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渗透中华玉文化的实践研究

2021-05-23方秀维

教育·综合视线 2021年2期
关键词:齐国典故中华

方秀维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旨在发挥以中小学课程教材为载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功能,而道德与法治正是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课程。初中生的文化基础,除了强调习得性知识和技能,还应涵养文化自身蕴含的核心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就包含了玉文化,且积累了丰富内涵,在传承华夏文明中有重要价值,将其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意义重大。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渗透玉文化的意义

1.拓宽学习视野,提高文化涵养

玉文化历经数千年发展,积累了礼仪文化、道德文化、审美文化等内涵,既能让学生了解佩玉的礼仪传统和文化寓意,并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与审美素养,又能通过玉的相关文学的学习增强人文底蕴素养。

2.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劳动技能

玉雕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特点,其发展也与科技进步密不可分,将其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活动中,适当组织学生称玉、设计玉、模拟雕玉能激发学习热情,调动劳动积极性,增强劳动技能。

3.塑造健康人格,促进全面发展

古代就有“君子比德于玉”的看法。孔子将儒家思想与玉相结合,提出玉有“仁义礼知信天地道德忠乐”十一德。董仲舒认为“玉有似君子。玉至清而不蔽其恶,内有瑕秽,必见之于外,故君子不隐其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取之玉也”。许慎则概括为“玉,石之美者,有五德。”

一是,“润泽而温,仁之方也”,即仁爱品质,既包括人们的亲善关系,又包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二是,“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即正义品质,寓示忠诚坦荡。三是,“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即智慧品质,比喻深谋远虑。四是,“不挠而折,勇之方也”,即爱国品质,蕴含勇毅、不屈不挠的精神。五是,“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即廉洁品质,告诫严于律己。道德与法治教学渗透这些品质,能达到以文育人的效果,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认同感。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渗透玉文化的策略

1.渗透玉之典故,培养学习兴趣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相关典故,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课堂沉浸度,还能提高学生运用典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自身发展。

例如:有关“玉环”的典故。战国晚期,嬴政曾派人送一枚“玉连环”给齐国,并对齐国道:“无人能分开连环上的两个环,齐国人足智多谋,能否解开呢?”想以此试探齐国虚实。齐国王后知道后,拿铁锤把玉环打碎了,并回复已遵命打开连环。嬴政因此认为齐国有“宁为玉碎”的精神,于是不敢再存伐齐之心。八年级上册《国家利益至上》或九年级上册《凝聚价值追求》教学时渗透该典故,能激发学生热情,领略中华民族的独特智慧,使之有兴趣了解中国古代史,也能领悟到维护国家利益需要智慧和力量,从而增强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又如:《淮南子》介绍道:“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服,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即人们常说的“化干戈为玉帛”)八年级上册《以礼待人》或九年级下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渗透该典故,能使学生体会中国历来就是“礼仪之邦”,应礼尚往来,努力营造和平友好的生存环境。

还有诸如“和氏璧”“完璧归赵”等典故,或是表达对国忠诚,或是表达卫国担当,都与“爱国”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吻合,使之渗透于九年级上册《凝聚价值追求》或八年级上册《勇担社会责任》的教学中,能为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勇于担当等品质助力。

2.渗透玉之诗句,厚植人文底蕴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相关诗句,不但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能厚植学生的人文底蕴素养,从而更好地培育学生的优秀品格。

在教学七年级上册《和朋友在一起》时,可以在课堂中引入荀子《劝学》中的“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或明代儿童启蒙书目《增广贤文》中的“珠沉渊而川媚,玉韫石而山辉。”使学生明白人或事物能相互感应,潜移默化,在生活中应结识真诚友善的朋友,促进自身的成长进步。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旨在引导少年坚持努力以成就梦想;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旨在帮助学生养成勇于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不断磨砺意志。其中,在教学《少年有梦》或《增强生命的韧性》时,可以在课堂中引入《礼记》中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或张载《正蒙》中的“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后人将它演变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使学生懂得若不努力学习,就难以懂得道理,成就梦想,成功需要不断地刻苦磨炼。

在教学七年级上册《发现自己》时,可以在课堂中引入白居易的《放言五首》中“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该句以通俗又不失哲理的语言,表达了正确认识人或事需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判断,不能仅凭某一時段、某一事件就得出结论。

除此之外,《诗经》中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可运用于七年级上册《发现自己》的教学中,使学生体会他人评价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也可运用于九年级下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教学中,使学生感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十分必要的。

初中阶段是少年到青年的生命进阶过程,随着生理和心理的不断发展,他们渐渐开始探索友谊、理想、未来等。道德与法治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在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华玉文化是几千年华夏文明的智慧结晶,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和渗透,能培育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新的兴趣点,并培养出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核心素养的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齐国典故中华
蜗牛的故事
典故逸事龙文鞭影
老马识途
远水救不了近火
楹联牌匾上的典故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闻鸡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