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黄䗪虫丸对原发性肝癌瘀血阻络型患者AFP-L3、VEGF、TGF-β1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2021-05-21戴朝明

浙江中医杂志 2021年5期
关键词:阻络瘀血原发性

戴朝明 靳 松

温州市中医院 浙江 温州 325000

原发性肝癌以腹痛、黄疸、进行性消瘦为主要表现。本病早期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经发展为中晚期,对此类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等介入术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1]。肝癌发生及发展依赖于新生血管形成,表现为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显著升高,通过预防血管新生已成为临床治疗的重要思路[2]。笔者采用大黄䗪虫丸治疗肝癌患者瘀血阻络型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纳入2019年6月至2020年3月因原发性肝癌(瘀血阻络型)于温州市中医院就诊的患者共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中男24例,女12例;平均年龄49.49±4.83岁;平均病程2.26±0.34年;临床分期:Ⅱ期25例,Ⅲ期11例;Child-Pugh肝功能分级:A级23例,B级13例;病理类型:胆管细胞型26例,肝细胞型10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13例;平均年龄49.15±4.50岁;平均病程2.47±0.29年;临床分期:Ⅱ期23例,Ⅲ期13例;Child-Pugh肝功能分级:A级24例,B级12例。病理类型:胆管细胞型25例,肝细胞型11例。两组一般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诊断及纳入标准:诊断标准:原发性肝癌[3]:患者右侧胁肋部疼痛,消瘦,体重进行性降低,腹部可触及包块,血液中甲胎蛋白持续大于400μg/L,腹部CT提示肝脏占位。瘀血阻络型[4]:患者胁肋部刺痛,肌肤甲错,身目黄染,腹部膨隆,舌质黯红或舌边瘀斑,脉弦涩。纳入标准:符合原发性肝癌,有乙肝病史,肝内肿瘤均单发,年龄18~75岁,预计生存时间大于6个月;患者拒绝手术治疗;纳入研究前均告知研究风险,签署知情同意者;初次接受系统治疗者;肿瘤分期Ⅱ~Ⅲ期,Karnofsky评分大于60分;中医证属瘀血阻络型者。

1.3 治疗方法:对照组:所有患者单纯采用西医治疗,接受核苷酸类药物抗乙肝病毒,TACE术操作时指导患者取仰卧位,选择Seldinger法穿刺,局麻成功后开始股动脉穿刺置管,缓慢置入无菌导管直至肝总动脉,行造影检查,根据肿瘤数量、体积及动脉支配情况选择插管,依据顺序经导管注入化疗药物,先后注入130mg/m2剂量奥沙利铂注射液、50mg/㎡剂量注射用盐酸表柔比星,然后注入碘化油注射液,介入完成后常规予护肝、护胃止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大黄䗪虫丸(江苏颐海药业,3g/袋,国药准字Z32020987)口服,3g,2次/天,口服。两组均治疗4周。

1.4 疗效标准和观察指标:疗效标准[4]:完全缓解:治疗4周后原有病灶消失;部分缓解:治疗4周后原有病灶体积减少,直径较前减少30%;稳定:治疗4周后原有病灶体积降幅不足30%,未出现新发病灶;疾病进展:治疗4周后病灶增幅20%以上。观察指标:①比较两组治疗前(TACE术当天)后(TACE术后4周)血清甲胎蛋白(AFP)、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糖类抗原CA199水平,样本离心处理后统一采用生化免疫流水线(罗氏coba8000)测定;②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浆VE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ELISA法测定;③比较两组不良反应。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分析,计量资料均符合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总有效率统一采用卡方检验,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25.03±3.51a 17.52±2.87ab例数36 36 AFP-L3(%)治疗前23.07±3.94 23.43±3.67 AFP(ng/ml)治疗前738.06±79.06 740.89±78.29治疗后16.08±2.15a 11.81±1.87ab治疗后69.03±6.09a 27.17±3.85ab CA199(kU/L)治疗前42.03±4.27 41.62±4.08

2.2 两组治疗前后TGF-β1、VEGF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TGF-β1、VEGF比较(±s,n=36)

表2 两组治疗前后TGF-β1、VEGF比较(±s,n=36)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GF-β1(μg/L)治疗前42.16±5.39 41.62±5.81治疗后26.14±3.85a 16.94±2.74ab VEGF(pg/ml)治疗前50.02±6.75 49.61±6.95治疗后29.46±3.61a 20.62±3.12ab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完全缓解15例,部分缓解17例,稳定3例,疾病进展1例,总有效率88.89%;对照组完全缓解9例,部分缓解16例,稳定6例,疾病进展5例,总有效率69.44%。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观察组出现骨髓抑制2例,胃肠道反应4例,发热8例,肾功能损伤1例,周围神经损伤1例,发生率44.44%;对照组出现骨髓抑制4例,胃肠道反应7例,发热14例,肾功能损伤2例,周围神经损伤2例,发生率80.56%。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肝癌可归属于中医学中“黄疸”“癥积”等疾病范畴,病位在肝,情志不调、饮食不节、湿热外感等均是发病的重要因素,上述因素可影响肝脏疏泄功能,导致气机失调;气机不畅则痰浊内生,痰浊日久不去又可影响血行,引起瘀血,因此中晚期患者常表现为瘀血证。大黄䗪虫丸对于瘀血引起的癥瘕有较好疗效,土鳖虫、虻虫、水蛭、蛴螬有破血化瘀、散结消肿功效,合用时则化瘀之力增;熟地黄、生地黄均有滋补肝肾、养血生精功效,前者善于养阴生精,后者则凉血止血之力强;桃仁活血化瘀,加强全方化瘀功效,且可润肠通便;黄芩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可清解血分热邪;苦杏仁宣肺化痰;白芍养血疏肝、柔肝止痛,具有较好的止痛作用,与熟地黄合用则补血之力增;甘草调和药性。

AFP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最敏感指标,正常情况下其数值极低,当发展至肝癌后其数值水平可明显升高,且随着病情恶化AFP可逐渐升高。AFP-L3是肝癌细胞特有的标志物,对于肿瘤血管浸润及转移情况评估有较高敏感性。VEGF可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及增殖,为肿瘤转移提供条件,阻断新生血管形成已成为疗效评估的重要指标。随着肿瘤分期发展,中晚期肝癌患者TGF-β1升高可促进癌细胞浸润,并具有免疫抑制及加强炎症反应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血浆VEGF、TGF-β1、AFP、AFP-L3、CA199水平更低。观察组联合大黄䗪虫丸,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笔者认为大黄䗪虫丸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内容[5]:①阻碍血管新生,抑制肿瘤细胞增殖;②降低TGF-β1水平,预防癌细胞转移,降低化疗不良反应。综上,笔者认为对于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术患者而言联合大黄䗪虫丸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阻络瘀血原发性
超早期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经活血化瘀法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卒被损瘀血候”导引法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通心络胶囊在气虚痰瘀阻络型中风早期应用研究
护理干预对新生儿足部采血后瘀血减少的影响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1例报道
原发性肝癌脑转移一例
中医辨证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7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