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拓郁孤台法帖》及其审美价值

2021-06-13曹卫民李中玉

书法赏评 2021年1期
关键词:草书苏轼书法

曹卫民 李中玉

引言

在中国书法文化发展史上,宋代法帖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法帖这种形式并不是从宋代才开始出现的,但作为学书范本被广泛传播,应该是从北宋时期兴起的。这对于书法名家书迹的留存、书法教育的普及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这种形式对推动书法文化的发展进步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也反映出宋代书法家对书法艺术的审美追求。《宋拓郁孤台法帖》不但是宋人诗文、法书,而且是宋代刻本、拓本的四“宋”本。其收录作品皆能代表宋代法帖艺术的较高水平,本文欲从书法艺术角度来分析帖中作品的风格特色。

一、《宋拓郁孤台法帖》出现的时代背景

(1)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

自宋朝建国以来,历代统治者便极力推行重文轻武的国策,《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二所记载宋太宗云:“上(太祖)因谓近臣曰: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1]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2]宋太祖此举,必是为了巩固政权统治。宋倡导以文治国,大力扶持文臣和文化事业。宋代重视文化教育,方大琮《铁庵方公文集》所载:“工农商各教子读,虽牡儿溘妇,亦能口诵故人言。”[3]吕祖谦《宋文鉴》中曰:“虽荒服郡县必有学。”[4]书院和民间私学的兴起,使得大众文化教育空前普及,平民文化的整体素养较高。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在其《金明馆丛稿二编》中这样评价:“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时世。”[5]可见宋代文化繁盛至极。

由于宋代商品经济繁荣昌盛,书法作品也逐渐商品化。与此同时,雕版印刷业的发达,书院和民间藏书的大量增加,以及书画鉴赏收藏之风也随之极为盛行,藏书事业蓬勃发展亦是大势所趋。因此对名家书迹墨宝的需求空前兴盛。面对旺盛的市场需求,真迹尤为稀缺,法帖作为原迹次之的拓本,也因此成为收藏之首选来替代真迹。宋代帝王们十分喜爱书法艺术,他们大量收集了前代名家书法墨迹,并组织辑刻各种刻帖,对于促进宋代书法文化的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清代学者孙承泽在《闲者轩帖考》中说:“汉之碑、宋之帖可以只立千古。”[6]清《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馆臣梁诗正跋云:“唐贞观初始汇辑钟、王书迹,至宋遂有诸法帖之刻。厥后重刊续补,流布益多。”[7]刻帖之风由此从赵宋王朝开启,并发展繁盛。

(2)宋代赣州的政治经济文化

《宋史》所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8]宋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使得南方的文化更加繁荣。宋人洪迈在其《容斋四笔》中记载:“古者江南不能与中土等。宋受天命,然后七闽二浙与江之东西,冠带《诗》《书》,翕然大肆,人才之盛,遂甲于天下。而饶人喜事,又甲于江南。”[9]可见江西饶州的文化之繁荣,且江西其他地区的经济文化也同样鼎盛。赣州处于江西的南部,也是南方的中心位置,在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上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被打造为江南经济文化政治的中心,被誉为全国34 座名城之一。宝庆三年,聂子述上任赣州知府,在其任职期间励精图治,建设赣州,并重建郁孤台。聂子述在其所作《上梁文》所云:“展名画于四壁,列怪石于两厢,暴法帖则多漫字之碑,蓄古琴则学无弦之谱。”[10]“归装满载,由是田宅浸广,宝玩充牣。”[11]可见其收藏之富庶。于次年,也就是1228 年辑刻《法帖》以郁孤台命名。

郁孤台位于赣州市北部的贺兰山顶,自唐宋以来,历代文人墨客都对郁孤台吟诵不断,“与风月之无尽藏,压西江而独尊,骚人墨客相继吟哦,车辙马迹,争先登览”。[12]留下不少流传千古的诗词,现如今郁孤台俨然成为赣州文化的象征,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苏轼曾在短暂停留虔州时作《过虔州登郁孤台》:“八境见图画,郁孤如旧游。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日丽崆峒晓,风酣章贡秋。丹青未变叶,鳞甲欲生洲。岚气昏城树,滩声入市楼。烟云侵岭路,草木半炎洲。故国千峰处,高台十日留。他年三宿处,准拟系以舟。”[13]明《赣州府志》有载:“郁孤即贺兰山府治宣明楼右,坤维百武,郁然孤立,为章贡中流之砥柱,一名文笔,谓一郡人才之盛衰系焉。”[14]由此可知,明代的郁孤台已为章贡之中流砥柱。

二、《宋拓郁孤台法帖》的基本情况

(1)法帖的流转

《宋拓郁孤台法帖》这部残帖首先是清人所有,而后又相继经过李葆恂、龚心钊等收藏,在民国二十四年时重新装裱。清代诗人李葆恂在其《三邕翠墨簃题跋》云:“余家藏《郁孤台帖》,宋拓刻本不见各家著录。近人宜都杨惺吾守敬所见碑帖至多,亦未见此帖,未闻其名,真海内孤本矣。帖中多宋代书,山谷草书十余版尤入妙。”[15]在其《旧学庵笔记》中又云:“宋拓郁孤台帖孤本,自藏。其中山谷书圣多,各家均未著录,杨惺吾定是宋拓孤本。”[16]由于未见其著录,也未有全本传世,原帖共有多少卷,所录内容都为宋代刻帖,还是为历代丛帖,所刻书卷是否均为聂子述藏品,目前无从考证,由此为其增添了许多神秘的色彩。

(2)法帖的内容

此帖辗转流传历经近八百年,唯存的残帙二函现为上海图书馆藏,是其镇馆之宝,属国家一级文物。上册收录苏轼行书诗文十九首,蔡襄大字楷书书杜牧诗三首及“挹神移天”等九个大字,□越行草一篇,佚名行草书六首。下册除赵佶草书千字文一篇和佚名草书两首外,剩余二十七首行草书均出自黄庭坚。帖中所记载的诗文虽有残损,且与现存的诗集、文集互有出入,或是现有文集未收,但对于唐宋诗文、史事考证而言,亦是提供了珍贵的史料补充。此帖版心纵长39.5厘米,横22.7 厘米,版心之大为历代法帖中罕有。帖中收录了不少宋代鲜为人知的书法墨迹,为后人更加全面研究宋代书法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法帖的摹刻过程,高度遵照原贴的艺术精神来摹刻,碑帖鉴定大家仲威曾评价:“其书法艺术价值已远远高于其自身的文物价值、学术价值,加之其刻拓精绝,纸墨俱佳,使之倍添艺术风采。”[17]其捶拓细致,微妙传神,可称“天下真迹一等”。

(3)同为宋代孤本的《凤墅帖》

还有一部同为孤本的宋代刻帖,《凤墅帖》刻于宋嘉熙、淳祐年间,历时七年而成。目前所见虽为宋拓残帙,但也保存了近百的宋人书迹,孙启治在《凤墅帖残帙》中评:“《凤墅帖》是宋人刻的宋汇帖,蒐罗既广,又多据真迹,刻工亦精,其价值迥非那些翻本刻帖所能比拟。”[18]两部刻工精善的孤本刻帖,很好的留存了宋人书迹,丰富后人的书学范本。

三、《宋拓郁孤台法帖》书法审美价值

法帖作为一门艺术,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着它特有的发展规律,对于古代的法帖,评判其优劣的标准则是要看其摹刻水平是否和原底迹保持一致。《宋拓郁孤台法帖》为南宋刻石,其摹刻精善,因以原书作上石,与后世翻刻较之优劣明显,且为孤本,逐渐显其独特的价值,也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刻帖的经典范例。

总体来看,《宋拓郁孤台法帖》具有丰富的书法艺术价值,整体表现多元奇崛的美学特征,有楷书之雄强,行书之气韵生动,草书之豪放,具体到每幅作品,各尽其态。以下,按书体来分类,选择其具代表者分述之:

(1)楷书——浑厚静穆之美

帖中楷书作品只有五篇,其中一篇为苏轼自作诗词,剩余四篇为蔡襄书杜牧诗及“挹神移天台二大乘寺”九个大字。

苏轼的书迹就占了上册三分之二的篇幅,苏轼书法被列为宋四家之首,是尚意书风的杰出代表。法帖收录其作品共十九件,有八件为《苏轼文集》未录。十八件为小行书,只有《九月十五日观月听琴示坐客诗》为大字楷书,为其元祐六年所写。苏轼的传世作品大多为行书,此帖更显得尤为珍贵。蔡襄传世作品也多为草书,帖中所书杜牧诗三首及“挹神移天台二大乘寺”九个大字均为大字楷书。

帖中每个字的直径十一厘米至十二厘米左右,犹成年人手掌大小,字形方正规整。从结体上来看,苏书笔画厚重,方正有骨力。如“来”字,结体紧峭,中宫收紧,撇捺向外张开呈放射状,给人以宽博开张的视觉感受。蔡襄所书体势宽博,颇有气势。结体外拓,字内空间较大,宏伟宽博,端庄严谨。宋人刘勋在晚年所作《隐居通议》中评:“所书字如掌大,亦甚端重。”[19]

从用笔上看,二者皆藏锋起笔,发笔处有存筋藏骨,中锋行笔,用笔劲健,笔画浑厚舒展,用墨丰腴,每个字都有很强的体量感。通篇横画较细,竖画结构更为厚重,有所不同的是蔡襄所书转折处更为圆润,苏轼所书则更为方折而有骨力。从起收笔的提按和勾挑的写法来看,都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受颜体的影响,皆具颜体书神韵。笔力浑厚,整体风格沉着痛快,气势夺人。

在章法上,《听琴帖》行与行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列与列、字和字之间空间较小,更为紧凑。如落款处东坡的“东”字,最后一捺画浑厚有力,与旁边一列的“琴”字的撇画相互穿插避让,使列于列之间相互呼应。使整个空间布白更为和谐,彰显出整体气势的雄浑之美。《杜牧入商山诗》则把行与行的距离拉大,列与列之间挨得稍为紧密。无论是字内空间还是字与字的空间架构,都显得更为疏朗通透,视觉上给人以气象雍裕,端庄典雅之感。

《杜牧入商山诗》

《九月十五日观月听琴示坐客诗》又名《颍州听琴帖》,是苏轼五十六岁被外放任颍州太守时所作,为其晚年的作品。在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仕途上的命蹇时乖之后,心境早已超然物外。通篇观之,笔力遒劲,每一笔一画都不激不厉地静静写来,笔力遒劲浑厚而不失法度,有着气势恢宏的庄严之美。蔡襄所书则通篇看来有一种“端庄而不刻,温厚而不犯”的雍容娴静之美。正如前人所评其书为“礼法之士”“端人之士”。周必大在其《平园集》中称“公大字端重沉着,宜为本朝书法第一”。[20]

《九月十五日观月听琴示坐客诗》

(2)行书——自然从容之美

法帖中有近一半的内容为行书作品。其中苏轼的作品占大部分,还有黄庭坚的题跋,李建中的信札。

苏轼作为引领了宋代书法的“尚意”之风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把这种自然天放的“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21]倾注在笔情墨趣之中。如《忽复岁晚帖》为其写给友人的信札,再如小行书《真一酒诗帖》,为苏轼在海南岛儋州时所作,表现了其以诗酒自娱的生活情趣。李建中作为宋朝初期书法文化的重要代表书家,同时也是由唐朝转入宋朝书法史上的关键枢纽人物,对于宋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李建中的书迹《宠书韦至帖》为小行书。帖中黄庭坚的题跋《云顶山僧德敷诗十首跋尾》为大字行书,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评其:“宋人之书,吾尤爱山谷,虽昂藏郁拔,而神闲意称,入门自媚。若其笔法,瘦劲婉通,则自篆隶。”[22]

从用笔上看,苏轼所书流畅自如,笔画粗细对比明显,自然流畅,富有节奏。西台此书有晋人之韵的古拙之气,清丽圆润,用笔优雅从容,虽笔画丰腴,粗细对比不昭着,但神气清秀,有篆籀之笔意。虽然整体的用笔提按变化不大,用笔遒劲淳厚,中锋用笔具有浑朴古雅之气,笔画圆转飞动给人以秀润丰腴之感,看似沉稳却又流动,正如《论书》所云:“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23]其朴厚自然的书风与此相得益彰。黄庭坚在题跋中品评李建中书法为“法师参禅”,可见李建中是追求清净无为的理性境地。山谷诗文虽只残存了十九个字,用笔劲健沉着,用笔多提按,长横一波三折,产生跌宕起伏的走势。长撇大捺,中宫收紧,四周放开,给人以险峻自如的感觉。如“步”字的长撇画,延伸至下一个字的中端,苍劲有力,用笔老辣形成飞白的效果。

从章法上观之,《忽复岁晚帖》字与字行与行之间都有较大的空隙,字体大小欹正配合,疏密有度,结体扁平,体势宽博,姿态横生,笔画厚重圆劲而富有韵味,情随笔韵,情感随笔势自然流出。把书法作为抒写性灵,追求自我表现的天然情趣放在了第一位。《真一酒诗帖》章法上行距拉得更开阔,洒脱劲挺,节奏轻松自然,单字和笔画线条中表现出从容之美,将情感、意蕴等内在的感想转化为外在的自然,如同“风行水上,自如成文”。体现出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趣味生活化,艺术与生活的融合成为宋代的审美风尚。《宠书韦至帖》在结字上更加用心,加强字与字的对应关系,结体取纵式,字势向下延伸,章法疏朗,字距较小,行距较大。文征明称其书法作品“结体遒媚,行笔醇古,存风骨与肥厚之内”。整体看来气韵娴雅,从容不迫,毫不矫揉造作,字里行间尽显流畅自然之态。《云顶山僧德敷诗十首跋尾》单看字势险绝,整体观之章法上在斜势中求得稳健,通篇自然天成化为一体。

《忽复岁晚帖》

《真一酒诗帖》

《宠书韦至帖》

《云顶山僧德敷诗十首跋尾》

(3)草书——豪放不羁之美

帖中有一半的作品为草书,大多为黄庭坚所作。黄庭坚的作品收录于下册,前有“山谷先生”四字题名。今存周越的作品有两件,皆为草书,其鲜有作品传世,大多在为他人所书题跋之中,这两件作品显得尤为珍贵。宋徽宗赵佶的《草书千字文》也收录其中。还有几篇未见署名的草书作品,书韩愈诗也是精彩纷呈,如《桃林夜贺晋公》。

《草书千字文》

从用笔上看,《杜甫别李义诗》笔法精妙、纯熟,连绵不绝,行笔飞动,注重笔法腕法,线条沉着老辣,笔力遒健,线条以中锋为主,辅以侧峰趋势,笔势飞动舒展注重线条的质感和韵律,一气呵成,线条连贯飞动,挺劲俊利。《与登州行者》用笔则更为有特点,前半部分厚重有力,后半部分牵丝映带,气势豁达开张。周越所书大草落笔刚劲,婉媚遒劲,流畅生动,线条回还缭绕富有张力,如盘结的藤蔓,蜿蜒流转,酣畅淋漓。赵佶所书草书风格一如其创立的“瘦金体”一脉相承,笔画瘦劲爽利,笔势挺劲飘逸、圆转流畅,牵丝映带,极富情感意趣。韩愈诗《桃林夜贺晋公》中如“西来骑火”四字,笔画厚重雄强奔放,使转刚劲有力,后面转而字形变小,笔画粗细有致,有着丰富的节奏感。

从章法上观之,黄庭坚所书《杜甫别李义诗》章法错落有致,十分强调节奏韵律,跌宕起伏,富有生命的张力,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个性和独特的书法语言形式。体现出一种无拘无束,率真的性情,恣意纵横的笔墨效果,所书诗文内容,浩然气概,气势豪放。《与登州行者》为行书和草书相结合的一件作品,前两列为行书,之后随着情感的变化可以感受到越来越快的书写速度,章法上前半段紧密,后半段疏朗,体现了书写者情感的自然流露。《贺秘监赋》字势的正斜大小更加的明显,有些列之间密不透风,有些列之间疏可走马,变化颇多,整体风格显得更为动势,恣肆激荡。匿名所书《桃林夜贺晋公》章法上大小错落有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天真浪漫的诗意情调和豪放不羁之感。

《杜甫别李义诗》

《杜甫别李义诗》

《与登州行者》

《贺秘监赋》

《桃林夜贺晋公》

纵观全帖,通篇各体面目繁多,个性鲜明,奇崛多元。作品中体现的气韵、风骨、灵性都表现出北宋书法家在书写过程中追求自我的意志情趣,看重书法本身创作过程中挥洒的痛快与惬意,展现人性的自由和书写的乐趣,借助书法作品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体现文人自由意趣的书写。本不求工而自工,无意于新而新意自出,挥洒自如,尚情重趣,开创了宋代“尚意”的书风。

注释

[1](宋)李焘著;(清)黄以周等辑补.续资治通鉴长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02.

[2](宋)李焘著;(清)黄以周等辑补.续资治通鉴长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02.

[3](宋)方大琮撰.宋忠惠铁庵方公文集 [M].

[4](清)吕祖谦编.宋文鉴 [M].江苏书局,1886.

[5]陈寅格著.金明馆丛稿二编[M].古籍出版社,1981.03.

[6](清)孙承泽述.闲者轩帖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5.

[7](清)梁诗正编.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12.04.

[8](宋) 宋史[M].

[9](宋)洪迈撰.容斋四笔[M].

[10]转引自(元)刘埙起潜著.隐居通义 [M].卷二十三.海山仙馆丛书 .

[11]转引自(元)刘埙起潜著.隐居通义 [M].卷二十三.海山仙馆丛书.

[12]转引自(元)刘埙起潜著.隐居通义 [M].卷二十二.海山仙馆丛书.

[13](唐)李白等著.中国古代名家诗文集 苏轼集 卷1[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01.

[14](明)康河、董天锡等修.赣州府志[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18.

[15](清)李葆恂撰.三邕翠墨簃题跋[M].义州李放,民国11.

[16](民国)凫道人撰.旧学庵笔记[M].义州李放,民国5.

[17]转引自 杏林著.中国法帖史 上[M].山东:山东美术出版社,2010.

[18]转引自 杏林著.中国法帖史 上[M].山东:山东美术出版社,2010.

[19](元)刘埙起潜著.隐居通义 [M].海山仙馆丛书.

[20](宋)周必大撰.平园集补钞[M].北京:商务印书馆,民国4.

[21]傅如明编著.中国古代书论选读[M].陕西: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8.

[22](清)康有为著.广艺舟双楫[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03.

[23]傅如明编著.中国古代书论选读[M].陕西: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草书苏轼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书法欣赏
录清·孙枝芳诗(草书)
自作诗(草书)
《阳泉 草书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