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计学交叉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①

2021-06-09欧细凡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上海200092

关键词:跨学科类别交叉

徐 江 孙 刚 欧细凡(同济大学 设计创意学院,上海 200092)

一、引言

当前,过度细分的学科分类、单一的学科培养方式已与科技发展、社会需求相脱节,为满足知识生产和人才培养的需求,交叉学科成为我国的第14个学科门类。[1]与之相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近期成立交叉科学部,充分反映出国家和社会对发展交叉学科的重视。可见,学界逐渐倡导一种跨学科和综合性的研究范式和方法,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需求和愈加系统深刻的科学问题。作为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设计学横跨了自然、社会、人文三大学科领域,[2]以自身创造性的核心理念,基于人类的需求,实现了艺术和科学技术的整合和统一,[3]实现对与广义人类生态相关联知识的体系化探寻和获取。[4]起源于工艺美术和装饰艺术的设计不可避免地带有艺术传统,关注于美的体验和情感的需求。20世纪60年代,“设计方法运动”的开展和设计研究协会的成立开创设计研究的新格局,提倡采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来评估设计问题和开发设计解决方案。[5]“设计作为一门学科”思想的确立逐渐将科学方法、人文方法都置于设计师特有的设计专长和设计师式的思维模式之下进行超越学科地综合运用,形成在研究和实践之间没有隔阂的设计方法论。[6]48-53因而,作为一个跨学科、开放的复杂系统,面对诸多创新要素的激发和影响,设计研究需要自发地从各学科领域汲取新理念和新思想,在学科交叉和综合中不断壮大和变革自己,以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需求。

然而,设计研究具体与哪些学科产生交叉,交叉程度如何有效衡量,交叉区域的理论架构和知识流动如何识别,逐渐成为推动学科交叉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为聚焦于设计研究多学科交叉特征的探索性研究,以设计学交叉研究为切入点,基于2000-2018年设计研究的国际期刊文献数据,从文献和关键词两个视角探讨设计研究多学科交叉的现状,力图构建描绘其学科交叉特征的定量模型,细粒度、多层次地解读设计学交叉研究的拓扑特征。

二、设计学交叉研究特征建模方法

1.数据基础

作为一个新兴、开放、跨学科的复杂系统,设计研究自发地从各学科领域汲取新理念和新思想,[7]其高度的跨学科性导致其学科边界模糊、文献分布范围广。为细粒度解读设计学的学科交叉特征,构建相对完整的设计研究文献数据集显得尤为重要。因而,鉴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没有明确的“设计学”学科分类,研究基于期刊文献视角,搜集、整理设计研究期刊文献数据:首先,基于前人理论研究成果,[8][9]界定设计研究高度相关的期刊;随后,搜集整理近20年相关文献数据,基于关键词共现分析和期刊共被引分析探索设计研究的结构特征,依据关键词共现图谱识别文献反映出的主题结构和拓扑特征,从而依据专家的理论经验,探索设计研究的疆域特征,据此进一步精炼文献,形成从文献搜索到主题识别,再到可视化分析和文献数据评估、精炼逐步深化的循环过程;最后初步构建设计研究相关期刊文献数据体系,其中共包含来源于30个期刊[6]48-532000至2018年间5423篇设计研究相关期刊文献。研究精炼得到的文献数据基本与设计研究相关,能大致反映设计研究的热点趋势和主题方向,且各个研究方向的文献量大致保持一致,基本反映设计研究的知识结构特征,有利于进一步的学科交叉特征建模和分析。

2.设计学交叉研究特征表示

科学文本是科学研究传播与交流的基本单元,对设计研究相关文献多维学科特征的标注是设计研究学科交叉特征的细粒度刻画和解读的基础。一般而言,文献和关键词的学科特征具有相互影响、相互标定的特征:跨学科的研究借鉴、引入其他学科的知识、理论和方法(在数据层面往往表现为关键词形式),以实现本领域的关键问题求解和理论创新,其研究成果(期刊文献等)呈现多学科知识交融的特征;引入的关键理论在学科内化的过程中逐渐丰富和发展了固有的术语体系,关键词的共用使其在表征具体研究内容和方法的过程中,逐渐带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和跨学科的特征。因而,设计研究呈现出跨学科理论整合创新、知识融合交汇的态势。设计的多学科交叉是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对当前交叉态势的评估和分析有赖于对当前关键文献和术语体系的学科特征的定量表示。期刊层面相对宏观、固化的学科分类体系为本研究细粒度、动态的学科表征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研究拟基于WOS学科分类体系,采用迭代算法尝试拟合、还原设计学交叉研究过程中,文献和关键词相互影响、学科特征不断丰富的动态过程,进而定量表征主要文献和关键词的学科特征,算法流程如图1。

图1 迭代算法流程图

尽管WOS期刊和文献的学科分类体系颇受争议,[10]但由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文献数据易于获取,该分类体系也基本涵盖主要学科类别,因而得到颇为广泛的应用。本研究依据文献所属期刊的WOS学科类别初步判定文献的研究领域和学科特征:首先基于254个WOS学科类别界定与设计研究相关的36个学科类别;随后统计5423篇设计研究相关期刊文献中频次超过2的关键词,并在36个学科类别的高引文献中统计其出现频次,标准化后得到关键词的初始学科特征矩阵(KM0),进而经由文献包含的关键词计算文献的初始学科特征矩阵(AM0);最后,通过文献、关键词学科特征的交叉渲染和数据迭代,得到关键词学科特征矩阵(KM)和文献学科特征矩阵(AM),为进一步的定量分析奠定数据基础。

3.设计学交叉研究特征建模

对设计研究多学科交叉特征的建模分析有赖于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特征标定、结构分析和定量评估方法。以WOS学科分类号为基础,基于迭代算法可以实现设计研究文献和关键词维度的学科特征标定,以此计算其学科差异性和内在关联性。在此基础上,对多维学科特征矩阵可视化分析,进一步诠释其宏观的结构特征。研究利用MDS算法降维,采用K-Means算法聚类,分别构建设计研究文献和关键词的学科分布图(图2、图4),以此探索设计多学科交叉的知识结构、逻辑特征和内在机理。进而在可视化整体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学科特征矩阵主干信息的提取,确定设计研究文献和关键词涉及的学科分布,识别设计与各学科交叉的关键文献、核心术语与研究方向,形成对局部关键学科类别的深入解读。最后,为衡量设计研究与各个学科类别交叉的程度,研究基于文献和关键词的学科特征属性,分别计算其学科交叉强度(DA和DK),形成较为合理的学科交叉测度指标(图5)。

其中,学科交叉度表征设计研究与该学科类别交叉的程度,学科交叉度越大表示该学科类别对设计研究的影响越深。基于文献和关键词两个维度可以实现学科交叉度的定量计算:假设设计研究文献数据集包含n篇文献,包含m个关键词,涉及l个学科类别,则可以将学科的文献特征项作为n维的坐标系,将学科表征为n维空间中的向量,基于文献视角的学科交叉度DA(Sj)可以表述为:

基于关键词视角的学科交叉度DK(Sj)可以表述为:

三、设计学交叉研究特征多维分析

设计研究与其他学科的知识交叉和融合的宏观态势,在计量学领域可以从文献和关键词两个维度加以具体、细粒度地刻画。文献和关键词特征矩阵的构建奠定了计量分析的数据基础,降维、聚类等方法的应用可视化呈现了设计学交叉研究的宏观特征,学科交叉度指标的分析定量表征了设计与其他学科交叉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的研究,基于构建的设计研究学科交叉特征模型,对应文献、关键词两个维度,识别学科交叉分布图展现的宏观特征。进而,利用学科特征标定的数据结果,识别设计与各个学科交叉的关键文献、核心术语与研究方向,通过定性的文献分析进一步细粒度诠释设计学科交叉研究的具体内容和关键信息,从而识别关键的学科交叉区域,有助于理清设计研究的本体、边界以及静态学科特征,形成对设计研究学科交叉态势由总体到局部的细粒度解读。最终,通过构建设计研究学科交叉的测度体系,从宏观上度量设计研究的跨学科程度,了解设计研究涉及的主要学科类别以及其与设计的相关程度,形成对设计学交叉研究特征指标性的定量测绘。

1.文献维度的设计学交叉特征识别

科学文献是跨学科理论提出的重要手段,是多领域知识交流和融合的有效途径。通过标定设计研究文献的学科特征,可以精准定位多学科理论交融的跨学科区域,识别学科交叉研究产生和发展的主要路径。在方法层面,研究通过将36维的文献学科特征矩阵投影至二维平面,构建学科特征分布图(图2)以展现文献层面的多学科交叉态势和总体结构分布特征。其中,节点(设计研究文献)的坐标隐含其学科特征,相近的文献节点往往具有类似的学科特征,文献间的学科差异性可以近似通过节点距离表征。经由聚类算法识别主要的14个社团结构,通过计算社团内部文献的学科交叉强度,大致判断出每个聚类的主要学科类别(标注于图2),这样得到了设计研究相关文献的整体学科属性拓扑特征。

进而在定量分析设计研究文献学科特征分布的基础上,通过简化文献学科特征矩阵,弱化较低的学科特征值,保留前10%的学科特征值,可以初步识别每篇文献的主要学科类别,从而定位设计研究相关学科类别的关键文献分布区域。学科特征的标定为定量地搜索和鉴别设计跨学科研究文献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结合文献的被引频次等关键信息,可以较为精准地识别每个设计相关学科类别的关键文献(如图3展现了工程、教育和艺术三个主要学科类别的文献分布特征),通过对关键文献内容、研究主题及方法的定性分析可以进一步发掘设计交叉研究的热点和趋势,在知识元层面探究跨学科理论融合、知识融通的具体实例和客观规律,为更深入的理论分析提供数据支撑。

就整体而言,设计研究横跨应用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与人文等诸多学科方向,依次与工程、教育、艺术、人机工程、心理学等36个学科类别产生不同程度的交叉。在设计研究文献层面,约55.67%的文献(3019篇)与“工程,跨学科”类别高度相关,且集中分布于文献学科交叉分布图的上半部区域(图3左),基本涵盖设计研究的核心和主体,可见,在WOS学科分类体系下,设计被定义为工程大类下的一门交叉学科。设计与“艺术”类别相关的文献分布范围最广,由右上至左下广布于文献学科交叉分布图的大半区域(图3中),艺术与设计存在着广泛而深刻的内在联系。约42.23%的文献(2290篇)与“教育,科学学科”类别高度相关,其中35.68%的文献(1935篇)与“工程,跨学科”类别重合;约30.44%的文献(1651篇)与“教育和教育研究”相关(图3右),其中20.5%的文献(1112篇)与“工程,跨学科”类别重合,可见设计逐渐成为一门科学化的学科,逐渐通过系统、可靠的科学方法增加对设计研究和设计教育的理解,形成包容工程技术、艺术与人文的复杂学科体系,其中与工程和技术相关的设计教育占有重要位置。

图2 设计研究文献学科交叉特征分布“水母”图

图3 主要学科类别文献学科特征分布

表1 “工程,跨学科”类别关键文献

就工程实践角度而言,结合文献的被引频次,研究筛选出“工程,跨学科”类别下的6篇设计研究关键文献进一步探讨设计与工程的学科交叉研究(文献分布如图3左所示,具体文献内容如表1所示)。相关研究以产品设计、设计理论和方法学及设计认知为核心,结合系统论和控制论理论,深入研究设计过程的一般规律、应用基础、设计思维和工作方法。在产品设计领域,设计与工程的结合关注产品的生命周期及其流程。[11][12]在设计理论方法层面,工程设计和问题求解的计算研究催生了众多用于目的论建模的本体论(如功能表示、功能-行为-结构模型、功能-行为-状态模型等),[13]其中FBS模型框架是设计与工程结合,以定量描述复杂工程系统的良好实例:设计对象由功能(描述对象的目的)、行为(描述对象由结构派生的属性)和结构(描述对象的组成和关系)三类变量构成。情境化的FBS框架,结合情境性的概念和构造性的记忆模型,基于经验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成知识,通过功能、行为和结构的关联重构了设计的八个基本过程,以表征动态世界中的设计过程。在设计认知领域,相关研究综合工程、心理学和管理学的关键理论,广泛探讨设计师的设计构思和概念生成过程、核心的概念工具及设计过程的认知策略、以及基于概念框架探讨用户对产品设计形式的反应,重点关注设计师及用户在审美、语义、符号方面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反应。[14]在设计思维领域,综合工程、哲学、心理学领域关键理论,设计的基本推理模式和设计实践的核心框架得以总结和考量,从而推导出设计思维核心及其用于问题解决和创新的方法。[15]

表2 “艺术”类别关键文献

设计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的交融,艺术对设计研究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研究筛选出“艺术”类别下的六篇关键文献,进一步的定性分析发现相关研究聚焦于艺术实践与理论的创新、用户的情感需求,以及新媒体的艺术形式变革等方面,广泛涉及设计历史与文化、装饰艺术、协同设计、交互设计、设计符号学等诸多领域。其中基于艺术理论回顾和反思设计的历史,结合各历史时期的文化潮流和艺术形式可以具象性地分析当时的工艺产品和设计展览。[16]展示性的设计同样源于艺术传统。在展览中,设计成为一种概念化问题,展厅成为揭露、辩论和重新解释问题的场所,设计与当代艺术具有相似的模棱性和争议性。[17]设计与艺术更广泛的交融于视觉传达设计,其关注于对复杂视觉语言的合理创作和编码,集中围绕设计的非物质性、动态性、交互性和生成性等重要特征展开深层次的交叉。早期设计色彩研究综合艺术、符号学与认知语义学理论基础,集中讨论结构配色设计方法、色彩语法表示、视觉传达秩序等。进一步的研究关注符号的象征意义,借鉴符号学原理解读人工物的物质文化意义。新媒体的发展在互动体验增强、多感官信息传递和民族特色文化上拓展着艺术与设计的表现形式。艺术和设计都关注于情感的表达和传递。情感设计认为,设计的意图是唤起或阻止一种特定的情绪,产品传递了设计师的潜在情感,又引发用户新的情感体验。[18]

表3 “教育和教育研究”类别关键文献

“设计”应当作为并列于“科学”和“艺术”的第三种人类文化知识,是除科学和人文外的第三个教育领域。[19]“设计作为一门学科”[20]应当在关注设计师式认知的基础上,逐渐完善设计学科底层的理论基础和知识结构,结合其他学科的教育理论和经验,形成覆盖全年龄段、相对完善的通识性教育体系。设计与教育的交叉一方面涉及设计研究本身方法和理论基础的研究(多为“教育,科学学科”类别),特别是在设计认知、创意生成、包容性设计、仿生设计上的众多内容;另一方面涉及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层次、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育评价等具体教学实践内容(多为“教育和教育研究”类别),它们共同形成设计与教育相结合,面向众多设计研究领域人才培养、科学技术和艺术相交融的复杂教育体系。其中,设计与“教育和教育研究”相关的研究包含表3所示的六篇关键文献。设计教学方法普遍继承了艺术教育及建筑设计教育的工作室模式传统,项目制和设计批评成为设计教育的基本工具和主要形式。[21]随着设计教育研究与艺术教育、技术及工程教育、创意心理学理论的广泛融合,反思实践理论的发展倡导在设计教育过程中通过不断修正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穿梭于问题空间与解决方案空间中,动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新工科的兴起,设计和工程领域打破学科掣肘,综合工程哲学理念和设计思维,集中于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建构适合个体教育发展的知识体系,提升跨学科设计教育质量;STEAM教学理念的引入,通过系统地整合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知识、概念和技能,有效促进设计教育中跨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22]类比、隐喻、组合和发散思维,逐渐成为技术设计教育的基础理念。设计教育逐渐成为通识性的教育,设计思维在传统中小学课程体系的有效整合,极大激发儿童的创新思维能力。[23][24]

2.关键词维度的设计学交叉特征识别

设计研究文献是相对独立、具有完整知识结构的学术成果,因其知识来源、研究主题和理论架构表现出不同的学科特征。设计交叉研究较长时域内的学术成果积累逐渐形成其独有的术语体系和关键词集合,对关键词学科特征的分析有助于从更细粒度解读设计研究学科交叉态势,更直观地揭示研究成果的总体内容特征、知识关联以及学术研究的发展脉络与方向。

研究自所选期刊文献中搜集了3312个关键词,将其36维学科特征矩阵投影至二维平面,得到设计研究关键词学科特征分布图(图4)。图中,节点(关键词)间的远近关系近似表示其学科特征的差异度,节点的大小表示其出现频次,通过聚类算法识别出14个社团结构(以节点的颜色表示其所属聚类),分别计算每个聚类的学科交叉强度确定其主要学科类别。设计研究在关键词层面的学科交叉一般表现为:一是单个高频的关键词的学科特征多样;二是关键词对间的学科特征差异度大、共现次数较高(潜在关联性大)。根据该原则,通过相应的搜寻算法界定出学科交叉的主要关键词集合,关键词对间的关联通过连线表示。进而依据设计研究关键词的学科特征矩阵,可以识别出设计与具体某个学科交叉的关键词集合,其一定程度上反映设计学交叉研究的主要内容、知识结构以及跨学科的知识流动过程。图4下半部展现了设计与“应用心理学”“计算机科学,控制论”和“管理学”三个学科类别交叉的关键词集合及其分布特征,进一步研究将结合具体相关文献探讨具体交叉研究的内容和知识节点(如表4所示)。

其中“应用心理学”(Psychology, Applied)、“心理学”(Psychology)均与设计研究产生不同程度的交叉,其中以“应用心理学”为主,主要包含压力(Stress)、脑电(Electromyography)、风险因素(Risk-Factors)、口语分析(protocol analysis)认知紧迫性(Perceived Urgency)等关键词。设计与心理学的交叉主要体现于借鉴心理学领域的成熟工具和方法(EEG脑电、眼动仪、肌电信号等),深入探讨设计师和用户的认知过程、心理状态和信息感知系统,促进了设计认知、人机工程、用户体验、人机交互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例如,ACT-R理论(一种高级认知过程建模系统)被用于探讨视觉界面交互的信息编码和视觉感知。[25]439-462基于对工程设计过程和认知心理学中创造性过程的整合,创新设计过程概念得以提出。[26]口语分析等心理学方法被广泛用于探讨类比思维和心理模拟在设计中的本质和作用、设计过程的创意生成、[27]创新设计问题-解决方案协同进化过程[28]等。结合认知心理学和设计思维对“素描”的深入研究,探讨了外部视觉刺激对设计问题求解的作用。[29]

表4 设计与“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及“管理学”交叉文献及关键词

在计算机科学中,对设计影响最深的是“计算机科学、控制论”(Computer Science, Cybernetics),其他学科分类基本包含于控制论中,关键词主要包括:可视化(Visualization)、可用性评估(Usability Evaluation)、用户界面设计(User Interface Design)、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omputer-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人机交互(HCI)、计算机视觉(Computer Vision)等。设计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充分体现了设计与技术的融合,主要体现于可视化技术、人机交互、界面设计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等领域。计算机辅助设计相关研究包括设计知识的系统性建模、专家系统和智能CAD工具的开发等,利用启发式和深度优先算法,基于知识的专家系统被用于固定产品的概念设计;[30]基于进化算法和案例推理的进化设计模型被用于改进传统的案例设计方法。[31]可视化和计算机视觉技术方面,基于案例的布局学习系统通过概括、抽象和泛化产生新的知识以解决新的空间布局设计问题。[32]在人机交互技术方面,适应不同重用情况的软件组件开发,实现了应用基于组件、支持扩展的软件架构进行有效的用户界面设计;[33]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技术被用于开发分布式环境下的实体建模和协同设计系统。[34]

图5 设计学科交叉强度指数分布图

“管理”(Management)领域的核心理念包含“产品开发”(Product Development)、“用户参与”(User Participation)、“模块度”(Modularity)、“绩效评估”(Performance Evaluation)等关键词。设计与管理的结合体现于采用系统的方法解决、评估设计问题,形成开放的解决方案:[5]一方面关注对设计师团队、公司具体设计中的决策、绩效评估、设计策略等多方面的过程管理,及背后的知识管理和专家系统生成。例如,基于博弈论的多目标决策方法被用于工程设计中的多学科协同决策;[35]基于设计知识管理不确定性特征的技术框架被开发以更好地识别和判断产品开发技术流程中固有的错误;[36]基于认知启发模拟退火算法的团队建模框架被用以模拟人类设计团队及评估设计方法。[37]另一方面在于对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流程的管理和评估,及对产品、企业与市场间复杂动态关联的分析。相关研究尤其关注于新产品的开发(NPD),深入探讨了产品开发过程中早期原型设计、团队组织开发及新产品发布等过程中的关键问题,[38]分析新产品开发和产品性能、发布决策、市场需求间的相互作用,并评估其对企业经营的总体影响。[39]此外,全球化背景下品牌进入市场的影响因素、[40]以过程成熟度为原则的设计审核策略和工具、[25]439-462设计驱动创新、包容性设计等也得到充分讨论。

3.设计学交叉研究强度指数

图6 设计研究学科交叉强度时间演化

跨学科研究的兴起打破了学科的边界,促进了广泛的跨学科知识流通和理论融合,单一期刊维度的学科分类愈加难以准确呈现多学科的态势。因此,本研究结合设计的跨学科特征,基于文献和关键词维度,探索了新的学科交叉特征表示方法,构建相应的特征指数定量评估设计研究的学科交叉强度。具体而言,基于公式1和公式3的数学原理,从文献和关键词两个维度定量计算了36个学科类别与设计研究的交叉强度(和),以此显性分析设计多学科交叉的基本态势。结果显示,文献和关键词维度交叉强度近似相同(图5),设计研究交叉的态势基本呈阶梯状分布:学科交叉强度超过0.5的包含“工程,跨学科”“教育,科学学科”“艺术”等5个学科类别,在WOS分类体系下,设计被界定为工程大类下的交叉学科,其核心理论、方法和思想来源于工程技术与艺术人文的融合,逐渐形成愈加完善的学科体系和教育框架。学科交叉强度在0.01到0.05之间的包含“人机工程”“管理”“心理学”等22个学科门类,这些学科类别与设计产生不同程度的交叉,共同促进了设计研究理论体系的完善。其中,部分学科类别成为设计研究中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例如,“人机工程”类别在文献和关键词特征分布上具有相对独立的位置,形成相对固定的术语体系和研究框架。部分学科类别为更深入、完善的设计研究体系提供方法和理论的支撑,例如“计算机科学”为智能设计、交互设计等提供技术和方法支撑;“心理学”相关理论方法成为设计认知、设计思维、用户研究领域的理论基石;“管理”领域成为设计决策、评估及知识管理等的理论来源。学科交叉强度低于0.01的共有9个学科门类,这部分学科与设计研究交叉程度较低,一般表现为特定领域中方法、理论和思想的借鉴,可能成为设计交叉研究的新兴发展点。

学科交叉强度指数提供了定量评估设计学交叉研究整体态势及关键学者跨学科性的有效方法和思路,借此可以清楚地呈现设计研究横跨科学、社会和人文诸多领域,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总体发展趋势。研究借助文献维度的学科交叉强度,评估了2001-2006年、2007-2012年及2013-2018年三个时间段设计交叉研究的具体情况(图6展现学科强度排名前20的学科类别在三个时间段内与设计研究交叉强度系数的变化)。可见,设计与教育、艺术、文化研究和社会学的交叉性逐渐增强。作为一个年轻的学科,设计研究更多关注于学科理论框架和教育体系的完善,设计与艺术、社会的交融反映设计研究逐渐由产品功能结构和具体设计过程,转而关注设计文化、社会创新以及设计的人类学意义。设计研究与人机工程交叉逐渐减弱,导致其与心理学领域的交叉也相应减弱,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交叉基本保持稳定。

四、结论

跨学科的设计研究范式需要细粒度地解构设计多学科交叉的态势,在精准定位学科本体的基础上理清学科交叉区域的理论架构和知识流动,从而更好地指导横跨科学、人文与艺术,融通“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创新性设计研究。本研究实现了对设计研究文献和关键词学科特征的定量标定,呈现了设计多学科交叉的宏观分布和指标性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定位交叉区域的关键文献和主题词,初步分析了设计与主要学科类别交叉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态势,形成对设计学交叉研究特征的总体性评估。研究的开展从文献计量的视角丰富和发展了设计研究的逻辑体系,提供了一种有别于传统期刊视角的学科属性表征方法,为进一步深入探讨学科交叉知识结构内核、理清知识流动脉络、探究理论发展流变奠定了数据和理论基础。后续研究将继续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哲学社科基金资助设计研究的对比分析,研究设计跨学科研究的新动向和新范式,为广大学者基金申请及科学基金管理提供更为全面的参考,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学研究理论体系开展积极有益的探索。

猜你喜欢

跨学科类别交叉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菌类蔬菜交叉种植一地双收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我校成功承办“生命科学与老龄化社会”跨学科论坛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一起去图书馆吧
“六法”巧解分式方程
简析基于概率预测的网络数学模型建构
连数
连一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