誉生“先天性”论断为主导,在宏观方面的认识和把握上略显单薄。

综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给拔尖创新人才的选培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运用规范的比较分析方法,系统研究现行的拔尖创新人才选培机制,充分体现“新农科”的人才需求,夯实“新农科”拔尖创新人才选培质量,亟需创新“新农科”拔尖创新人才选培路径。

二、拔尖创新人才选培机制实施现状

三十多年来,我国先后实施过“少年班”“基地班”“拔尖计划”等多个拔尖人才培养工程;一些重点高校分别创设了元培学院、竺可桢学院、致远学院、耕耘学院、钱学森学院、翠英学院、英才学院、泰山学堂、弘毅学堂,开设了伯苓班、省身班、逸仙班、华罗庚班等,实施了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全球精英人才计划、望道计划、果壳计划等,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一流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科学、合理的招生选拔制度,不同高校拔尖创新人才选培机制各有差异。

以上重点高校实施的拔尖创新人才选培机制为“新农科”拔尖创新人才选培机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1)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2)重视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创新品格、道德品质、合作与协同能力、目标导向思维等综合素质的考察。(3)始终坚持以人民的要求选培“新农科”拔尖创新人才,与新时代人才需求的特点相结合,不断探索科学的选培方式,满足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新农科”拔尖创新人才选培困境及原因分析

2019年9月,“新农科”建设开启“北大仓行动”,明确提出深化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全面部署“新农科”建设纲要。“新农科”拔尖创新人才的选培正是在乡村振兴这一重大战略背景下,对“新农科”有强烈的求知欲、大胆的创新开拓意识、卓越的创新能力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的过程。在遵循科学、公开、公平、高效的基本原则上,“新农科”拔尖创新人才选培过程要在“新农科”领域内,组建稳定的管理体系,采用多元选拔、综合评价、动态进出的生源遴选机制,配备一流的师资力量,采取创新性的培养方式,提供有效的教育资源支持。而目前传统农学的人才培养还不能适应“新农科”多元化发展的新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農科”人才选培制度存在的困境

1. 遴选标准和选拔方式较单一

一直以来,高考是人才选拔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途径。新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给传统农科带来严峻挑战,农林院校原本依靠调剂获取优质生源的渠道基本被阻断;加上近年来放开研究生推荐免试入学政策,农林院校优质生源流失更加严重。由于社会对农科仍有偏见和对农科重视程度不够,农科生源一直相对不足,每年一次的研究生入学统考中复试的二次筛选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农林院校招生单位的导师在管理部门权力集中、扶优扶强的招生指标配置模式下,缺乏一定的自主权,难以挑选到“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拔尖人才。

2. 优秀生源选拔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新农科”的教育生态有待优化,优秀生源选拔机制不健全,农科人才“不善农”“不安农”“不爱农”问题突出。研究表明,当年的就业率与考研率呈现出一定的负相关性。选择报考农科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分数大都较低或擦线,他们一方面出于提高自身水平,期望将来能够拿到更好的资质以便在其他领域就业;另一方面出于原所学专业就业压力大,延期就业;又或是出于其他等等目的,因此考上农科研究生的学生并不一定就是对科学研究感兴趣或真正具有拔尖创新能力的人才。

3. 引导、激励政策不完善

新形势下激励高校学生返乡就业、农村创业是落实各项举措的切入点。而现实中,有关返乡就业、农村创业的制度、人员和物质等多方面的协同推进力度不强。进入“三农”系统工作的人大多出生在乡村,很多接受农业专业教育的人员不熟悉中央出台的强农惠农富农系列政策,不了解农业发展特点和农业科技基本知识和规律,造成实际指导和推动工作不切实际、方法不多、力度不够。部分农科学生在“三农”工作中有“下不去、做不来、留不住”等问题,造成高校学生返乡就业、农村创业意愿不强,还有待政府、高校和全社会等多层面共同创造有利于农林学子干事创业的良好生态。

(二)“新农科”人才选培困境的原因分析

1. “新农科”的内涵和外延发生重大变化,而我国的农林院校虽然在规模、学科专业数量上已大致具备综合性高校的特征,但由于历史等原因,相关学科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传统农科,而传统农科也同样面临改造升级、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等诸多瓶颈制约。

2. 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与区域和城乡间不平衡、不充分的资源配置之间出现新矛盾。原来我们的专业划分过细、过窄,导致培养的人才进入社会后才发现缺乏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个性不突出,适应力不强,这明显与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不适配。

3. 由于部门条框分割,内生逻辑关联要转换为外在协同力有难度。不少农林院校缺乏对自身办学定位的思考和总结,没有进行多元化的细分,使得“新农科”人才培养内容与方法的制定和调整趋同化,缺少个性化和针对性。高校学生毕业后普遍存在“去大城市、到体制内”稳定生活的期许。

而且在实践中,诸如各学科教学改革不够深入、难以落到实处,高校教师没有实现学术自治以及教师自身实践创新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不足等等也都是与选拔和培养“新农科”拔尖创新人才格格不入,甚至有些相违背的。

四、创新“新农科”拔尖创新人才选培路径研究

涉农高校要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培育“新农科”拔尖创新人才的“三农”情怀,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提升他们的理论水平、道德素养和思辨能力。

(一)制定科学的遴选标准,探索多样化的选拔方式

将普通高中学业考试分为合格性和等级性考试两类,将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以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使综合素质评价信息成为高校面试及校测学生的主要信息来源。建立学业水平、道德品质、综合潜能和学农动机等多维度、多指标的“新农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体系,并委托第三方进行评价。探索直接申请、参加招生考试和专家联名推荐等多样化的选拔方式,鼓励通过专家委员会的面试即可进入“新农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学习阶段。

(二)构建吸引优秀生源的选拔机制,完善管理与监督机制

加强对“新农科”的宣传,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吸引拔尖创新人才。比如:免除涉农高校农科专业学费、设立各类高额奖学金、展示高标准的出国率、超一流的师资队伍、优质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甚至可以推进品牌营销,深度介入中学阶段的培养,扩大“新农科”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同时构建和完善“新农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的管理与监督办法,包括招生领导小组工作章程、招生工作委员会工作条例、招生工作管理办法、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议事规则、招生监察工作细则等多种规范准则。由招生工作领导小组集体决策重大事项,所有招生项目全程接受学校监察处监督,从本质上确保科学、公开、公平、高效地选拔“新农科”拔尖创新人才。

(三)提升德育实施的实效性、整体性,倡导培育“三农”情怀

在牢牢把握新时代学生主体诉求的新变化和心理接受的新特点基础上,立足课堂阐述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政治和现实逻辑,深度剖析我国长期以来二元结构的历史原因,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战略的迫切需求和短板瓶颈,深刻认识到他们肩负的重要使命。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为例,农业硕士农村发展领域正在筹建“三农”教研组,设立“三农”实践教学培训指导中心等模式运行的组织机构,选取立体化、系统化教学资源,撰写专门教材,在制定培养方案规定相应的公共必修课,以激发拔尖创新人才帮扶乡村发展的高尚情操为首要目标,实现以情怀育人,让“新农科”拔尖创新人才带领高校学生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认同者、拥护者、倡导者、支持者。

(四)构建“新农科”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有“三农”情怀的教研团队

注重理论指导与实践内化相协调。充分运用新媒体拓宽教学途径,做好教学环节设计,打造一批线上线下“金课”,构建以“新农科”为主题的实践教学平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组织“新农科”领域学者专家来校讲座,举办“新农科”主题演讲、辩论赛、师生诵读、情景剧表演、大讲坛等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新农村调研、“三农”访谈、暑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加强“新农科”成果汇报与分享,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注重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有深厚“三农”情怀的教师更要明道信道、提高亲和力,创新教学方法、深度指导学生,增强对“新农科”课程教学的获得感。同时各级领导机构应牢牢树立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评价导向,更新评价理念,优化评价体系,创新评价模式,完善评价方法,改善保障体系,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建设具有深厚的情怀、坚定的理想信念、扎实的教学功底、以德施教的教研团队。

(五)加强“新农科”政策宣传,帮助师生树立正确的认知和观念

加强有关鼓励返乡就业或创业的优惠政策宣传,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行业认知、就业和创业观念,将工匠精神融入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中。从鼓励高校学生返乡就业、农村创业扩展到鼓励高校学生长期为农民提供专业知识咨询与服务、到农村进行农技推广与宣传、在精准扶贫、疾病防控、质量监管、美丽乡村建设等多个领域提供长期技术指导,同时建立研究生招生培养协同机制和科技成果协同创新机制,积极拓宽“新农科”拔尖创新人才选培路径,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先行目标,与校外同行专家、农业企业、农技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在双导师模式下,建立、完善和利用校外导师专家库,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实时转移转化,在实现学生充分自主就业的同时,优化培养“新农科”拔尖创新人才。

五、结束语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迅猛发展,我国社会人口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三农”工作队伍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与“新农科”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极不相适应。高校创新“新农科”拔尖创新人才选培路径,有利于掌握汇聚国际顶尖人才的战略主动权,形成新时代社会全面进步、文明发展的重要推力;促进不同类型高校选拔人才,引导特色化发展,使高校成为“新农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营造有利于“新农科”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发展的良好生态;最大化利用高等教育资源,让拔尖创新人才充分发挥特长和潜能,脱颖而出,壮大“新农科”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张大良.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在拔尖人才培养工作研讨会上的致辞[J].中国大学教育,2017(6):4-5+17.

[2]姜斯宪.优化招生选拔机制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J].中国高教研究,2018(3):13-16.

[3]杨佳欣.“拔尖计划”学生创造潜力发展水平评价研究[D].兰州大学,2019.

[4]韩天琪.新农科:新在“农”,也新在“科”[N].中国科学报,2019-08-13.

[5]陆一,等.封闭与开放之间:中国特色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类体系与特征研究[J].教育研究,2018(3):46-54.

[6]訾艳阳,宋红霞,等.高校拔尖创新人才选拔的模式及经验——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15):12-14.

[7]应义斌,梅亚明.中国高等农业教育新农科建设的若干思考[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9,36(1):1-6.

[8]张雅光.农业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培养体系研究[J].教育评论,2015(11):35-38.

[9]杜玉波.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养新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14(2):4-6.

[10]郝婷,等.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新农科”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18(3):55-59+94.

猜你喜欢

新农科困境
跟踪导练(三)
新农科背景下现代烟草农业专业实践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涉农综合性大学“新农科”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跟踪导练(一)
基于“新农科”发展的《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资源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新农科背景下观赏果树栽培与资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神奇的设计师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