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美育人视野下的美术主题课程建设策略

2021-06-10陈勇

中国德育 2021年6期
关键词:五育美育育人

陈勇

摘要

常态的美术学习强调学生的绘画能力,淡化了对“为什么而画”的思考。小学美术主题课程建设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美术主题课程建设的思路是基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下,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体验、思考,从认知表象走向主题内涵,从而加强学生深度思考的能力。美术主题课程的开发应站在学生理解的高度,强化课程体系和内容选择;课程的实施聚焦学生能力建构的角度,通过合理的形式、巧妙的方法和恰当的手段予以开展;在评价中教师尤其要把握评价的尺度,关注学生发展。课程建构策略不仅要突显小学美术主题课程的价值和意义,还助于学生理解主题背后的核心思想,建立良好的认知策略和思维发展方式,引领学生走向美好。

关键词

全面育人;五育融合;美育;综合实践活动

作者简介

欧健,西南大学附中校长,正高级教师;刘建勇,西南大学附中学生成长中心副主任,高级教师

一、课程背景与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明确了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和发展方向,对教育工作具有战略指导意义。长期以来,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片面强调智育,模糊甚至弱化德育、美育、劳动教育的现象,不仅导致教师和学生教学和学习负担过重,也令学校育人方式单一,课程设置和评价僵化,无法激发受教育者深层的学习和成就动机,不利于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提出,凸显了育人目标之间的关联,体现了完整的人才观,符合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在彰显立德树人的内涵的同时,也指出了实践方法和路径。

作为“跨学科实践性课程”[2],综合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3],具有立足生活、注重实践、评价多元等特点,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西南大学附中本着“帮助学生在最适当的时候遇见最美的自己”的课程理念,近二十年来,坚持开展科学、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在落实“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西南大学附中开展“以美育价值为线索的综合实践活动”,其理论和实践依据如下。

首先,“五育”具有内在融通性。新时代的教育正在经历一次由“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的过渡和转换,这一转变已成为当前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4]。转变的发生正是基于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全面育人和“五育”整体性更加深入的认识,即“五育”并举、全面育人并非德智体美劳的机械叠加,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渗透。研究者认为:“‘五育融合是一种‘育人假设,它预设人的成长发展,不仅是‘全面发展,更是‘融合发展,体现了一种包含了‘有机关联式思维‘整体融通式思维‘综合渗透式思维等的系统的‘育人思维。”[5]还有研究者根据融合度和实施方式,进一步将融合方式划分为育内融合、育间融合和跨育融合。[6]

其次,美育具备多维泛在性。杜威说“教育无目的”,强调教育不应包含功利性的目的。“五育”当中,美育具有最纯粹的主观感受性,因此在非功利性上,与教育的本质最为接近,是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中广泛的天然存在。有学者指出:“美与审美活动泛在于各类课程及课程各因素之中,美育也泛在于各类课程及课程各因素之中。”[7]“一切课程都泛在地潜藏着艺术化的审美因素。”[8]在这个意义上,不仅美育自身,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以及包括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内的所有课程和其内部的知识、逻辑、形式、体验等全部要素都具有审美特性,且都可以进行审美化地构造和呈现,因此也都具有相应的美育價值。美育的这一特性,让其成为恒在于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价值线索。

二、课程目标与设计

基于国家对综合实践课程的定位与要求,结合自身课程的特点,西南大学附中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设定为:以依托美育,融合“五育”的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提升学生价值体认与践行的意识和能力。[9]

在这一课程目标的规定下,西南大学附中将美育作为“五育”融合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围绕提高学生“认识美、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10]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线索,并将其贯穿于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等各个环节当中。

西南大学附中形成了以立德树人、“五育”融合为核心,以基本课程样态为架构,以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以美育价值为线索的“一核、一线、二维”课程体系。

“一核”是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价值追求与信念,即立德树人与“五育”融合,对课程发挥着基础性和纲领性的作用,是课程目标的设定标准,课程实施和评价的指导原则。

“一线”是指作为线索贯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美育价值,包括对非功利性与超越性价值的体认,以及创造美、追求美的践行两条主线,与以上两条主线相对应的“审美习惯与意愿”“审美观念与品格”“审美知识与技能”“审美实践与经验”四个渗透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美育价值点。

“二维”是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维度和实施维度。在设计维度上,课程紧紧围绕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开设覆盖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四大类别的综合实践活动,体现课程的完备性;在实施维度上,活动设置追求差异化、特色化,以实践中的实施效果和育人效果为导向,体现课程的灵活性。

三、课程实施保障与评价

作为中小学阶段与学科课程并列的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需要学校提供系统保障。西南大学附属中学围绕“以美育价值为线索的综合实践活动”,在制度和资源上作出针对性的设计和安排,确保课程实施的效果。

(一)制度保障

制度保障实行“纵向带动、横向联动、实施机动”的组织动员模式,并确立“激励保障、空间保障、时间保障”的保障机制。

组织动员方面,负责德育与学生活动、课程研发、教学指导以及教师成长的校级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统筹相应类别的综合实践活动,发挥纵向带动作用。学生成长中心、信息技术中心、课程研发中心、教师发展中心与教学指导中心等各职能部门,分别在学生组织、技术保障、课程共研、教师培训、活动测评与反馈方面横向联动,发挥组织作用。

课程实施方面,学科教师、综合实践活动专职教师,以及外聘专业教师在课程目标的规范下,自主申报活动课程,不断迭代活动形式与内容。这一安排让学校形成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课程库和梯队化师资结构,便于课程机动实施。

激励保障方面,通过在职称考评、专业晋升、荣誉评定等方面给予同等待遇,打通学科教师与综合实践教师之间的晋级通道;通过在工作量核定、工作性质认定上给予综合实践活动授课教师充分的肯定和适度的倾斜,提高相关教师薪酬;通过为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和学生提供科研、培训支持和科研成果催生、转化的便利等措施,对相关人员进行有效激励。

空间与时间保障方面,通过设置学生活动中心、生涯发展中心、心育导航中心、天文馆等大型专用场馆,充分利用操场、校史馆、图书馆、多功能演播厅、公共剧场等公共空间,合理使用实验室、活动室、美术教室、音乐教室、通用技术教室、创客中心等功能室,积极借用大学与科研院所实验室、公共博物馆、企事业单位厂房等单位和社会场所,鼓励并带领学生走进自然、亲近山水,为学生构建由家庭、学校、社会、自然构成的多层次的综合实践活动空间;通过社团课、“1+5”选修课、研究性学习课、生涯规划课、心育课等课时安排,保障各年级每周综合实践活動的课内时间充足,通过开展课外兴趣小组、周末研学、“雏鹰计划”课题小组、志愿服务、生涯体验、艺体特长培训课,保障综合实践活动在课余时间的延伸,通过夏/冬令营、假期综合实践指导手册、研学旅行、“U云校”网络课程等形式,保障综合实践活动在假期的深入开展。

(二)资源保障

课程的良性运行,离不开良好的课程生态,即课程体系当中的各项要素与资源合理配置、动态生成,始终与师生需求和教育目标相契合。西南大学附中通过对课程、人力、平台等资源的不断开发,逐步构建起“以美育价值为线索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良性课程生态。

课程资源开发方面,学校围绕美育价值,重构综合实践课程,积极开发各类传统课程的衍生课程。例如,击剑课作为学校闻名遐迩的教育课程,除了培养学员刻苦训练、勇敢无畏、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外,也令参与者在竞技过程中,通过优美的击剑动作充分展示男士的健美与优雅、女士的轻盈与妩媚,领略“格斗中的芭蕾”的特有美感,通过揖让进退的比赛仪式,在“君子之争”中形成君子人格,完成体育、美育、德育的多重育人目标。

人力资源与平台资源开发方面,学校采用“专职+兼职+外聘”的身份构成,“学生+家长+教师+专业人士”的来源构成,以及“准入+晋级+退出”的机制构成,完成了人力资源的储备和管理,并为综合实践活动搭建“新媒体+现场展示”的展示平台,组成“家校社企+科研院所”的研究平台,提供“专业刊物+企业机构”的成果转换平台,从而形成完整的综合实践活动运行平台。

(三)评价体系

作为必修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必须将相关评价纳入考量,才能形成完整的课程闭环,确保实施效果。按照“以美育价值为线索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必然将美育价值置于重要位置,因此,构建评价体系时,既要考虑美育价值的主观性特点,也要兼顾教育评价的客观性标准,同时满足易于操作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为此,西南大学附中采取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结合,自我评价与多元评价结合的“双结合”评价框架。

在这一框架中,主观评价包括学生的自我陈述、教师的点评,以及合作者和参与者的交互评价,客观评价则包括对活动成果、参与行为等的多维量化评价。具体的评价形式通常包括评价量表、实物呈现、过程演示、口头或书面评语等多种形式。“双结合”评价体系的建立,在实践中很好地发挥了评价的导向、诊断、调控、激励等功能。[11]

立德树人,全面育人,本质是解放人、发展人,将“人”作为一切教育工作的目的,而非简单的对象和手段。它让教育工作从片面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甚至虚无主义中解脱,这不仅是一种教育理想,更是一种具有现实关怀和实践意义的人才观、育人观。然而,正如有学者所说:“把“五育”互相交融起来、穿插起来,是科学,也是艺术,”“我们的‘五育绝对不是简单的‘1+1,培养人是集实践性、综合性于一体的过程。”[12]借由“以美育价值为线索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西南大学附中将尊重教育规律,不断反思创新,在课程融合、全面育人、模式创新的道路上持续作出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人民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2018-10-08)[2021-03-10].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8/1008/c40531-30328238.html.

[2][3][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EB/OL].(2017-09-27)[2021-03-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1710/t20171017_316616.html.

[4][5][6]蒙石荣.“五育”融合下的德育:路径与方式[J].今日教育,2021(2):14-17.

[7][8]白智宏.审美化教育系统构建与实施 美育的超越模式及“五育”并举的应然路径[J].今日教育,2020(4):14-18.

[10]宁本涛,杨柳.美育建设的价值逻辑与实践路径—从“五育融合”谈起[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2(5):26-33.

[11]范蔚,赵伶俐.审美化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34.

[12]于漪.劳动教育,让孩子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J].上海教育,2020(13):30-31.

责任编辑︱庞 雪

猜你喜欢

五育美育育人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五育并举”,学校交出智慧答卷
“五育互育”:高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