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通美育和劳动教育:意蕴、困境与突破

2021-06-10邓铭谢发超

中国德育 2021年6期
关键词:融通美育劳动

邓铭 谢发超

摘 要

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是新时代教育变革与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美育和劳动教育的融通,既丰富了学生的美育实践,又升华了劳动教育的本质。但在二者走向融通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价值观念的线性思维、身心分离的认知体验、千人一面的肤浅评价等问题。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这一价值导向下,需要从课程建设、条件保障、家校社协同等多维度探寻共进之路,以形成最佳育人效能。

关键词

融合美育;劳动教育;价值;实践

作者简介

邓铭,四川省成都市玉林中学校长,高级教师;谢发超,四川省成都市玉林中学副校长,高级教师,西华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随后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系列文件,成为全面推进学校“五育”融合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和行动指南。本文聚焦于美育和劳动教育,探索二者融通之价值意蕴、可能困境与实践突破,为真正实现“五育”融合提供借鉴。

一、美育与劳动教育融通的价值意蕴

美是人的本质对象化的结果,而劳动是人的本质对象化的过程。[1]美育和劳动教育统一于教育根本目的各有侧重,二者融通对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以劳育美:劳动教育丰富了学生的美育实践

美是滋养心灵、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人只有在追求生活中的美、感受生活中的美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出生命的本真性和发展性。杜威曾说:“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2]美育是“使学生掌握审美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美化其心灵、行为、语言、体态,提高道德与智慧水平的教育”[3]。美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然则,何以让美育得以发生,又何以让美育得以展开呢?教育具有实践性,抽象的讲解、灌输无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无论是杜威的“做中学”,还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都强调实践之于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劳动教育就是典型的实践教育形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劳动创造了美”,马卡连柯认为劳动教育是创造人类生活与文化乃至幸福的基石,苏霍姆林斯基也充分肯定劳动教育的审美因素。热爱劳动是人的基本美德,修、洗、扫、缝、染、补等劳作本身就是美育。劳动中优美协调的动作有益于身心健康。劳动所具有的复杂性与创新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劳动教育的过程就是体验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过程,劳动教育增强了美育发生的可能,丰富了学生的美育实践。

(二)以美育劳:美育升华了劳动教育的本质

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特殊形式,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依靠劳动为人类谋福利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重要思想,劳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和养成良好劳动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活动”[4]。劳动价值观包含确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积极的劳动态度,热爱劳动过程,珍惜劳动成果和尊重劳动主体等。但学习者如若不能通过亲身的劳动产生对劳动成果追求的热情,不能通过劳动提升自己的价值感,实现审美愉悦,则会形成“好逸恶劳”“坐享其成”“漠视劳动者”等错误的劳动价值观。劳动素养包含形成劳动习惯、有一定劳动知识与技能、有能力开展创造性劳动等。学习者只有在劳动中体会到愉悦,才会对劳动产生兴趣和动力,进而产生浓厚的劳动情感,养成劳动习惯。也只有热爱劳动、富有劳动情感的人,才能对劳动本身、劳动创造、劳动期待等抱有强烈诉求,才能在热爱、奉献、尚美等正向劳动情感的激励下投身于劳动创造中。所以以美育劳,让学生具备欣赏美、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有助于学习者在劳动中培养劳动意识、劳动情感和劳动能力,实现劳动教育本质的升华。

二、美育与劳动教育融通的可能困境

美育与劳动教育的融通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在要求,是新时代教育变革的必然趋势。但在走向融通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价值观念的线性思维、身心分离的认知体验、千人一面的肤浅评价等问题。

(一)价值的异化:各执一端的线性思维

教育本就是一项培养完整人的整全的活动,“五育”之说只是理论抽象而非实践割裂。[5]然则这种理论的抽象却演变成了教育者意识和行动中的割裂:当下的教育正是以学科分类方式进行的知识教育,最终造成的是教育与人的生活、完整人格培养的分离。具体来说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育人价值的残缺。在学校场域中,功利化的教育價值取向催生了智育“一枝独大”,劳动教育形同虚设,美育变得曲高和寡。在家庭场域中,“4+2+1”的家庭结构让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包揽了独生子女的所有劳动。在社会场域中,各种不良风气蔓延,影响着学生正确审美观的形成。二是育人价值的粗浅。美育和劳动教育并不是教育者可以随意植入受教育者大脑的两样东西,也不是两种教育方式的简单叠加。学校组织形式上往往采用“自上而下”单向度线性运行方式,教学、德育管理者各执一端、各行其是,美育和劳动教育这两者本就自成一体的育人方式处于“独生”而非“共生”样态。

(二)场域的窄化:身心分离的认知体验

只有以实践的方式认识世界,才能够真正实现美育和劳动教育融通的发展可能和生命意义。然而,在走向融通的道路上,实践场域不断窄化,身心不断走向分离,美育和劳动教育融通的社会性与实践性诉求得不到应有的回应。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场域的局限使得美育和劳动教育舍弃了社会实践场景而局限于校园围墙内,舍弃了教室外而局限于教材内,于是很多教育者在黑板上就完成了美育和劳动教育。二是身心的分离使得要么以大脑为主体的美育和劳动教育因缺乏实践场景而变成了有教育没实践,于是很多教育者将美术课程等同于美育课程;要么以身体为主体的美育和劳动教育变成了技术教育,于是很多教育者将通用技术等含有动手体验性质的课程与活动等同于劳动教育课程。

(三)评价的泛化:千人一面的无差别化

教学评价是一种获得信息、判断赋值和改进决策的过程,能够测评实际的教学效果和诊断学习困难,调整教学过程并达到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6]评价本应为美育和劳动教育的融合提供行动的方向,但现实中教育的评价存在较大问题,评价功能难以发挥。具体来说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评价功能有缺失。在功利主义盛行的当下,家庭、学校和社会将学生高度抽象为一个个冰冷的分数,忽视了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精神尺度及其生命的多向度。更有甚者,劳动还被作为一种惩罚手段存在而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恶性条件反射,在这样的评价下,难以树立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观念。二是评价维度不全面。评价过程缺乏完整性,看不见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身心情感的变化;评价主体缺乏全面性,通常都由班主任一人代劳,学生、家长、社会等评价主体不见踪影;评价内容缺乏协调,美育评价美育,劳动教育评价劳动教育,未能从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角度进行审视和评价。在这样的评价方式下,势必会导致评价的泛化,每个学生得到的都是无差别化的评价。

三、美育与劳动教育融通的实践突破

破解美育和劳动教育融通的可能困境,推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走实走深,需要在坚守立德树人价值导向的前提下进一步明晰路径,从课程建设、家校社协同、条件保障等多维度探寻共进之路,形成最佳育人效能。

(一)逻辑起点:坚守兼容并蓄的综合育人价值导向

价值是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益关系。教育价值是教育主体对教育活动及其结果是否满足自己需要的评价和自己的教育需要、理想的对象化。马克思主义有关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社会主义教育目的论奠定了重要基础。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那么,促进学生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教育应具有何种样态呢?那就是多条路径,融合育人,同归素养,全面提升学生意志品质、思维能力、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培育出有梦想、有作为、爱劳动、重审美、敢担当的时代新人。[7]在这样的理解下,融通美育和劳动教育的价值意义在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二)行动转向:构建融通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学校课程

课程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领域,也是教育目标的实现途径。融通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是构建与实施多元的、富有特色的学校课程。当前,基础教育阶段的美育课程主要以美术、音乐、艺术鉴赏为主,而劳动教育主要以活动课、大扫除等体验性活动为主,松散、零乱、碎片、浅薄等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学校要系统构建美育和劳动教育融通的课程体系,做到课程目标要整合、课程内容要结合、课程实施要融合。

一是课程目标要整合。要在“全人化”基本理念下,根据不同学段、不同类型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课程目标体系。要在“全息化”基本理念下,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每一个维度关切美育和劳动教育的融通。

二是课程内容要结合。以智益美,梳理学科中的劳动价值观与美育要素,在学科内容中融入美育和劳动教育内容;以德促美,在德育课程中涵养学生品格修养;以体育美,在体育内容中引导学生学会审美;美劳结合,在劳动中创造美好生活。

三是课程实施要融合。要认真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的“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以艺术和劳动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为基础,以体验实践为根本途径,采用情境化教学、主题化教学、体验性教学等方式,创造条件发展学生兴趣特长,让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艺术特长,以培养学生发现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多措并举:促进多方协作形成全面育人新机制

培养“五育”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更是社会进步的需求。[8]劳动教育与美育的融通实施需要全社会形成共识,多方协作形成共育机制。

一是要强化宣传,大力弘扬正确的美育和劳动教育价值观。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润物无声、长期浸润的过程。大到城市不同的建筑风格,小到路边一朵静静开放的小花都能带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大到轰轰烈烈的建筑场景,小到一个辛勤劳动的背影都能带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电视、报纸、微信公众号、节日活动、文艺演出等都是弘扬正确的美育和劳动教育价值观的途径。

二是要具身实践,努力创设多样态的实践情境。家长首先要端正对智育与他育关系的认识,为孩子提供自理自立的机会,让孩子通过劳动让家变得整洁,通过劳动为家人做美味可口的饭菜,等等。学校要通过学生社团、选修课、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研学旅行等,为学生的艺术、劳动实践活动创造条件。社区可以组织公益性、服务性劳动,让学生通过劳动让社区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是要强化保障,积极提供师资队伍、实践基地等基础条件。加强美育、劳动教育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教学研究,开展全方位教师培训,建立激励机制,推动美育教师的升级发展。建设一批美育、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示范学校,以评促建,积极进行实践层面的探索。

总之,学校美育和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互融通,同频共振,既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当然选择,又是极具时代特征的教育热点和难点。只有深刻认识二者融通之本质要义,充分剖析融通之可能困境,潜心探究融通共生之行动逻辑,方能真正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宁娟,曾妮,何蕊.新时代德育发展六大热点及实践反思[J].教学与管理,2020(12):39-42.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8.

[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075.

[4]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9(2):82-84.

[5][7]杨小微.从抽离到融合:基于劳动教育的“五育”共進之路[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21(10):12-15+57+129.

[6]盛群力.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53.

[8]宁本涛,杨柳.美育建设的价值逻辑与实践路径—从“五育融合”谈起[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5):26-32.

责任编辑︱庞 雪

猜你喜欢

融通美育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联通融通变通,打造精准高效的复习课堂
法国现代学徒制的“多元融通”特征及启示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什么是绥芬河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