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及实现路径研究

2021-06-15郝卿陈振兴薛建航

高教学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现实意义实现路径大学生

郝卿 陈振兴 薛建航

摘  要:社会实践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是高校办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统筹育人资源、教师加强科学研究和学生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和价值。高校可在实践育人功能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以“实践+”课程育人、“实践+”文化育人、“实践+”科研育人为主要内容的实践育人路径,切实发挥实践育人成效。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现实意义;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04-0006-06

Abstract: social practice is the main carrier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undamental mission of establishing a virtuous person in universities,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way for universities to coordinate educational resources, strengthen scientific research by teachers and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It has important educational functions and values.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practical education func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construct a practical education path with "practice +" curriculum education, "practice+" culture education and "practice +" scientific research education as the main content, and give full play to practice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Keywords: university student; social practice and education; realistic meaning; implementation path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高校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是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实践出真知,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练、增长本领;同时号召广大青年要通过躬身实践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综合能力。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广大青年要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只有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中才能充分发掘出来;不论学习还是工作,都要面向实际、深入实践,实践出真知。2019年3月,习近平在全國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

一、我国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和实践育人工作发展概述

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伴随着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大学生社会实践经历了从萌芽到起步、从起步到初步发展,从初步发展到规范化发展,再到现在参与人数不断增加、实践队伍不断壮大、实践要求不断提高和实践意义不断凸显的高质量发展等多个阶段。

第一阶段:大学生实践活动的萌芽与起步阶段。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出学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要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基于此,各学校相应调整了学生培养方案,实践教育环节占到了整个教育教学计划的30%左右[1]。1961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讨论和试行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的指示》,强调各高等学校必须正确处理教学工作与生产劳动、科学研究、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同时强调,生产劳动、科学研究、社会活动的时间应该安排得当,以利教学[2]。

第二阶段: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初步阶段。1978年10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讨论和试行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的通知》,强调高等学校要通过生产劳动,以及实验、实习、社会调查、社会活动等,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直接知识和实际锻炼[3]。1978年-1982年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率先发力推动社会实践活动,清华大学提出了“振兴中华,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实践口号,通过学雷锋形式,创新了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北京大学组织150余名学生进行了“百村调查”。这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活动的全面开展和全国性开展发挥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第三阶段: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规范化发展阶段。1983年10月,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学联共同印发了《纪念“一二·九”运动48周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周”的通知》[4],“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概念在党和国家的正式文件中被首次提出,并沿用至今。1984年5月,团中央首次召开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现场观摩经验交流会;同年6月,团中央、全国学联向全国大学生发出了“投身社会实践”公开信,号召广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投身实践。1986年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要把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5]。自此,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逐步进入了高校统一组织、学生自觉参与的规范化发展阶段。

第四阶段: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全面推动阶段。1987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把“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作为了一个重要方向。同年6月,国家教委和团中央联合印发了《关于广泛组织高等学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见》,明确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活动目的、活动组织与领导、活动具体形式等问题。1990年6月,中宣部、国家教委和团中央联合印发了《关于暑期高等学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几点意见》,首次在党和国家层面明确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6]。1993年6月,团中央、全国学联等有关部委联合发起了“中国大学生百县千乡科技文化服务工程”;此后几年,高校连续开展了“大学生暑期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服务活动”,这也是现在“大中专学生暑期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雏形[7]。在这一阶段,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被再次拔高,实践活动在各高校普遍开展推广。

第五阶段: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高速、高质量发展阶段。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实践育人”的概念,并对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进行了深入系统地安排。2005年2月,中宣部、教育部和团中央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意见》,强调要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极大地推动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规范化和高质量发展[8]。2012年1月,教育部、中宣部和团中央等七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了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性,为实践育人明确了制度保障[9]。2017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要深入挖掘育人要素,不断完善育人机制,切实构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多措并举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0]。

二、高校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现实意义

社会实践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党和国家一直以来高度重视高校社会实践育人工作[11-12]。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通过座谈、会议和回信等形式强调深入开展和参加社会实践对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勉励广大青年学生既要向书本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也要向实践学习社会民情;强调广大学生要坚持学以致用,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努力成长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国家栋梁之材。

(一)从高等教育的发展视角分析,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办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需要[13];也是坚持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需要。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大学生社会实践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符合社会主义教育客观规律,包括教育教学,生产劳动,和认识社会为一体的一种综合性实践活动。从高等教育办学发展来看,实践育人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要深入挖掘育人要素,不断完善育人机制,将实践育人纳入了“十大”育人体系,提出要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整合各类实践资源,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升能力,進一步体现出了实践育人工作在高等教育整体布局和新时代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二)从学校的资源整合视角分析,社会实践是统筹育人资源的切实可行途径

人才培养离不开教育,教育活动离不开资源。如何将现有的各类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有机结合,让教育资源的育人效能最大化,这是当前很多教育工作者们需要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相比于组织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文化育人等育人体系,实践育人在整合和统筹各类教育资源中具有显著优势。要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不能仅靠课堂知识的学习,还需要一个“学思悟践”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的落脚点就是实践;以当前各高校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和部门协作为例,不论是何种协同育人模式,最终学生能力的提升都要在实践过程中体现和升华。同时高校社会实践不是无源之水,也不是闭门造车,需要社会各界等提供一定的资源、平台和环境,例如政府见习、企业创新创业实践、社区调研服务;通过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平台支持和资源投入,有助于将社会育人资源引入学生教育教学过程,并有助于将个体资源的育人优势整合转化为系统化的整体的育人优势,实现育人资源的优势放大效应。

(三)从教师的科学研究视角分析,社会实践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

社会实践不仅为高校人才培养整合了资源、搭建了平台,而且为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选题和内容。研究是手段,育人是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高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科学研究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教师强化担当、以行践知,将社会实践的研究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教育内容的研究相结合,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科学研究的有效内容和重要视角[14]。以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和陕西省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和研究课题为例,近年来先后有一大批实践育人相关的研究项目和课题获得立项,如表1和表2所示;其中辅导员工作研究课题中实践相关项目立项数量近三年持平,精品项目中实践相关项目立项数量呈现出了逐年递增趋势,可见社会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重要性。

(四)从学生的成长成才视角分析,社会实践是学生厚植爱国情环、坚定理想信念和提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

自我国高校广泛化、系统化开展社会实践30多年来,实践育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数百万的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成长为国家和社会的栋梁之才。当前,伴随着“新工科”“过程认证”“双万计划”等高等教育战略的不断提出和发展,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对创新型、应用型、技术型和高端服务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社会实践可以将企业创新创业学习、红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学习和社会调研社情国情认知等内容引入教育教学环节,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和走进企业,增加了亲身学习体会,有效改进了传统的呆板性、灌输式的授课模式,破除学校与社会、课堂与课外、历史与现实的学习阻碍。以团中央层面组织开展的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专项活动(以下简称团中央专项社会实践)为例,2019年共组织了19个专项社会实践团队,有信息可检索的共有超过1800支实践队伍参加,如表3所示;团队数量较2018年的15支和2017年的11支,呈现出了逐年递增趋势,并且增幅较大;这一方面凸显了党和国家对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视,另一方面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选择。

三、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实现路径

(一)加强实践课程建设,协同推进“实践+”课程育人

当前高校在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过程中,要发挥课程育人的主渠道作用;深入推进“实践+”课程育人,充分挖掘和运用各门课程蕴含的实践教育元素,实现实践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在第一课堂作为学校教学与人才培养体系的主要形式的前提下,重视第二课堂建设,也就是实践课堂绝不能脱离第一课堂,而是要促进二者的互动与融合,使第二实践课堂成为第一专业课堂的延伸和升华,进而强化两个课堂的协同育人作用。以陕西省为例,2019年12月,陕西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做好2019年陕西省线上线下混合式、线下、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工作的通知》,首次启动了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工作,指出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通过“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科创实践活动、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等活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和理解社会等的意识和能力;本次课程认证共批准了西安理工大学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陕西科技大学的《社会实践》、西安科技大学的《创新创业基础》、陕西中医药大学的《访山问药》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盆景艺术》等26門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课程涵盖了工、文、管、法、经、艺、医、军等多个学科领域,学校涉及了“双一流“建设院校、省属高水平院校和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如表4所示。

(二)加强文化品牌建设,积极推进“实践+”文化育人

就当前社会实践开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一方面,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特别是参加寒暑假社会实践主要可分为文化主题实践、创新创业主题实践、扶贫扶智主题实践等主要模块;其中文化育人是最广泛、最常见也最容易被师生接受和认可的社会实践主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本身就可以升华为一种教育文化,比如实践育人氛围也是高校的一种文化氛围。高校可以通过打造特色品牌活动,对校园文化和精神进行深入挖掘,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与“走出去”和“引进来”的社会实践相结合,在校园内部营造出健康的“实践+”文化育人环境和氛围,例如开展红色文化教育专题课、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社会实践活动、红色文化宣传实践活动等[15];同时可以利用宣传媒介,依托宣传栏、电子屏、微信、微博和网站等宣传平台,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实践+”文化育人传播平台和团队,拓展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的传播渠道,真正让实践育人效果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以陕西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下简称陕西省学生社会实践)为例,2017年-2019年共有65支社会实践团队获得陕西省学生社会实践标兵团队,其中文化主题相关实践团队16支;共有357支社会实践团队获得陕西省学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其中文化主题相关实践团队53支,详见表5。

(三)组建科学研究团队,有效推进“实践+”科研育人

高校可以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和协会团体的作用,加快推进“实践+”科研育人工作。一方面,要加强对国家宏观政策的研究,要做到把握方向、提炼精髓;各高校在制定社会实践育人宏观政策的过程中,要紧扣中央相关文件精神,以社会实践育人理念与目标为基础,加大学校社会实践方案的制度化建设力度,同时将国家宏观要求和学校行业特色相结合,通盘考虑,进而让社会实践的立项、开展和评优更加特色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切实增强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另一方面,要通过课题立项、专家报告和成果培育,着力做好对实践育人的理论研究、实践研究和成果推广,并将三者相结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推出一批高质量、适合推广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应用成果,释放“实践+”科研育人的“乘法效应”,进而引导师生牢固树立服务社会的理想追求,秉持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打造了“实践+”科研育人质量提升新体系。

四、结束语

社会实践是青年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和做贡献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推进新时代高校社会实践育人工作协同发展,加强大学生实践育人功能研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论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各学科、各专业和各课程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提升综合能力,真正发挥好高校社会实践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文大稷.当代大学生实践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2]张艳.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历史发展[J].中国青年研究,2011(06):81-85+55.

[3]杨兆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的演进逻辑、特点及趋势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2(10):22-28.

[4]都基辉,刘晓东,胡智林.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历程、经验和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5(03):97-101.

[5]黄蓉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十年发展论略[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0(02):35-44.

[6]胡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

[7]刘洋.论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8.

[8]肖亚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域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有效性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7.

[9]梁罡.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三全育人”体系的价值维度与实践向度[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01):104-108.

[10]何少群,程东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三全育人”模式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21):56-58.

[11]张雪红,何宜丽.浅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存在问题及提升对策[J].高教学刊,2019(24):60-62.

[12]張建明,唐杰.高校社会实践引领大学生思想发展的路径研究——基于中国人民大学“千人百村”项目的实践[J].思想教育研究,2017(04):119-122.

[13]周晔,严书倜.高等教育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J].中国高等教育,2019(Z3):7-9.

[14]黄郁健.实践育人视角下高校思政工作者的角色定位[J].高教学刊,2019(19):181-183.

[15]廖凌燕,李英敏.以红色文化助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研究[J].高教学刊,2015(19):214-215.

基金项目:2019年陕西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育人运行机制创新研究”(编号:2019FXM01);2019年陕西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课题“陕西地方本科高校‘三全育人协同体系建构——以西安科技大学为例”(编号:2019FKT69);2020年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人文社科项目“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实践育人体系研究”(编号:20JK0229)

作者简介:郝卿(1981-),女,汉族,陕西绥德人,硕士,讲师,学院团委书记,陕西省优秀辅导员、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入围,研究方向:高校实践育人和思想政治教育;薛建航(1982-),男,汉族,甘肃武威人,硕士,工程师,学院党委副书记,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通讯作者:陈振兴(1989-),男,汉族,甘肃张掖人,硕士,讲师,陕西省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团中央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研究方向:高校实践育人和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现实意义实现路径大学生
儒学视阈下刍议箪食瓢饮的颜回之乐与现实意义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心灵的旅程
论“教之道, 贵以专”的现实意义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