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未成年人社会教育专业化路径探析

2021-05-31徐燕萍

江苏教育 2021年8期
关键词:课程化社会教育未成年人

【摘 要】做优质而有效的社会教育,应以“未成年人社会教育是一种文化实践”为理论观照,以“文化实践课程化”为社会教育专业化路径,打造“大教育”“真学习”运作体系。在分析未成年人社会教育课程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可以明确未成年人社会教育课程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文化实践;社会教育;课程化;未成年人

【中图分类号】G77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27-0029-03

【作者简介】徐燕萍,江苏省苏州市平江中学校(江苏苏州,215000)副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苏州市实事项目“未成年人社会实践体验站综合服务平台建设”领衔专家及项目课程负责人。

“大教育”是一种覆盖完整生活全领域的教育供给。“真学习”是一种有持久动力、高效策略、自主调控的学习状态。新时代到来,教育供给侧的结构型转轨也悄然启动。基于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三个实践”学习理论,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知识”“学习”和“教育”的界定,“未成年人社会教育是一种文化实践”这一理论假设应运而生。苏州市实事项目的经验告诉我们,文化实践课程化是一种社会教育专业化路径。优质的未成年人社会教育,需要有专业力量介入,要走课程化的道路,用课程思想来科学系统地研制、设计、组织和指导实践活动。

一、未成年人社会教育课程的基本特征

(一)社会教育课程具有文化传承和创新价值取向

当前,在一般情况下,建构课程体系主要有六种价值取向:一是经典承接,例如国学、文学、历史;二是知识传授,例如数学、物理、化学;三是技术训练,例如劳技、职业技能;四是文化传承和创新,例如生活、道德、综合实践;五是艺术,例如音乐、美术、戏曲;六是体能竞技,例如足球等体育专业训练。面对不同的价值取向,课程的结构和形态是完全不同的。社会教育课程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创新价值取向的综合课程,并主要是一种文化实践活动的课程。

(二)社会教育课程具有生活化实境形态

社会教育坚信杜威“生活教育”的理论假设,真正有效的教育是生活化、实境化、活动化的教育。所谓生活教育,有两个层面:一是结合生活实境认识世界,认识自我;二是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学校教育倡导的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仅在第一层面展开,把抽象概念情景化、直观化,还没有真正回归生活。社会教育的文化实践,弥补了学校教育的短板,使教育和生活真正融合在一起,促进了人的优质全面发展。

社会教育课程生活化形态,要坚持结合社会现代化育人需求和未成年人的心理生理特点,选择生活中的主题,让未成年人学习认知,学习使用工具,学习交往,学习自我控制,走前人的文化之旅,并且回归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思考自己的社会责任,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三)社会教育课程具有综合主题活动结构

一般而言,课程结构有两大类:一类是以知识和技能为核心的逻辑结构,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形成循环,循序渐进。另一类是以综合实践为核心的主题结构。社会教育课程的综合主题活动结构是一种登山式的学习方式,让学习者参与活动,按一定的路线去攀登目标。当学习者完成所有学习目标后,就如同登上了山顶,会产生“悟”的感觉,原来世界很大,自己渺小,就会反思自己的经验和行为,重新认识世界和自己。这就是文化之旅,就是文化承接和创造的过程。

日本学者佐藤学教授指出,每个人都生活在三个世界,即物质世界、精神世界和自我世界。三个世界对应着学习的三种实践:认知世界的实践、文化实践和自我意义建构的实践。社会教育活动是以文化实践为主的学习活动,有综合性、活动性、自主性、反思性特征,是一種非指导性的交流体验活动过程。社会教育课程是一种受教育者发展的可能性平台,并不是强制性的规训。优质的社会教育课程是一种未成年人喜欢的课程,是一种文化润泽的课程,是一种具备反思性、批判性的动态过程。

二、未成年人社会教育课程的实现路径

(一)未成年人社会教育课程实现的三个关键点

未成年人社会教育的优质化,是未来社会教育化、教育社会化优先研究的方向。目前,未成年人社会教育课程化的议题还在起步阶段,优质化的过程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但首先要在以下三个关键点上发力。

1.明确未成年人社会教育的责任主体和实施单位。

未成年人社会教育的责任由谁承担?政府是第一主体、责任主体,负责政策层面、法规层面和组织层面事务。实施单位应该是社区或者学区、学校、文化机构、司法、民间社团、家庭等组建的联合体。

要健全两个组织机构:一是以社区或学区为单位的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联合体,负责课程的实施和评估;二是建立由课程专家、资源单位、社会志愿者、社团组成的咨询协作委员会,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课程方案的规划设计、学习工具和场域的提供等方面,进行科学的、可操作性的设计,使课程优质化的进程有序推进。

2.确立未成年人社会教育课程的基本框架。

未成年人社会教育课程的组织者、设计者和指导者要确立未成年人社会教育课程的基本框架。可以根据资源特征和学情特点,选择适配的主题活动课程基本模型,即认知探究式模型、问题解决式模型、反思批判式模型、信仰践行式模型、赋予经典现实意义式模型。主题活动型课程的资源特征决定活动内容,要和模型相一致,不同的主题要选配不同的模型。主题活动型课程又要和未成年人年龄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相吻合。针对年龄低的未成年人,游戏方式可以多一点;年龄大些的未成年人,其认知条件相对充分,应该采用知、情、意、行相结合的方式。

要明确主题活动类型课程模型的基本环节:其一,让未成年人明确学习活动的具体目标,激发未成年人主动参与文化实践的意向和情感;其二,分阶段参与活动实践,课程方案的设计要以学习过程呈现为主;其三,自我意义建构,也就是经验的炼制。不管哪种模型,最终都要让未成年人提升到理性层面,形成智慧,学会自控、自律、自理。

3.有效开发和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

社会教育资源是丰富的、分散的、多元的,要靠教育工作者去开发、组织和利用。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等物质文化资源,节日民俗、仪式教育、家风传承等非物质文化资源,都是丰富而有内涵的教育资源。可以建立社会教育工作志愿者团队,组织未成年人一起参与资源开发,实现人类文化的传承。

随着人工智能、信息技术进入生活,进入学校,课堂在发生变化,学习也在发生变化。网络是一种工具,使用工具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因而,在社会教育资源配置过程中,要结合网络的使用来进行法律意识教育、信息筛选和价值判断,以此助益技能学习,使网络工具充分发挥正能量效应,加速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二)未成年人社会教育课程实现的三个步骤

未成年人社会教育应该是全社会形成合力的、受到制度和法规保障的、具有社会约束力的社会教育,应该是一种科学的具有课程化体系的非指导性教育,应该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立足在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交汇点上的发展性教育。未成年人社会教育课程的实现,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初步完成未成年人社会教育区域化的课程框架体系,制定出未成年人社會教育的指导纲领和课程模块,明确社会教育课程的总目标。细化出具体分段目标,制定出实施的策略和方法,明确组织和检测等操作性问题,在内容选择和课程模式方面提供典型范例,供未成年人社会教育运作者参考。

第二步,以社区为单位,建设起一个未成年人学习型组织,采用菜单式的资源供给方式,用情景主题学习、境脉主题学习、网络混合主题学习,沟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建立起未成年人社会教育课程优质化体系,动员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艺术馆、体育馆等资源单位,建设基地的基础课程和发展课程,保障未成年人社会教育的优质性和科学性。

第三步,把社会教育的受众对象范围从普通未成年人视域拓展到全域,建设学习障碍未成年人、智残体残未成年人、心理障碍未成年人、行为矫治未成年人乃至覆盖所有未成年人的课程体系,使社会教育更富有全纳性、特色性和实效性。建设完善的网络学习体系,让学习成为未成年人的主要生活方式,让更多的社会教育志愿者参与未成年人的社会教育,让未成年人社会教育课程更科学、更完善、更适切、更优质。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2]佐藤学.教育方法学[M].于莉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课程化社会教育未成年人
对“家庭教育课程化”的认识、探索与建议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谈小学阶段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形式的结合与创新
中学技术学科STS的实施研究
预防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刑事政策研究
浅谈社会教育中的古筝教育优化
未成年时期阅读推广研究
浅谈班级主题课程与环境区域的有效运用
论思想政治课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校园文化“课程化”构建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