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凸显广播人物报道独特性的采写技巧

2021-05-19肖佳佳

新闻世界 2021年5期
关键词:独特性广播

肖佳佳

【摘    要】广播人物报道作为广播媒体的“拳头”内容,只有充分发挥其优势,才能够吸引听众,留住更多听众。广播人物报道的独特性是吸引听众的不二法门,要凸显广播人物报道的独特性,让广播人物报道出彩,必须在人物独特性的选择、细节的选择以及音响的选择上下功夫,防止千篇一律。

【关键词】广播;人物报道;独特性

人物报道是主题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广播报道來说,故事是非常有利于其传播的内容形式,也很考验采写者的功力。一篇成功的广播人物报道,既要符合报道需求,又必须凸显人物的独特性,让人物独一无二,特色鲜明。广播报道以声音为载体,转瞬即逝,要吸引听众,提高报道的影响力,需讲究采写技巧,精心刻画,让人物形象深入人心。

但长期以来,广播人物报道常常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如,用加班加点、舍小家为大家来展现“爱岗敬业”,导致故事刻板化,人物个性化不足。  凸显广播人物报道独特性的采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采访中挖掘人物的独特性

报道中人物的选取应该在具备新闻性的基础上挖掘独特性。挖掘独特性可以有多个维度,包括不同的故事、人物性格、工作方式,甚至职业病等。

例如笔者在报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者的时候,选取故事的角度是“哭”。着重描写一名工程建设者,40多岁的北方汉子,因为一个关键节点艰难按时完工,在庆功宴上双手颤抖、激动落泪的场景,以此来展现建设者们的付出:

魏锋端起酒杯的手颤抖了许久,话还没说,眼圈已经发红:因为这个桥不通,整个渠道都得跟着往后推。想到当时多难多难,压力就在吃饭的那一刻释放了出来。

再比如报道某法官的先进事迹,笔者没有采用“5+2”“白加黑”式的人物故事,而是选取了一名“楼道法官”的故事。李红星基本不加班,但是连续5年名列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民事结案第一,案件调解撤诉率在80%以上。靠的就是开庭间隙在楼道里和当事人沟通,很多案件在开庭前得到了调解。

能够在众多故事中挖掘出南水北调建设者和法官的独特性,是因为笔者在采访上下了功夫。

首先,采访之前尽量多阅读人物的相关材料,不单单是被报道人的材料,还包括整个行业的从业特征等,从“常规”中更容易发现报道对象的“不寻常”。

其次,尽量选择被采访对象相对宽松的时间,以充分了解。如,笔者采访南水北调建设者,特地选取工程接近尾声的时段,一方面是建设者们基本完成了任务,内心相对放松;另一方面,眼看工程即将完工,自己即将离开,人在这个时候也更愿意回顾和表达。

第三,给足报道对象进入状态的时间和选择合适的场景。虽然在采访之前笔者都会和被采访对象说明报道的方式、沟通需求等,但因为双方是第一次见面,再加上很多被采访者不适应记者录音用的采访机,最开始的沟通可能会比较艰难。

笔者一般会先从对方最熟悉的话题切入,如介绍一下自己的工作内容之类,另外跟随报道对象到其工作的地方,这样更有利于他们进入最佳状态。

如采访北京最北端的水文站站长田国生,笔者花了一个上午时间和田国生来到他每天工作的河边“闲聊”,聊出很多精彩的故事。

二、编写中突出人物个性化细节

想要让人物形象生动有个性,在写稿的时候应该有所侧重,不能采到什么写什么。在这方面,笔者采用回顾的方法。每次采访完回来,先想想交流中有哪些让自己觉得意外、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细节,往往能打动自己的,才能打动听众。

细节可以最精简有力地讲述事实、传达意义,比直接叙述更令人印象深刻。比如笔者写一个中国女孩远赴意大利打工,用“困极了眯着1秒钟”的幸福感来突出工作的艰辛:

第一份工作是杂货店理货员,每天脚不沾地工作 12 个小时。有时候困极了,在仓库干活间隙站着眯了 1 秒钟,短短1秒钟,强烈的幸福感竟然到现在都忘不了。

通过这个细节,受众自然能体会到其中的不易。

为了让细节更有说服力,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包括利用数据,强化对比,适当夸张,营造画面感,以及引用特色语言等。

首先,利用数据突出想要强调的信息,要选取有特色、能说明问题的数字。比如疫情期间笔者采访运送涉疫医疗废弃物的突击队员,印象最深的是消毒的频繁,报道中就突出用数字展示这个特点:

10个小时的出车时间大概分成三部分,路程三分之一,消毒三分之一,剩下的时间在搬运医疗垃圾,为了防止交叉感染,去每家医院和处理站前后,都需要对车辆和人员进行全面消杀,一个晚上最多的时候要消杀16次。

每晚“10个小时的出车时间”已经能够表现人物工作时间长,“消毒三分之一”“消杀16次”,也就是说,3个多小时在做消杀工作,结合报道前面提到的一个晚上得换7、8套防护服,以及搬运涉疫医疗废弃物—“高峰期每家医院的医用垃圾重达200到300公斤”“每天晚上装满车大约是140个纸箱”可以看到特殊时期、特殊工种不但累,而且危险性很大。

其次,细节的对比,也是凸显人物特征的常用方式。比如笔者采访北京市密云区某村第一书记帮助村民脱贫,就通过农户前后营收的对比体现这位第一书记的实干。

(以前)几百斤也卖不出去,亲戚朋友的介绍介绍卖那么点,剩下卖不了再送送人,前年冬天坏的得有四五十斤。今年早就卖光了,一斤能卖8块钱。

第三,夸张手法的运用。通常见于采访对象的夸张式描述,往往能让语言更生动有趣。比如笔者采访清扫炮竹皮的环卫工人,在描述烟尘很大的时候,他说:“那烟大得,就像扔进了颗炸弹”,这样夸张的描述,比“不怕脏不怕累”感染力强得多。

第四,营造画面感。如果采访对象本身的讲述自带画面感,在报道中应该保留。比如疫情期间笔者采访被完全封闭管理的电网调度员,他讲到妻子送来的衣物里放了一封信:

(田晓雷说)信中告诉我,她和孩子也都很好,让我安心工作。还附带着女儿的一幅画,上面是清新碧绿的荷叶,映衬着荷花。上面还有我妻子写的“映日荷花别样红”七个大字。

第五,直接引用特色语言。有些采访对象本身语言生动幽默,在广播报道中直接引用,能够原汁原味地呈现人物特点,再好不过。比如笔者采访北京最北端的水文站站长田国生,他用一段顺口溜来形容水文工早年的工作状态,一听就令人印象深刻:

我85年参加工作,村里头给这点儿人编了个顺口溜,说“远瞅像逃难的,近瞅像要饭的,一打听是水文站的。”尤其冬天背着仪器设备,扛着杆,是不是像逃难的?

想要找到这样的典型细节,一方面在采访的时候记者应该主动观察,观察被采访对象的精神状态、衣着、动作、说话习惯,观察他的工作环境、物品摆设等。

比如笔者有一次采访消协维权人员,交流过程中看到他办公桌上有一个写满日程安排的台历,我们就围绕台历上安排的事务聊开,沟通过程非常顺利,报道也以这个台历为开头展开故事。

另一方面,采访过程中要积极追问,引导被采访对象举例子。例如采访密云贫困村农户,笔者会详细地问他们扶贫政策实施前后各种农产品的售价变化、销量变化,以及收入变化。采访水文工,笔者会问他们,觉得最苦的是什么时候,有没有想放弃的时候?引导被采访对象讲具体的数字,讲具体的例子。

三、采制中运用音响烘托人物特征

音响是广播报道的特色,合适的音响运用不但能增强可听性,而且可以提供很多语言之外的信息,并且有时候比直接用语言表达信服力更强。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们对于自己亲耳听到的事情,更容易相信并引发情感共鸣。运用好音响对于拉近节目和听众的距离也至关重要。

在广播报道中,最经常用到的是环境音响。环境音响可以直观展现人物的工作或生活环境。如笔者报道北京最北端的水文站站长的故事,开头用的是鸡叫的声音。因为在北京城市地区,已经不饲养活禽,听众一听到鸡叫声,就可以感受到人物工作地点的偏远,环境的“原始”。

另外,利用人物活动产生的音响也比较常见。如早些年采访环卫工人清扫炮竹皮,利用凌晨已经稀疏的爆竹声和环卫工人扫把频繁着地的声音相结合,人们兴尽入睡和环卫工人进入忙碌工作的状态差异在声音里就能有所体现。

人物的声音状态也可以配合形象塑造,比如因为工作劳累而变得沙哑的嗓子,因为长期在高分贝噪音的车间工作变得“大嗓门”,因为兴奋激动而声音高亢等。

笔者有一次采访失独老人,老人边弹琴边唱“真的好想你”,寄托对孩子的思念,声音一出,就让人泪目。这篇报道后来也成为中国传媒大学的课堂案例。

想要让报道的音响丰富,记者要“腿勤”,深入采访现场,贴近音响来源。比如笔者为了收录滑冰的声音,自己下到河道里,把采访机放在冰面上;为了收录水声,绕道几公里来到可以近距离接触到水波的地方。

另外,在音响的收录选择上,也需要记者“留个心眼儿”。比如记者在采访燃煤锅炉关停的时候,使用渐弱的音响,让听众有直观的感受。这篇报道也获得了中国广播电视大奖。

在广播人物报道中,要突出人物特征,防止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必须优先选择主旋律下富有人物特色的故事,抓住人物最具特色的细节,再配合恰到好处的音响。有独特性的人物报道才能让听众印象深刻,才能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晓梅.广播电臺人物报道的特点及采写技巧[J].新闻传播,2019(06):214-215.

[2] 张智超. 浅析人物报道的采访与写作[J]. 采写编,2020(04):46-47.

[3] 谢晓玲.浅析典型人物报道的创新[J]. 新闻战线,2018(19):141-143.

(作者单位:北京广播电视台)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独特性广播
周二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六广播电视
周二广播电视
周四广播电视
《娇红记》中飞红形象的独特性
简析门德尔松钢琴作品的艺术特点
中国古典舞的表现风格及把杆训练的独特性
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秘书工作独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