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初衔接评价一体化的实施路径与效能分析

2021-05-31李琴钱建江

江苏教育 2021年8期
关键词:评价标准

李琴 钱建江

【摘 要】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以全面质量观和全方位育人观为评价导向,建立指向学力发展的评价标准,搭建指向教学变革的数据平台,完善指向整体育人的应用机制,走出一条小初衔接教育评价一体化的实施路径。在实践评价一体化的过程中,区域教育生态逐渐得到改善,具体表现为区域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显著提升、区域教育影響力不断扩大。

【关键词】小初衔接;评价标准;数据平台;应用机制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27-0019-05

【作者简介】1.李琴,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教师发展中心(江苏苏州,215008)副主任,高级教师,苏州市名教师;2.钱建江,江苏省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苏州,215004)教研员,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从五个坚持出发,要求改革学生评价,并明确指出,“通过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完善德育评价、强化体育评价、改进美育评价、加强劳动教育评价、严格学业标准和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苏州市姑苏区长期以来坚持指向全面质量观和全方位育人的评价导向,通过建立指向学力发展的评价标准,搭建指向教学变革的数据平台,完善指向整体育人的应用机制等创新举措,走出了一条具有姑苏特质的小初衔接教育评价一体化的实施路径,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评价一体化的实施路径

(一)建立指向学力发展的评价标准

学科教学质量如何进行科学、有效、全面的评价,不仅涉及课堂教学的改进,更对学生成长起着导向与规范作用。姑苏区通过建构学科核心素养及学科质量标准,打破单一性、扁平化和短视型的教学评价困局,通过构建完整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客观评价各学科的教学质量,并以此为依据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促进小初教学实现有效衔接。

1.以理念指引标准研制。

我们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的“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去”的要求研制评价标准,广泛宣传“教育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学科质量标准必须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必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等核心理念,始终紧紧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将学科质量评价从过度注重学业质量转向关注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从追求功利转向追求育人价值,并依据学生在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应该达到的学科发展程度要求,探索研制了各学科质量标准。

以语文学科为例,我们从内容维度、能力水平和素养维度三个方面构建小初语文学科监测指标体系,形成《姑苏区小初语文质量监测评价标准》,从三大维度入手进行具体设计:内容维度共设计 “语文积累” “阅读”和“习作”三个“一级指标”;能力水平共设计“了解与识记”“理解与分析”“运用与评价”“获取与检索”“整合与解释”“反思与评价”等若干个“一级指标”;素养维度共设计“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体验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若干个“一级指标”,以此测评学生的能力水平。

以内容维度的三个一级指标为例,“语文积累”借鉴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指向学生“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六级能力目标,侧重考查学生语言材料的积累和运用水平。“阅读”打破以往阅读测试必考“课内阅读”的惯例,借鉴PISA 阅读测试的认知维度,通过“文学类文本”“信息类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三大类文本的阅读,重点考查学生的三种基本阅读能力的表现。“习作”以开放式命题方式,着重考查学生选择材料、构思表达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书写的情况,具体从“内容选择”“结构安排””“语言表达”“文本呈现”四个项目考查学生在叙述能力上的表现。

2.以标准推动教学转型。

近年来,姑苏区基于小初衔接教育的区域实践背景,重点研制小初学科质量评价标准,六年级与七年级命题逐渐走向一致。借助一体化的监测评价标准,有效引导教师共同分析、研讨学生在不同学段的能力发展目标,以评促教,提升教学效益。

评价标准和监测标准的推出,让全区教师看到了不同学科核心素养的独特内涵,明晰了学生核心素养在各学科维度上的分解过程和落实要求,为引导教师深入开展“苏式课堂”教学研究,深度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有效促进小初学业质量衔接提供了有力支撑。标准的推出,推动了姑苏教学生态、教师发展模态、学生成长状态的转型。基于标准的学科质量监测逐渐成为区域教学生态的风向标,成为教育决策引导服务的指示牌,成为基层学校跟进教师发展、跟进教学改革步伐的坚实阶梯,成为教师主动改进教学行为、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的驱动力。

(二)搭建指向教学变革的数据平台

在当下这个人工智能时代,姑苏区建设了“区域学科质量监测数据平台”,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手段解读学科教学,真实反馈学生各类发展指标,深度挖掘学科监测结果的价值,通过搭建数据平台、改变评价方式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已经成为现实。

1.用数据实现定性定量分析。

“区域学科质量监测数据平台”将原本单一的统计评价模式转变为面向学生、教师、学校、管理者的多元与多维度数据平台。智能化的平台建设能够为学校提供深层次诊断、甄别的分析工具,并形成分析报告。平台提供不同权限的监测数据开放功能,辅助各个管理层级基于质量监测结果分析数据、发现问题、跟进改进,充分发挥监测数据运用的效度,为各个层级提供科学合理的教育决策依据。平台还能够聚焦每一个学生的微观表现,记录监测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数据,通过可视化数据的多样态呈现,使用者能够以科学、审慎的态度进行数据的整理、分析与研究,对教育现象进行思考、审视与追溯,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改进与提升。以语文学科六年级质量监测为例,学校管理者用相应账号登录本平台,即可清晰查阅关于本区域、本校、本班在语文学科不同的内容维度、能力维度和素养维度板块的整体达标率,比照分析,及时发现优势、查找问题,为学校后续教学改进提供有效支撑。

2.用数据探索多元个性评价。

区域可以通过平台,实现学科质量监测的多维度诊断,既能通过各类数据的分布和各级指标的统计来辨析监测工具的科学性、合理性,也能通过细化指标分析,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汇总、概括,使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更加丰富、全面、系统和准确。借助平台数据,还可以逐步实现对区域质量监测数据动态、持续的跟踪分析,对学生进行不同时期变化的多维度跟踪评价,逐步实现对学生进行个性与发展性评价,为初中教师提供有效的评价参考。以英语学科六年级质量监测为例,学校管理者和执教教师能借助可视化图表,直观了解本校英语学科在知识领域和能力领域的实际水平和发展空间。

3.用数据推动教师精准施教。

要实现大数据驱动下的精准施教,势必要建立一套基于大数据信息平台的完整操作步骤,其中包括精准教学目标设置、精准教学内容安排、精准教学活动设计、精准学习行为测评以及最终的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同时构建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教学大数据采集模式。线下数据采集依托传统学业质量监测,用以了解区域内学生的整体情况。而线上数据则依托大数据监测平台进行实时采集,通过横向与纵向的精准对比,形成个性化的质量分析,促进有证据的教学改进,使教师从传统的经验教学走向科学教学,实现精准施教。

(三)完善指向整体育人的应用机制

所有的教育理念与辅助措施最终都指向人的培养,我们依据当下全面育人的评价要求,设计了多维、综合的评价标准,借助大数据诊断,精确而完整地对每一个学生进行跟踪。为保障小初评价一体化的有效落实,我们还完善了指向整体育人的应用机制,确保理论落地,实践运用。

1.质量监测机制。

为促进小初衔接教育评价的一体化深入推进,营造明亮、健康的区域教学生态,区域内部对监测的程序、方法、途径等进行反复论证,形成“调研学习、方案制定、平台研发、信息入库、标准研制、工具研制、监测培训、监测实施、扫描网阅、数据汇总、数据分析、报告撰写、结果发布、结果运用”14个集规范化、专业化、科学化、实证化于一体的专项监测实施环节。

区域内创新推进常态专项监测实施项目,严格按照学科监测指标体系进行监测工具研发,研制了学科常态监测流程图。工具下发学校后,以区教师发展共同体为单位完成项目实施,及时汇总监测结果,分析并撰写专项分析报告,同时根据需要进行针对性反馈和跟进性调研。常态监测的实施,进一步完善了区域学业质量监测的体系架构,形成全员与抽样结合、全面与专项交织的立体监测网络,逐渐实现区域学业质量监测全覆盖。所有监测,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导向,以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为根本点,着力把质量监测的落脚点回归学校,推动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2.校本应用机制。

每轮监测过后,我们进行基于实证的大数据分析专题培训以及基于数据平台监测结果的校本应用研究培训。精心组织关于工具与《姑蘇区学科核心素养评价标准》之间有效关联度的反思性研讨,如组织监测与评价专题分析会、监测中典型案例跟踪研究与信息发布会等。基层学校和教师在各类活动中逐步感受、接受、喜欢上学科质量监测应用培训,因为这个监测不再是“一张随意的试卷”,不再是“考的都不是要教的”,这个评价也不再是“分数排排队”,而是学校与教师完成职业使命、成就学生成长的同行者与助推器。同时,我们还推行基于监测结果运用的跟进式改革举措,基层学校针对监测结果表现出来的校际、班际、学科、学生间的各种差异进行深入研究,充分挖掘数据背后的因果关系,坚持问题导向,从解决短时间内必须解决、能够解决的小问题入手,制订务实的、可量化的改进措施。

3.项目式跟进机制。

依据监测结果,我们不断开展大数据背景下的跟进式教学管理改革项目的实践研究,在优化与验证中,以阶段性的方式螺旋式逐级推进,在推进过程中,形成了区、校两级学科教学质量预警机制,依据监测结果的反馈,对发展缓慢的学校、班级给予针对性扶持,帮助学校查找关键问题,明确真正的“薄弱点”,有序扭转学生发展缓慢的现状,促进薄弱学校学科教学质量逐步提升。

在上述机制运行的基础上,我们精心编纂学科质量监测报告,全面公布监测标准、监测工具及双向细目表,以及更为详尽的监测数据分析和区、校学生在各个学科监测维度上的具体发展情况,基于大数据深刻剖析学生在各科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引导教师反思教学行为,推动学校管理层优化管理模式,促进学校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二、评价一体化的效能分析

小初一体化学科质量评价与管理体系的构建和运行,使区域教育生态发生了显著变化。

1.区域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2020年苏州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姑苏区质量分析主报告数据显示,与2018届毕业学生学业测评数据进行追踪比照,本区域2019届、2020届毕业学生学业测评数据逐年上升,各科百分等级呈全面进步态势,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语文学科提升1.6分;科学学科提升2.3分;数学学科提升3.5分;英语学科提升3.8分。原本相对较弱的部分学科都有较大提升,逐步向优势学科转变。

区域学业水平的全面上升,离不开小初衔接教育评价一体化实施的建构、升级与落实。以小初衔接教育评价一体化实施提档升级区域学业质量监测工作,深化数据结果运用,撬动质量提升;依托“教科研融合建设基地项目”深入推进小初衔接教育区域实践,全面推动了区域教育质量的提升。

2.学生综合素养显著提升。

在小初衔接教育评价一体化实施的引领下,苏式课堂发生显著变化,课程内容更加综合、更加开放,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学习过程。在苏式课堂的浸润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显著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发展迅速。2020年苏州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姑苏区学业质量主报告表明,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动力等学习品质方面提升明显,区域学校教学支持、人际支持情况逐年向好。

2018年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义务教育学生学业质量分析报告显示:在2018年江苏省义务教育学生学业质量监测中,区域学生学业质量水平均超全省、全大市平均水平,区域学生在“高层次思维水平” “品德行为素养” “内部学习动机” “学习自信心”等综合指标方面均有一定优势。

3.区域教育影响力不断扩大。

小初衔接教育评价一体化的实施,强化了对监测结果的区本、校本应用,姑苏教育在监测研究方面同样取得了丰硕成果。在近几年苏州大市的优秀监测教学案例评选活动中,姑苏区获奖比例一直名列前茅,获得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高度认可,并多次应邀在苏州市召开的优秀教育教学经验介绍活动中做大会交流。

展望未来,姑苏区将依托小初衔接评价一体化的纵深推进,进一步扎实管理、扎进课堂、扎根教师,研究具体问题、明确跟进路径,全面服务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建立基于过程的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教育生态,姑苏教育永远在路上。

猜你喜欢

评价标准
“校企合作”携手完善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的技能考核方式
构建建设类高校图书馆特色信息资源库评价标准
高等教育教学评价模式初探
传统媒体内容供给侧改革的三条路径
基于加权结构复杂度的角色挖掘评价
谈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缺失的原因及解决策略
现行研究生教育评价体制下的优秀学位论文培育策略思考
小学英语教学的普遍现状及对策
浅谈广告摄影的创意与发展
高职软件技术实训考核评价标准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