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体化视域下中学思政课程评价探讨

2021-06-10李寒梅卢晓慧

中国德育 2021年6期
关键词:思政中学评价

李寒梅 卢晓慧

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征程中,党中央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为我们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把握好中央的教育精神、落实好国家的教育政策,是推进教育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关键。《中国德育》特开设专栏,解读教育的“顶层设计”,探讨教育的“奋进之笔”,以期为教育改革发展助力。

摘要

中学思政课程评价一体化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重要环节。中学思政课程评价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顶层设计尚需进一步完善,初中和高中评价的贯通性需进一步加强,中学与小学、大学评价方式的衔接不够明显,保障机制有待完善,教师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一体化视域下的中学思政课程评价建设应坚持系统性、协调性和整体性原则,把握学生思想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学习能力提高的关键要求。

关键词

中学思政课程;评价;一体化

作者简介

李寒梅,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卢晓慧,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进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因此,在发挥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过程中,要把握好大中小学阶段性思政课建设问题,更好地实现其价值引领作用。中学思政课程评价是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推进这项工作需要把握好中学思政课程评价在一体化建设中的顺序性与衔接性等要求,更好地推进核心素养的培育。

一、一体化视域下中学思政课程评价的

内涵与要求

(一)一体化视域下中学思政课程评价的内涵

中学思政课程评价一体化具有独特的内涵,即中学思政课程评价是依据思政课建设的价值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课程与教学、学生与教师等相关信息,对中学生价值观念与政治素养的发展变化及其构成要素满足个体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断,为学生、教师和课程提供科学依据,以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的过程。[1]

具体来说,一体化视域下的中学思政课程评价是将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看作一个整体,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标准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将中学阶段看作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系统,通过中学思政课程,有针对性地实现中学思政课程评价与大学、小学思政课程评价的协同推进与有效衔接,以更好地实现思政课程评价建设的一体化发展。

(二)一体化视域下中学思政课程评价的要求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动思政课程评价的一体化建设。2019年8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思政课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其评价和支持体系有待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有待深化”,要求“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设计课程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作为一体化建设的前提依据”。2019年,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明确指出:“高考评价体系始终坚持以价值为引领,确保立德树人在高考中的落实力度和落实效果,确保高考评价的正确方向。”[2]这些文件进一步明确了中学思政课程评价建设的方向与要求。

第一,要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放在评价功能完善的首位,以全面发展育人目标作为思政课程评价功能建设的根本立足点。中学思政课程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需要,注重评价的发展功能和素质教育的育人要求,将立德树人作为评价一体化建设的根本价值遵循,以此来保障思政课程评价功能的有效发挥。

第二,要依据中学生的道德发展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进行课程评价体系建设,避免出现与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不相匹配的评价内容与方法设计。中学阶段作为人生成长的“拔节孕穗期”,是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提升和认知能力提高的关键时期,中学思政课程评价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规律,把握中学阶段学生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素质培育的独特优势,发挥课程评价促进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和课程发展的作用。

第三,注重中学与小学、大学思政课程评价的联结性、贯通性和衔接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课程评价目标、内容、实施等在不同学段上的横向贯通和纵向衔接,以形成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有机整合的思政课程评价体系。其中,中学思政课程评价应在课程评价一体化建设中发挥重要的衔接作用,以优化系统培育,构建具有衔接性和贯通性的思政课程评价体系。

二、当前中学思政课程评价影响

一体化建设的问题及表现

由于社会环境、教育政策和课程本身等因素的制约,当前思政课程评价建设仍处于摸索阶段,还存在着不符合一体化建设的问题。

第一,中学思政课程评价顶层设计尚需进一步完善。从系统论角度看,根据课程理论,“课程编制包括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实施和进行课程评价等阶段”[3],那么课程评价的一体化建设应该是包括大中小学思政课程评价目标、内容、方法和过程等环节在内的系统性工程,同时呈现评价的有机衔接、上下贯通和相互协调的一体化特点。而当前整个大中小学思政课程评价设计尚未形成完善的整体系统,层次性的建设格局并不明显。就中学思政课程评价领域来说,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中学思政课程评价建设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设计不相协调,彼此之间协同度不够;二是评价系统内部仍存在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彼此割裂、重复交叉现象,导致整个中学系统的思政课程评价不能形成密切的配合和有序的衔接。

第二,初中和高中思政课程评价的贯通性需进一步加强。中考和高考是教育评价的关键环节,中学思政课作为关键环节的关键课程,其课程评价应是核心素养培育导向下与核心价值引领下的内在逻辑的整体呈现。中学思政课程评价一体化现存如下问题:一是评价导向无法体现整体性和阶段性的有机统一,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凸显了以核心素养培育为目标指向的课程评价方案,而初中的课程评价还停留在三维目标阶段;二是学业质量水平的研制很大程度上缺乏协同推进和统筹安排。学业质量水平与教学和考试评价有着密切的联系,高中思政课课程标准明确了学业质量标准与水平划分,而初中階段并未对学业水平表现作出明确规定,这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对学生的分级分层评价。

第三,中学与小学、大学的思政课程评价方式的衔接不够明显。中学思政课程标准虽明确规定“不能用单一的知识性考试成绩作为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学习质量评价的唯一方式”,但由于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实际操作上评价载体仍更多聚焦于标准化试题,课堂理论学习与课外实践探究的结合不够紧密,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难以得到有效落实。而大学和小学更加注重实践评价,如此下去,中学与小学、大学的评价一体化难以实现。

第四,中学思政课程评价一体化的保障机制有待完善。中学思政课程评价一体化保障机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中学思政课程评价方面的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当前,各部门之间缺乏较好的统筹设计和整体规划,相应的管理工作不到位,导致评价一体化工作存在较多障碍。二是中学思政课程评价方面的沟通机制不完善。上述情况直接导致中学与大学、小学思政课程评价主体之间各自为政,缺少合理与必要的沟通合作,影响了中学思政课的质量。三是中学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不够健全。教师评价机制是进行课程评价的重要抓手,但当前中学思政课教师评价缺乏较为科学明确的考核标准,尚不能较好地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投入和效果。

第五,中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亟须进一步加强。一是部分中学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有关课程评价一体化的理论功底与实践能力较弱,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代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新要求。二是部分中学思政课教师在一定程度上缺少教学评价改革探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衔接意识不够明显,既很少“瞻前”,又做不到“顾后”,只关注中学阶段的课程评价,忽视对其他学段课程评价的目标和要求的了解。三是部分中学思政课教师与教研人员形成的协同合力也不足,对课程评价一体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不够。

三、一体化视域下完善中学思政课程评价的路径探析

一体化视域下的中学思政课程评价建设应坚持系统性、协调性和整体性原则,把握学生思想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学习能力提高的关键要求,既要衔接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具备引领意识与达标意识,也要符合高等教育的人才选拔标准。

第一,努力完善中学思政课程评价的顶层设计,充分考虑思政课程评价的一体化规划,切实提高思政课程的育人价值,整体推进不同阶段思政课程评价系统内部各部分的有序衔接和有机贯通,实现课程评价系统内部的一体化发展,从系统论的视角构建起中学思政课程评价体系。根据《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评价目标的制定上,初中要更多侧重对情感认同培育的衡量,高中要更多倾向于对理性认同培育的测量;评价内容上,初中要更多进行体验性内容学习的考核,高中要更多进行常识性内容学习的考核。这样,方能做好评价目标和内容的衔接与贯通。

第二,积极推进核心素养培育的导向性评价。做好培育导向的衔接,是中学思政课程评价系统性建设的内在逻辑要求。首先,要促进指向思政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的评价系统建设。这是贯穿整个中学思政课程评价建设始终的重要要求。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研制应紧跟《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步伐,研究并实施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方案,切实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的评价要求,实现中学思政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统筹性。其次,要根据不同学段特点分类设计、稳步推进,建立起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分级分层评价体系,以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和适切性,体现中学思政课程评价的差异性和梯度性。

第三,统筹推进中学思政课程评价与小学、大学评价方式的衔接。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设计课程评价,根据中学生特点和课程目标要求做好与小学“启蒙性学习评价”和大学“理论性学习评价”的沟通与连接,重视体验性和常识性学习评价,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实现“由‘知识立意‘能力立意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评价方向转变”[4],切实做到将结果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增值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结合起来,不以标准化测试为唯一考评方式,以充分加强中学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程评价方式的一体化。

第四,稳步推进中学思政课程评价一体化的保障机制建设。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发挥党委在一体化建设中的带头作用,是保障中学思政课程评价一体化建设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搭建衔接大中小学思政课程的互动平台,创造课程评价的对话环境,形成多边互动机制,如可以组织大中小学教师进行课程评价方面的课题交流研讨会,促进各评价主体的相互沟通与交流,以探讨课程评价一体化的正确路径。同时,切实完善中学思政课教师评价体制机制,全方位制定与中学思政课教师岗位相匹配的评价标准,以及合理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努力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不断激励相关工作者循序渐进地推進思政课评价一体化建设。

第五,切实加强中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中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是切实加强中学教师课程评价的理论素养和专业能力,使其自觉规范自身教学评价,以此引领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二是作为一体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中学思政课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具备“瞻前顾后”的衔接意识,在把握大中小学学生认知和道德发展规律的同时,做到主动了解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和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标准与要求。三是建立健全中学思政课教研衔接机制,切实构建思政课教研共同体,发挥协同效应和集群效应,引进科学的学业质量水平检测和测量理论,引导教研人员拓宽国际视野,促进课程评价一体化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慧玲.中学德育课程改革研究[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9:276.

[2][4]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2,1.

[3]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1.

责任编辑︱刘 烨

猜你喜欢

思政中学评价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