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价值体认目标 整合红色教育资源

2021-05-23詹茂钎

教育·综合视线 2021年2期
关键词:研学红色活动

詹茂钎

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切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小学阶段具体目标中,价值体认内容为:通过亲历、参与少先队活动、场馆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获得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培养对中国共产党的朴素感情。我校充分结合本地教育资源,开展爱国主义综合实践教育活动。

一、红色遗址寻足迹,亲历先辈的光辉历程

福建省尤溪县是中央苏区县,其中坂面镇有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尤溪口镇有东方军尤溪口阻击战遗址,西城镇有东方军红四师师部旧址等等,学校所在地梅仙镇有更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

梅仙镇具有丰富的革命历史。1932年至1934年间,东方军和北上抗日先遣队曾驻扎在汶潭、梅营、坪寨村,至今遗留下大量的红军标语,现有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旧址和红军第三军团政治部旧址保存完整。南平沙县尤溪游击队在梅仙丈际村设地下交通站,开辟地下交通线,交通员接待往来的游击队员、秘密传递信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49年7月4日,尤溪解放前夕,二野五十一师副师长王根培由南平市樟湖坂镇转道尤溪县西洋村,而南平军分区司令林志群率领的部队从南平市土堡峡进入尤溪联合乡,二支部队会合于梅仙镇源湖村,为解放军进入县城做好准备等等红色资源。学校每年开展巡访先辈足迹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重温当年的艰难抗战历程,把本地的红色资源列入活动方案中,设计相应的活动路线:有北上抗日先遣队路线,有地下交通站路线,有解放尤溪路线等等。组织学生走进抗战时期遗迹、革命历史纪念展览馆,寻访地下交通站,重温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体会红色光辉历程。

二、红色故事代代传,根植爱国爱乡的情感

1941年底受中共闽江特委委派,任南沙尤边区特派员的余维新同志,以教员身份为掩护到尤溪梅仙小学,开展地下革命斗争,余维新是南平市土堡乡菖上村人,毕业于南平剑津中学,1938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曾任南平后谷铁工厂党支部书记,南沙尤边境第一任党支部书记,1942年4月不幸在梅仙小学被捕,在敌人狱中坚贞不屈,于1942年5月壮烈牺牲,年仅28岁。他就是我们爱国主义的活教材之一,为我们梅仙小学的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我校于1992年5月多方搜集资料建成的“余维新烈士纪念室”,又于2019年10月提升“红色基因传承纪念室”,成为我校重要的红色教育主阵地。我们学校充分利用这一厚重的红色文化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一是每年清明节我校都组织优秀少先队员利用节假日到菖上村祭扫余维新烈士陵墓,在烈士墓前举行入队宣誓等。二是每学年新生入队把参观余维新烈士纪念室当成一次必修课。三是学校要求全校学生对余维新烈士事迹要“三会”,分低中高年段实施,低年段的学生知道余维新烈士的事迹;中年段的学生会说余维新烈士的故事;高年段的学生会写参观余维新烈士纪念室的观后感。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爱校、爱乡、爱国的情感。

三、红色活动巧引领,体验多元多彩的教育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17版)指出: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组织方式。要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突破时空界限,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密切合作。因此,学校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红色文化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每项活动之后都让学生把过程做成电子材料存档。

一是开展颂读红色经典活动,感悟革命红色文化的魅力,举办传统“红色经典诵读”比赛,举办红色经典阅读讲座,开展“红色文化培育我成长”等主题班会。阅读红色经典书目,如《小英雄雨来》《铁道游击队》《闪闪的红星》《红岩》和《青春之歌》等,深刻体会抗日根据地儿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地和敌人斗争的优秀品质,感受革命者的崇高精神境界和思想光辉。

二是充分利用传统节日,与本地红色资源相结合,让学生领略红色思想精髓,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有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清明节少先队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缅怀革命先烈,做时代新人”主题活动。以“我们的节日———清明节”为主题出一期手抄报。还组织三至六年级学生参加“网上祭英烈”活动,了解“我们的节日———清明节”活动的意义,并利用“网上祭英烈”互动平台,进行网上祭奠、发表祭奠感言等等。

三是开发红色经典特色课程。在广泛发掘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基础上,以“尤溪研学旅行活动”为契机,举行红色教育系列活动。其中有红色书籍群文阅读活动、红色经典演讲、红色故事手抄报比赛、红色路线设计比赛等等,从而激发师生对革命传统的敬畏感和传承的使命感。

学校还倡导师生利用读写结合方式,把红色教育活动过程和实践内容以教育叙事的形式写出来,每年编辑成册,写成红色教育故事。“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我们编辑了相应的校本教材《红色记忆》,设计了三个栏目:一是相关相片资料,有红军北上抗日路线图,有红军标语遗址,有全镇地形地貌图等等。二是文字史料收集编撰,有中央苏区的介绍和延伸,有红军激烈的战争故事,有余维新烈士的英勇事迹等等。三是收集当地红色歌曲和民谣,让学生传唱。校本教材目的是促进红色教育的常态化开展,点燃青少年爱国主义火种,传承红色基因,培养忠诚、担当的新时代少年。具体要求三至六年级每学期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课程不少于5次,让每个学生都能记住家乡的这段光辉历史和可歌可泣的故事。

四、校园环境巧创设,营造基因传承的氛围

学校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建设80平方米的“红色基因传承纪念室”。纪念室设计从梅仙镇红色革命路线图入手,按时间顺序设计三个红色教育区域,一是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二是抗日战争时期,三是解放战争时期。每个时期都展示当年革命路线和革命历程,展示当年革命故事和珍贵史料,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呈现。特别专门开设了影像区,播放本土红色題材的影像、视频资料,组织学生在活动课或班队课观看爱国经典影视剧。利用网络资源展播全国各地的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让革命传统教育入脑、入耳、入心。观看结束后进行影视赏析,开展主题大讨论,写观后感等等活动,有效提高了学生强烈的革命情感,增强他们对祖国、对人民、对党的热爱之情。

五、研学旅行广利用,推进区域资源整合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一项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相衔接的创新形式,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学校所在地县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指导意见,建立了十几个市县级的研学基地。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红色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活动,将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提升理性思考;通过集体食宿,带给学生家庭生活不能给予他们的交流和感受,帮助他们学会宽容、交往和互相帮助,也初步体验军营生活,感受军营生活的规范、有序和严谨;通过拓展培训,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在活动中交流,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团队合作精神;通过统一的穿着红军服装,再走红军路,传承红色基因,学习红色文化,体验长征的不畏艰难、顽强奋进精神,磨炼学生意志品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有效开发红色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FJJKXB19-844)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研学红色活动
“活动随手拍”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快乐研学之旅
红色在哪里?
《红色系列之一》、《红色系列之二》
基于研学旅行的地理综合思维培养例析
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
追忆红色浪漫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