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岭南建筑更新改造理念探索——选取广州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场所总承包工程设计为研究点

2021-06-02王敏

建材与装饰 2021年15期
关键词:城市更新岭南庭院

王敏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010)

0 引言

近几年,随着新一轮城市更新“1+1+N”政策体系的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广州市加快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城市更新模式,实现更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进一步推动广州实现产城融合、职住平衡、文化传承、生态宜居、交通便捷、生活便利的新局面。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环境不断改善,城市更新改造对规划设计提出智慧、绿色、可持续的设计要求,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新的历史机遇窗口再次向广州敞开。促进广州老城区建筑改造更新走在时代前沿。

城市更新的新要求对广州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场所的改造提出新挑战,因此针对方案设计背景研究、设计分析手法及结论分析是工程设计过程中的重点。传统的“老瓶子”如何实现形态的转化以及精神的升华,以承载新的建筑功能。

1 方案设计背景研究

本次方案研究的背景在于广州市“1+1+N”政策体系的逐渐成型,统一了广州城市更新三年实施计划、五年行动方案和十年改造规划顶层设计的指引性蓝图,不仅为推动广州城市更新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也使广州旧改项目更具备可操作性。其中“1+1”指《关于深化城市更新工作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广州市深化城市更新推进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N”就当前来说指多个配套政策文件。

广州市老干部活动中心位于广州市越秀区麓景路,历史悠久,在广州地区老字号较多、岭南市井文化较浓、传统城市格局保存较完整,在广州旧城中独具特色。这里同时也存在着老城区中的一切问题:街道狭窄、通行不便、空间拥挤不堪、人口密度高、市政设施落后、建筑形式及功能不能满足现代市民生活的需求。市民对居住条件改善的呼声很高,地区的保护与发展已提上政府为民办实事的日程。

2 方案设计研究点的选取——广州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场所

针对城市更新的研究,我们选取多个地块,尝试寻求适合不同地块特点的更新模式,并选取实际工程进行研究。

选取实际项目地块为广州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场所改造设计施工总承包项目,项目位于广州市越秀区麓景路1、3号,恒安路与麓景路交界,南侧为内环高架路,北侧与西侧皆为居民住宅,东侧为麓景路。

项目为既有建筑改造,对原有建筑内部及局部加建部分进行消防设计,优化建筑物周边消防车道,对建筑物外轮廓不作改动。项目总用地面积约9404m2,此次改造总面积约24371m2。本次改造含活动大楼、发展大厦和辅助楼。本项目通过拆除基地内部分附属建筑,保留主体建筑结构和外部轮廓,改造原活动场所,达到消除安全隐患,理顺交通疏散,提升老年人活动场所质量的目的。本项目为市老干部活动中心,为特定的老干部活动场所,只对特定人群开放,不对社会开放。

原有的建筑风貌尽管仍有岭南建筑的历史印迹,却因自身无序性长态势,显得杂乱粗造,与理想中的岭南建筑相去甚远,因此对现存元素的扬弃,以及对岭南建筑场景的理想性升华,是本次选址研究的实现背景。

从现状调研来看,原建筑节点开放空间没有经过系统化设计,现有的绿化不足以构成城市景观节点,造成整个沿路界面形象残旧,公共空间缺乏,市民活动不能有效进行休闲活动。节点立面残旧,外墙有局部脱落,室外空调机凌乱,破坏了整齐的沿街立面,如图1所示。

图1 建筑区位

社会生活活力不足,近年来随着中心新城区的吸引,此地块设施陈旧,人口活跃程度减弱,重建活动中心的活力迫在眉睫。

3 方案改造设计理念框架——文化、社会、经济及生态四大理念(如图2所示)

图2 设计理念

针对广州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实施整体格局保护原则,确定“小规模、渐进式、多元化、微循环”的保护更新方法。广州各城区都在努力探索更新的道路。本次改造更新方案设计正新一轮旧城保护运动的有益探索。

(1)文化理念。原广州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建筑及庭院,作为传统“岭南文化”的物态载体应得以延续;本次改造含活动大楼、发展大厦和辅助楼及与周边建筑形成的旧城肌理应得以保护;严格保护建筑之间的空间尺度、组合、高低开合等格局,原建筑特有的岭南形式空间、遮阳防雨、通风形式作为可识别的地域文化特征应得以发展[1]。

(2)社会理念。广州市老干部活动中心长年形成的邻里关系是不可复制的社会资源;尽管社会活动和形式的结构和规模发生了变化,以群体活动为单位的“共享空间”的传统社交模式在当代仍有价值;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岭南建筑所形成的“私密—公共”空间属性应该重新定义[1]。

(3)经济理念。此地块不追逐商业利益,探索创造新活动场所的可持续商业模式,不求密度最大化,但求提升旧城土地潜在价值;不求短期的、单纯的商业效益,但求长期的、综合的效益平衡;文化产业应成为旧楼保护的主要支撑产业[1],适当引入部分休闲经济项目,强调在继承中发展,通过建筑部分功能的转变,使用地功能从低效益向高效益转换,提高经济效益,用以增强活动中心活力,满足城市有机生长、协调发展的规律。

(4)生态理念。作为实施的总承包项目,从规划到施工实现生态保护理念,建筑作为一种可再生的资源而不是作为一次性的工业化产品;通过技术集成,寻找合理的资源和能源利用技术[1];庭院组合的建筑空间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城市公共建筑类型。

4 建筑更新的策略——对比方案中探讨更新办法

(1)保护型更新:对现状较好的传统岭南建筑,根据保护原则,采取修缮与修复的方式,实施院落整体保护[1]。

保留传统岭南建筑院落布局;传统建筑式样;尽量保存传统构件;采用节能型屋面、墙体、地面。

(2)恢复型更新:对部分被破坏的岭南建筑采用部分修缮、部分重建的方式,新旧结合,取得风貌协调[1]。

保留建筑部分传统建筑。通过更新创造延续的合院空间,采用洁净能源,利用地形高差,功能可变,尽可能保留旧城肌理。所以开发地下空间的利用,建筑风格相统一,标志性的重要建筑保持原来的风格,如图3所示。

图3 改造后的出入口

(3)重建型更新:对已经全部被改建和破坏的岭南建筑采用新建方式,以新代旧,追求肌理一致。

广州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属于权属明确,以围绕内庭院为中心的设计,既保持了旧城肌理又适合现代生活的需求,同时新建筑强调体量与功能上的模式化与适应性。以新型建筑模块为基本单元,组合成多种空间构成模式,形成与旧城肌理相符的建筑空间。尊重街区原有建筑,延续传统街区肌理,以内中庭为核心,运用新技术、新材料,为街区加入新功能,建筑形式尊重原建筑结构体系,新的建筑功能赋予建筑新的形式,建筑新陈代谢焕发新的活力。以核心交通筒布置功能,充分利用地下空间,用空间序列方式创造宜人的活动环境。

经分析本次广州市老干部活动中心采用三者结合的更新办法。深入调查居民的生活习惯、商业形态、人文景观文化,从人的审美需求、心理需求出发营造一个绿色的活动空间,保留具有岭南建筑特征的庭院,具有岭南气候特征遮阳形式的条形窗户,充分开发地下资源,更新立面元素,保持岭南建筑特征的同时融入新的元素,注意地块中有保留的建筑,探讨新老庭院及新老建筑间混合共存的通用模式;提倡建筑功能混合区及建筑的功能应变性。

5 方案设计综合对策

(1)建筑设计对策。改造策略以院落为基本更新单元,保持周边建筑肌理不变;保留原建筑框架结构体系,继承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体系“墙倒屋不塌”的优点[4],支撑和维护体系分离,保持空间划分的灵活性;重建型更新方案中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植入模数化单元更换丧失历史信息,并对景观不利的建筑细部;采用环保的新型建筑材料,但色彩与传统灰砖协调;遵守建筑高度分区控制规划,保持原建筑尺度,局部二层、三层的部分应退后于庭院界面;同时建筑布局灵活,适应功能的改变。

建筑改造首先拆除原建筑搭建的部分,拆除裸露室外的空调及广告等,如图4所示。根据规划对整体进行更新,设计通过添加细部整饰立面,通过将周边景光引入建筑内,对建筑立面开窗比例进行调整,通过对建筑裙楼比例的控制,使低层建筑与高层之间达成和谐,建筑立面采用白色为主,辅以长条形窗户,产生流动的空间,避免全部玻璃幕墙化,通过建筑玻璃与光线产生的变化,弱化建筑实体的感觉,立面横线线条呈现流动的立面意向,间隔深浅色,体现出水平舒展的建筑形态,让人产生岭南建筑意向,完美诠释岭南建筑的精髓——通透、采光、隔热,如图5所示。

图4 改造前的建筑立面

图5 整体效果

(2)生态技术对策。实施太阳能利用与岭南建筑一体化:被动式太阳能建筑、主动式太阳能、制冷空调、热水系统;围护结构光伏发电系统,窗户玻璃采用隔热通风;改造和修缮设计中提高围护结构的节能水平,按照岭南地区的节能计算进行节能计算,屋顶结合太阳能光电板、植被化屋面设计;墙体采取隔热系统;并满足隔热系数,采用自然采光通风;保证房屋日照间距;外窗和庭院可增加可调控遮阳系统[2]。

自然采光、自然通风、隔热、建筑遮阳是本次改造的重点。建筑设计中开设顺着夏季主导风的通风口,把室外凉风引入室内形成穿堂风,适当开启天窗,形成环形通风效果。庭院设计中借鉴岭南的园林庭院设计,狭长阴凉的小巷,共同谱成一曲别具岭南特色的欢快小调,展现岭南建筑的水巷风情,增加庭院水景,重塑活动场所,并以水景、小憩路、绿化景观将开放、内向空间串联,以求达到亦文、亦休闲、亦美景的效果,如图6所示。

图6 生态庭院

(3)建筑设施更新对策建议。针对岭南地区的气候特点,夏季炎热多雨,建筑更新改造过程中着重考虑给排水系统,更新过程中以院落群为单位设置地下集水或集粪井,加大庭院干管的埋深和设置少量的泵站。

改造借鉴新建建造的海绵城市设计经验,实行雨污有机分合、排渗结合的院落排水系统:设置雨水渗井,保证地下水回灌;其次连接雨、污管线,当渗井溢满时,让雨水排入污水系统。

6 结语

城市更新改造建筑作为广州城市发展的重要节点,既是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创新举措,更承接着改善城市小环境、提高旧城区城市活力的使命。城市改造更新离不开城市更新设计的理论及实践经验的总结。通过建筑更新外部形象展示岭南地区独特的建筑风格,通过庭院的重塑,对建筑景观形象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赋予这些设计深厚的历史文化,使岭南文化底蕴根植于活动中。因此,通过建筑更新背景研究、城市更新的方法论研究、城市更新的技术对策的创新性研究尤为重要,促进广州城市活力,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

猜你喜欢

城市更新岭南庭院
忆岭南
防止大拆大建!广州正式发布城市更新5个指引
定调!广州城市更新由国企主导!
回到庭院
城市更新,让生活更美好
雨岭南
庭院
庭院中的童年
TOD/城市更新
不辞长作岭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