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柔力球运动文化意蕴与现代表达*

2021-06-17王永萍

体育科技 2021年1期
关键词:太极竞技运动

王永萍 郝 亮

柔力球运动文化意蕴与现代表达*

王永萍 郝 亮

(晋中学院体育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柔力球运动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思想与现代体育文化发展思维相结合的产物,兼具健身、娱乐、表演、竞技于一体的多元体育文化属性。柔力球运动中蕴含的“天人合一”的和谐共生理念、“以柔克刚”的辩证思维,借助“关照运动者体育文化内心需求”“倡导社会和谐的体育文化”“继承与创新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思路”三种形式的现代体育文化发展诉求的表达,使柔力球运动在现代体育文化发展中焕发出蓬勃生机,昭示着民族传统体育在现代全球化发展中的生存之道。

柔力球;传统体育文化;文化意蕴;现代表达

20世纪九十年代(1991)山西晋中卫校白榕老师以中国传统太极文化与现代体育运动相结合的创新思维发明了柔力球。柔力球运动兼具健身、娱乐、表演、竞技于一体的功能多维性特点,适合不同性别、年龄、阶层人群的体育需求,所以从发明至今彰显出其强大的生命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各省都在推广柔力球运动,受众大约2000万,并且在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运会上,柔力球被纳入正式比赛项目。在国外,柔力球运动的影响力在逐步增强。目前相继在德国、法国、匈牙利、意大利、澳大利亚、荷兰、新加坡、俄罗斯、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马来西亚等20余个国家成立了柔力球运动相关协会及组织,多次成功举办了中国晋中国际柔力球交流大赛、欧洲柔力球锦标赛等赛事,所有这些都说明柔力球在体育现代性发展中已经被全世界广泛接受与认可。

1 柔力球运动文化产生的源泉

柔力球的发明来源于上世纪90年代白榕老师在体育课教学中游戏的灵感。起初,为了解决体育教学中拳击训练的安全性,将掏空的拳击手套加入注水的排球球胆,增加了拳击对抗中击打的缓冲性,使学生受伤的几率大大降低[1]。在训练间隙,白榕老师与学生用注水的排球球胆相互抛投玩耍,而正是这个注水的排球球胆抛接玩耍成为现在柔力球运动文化形成的雏形,后来在玩的过程中不断地改善了球的造型并改进了接球的方式(球拍接球),又突发奇想地将中国的太极文化与西方体育竞技文化融合,最终形成了现代柔力球运动文化。由此可以看出,柔力球运动是载有着多样文化属性的体育文化。

首先,柔力球运动根植于中国传统的太极文化。“太极”与“柔”两个关键限定词诠释了该项运动的本质属性,这就是为什么要把“弧形引化过程”作为柔力球的核心技术[2],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硬性击球方法,充分展示了含蓄婉转、以柔克刚的巨大魅力。其次,柔力球运动的展现借用了武术套路、舞蹈、体操等表演形式将竞技技术配以音乐来进行表现,具有高度的美感艺术性,所以柔力球运动又兼具了武术套路、韵律体操和舞蹈的艺术之美。最后,柔力球运动吸纳了现代体育竞技性优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竞技文化。竞技性是现代体育文化发展的生命力。由此柔力球运动采纳了隔网对抗的竞技特点,效仿现代网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规则,制定了柔力球网式竞赛规则,使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焕发出现代体育气息的生机与活力。

2 柔力球运动文化意蕴

柔力球运动发明根植于太极文化,在价值功能上追求的是健身、娱乐、观赏、竞技于一体;在文化构成属性上是集太极、套路表演、隔网竞技球类文化于一体,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于一身的多元文化复合型文化。因此,柔力球运动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哲理。

2.1 “天人合一”的和谐共生文化理念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核。早在西周时期的《周易》中强调“天地之大德曰生”,人是自然产物,要在自然中生存。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孔子曾说“天道敏生,地道敏树”、西汉儒学大师提出“天人之际,合二为一”等等,诸如此类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还有很多,无不彰显了天地赋予人类生命的伟大意义。由此逻辑的延续发展,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提出了“天人合一”就是要求人要尊重自然规律,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伟大意义。比如儒家学说中的“天人相参”“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仁民而爱物”等,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道经》),强调的也是人与自然相处中要遵循自然法则,实现无为而治的目标。

“合和”即统“一”是太极文化的重要表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诸多仁人志士都将太极文化解读为“一”。当然这个“一”不是现在当前人们所理解的数量大小,而是蕴含着世间万物都归为统一的整体。东汉许慎在解释“一”与太极的关系中论道“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为了更好地展示太极文化的和合统一性,人们用十分形象的太极图(图1)符号进行表达。

图1 太极图

图2 球拍图

太极图中黑白两部分分别代表太极文化中的阴阳两极,白中的黑点与黑中的白点表达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两极同生于一个整体的圆中,表达了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哲学思想。

白榕老师在发明柔力球运动之初就确定了将中国传统的太极文化作为该项目的核心特质文化植于之中。因此,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文化理念就孕育在柔力球运动之中,在后续的发展中,柔力球运动在内容与形式上都完美诠释了“天人合一”的太极文化理念,而且早期柔力球球拍是带有明显太极符号标志的(图2),更直观明了地表现出坚定的柔力球文化的溯源。柔力球运动技术核心“弧形引化过程”,要求在技术运行过程中,始终保持柔力球围绕人的中心做弧形运动,将球牢牢地掌控在人的范围之内,体现出“人球合一”思想。弧形引化,缓冲了球的冲力,这与直接击打回球方法存在本质区别,体现了运动技术“合”的思想,但是动作技术“抛”要求做到圆融转换的浑然天成、一气呵成,二次发力在柔力球运动中会被判罚犯规,这些技术特点又反映了柔力球技术动作完成要求的“一”,与太极文化“整体化一”的思想完全契合[3]。运动者在表演过程中,锻炼部位囊括了颈、肩、腰、腿等多个部位,变化复杂、随机多样的弧形动作,对训练中枢神经系统机能和培养逆向的思维能力有良好的作用,因此又表现出人的身体机能和谐发展功能。柔力球运动兼顾太极、套路音乐表演、隔网竞技对抗文化于一体,体现了不同文化的融合。

2.2 “以柔克刚”与“反者道之动”辩证思维的道家“柔性”文化

老子在《道德经》中特别突出了“柔”的力量,揭示了“柔能胜刚、柔能攻坚”的辩证思维。柔力球运动之“柔”的思想根源正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之作《道德经》。“柔”是柔力球运动四大技术特点之首,也是这项体育运动项目最大特色与魅力所在[4]。探讨柔力球的“柔性文化”我们需要弄清下面两个问题。

第一,柔力球运动为什么要“柔”?在现代球类运动的竞技体育中,人们已经习惯了“以硬碰硬、以刚克刚”的竞技对抗方式。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无不以展现出绝对力量之美为荣,虚闪躲挪往往被冠上懦弱的标签。事实上,这是对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柔”的误解。柔力球运动之“柔”,是技术特点,更是一种比赛手段与方法,并不是“弧形引化过程”力量小,而是充分运用了物理学原理化解外来者强大的动能,从而转化为更有利己方进攻的条件。所以,柔力球之“柔”,蕴含的是一种辩证与逆向思维哲学文化,也是一种战略,可以认为“形柔实不柔”。“柔性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经典处事哲学,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第二,柔力球运动如何实现“柔”?“柔性”体现在柔力球运动技术运用各个环节。笔者将其归纳为“迎球反其道”、“圆融变其柔”、“抛球转其性”。“迎球反其道”是柔力球运动柔性技术产生的前提。在隔网对抗的球类运动竞技常规思维下,运动者会将来球以“硬碰硬”的回应方式快速击打出去,但是柔力球击球方式突破常规的思维,采用先主动迎接来球,实现了人球合一,这种“反者道之动”逆向思维的击打方式是实现柔力球变“柔”的前提,即:如果没有主动迎球这一环节,后续的化硬为柔也就无从谈起。“圆融变其柔”是指柔力球运动通过弧形引化将球的运动轨迹发生转变,从而实现柔力球围绕人体某一中心旋转,是柔力球运动的关键技术,也是柔力球化硬变柔的关键过程。“弧形引化过程”从物理学角度看,通过对球的方向不断改变,大大降低了直击所产生的尖锐角,外界来球对人的冲击力在悄无声息中被化解,所以这种弧形引化正是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道家的“反者道之动”思想,是柔力球“柔”的具体体现。然而,柔力球与其太极运动一样需要呈现出“刚性”一面。在“弧形引化”后利用球的旋转后的离心力,连贯的将球快速抛出,通过引化后蓄积的旋转动能瞬间转换的切线飞出的直线速度具有强大的动能,实现了柔力球“由柔到刚”的转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虚实”“对立统一”的哲学意蕴。

3 柔力球运动文化发展中的现代表达

伴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发展,打破了原有民族文化自我欣赏的“藩篱”,以相互交流与互融为特征的世界民族文化“现代性”发展已成为当代文化发展的潮流。正如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集》中所说的那样“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体现出民族文化的共享性。

柔力球运动起源于中国,是中国传统太极文化以新的形式融入现代体育文化体系之中,是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性文化表达,是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内容与形式等的完美结合,因此能够焕发出蓬勃生机,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3.1 柔力球文化之美:关照运动者内心需求

运动之美在于健身,运动之美在于健心,运动之美在于欣赏,因此健身、健心、欣赏都是体育运动功能,而能够满足运动者需求的体育运动才是其内心真正的需求。

柔力球运动从发明之初就注重“健身、娱乐、竞技”体育各种功能于一体的属性特征,它与单纯的传统太极运动相比更能显示出其娱乐、竞技的一面,丰富了太极运动表达的形式,它与单纯的武术套路、舞蹈、体操相比又多了几分哲学涵养与激烈竞争性,它与隔网对抗类球类运动相比增添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与观赏性,因此,柔力球运动功能的多样性,能够满足众多体育爱好者的内心需要。从柔力球运动发明至今,已被验证了适合老、中、青不同年龄阶段的群体,也被验证了适合中、外不同社会意识形态的民族[5]。在运动表现空间要求上,柔力球运动能够“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因为它可以不受场地严格限制的生存在“陋巷茅屋”,也能够在规则的要求下走上国际竞技舞台的“大雅之堂”。

柔力球运动文化之美在于它的普适性与高雅性、民族性与世界性、人文性与自然性的统一。能让中国传统太极文化在现代体育全球化的浪潮中焕发生机,在于它契合了现代社会人们对体育功能的心理诉求。纵观人类社会体育项目发展史,能够全方位满足不同群体所需的体育运动项目细数起来也是凤毛麟角。正如前所述,西方体育文化凸显竞技性,追求力量之美,是一种人的机体“硬碰硬”素质的比拼,在身体运动能力提高的同时,而常常忽视运动者机体和谐发展,因此运动伤病、运动寿命终止时常伴随左右;而东方传统体育文化过于追求机体发展的和谐,追求竞技中“点到为止”式的谦虚、礼让、和谐的发展理念。因此,柔力球运动文化的复合多样性特点,能够满足不同体育运动层次需要的人们,能够更大程度的吸引世界范围内的受众群体,能够被不同人群所接受。

3.2 柔力球文化之蕴:内嵌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理念

世界和谐是当前人类社会共同倡导的发展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中指出:各国都应当致力于建设一个包容的世界,营造共同和谐的氛围。我们主张包容,反对大小通吃、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自己发展得好、生活得舒适,也要让别人同样发展得好、生活得舒适。太平洋足够大,完全容得下太平洋各国。各国即使有竞争,也应当是良性竞争、良性互动;有问题有分歧,大家商量着解决[6]。促进人类交流、增进了解、和谐共生,让世界“友谊之花”处处开放是体育文化重要的社会功能之一。然而,在当前世界体育文化一体化进程中,体育应然的社会功能在功利面前显得“不堪一击”,各种贿赂、徇私舞弊、乱用禁药等不良行为屡见不鲜,对社会、个人造成恶劣影响,有时候体育被当作国家政治博弈、集团利益获取的工具。很显然,现实社会中体育运动的实然表现与人类对和谐的理想追求之间的差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柔力球运动在现代性的体育文化发展中始终将和谐理念内嵌在“骨子里”,始终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姿态传递着“和合”思想,使参与者品味到中国传统文化深奥的哲学意蕴与现代社会发展哲学的真谛,从而使现代人得以广泛地认可与接受。在柔力球运动中,阐释和谐理念无不体现在方方面面:器物(柔力球拍)之美给人以世间和谐的直观印象,象征着阴阳、天地之间的和谐统一;技术中的“弧形引化、化发一体”的运动轨迹体现出该项运动尊重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的和谐;形式上融合了太极“柔性”文化、套路表演的艺术美感、竞技体育的“刚性”文化,彰显了不同物物间的和谐共生。

总之,柔力球运动在现代体育文化发展中全面地表达了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与当下世人的理想追求相得益彰,不仅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而且更是代表了当今社会发展的先进文化。

3.3 柔力球文化之路:继承与创新是传统文化发展的必要路径

在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战略方针,由此可以看出,创新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焕生机与活力的必由之路。

五千年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时日至今保留下来的近千项(977项)[7],但是能够走向世界被众人所接受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又有几何?这也是多年来国内体育界人士关心的话题。纵观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史,柔力球运动无疑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变革的典型代表。柔力球运动文化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要求进行了现代诠释。柔力球运动文化“根”的思想是中国传统优秀的太极思想,但是它没有禁锢在传统文化原封不动的表现形式,而是通过挖掘太极文化中具有积极的精髓,赋予其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含义,使它与现实文化发展要求对接起来,实现了“根”的诉求与现代文化发展要求的统一。具体继承与创新表现在:将太极文化加入现代武术套路、体操、舞蹈、音乐表演、西方体育竞技元素,使形式与内容更加丰富,从而增加了体育运动受众群体;坚持树立“弧形引化过程”为柔力球运动的核心技术,也就是坚定地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

4 结语

柔力球运动文化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既有传统文化精髓,又有现代文化发展要求。然而,其之所以能够在现代体育文化一体化进程中获得蓬勃生机,源于它坚持了中国传统太极文化“根”的诉求与文化现代性发展要求。因此,通过柔力球发展现状、文化意蕴与现代表达的分析,昭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要树立传统文化核心思想地位,坚持文化属性多元化的融合,最终体现出传统文化发展要满足众多群体的体育心理需求、符合当前社会发展中人们所追求的价值期许、坚定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思维等文化现代表达。正如习总书记所述:传统文化发展问题就是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扩展,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8]。但是他又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社会治理等,还存在需要协调适应的地方[9]。由此,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紧跟时代性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1]栗秀,群柏松.柔力球的文化特征及健身价值[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15(5):742-743.

[2]李恩荆.柔力球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6):855-856.

[3]杨建营.柔力球运动的文化内涵及其思想根源剖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6):36-42.

[4]白榕.柔力球教学与研究[M].深圳:深圳音像出版社,2008:17.

[5]郑勤,李恩荆.柔力球的发源、发展及现状[J].湖北体育科技,2001,20(3):79-80.

[6]习近平.建设一个包容和谐的世界[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4/11/c_1122668177.htm.

[7]刘凤虎.从文化学的视角谈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J].体育与科学,2010,31(5): 73-75.

[8]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

Cultural Implication and Modern Expressions of Roliball

WANG Yongping, etal.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Jinzhong University,Jinzhong 030619, Shanxi, China)

山西省体育局科研课题“山西省柔力球公共体育服务基地建设研究”(14yb115)。

王永萍(1981—),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

郝亮(1981—),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

猜你喜欢

太极竞技运动
『太极+』,未来可期
世界,从此『太极』
电竞种植记
不正经运动范
太极马扎(三)
花与竞技少女
太极Ⅱ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同台竞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