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中生态廊道实现“颜值”与“价值”齐飞

2021-06-15胡元斌

国土绿化 2021年5期
关键词:浙中金华市金华

◎ 胡元斌

金华地处“浙江之心”,“三面环山夹一川,盆地错落涵三江”的地貌特征,以及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孕育了金华丰富的森林资源。近年来,金华市资规(林业)系统坚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在全省率先启动浙中生态廊道林业试点建设,以打造金华江干流彩色林带为重点,同步开展金义都市区国家森林城市群、自然保护地、森林提质等一系列重点工程建设,为金华大地系上了一条绵延300 余公里的“彩色飘带”,实现“四季有风景、处处有别意”,也为全省生态廊道建设提供了重要示范和借鉴。

全国首套规划体系应运而生

2017年,金华市第七次党代会后,一场关于金华环境承载力和区域竞争力的实地调研拉开了序幕。由金华市委主要负责人挂帅的调研组用时4 天,行程300 余公里,摸清了金华江流域的“底”,并提出金华用5年时间,着力构筑一条以生态为基、以江河为脉,集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绿色产业于一体的浙中生态廊道。

高标准编制规划体系。按照“规划法制化、设计个性化、管理全程化、建设精品化、全域生态化”要求,坚持基础设施与产业平台共建、山水资源与历史人文共融、自然环境与公共服务共享、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共赢“四共”理念,克服当时国内外无借鉴的难题,金华市编制出台《浙中生态廊道概念规划》,配套编制了林业建设、绿道建设、水利建设、农业建设、文化建设、休闲健身等6 个专项规划,以及各县(市、区)的浙中生态廊道建设专项规划,形成了全国首个生态廊道系统性规划体系。

高规格组建领导架构。浙中生态廊道建设实施专班化运作,成立浙中生态廊道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分管市领导兼任廊道办主任,实现与市治水办、市河长办、市垃圾分类办合署办公,实现“四办合一”。各县(市、区)、各部门建立了相应工作机构,形成了党政主要领导领衔,部门、镇乡(街道)、村(社区)协同推动的有力工作格局。

高要求明确实施路径。为确保项目扎实有序推进,金华市先后制定《若干意见》《行动计划》《建设导则》,如金华林业部门专门制定了《彩色林带建设导则》,逐一制作任务书、画出作战图、敲定时间表,明确建设标准,落实“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成廊道”的目标、任务和路径。

全省首条森林生态廊道风貌初展

4年来,金华市共实施市级生态廊道建设项目1043 个,共完成投资近1800 亿元。其中,实施涉林项目295 个,共完成投资385 亿元。高标准打造金华江两岸彩色林带291 公里,建成生态廊道绿道闭合圈363 公里,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9 万亩、自然保护地9 个、国家森林城市2 个,打造森林特色小镇4 处、森林人家48 处。“金彩三江、风华水岸”的浙中最美生态走廊风貌初显,并入选浙江省百个民生发展创新案例。

写好“山”的文章。金华举全市之力打造金华山、九峰山、赤峰山、六洞山、东白山、大寒山、方岩山、仙华山、牛头山、大盘山等十大名山公园,串联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14 个省级以上森林公园、11 个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构建满目苍翠、鸟语花香的山色山景。规划总投资21.58 亿元,力争3年打造成为全省生态文明示范地、生态旅游目的地和“大花园”建设标杆地。

写好“水”的文章。金华“水好”全国有名。为保护好金华市区百万群众的“大水缸”,金华市政府于2010年出台了“产业扶贫、政策惠民、搬迁脱贫”生态补偿政策,累计筹集补偿资金5.04 亿元,扶持人工造林、光伏扶贫等生态项目491 个,生态移民3000 余人。同时,紧扣“五水共治”,吸引社会资本8.16 亿元投入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建设,新增人工湿地9725亩,创成省级以上湿地公园9处,率先实现湿地公园县域全覆盖。

东阳市生态廊道

磐安文溪生态廊道

浦阳江生态廊道 吴拥军摄

写好“林”的文章。依托“一县一廊道、一乡一林带、一村一片林”建设,创建了一批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森林特色小镇、生态文化基地,建成了一批美丽山塘、生态绿道、赏花胜地,修复了一批森林古道、古建筑群和古树公园,通过串联森林旅游资源单体,打造了一批网红景点,有力推动生态廊道、美丽廊道向富民廊道转型。2020年,全市森林旅游年接待游客超3719 万人次,总产值超过84 亿元。

全民共享幸福廊道未来可期

金华市以属地管理为原则,创新国土绿化和管养模式,推行林业项目工程化管理,明确建设和管护任务、责任,采用委托第三方专业队伍落实绿化管护任务,保障了生态建设保护成果。在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通过体制创新和政策细化,解决具体问题,为生态廊道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完善考核督查机制。生态廊道的美景不仅要建得好,还要管得好。为了让美景长留,金华市将浙中生态廊道林业建设任务纳入“森林金华”“五水共治”“浙中大花园”等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落实“每季督查、年终考核”的督查考核、奖惩激励机制,通过督查通报形式,不定期实地检查项目进度,定期跟踪项目进展,对重视不够、落实不力的,列出清单、限定时间、挂账整改,有力推进了工作落实。

完善政策保障机制。金华市采取政府流转奖励补助、租用、征用相结合等多种方式,为生态廊道建设提供保障。如金华市区采取“承租绿化”方式,将金义快速路互通口、十八里立交桥等互通口的空地以及廊道沿线宜林地段承租给花卉苗木公司,既美化廊道沿线,也节省政府开支;同时,出台《加快市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若干政策》,对生态廊道沿线珍贵彩色林带建设给予每亩1000 元的补助,对新命名的省级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地,每个分别补助20 万元、30 万元。金义新区去年投入3630 万元,完成北线绿道、北线绿道山体及桃花岛等8 条彩色林带建设;永康市将通道两侧绿化租用土地、管护费用等列入财政预算。

完善全民宣传机制。充分利用传统和新媒体资源以及群众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及时报道浙中生态廊道的有关政策措施和工作成效,广泛宣传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和先进事迹;推动生态廊道宣传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做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人人有责、人人监督的浓厚氛围。近期,金华市命名了首批浙中生态廊道“四大名品牌”及“廊道百景”,有力提升了浙中生态廊道建设的群众知晓率和满意度。

如今,在各地的生态廊道中,散步休闲的市民随处可见,大家对浙中生态廊道交口称赞。生态廊道为金华系上了一条“彩色飘带”,也让市民切身感受到了“生态红利”。

浦阳江生态廊道

猜你喜欢

浙中金华市金华
张金华
岁朝清供
金华市美术教师作品选登
在“商”就要在“言商”上有新作为——浙中新报着力做好“商”报道的探索与实践
陈金华
把报道做“正”,把新闻做“亮”,把传播做“热”——金报集团金华市2018两会报道回望
打造珍贵彩色林带 建设浙中生态廊道
地方媒体如何讲好本地故事——以《浙中新报》“一带一路”新闻报道为例
蜘蛛王要“吃”蓝脸兔
金华市美术教师新作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