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石书风影响下的《龙藏寺碑》风格系列创作

2021-06-13安亚静

书法赏评 2021年1期
关键词:书风金石论语

安亚静

绪 论

《<论语>选抄》系列作品的创作缘起是笔者对金石书风和《龙藏寺碑》风格的学习和理解。金石书派是一支从清代传承至今的重要的书法流派,已经历了李瑞清、胡小石、游寿等三代人的开创与传承。在不同历史时期下,金石书派的书法风貌不尽相同。金石书派的三代传承人,他们无不是以学问立世,以学养书。《龙藏寺碑》作为隋碑名品,在结体姿态上,《龙藏寺碑》变魏碑的奇崛险怪为平正冲和,整体婉约柔和。《龙藏寺碑》是楷书的极致,其高妙处在于它承前启后,具北碑之质朴却不粗糙,有唐楷之精严而不拘谨。文质彬彬,斯之谓也。

《<论语>选抄》系列作品便是笔者基于长期对金石书派学习后的创作实践探索,在精神和理念上借鉴金石书派和金石书风,汲取其精神思想。笔者此次《<论语>选抄》系列作品在技法层面取法《龙藏寺碑》,注意把握该碑字体的点画、用笔、结体等外在形式,遵循“透过刀锋看笔锋”(启功先生语)的原则,点画追求遒劲的动势,结体追求宽博洞达的风貌,把握字的神态姿势,紧跟其中的笔法笔意,做到形神并重,以形追神。《<论语>选抄》系列作品选用《论语》部分章节,分别为《论语•公冶长》《论语•先进》《论语•述而》《论语•子路》《论语•雍也》。《论语•公冶长》篇主要是孔子和其弟子们谈论仁德,《论语•先进》主要是孔子和其弟子们谈论生死、中庸之道及其志向,《论语•述而》主要谈论孔子的教育思想等,《论语•子路》主要涉及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教育思想及人格完善方面的论述,《论语•雍也》是有关孔子对仁德的论述。手抄古籍经典自古为读书人的学习传统,此次毕业创作抄写《论语》,对学习孔子的核心思想“仁”的观点,理解儒家思想大有裨益。同时,促使自己补充加强字外功夫,做到技道并重。

第一章、毕业创作的灵感来源

《<论语>选抄》系列作品是在金石书风的影响下,对《龙藏寺碑》的长期实践学习探索下创作而成。在具体的书写过程中,笔者既将金石书风所倡导的书学思想内化于心,又兼及研习《龙藏寺碑》时的书写体验。

一、金石书风对我创作的启示

清代碑学大兴,李瑞清(1867-1920)主张“求篆于金,求隶于石”,秉持“目无二李,神游三代”的书学理念,于崇碑的时代潮流中开创金石书派。薪火相传,后以胡小石先生(1888-1962)、游寿先生(1906-1994)等为代表的金石书家成为继清道人之后的第二、三代传承者,成为金石书派在不同历史时期重要的代表人物。金石书派在时代的前进中,既坚守传统,又与时俱进。在纪念游寿先生诞辰110 周年的“金石讲座”中,栾继生先生提到,金石书派作为一个流派的传承,有几个特征:第一个是我们的前辈都是文人学者;第二个特征是他们都从事教育工作;第三个是他们对碑帖的理解和取舍。栾继生先生是游寿先生的学生,并兼任游先生十年助手,从他所总结的这三点大致可以理解金石书派的内涵。学碑者对碑的理解和学习,有人误以为要通过毛笔制作出碑刻的效果,以此表现出“金石气”,这是对碑刻的一种表面理解,使得在学习碑的过程中容易貌合神离,与传统的书法艺术精神背道而驰。

笔者在创作《<论语>选抄》系列作品时,根据对金石书风内涵的理解,透过刀锋把握古人的用笔和自然书写状态,加强作品书写的流畅性和书写感。金石书派所体现出来的金石书风,并非故意制作所谓迟涩凝重的金石气,而更坚持书法的书写性。笔者在此次创作中牢牢把握传统书法的实用价值,并运用于此次书法实践中。《<论语>选抄》系列作品,不刻意制作笔墨效果,而是跟随毛笔的自然提按展现笔尖的自然书写状态。除此之外,笔者在书写内容上认真选取书写内容,由于金石书派的代表书家无不以学问立世,所以笔者在思考之后,拟将《论语》这一部儒家经典代表典籍作为自己的书写对象。学习儒家典籍,传承儒家传统文化,和金石书风的精神思想不谋而合。

二、《龙藏寺碑》风格对我创作的启示

在中国书法史上,隋朝书风有着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对延续南北朝书风和下开唐代楷书书风有着重要的作用。《龙藏寺碑》作为隋朝书法的上乘之作,上承汉分之古意,下开唐人之法度,既具北碑之质朴却不粗糙,有唐楷之精严而不拘谨。《龙藏寺碑》沿袭前朝书风,又对唐代楷书有所影响。笔者以为,欧、褚之书所承当是以《龙藏寺碑》为代表的隋朝书风之整体书风,而并非受某一两个碑之影响。

《<论语>选抄》系列作品以《龙藏寺碑》作为取法对象,就是源于该碑有唐楷的法度却不囿于规程,较中晚唐时期之楷书风貌更宕逸神隽。而且,与同时期的碑相比,它区别于隋朝的《董美人墓志》《苏笑慈墓志》等书法风貌,较之更洞达。笔者希望自己的书法作品展现平正冲和的书法风格和婉约遒媚的书体特点,而这样的风格特点刚好是《龙藏寺碑》所独有的。在长期的临摹实践中,笔者广泛吸收诸碑帖的风格,着重学习《龙藏寺碑》。此次创作就是基于对《龙藏寺碑》的学习和理解,对楷书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基础,对《龙藏寺碑》的临摹实践支撑完成金石书风影响下的《龙藏寺碑》风格系列书法实践,遂创作《<论语>选抄》系列作品。

第二章、毕业创作的概况

《<论语>选抄》系列作品由六条屏组成,每条屏尺寸为21cm⋆188cm,分别为《论语•公冶长》《论语•先进》(一)(二)《论语•述而》《论语•子路》《论语•雍也》,如图2-1 所示。从形式上来说,《<论语>选抄》系列作品每条可自成一幅作品,小巧精致,组合起来亦为完整的书法作品,布局合理。作品秉承金石书风的理念,借鉴《龙藏寺碑》的技法,尤其汲取其在字形、字法上的特点和姿态,在书写过程中不断接近其字形,以求神似。

图2-1 《<论语>选抄》系列作品Figure 2-1 The series of work about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s chosen part

一、《<论语>选抄》系列作品的笔法运用

《<论语>选抄》系列作品借鉴金石书派的书学理念进行创作,取法乎上,以求作品的高古气息。因为李瑞清先生秉承“求篆于金,求隶于石”的书学理念,清道人溯源而上,直追夏、商、周三代书法,其取法乎上的书学理念对后世影响甚大,有开创之功。这些书学理念对我的创作影响有:

(一)取篆书的高古

清道人诸体兼擅,尤精通篆隶,尝言:“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以《毛公鼎》为代表的金文,处于汉字形成发展的早期阶段,其线条圆润,整体素朴典雅,气息高古浑穆。在书法实践中,笔者以金文作为取法对象,可以将作品的整体气息带得更加高古朴素。

《<论语>选抄》系列作品在书写实践中汲取金文大篆的笔法和笔意,尤其借鉴金文线条的圆转和浑融。金文在书写上以圆笔为多,我的系列作品在用笔上,取金文在用笔上的圆转,并杂以方笔,方圆并用,形态各异。如图2-2所示系列作品之一的《先进》篇。以“请”“吾”“从”“厚”等字为例,以它们为代表的整幅系列作品融篆书的笔意,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方与圆的用笔并不是事先设想和设计好的,而是在书写过程中因为毛笔自然提按的力道顺势书写的。如“吾”和“厚”的两个第一笔,两个字的横在起笔时呈现不用的形状和状态,“厚”起笔为方,“吾”起笔为圆,在作品中这样的形态还有很多,因为笔软则形态各异。这样的自然书写,使得线条更加流畅,书写的节奏感更加强烈。

图2-2 《先进》(局部)Figure 2-2 Xian Jin (Part)

(二)取隶书的劲健

笔者在学书过程中以《礼器碑》(如图2-3 所示)等隶书为对象,它们的书法或者属于清秀典雅一路,或者属于舒畅飘逸一路,但其总体上属于劲健的书法风格。

图2-3 《礼器碑》拓本Figure 2-3 The Rubbing of Li Qi Stele(Part)

《<论语>选抄》系列作品在创作时追求线条的瘦硬和,气息的清透。笔者在书写实践中一直追求线条的质感和力量感。胡小石先生提倡写字的线条力道应如发条,而非软塌塌的面条,笔者的系列作品就是汲取这样的书学思想进行书法创作。中锋用笔和悬腕是实现线条劲健的两个必不可少的要素。中锋用笔,指毛笔在书写的过程中,笔尖行走在线条的中间,这样写出的线条更有骨力。悬腕最能有效地使笔站立,达到中锋用笔的效果。悬腕的时候,毛笔的运行范围更大,更能自如地表现书法的字势。

如图2-4 和图2-5 所示,《公冶长》的局部和《述而》局部,线条劲健有力,如钢丝瘦硬,骨力通达,劲健遒美。如图2-4 的“吾”“言”字,图2-5 的“据”“不”“发”字,这些字是其中的代表,也能体现整幅作品线条的力道。但除了取法《礼器碑》的劲健,笔者还取法隶书《石门颂》的奔放飘逸翻飞的动势。如图2-4 的“朝”“听”和 图2-5的“不”“道”等字,笔画不是线条与线条的排列组合,在书写中增加书写的笔意之间相互联系的运势,使得书写更加流畅。

图2-4 《公冶长》(局部)Figure 2-4 Gong Zhi Chang (Part)

图2-5 《述而》(局部)Figure 2-5 Shu’er (Part)

二、《<论语>选抄》系列作品的结体运用

《龙藏寺碑》作为隋朝名碑,受隋朝时代书风影响。隋代书法在书法史上有重要的过渡意义。《龙藏寺碑》上承汉分之古意,下开唐人之法度,规矩与神采兼而有之。《龙藏寺碑》是对南北朝书风融合之后的时代产物,其在结体字势上变北朝书法的险峻为平正,同时有南朝书风的秀丽婉约的风采,《<论语>选抄》系列作品充分借鉴《龙藏寺碑》在结体上的书法特征,具体表现为:

(一)点画磊落遒劲

《龙藏寺碑》点画精到,爽爽利落。《<论语>选抄》系列作品取法《龙藏寺碑》的外形、点画,如图2-6 所示和图2-7 所示,《雍也》局部的四个字“肥”“马”“衣”“轻”和《公冶长》局部的四个字“吾”“与”“女”“弗”可代表整幅系列作品。“马”的四个点轻巧而有节奏感,笔者在书写中通过毛笔的弹力使得笔尖在纸上跳跃,无拖拉迟疑,爽快自然,富有动感。如图2-6 中所示,“与”下面的两个点开合之势明显,“与”字上密下疏,下面的两点在字势上有效地调节了字形上部分的密,左右两点书写果断。但这些构思并不是刻意表现,而是笔者在书写过程中为自然的书写状态,信笔直书,并无故意安排或者设计。

图2-6 《公冶长》(局部)Figure 2-6 Gong Zhi Chang (Part)

图2-7 中“衣”字的撇画和捺画如《龙藏寺碑》的“大”“天”的撇画和捺画一样有翻飞之势。点画之间,左右的伸展形近而势远,摇曳生姿,使得整个字更具动态的美。再加上笔者在书写时的笔力,在处理笔画收尾时候的果断和迅速,加强字形的美感和动势。

图2-7 《雍也》(局部)Figure 2-7 Yong Ye (Part)

(二)结体宽博洞达

在书写过程中,大字的笔画结构难在紧密无间,小字难在宽绰有余。《论语》选抄系列作品整篇用小楷书写,所以在字形的处理上特别注意通过笔画平衡字的内部结构,使之呈现平正安稳的字形结构,宽博洞达的书体风貌。

如图2-8 和图2-9,作品取《龙藏寺碑》字体结构的宽博平正和金石的质感。如图2-8 中“路”字中宫紧收,平正秀丽,姿态横生。“子”字吸收《龙藏寺碑》的字体结构。图2-9“道”“据”“于”“德”四个字既有《龙藏寺碑》的字形特点,又有篆隶意味。

图2-8 《先进》(局部)Figure 2-8 Xian Jin(Part)

图2-9 《述而》(局部)Figure 2-9 Shu’er (Part)

笔者在此次创作中充分吸收《龙藏寺碑》方正宽博的字形结构,以横向取势,意在展现一种宽绰、大气的书法气象。在创作过程中,笔者将临摹时对字形的把握和理解运用到创作之中,化为笔下的书写习惯,尽力展现《龙藏寺碑》结体宽博洞达的一面。

《<论语>选抄》系列作品以《龙藏寺碑》作为临摹对象,汲取其在字势上的平正而非板正,在精神上的柔和而非柔媚。与此同时,笔者对魏碑《张猛龙碑》、隋碑《董美人墓志》等经典碑刻学习实践较多,参以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的学习经历,所以系列作品既吸收《龙藏寺碑》字势上的宽绰平正的特点,同时带有纵向取势的痕迹。

三、《<论语>选抄》系列作品的形神处理

中国古代书论中将精神、气韵视为书法艺术品评的最高境界,神采之后方为形质。神,指神采、气韵。形,指字形、外形。在书法艺术的品评中,精神是第一位的,外形是第二位的。精神属于形而上的范畴,外形属于形而下的范畴。自古以来,中国艺术精神的核心和终极目的总是关乎艺术作品的精神气韵和神采。书法作为传统文化艺术一朵奇葩,更是以精神气韵作为品评书法作品的标准之一。但肯定书法神韵的重要性并不是否定外形,外形同样重要,这其中就涉及到取舍的问题。

(一)神采气韵

如图2-10,《<论语>选抄》系列作品之一《先进》,整幅作品遵循金石书风的书卷气,书写干净。笔者欲要通过自己的作品表现书写时平心静气、摒除杂念的心理状态和精神感受。笔者在长时间的临摹和实践中,以金石书派的书学理念为指导思想,受金石书风潜移默化的影响,将金石书风的文人气、书卷气作为自己书写的标杆,以风神骨气作为自己书写实践的首要着眼点。

图2-10 《先进》Figure 2-10 Xian Jin

同时,作品取法《龙藏寺碑》,吸收其平正冲和的精神气韵。同时兼收并蓄,将金石书风与《龙藏寺碑》风格结合起来,力图在《论语》选抄系列作品中呈现劲健、平淡的书法风貌。

在书写过程中,笔者也深入学习书写内容,如图2-10为例,《先进》讲的是孔子和其弟子们谈论生死、中庸之道及其志向的内容。笔者在创作书写的过程中,首先了解文字内容的含义,以便做到下笔时文辞之意与书写之意的气息相通。总体来说,系列作品把握住了金石书风和《龙藏寺碑》风格的精神内涵,在神韵气息上力求与之相似。

(二)外形技法

临摹一件书法作品,需要观其大略,“不求甚解”。意思是品评一件书法作品时,首先体会它的精神,感受它的气韵,参悟其中的精神气息,对于其在技法上的具体操作可以先“不求甚解”。把握住艺术作品的精神内涵之后,再在技法技巧上追随原作,不断接近原作。

如图2-11 和图2-12 所示,《<论语>选抄》系列作品尝试用金石书风的“神”追《龙藏寺碑》的字形姿态,以期达到形神兼备,从整体把握《龙藏寺碑》的书风特点。在书写上取《龙藏寺碑》的外形字法,外形从笔法、结体、章法三个方面分别说明。

图2-11 《龙藏寺碑》(局部)Figure 2-11 Long Zang Temple Tablet (Part)

图2-12 《先进》(局部)Figure 2-12 Xian Jin (Part)

首先,在笔法上,中锋用笔,力求干练爽快。取法其用笔的力量感和节奏感。在书写中,用笔瘦而不枯,弹力十足。

其次,在字法上,在字形上把握《龙藏寺碑》方整的外形,总体横向取势,使自己的作品呈现平正安稳、宽博洞达的字形特点。

在章法上,字与字之间远近均匀,大小错落,布白得当。在书写过程中以毛笔提按的节奏带动章法上的疏密有致。

第三章、毕业创作的实践体会

一、《<论语>选抄》中的情感表达

笔者在《<论语>选抄》系列作品时借鉴《龙藏寺碑》中正平和、婉约遒美的书法风格,通过点画、结体、章法的组织构成达到自己的理想书写状态,主要想展现一种自然、安静、平和的书写感觉。书为心画,《<论语>选抄》系列作品总体上表达了自己对书法艺术的审美理解和情感认知,从技法外在形式到精神理念层面都体现了笔者对书法的思考和实践。

笔者结合自己的学书体会,在选择书写内容时,详细查阅相关资料,最后以《论语》作为书写内容。《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对中华民族的思想认知和文化心理的影响意义深远。笔者想通过此次系列作品展现书法背后的文化内涵,以《论语》作为书写内容,学习孔子的思想,理解孔子的“仁”的观点,从思想的角度深刻理解学习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另外,手抄古籍经典自古为读书人的日课,在当下快速发展的时代节奏下,尤其需要这份静心书写的状态。

二、《<论语>选抄》中的创作感悟

从《<论语>选抄》系列作品中,笔者对此次书法创作的感悟深刻,尤其是在书写过程中再次领悟到书法的内涵和本质。如果说音乐是声音的艺术,诗歌是语言的艺术,那么书法就是线条的艺术。但又不仅仅只是线条的简单排列组合,书法是无声的音乐,无形的舞蹈。它有音乐的节奏感,有诗歌的韵律,也有绘画的神采,遂有人称其为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其背后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作支撑。自古文人志在以“道”作为自己的终极价值,书法等艺术被认为是“道”之外的文人馀事,当书法从技法层面上升到理念层面时,它的理论范畴已经不仅仅包括技法上的形式,更包括了书以载道的文化承载功能和文化价值内涵。历代文人墨客把书法当成休闲娱乐的雅好,历代流传下来的优秀的书法作品莫不有文人气,有书卷气。游寿先生说自己的“金石气”不过是受专业(古文字研究、考古)影响,更是一直强调要多读书,这无疑又重新回到传统书法的本质上。

结论

《<论语>选抄》系列作品取法《龙藏寺碑》,是一次对《龙藏寺碑》风格进行巩固的书法实践活动。同时,笔者深受金石书派在理念和技法层面的熏陶,在书法实践过程中,已经将金石书派所提倡的用笔、取法等书学理论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之中。作品在整体上追求金石书风骨力刚硬的线条,在字形上取《龙藏寺碑》宽博洞达的的姿态。在结体上兼收并蓄,在字势上亦可找到往日临习《张猛龙碑》《九成宫醴泉铭》等时留下的影子。将金石书风与《龙藏寺碑》及其他碑帖的书法风格特点融入到此次系列作品中,既是彰显笔者的个性化书写,也是学书过程中从临摹到创作,从专学一家到集百家之长的必经之路。由于笔者的书法实践还需继续加强,未能十分确切地表达出理想的书写状态,这些都期待在未来的学习中不断努力和改进。

在创作《<论语>选抄》系列作品时,笔者以神似作为自己的追求,以神追形,期望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是历代文人的雅好,其背后有厚重的文化内涵做积淀。笔者选择以《论语》作为自己的书写对象,旨在进一步理解书以载道的文化传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技法上汲取《龙藏寺碑》的书法风貌,并在《龙藏寺碑》风格的书法创作中加入金石书风的书风特点。在实践过程中,首先注重把握精神第一位的原则,抓住《龙藏寺碑》的精神气韵,紧跟《龙藏寺碑》的字体外形,以神追形,追求形神兼备。

栾继生评语

本文以金石书派的理念为指导,结合毕业创作实践,总结了读研的所思所获。

金石书派自清道人、胡小石先生、游寿先生一脉相传,俱治文史、金石之学,故其书有浓郁的金石气息。广而言之,金石气可谓书卷气的组成部分,因长期涵泳于学问而养成,并流溢于笔端腕底,绝非仅以笔墨制作所能及也。

从理念角度来说,作者将书法研习植根于读书之中,学习目标端正。作者本科学中文专业,有较好的古文基础。读研之后,曾整理胡小石先生及游寿先生的大量学术资料,对先贤文献,心向神往。作者临帖之时,不仅仿书,而且品文。二者并重,收获自多。其论文《<龙藏寺碑>的文学意义》入选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学术论坛,并刊载于《中国书法》。另有论《黄州寒食诗》《董美人墓志》文风等专文发表。

就实践角度而言,作者很好地处理了碑帖关系,创作观念明确。著于竹帛谓之书,可见书法之根本在于写。碑帖面貌虽异,但本质相同。碑志书丹之时,实即帖也。斑驳苍茫,岁月使然也。方棱铦锐,亦多刀锋所致。学习碑刻书法,须体悟并还原其书写感,切不可刻意描头画尾以求形似。若不以神会,徒从形求,纵使百般造作,终是缘木求鱼。作者坚信在自然书写中体现碑刻神韵的观念,以《龙藏寺碑》风格为创作切入点,深得其宜。此碑书风文质彬彬,承前启后,集魏碑之大成,开唐楷之先声,且镌刻少斧凿之气。习之,有利于创作时自然挥运,从而使作品生动清新。

志于道,游于艺。守正求新,虽是苦旅,却为正路,当行稳致远。与君共勉。

猜你喜欢

书风金石论语
金石不朽 承载灵渠千年记忆
新增编委介绍
纵横有象
——晚清以降颜氏书风在湖南特展
金石包装有限公司
冷热
颜真卿书风演变及书学思想述略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