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021-05-11吴欣李楠应斌刘衍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年11期
关键词:挫折教育英语阅读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吴欣?李楠?应斌?刘衍玲

〔摘要〕英语阅读教学作为重要的课型,不仅发挥着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作用,还承担着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的心理功能。本文通过对英语阅读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性的简要阐述,梳理总结了现阶段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尝试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期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达到利用英语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英语阅读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挫折教育;初中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11-0063-04

目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已成为全球范围内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1]。就学校而言,不仅需要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也需要学科教师积极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问题。各科任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起良好的心理品质。对于英语教师来说,英语阅读是很好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

一、依托英语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一)国家对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的要求

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并对学校教师提出了要求:“学校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全体教师都要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2]。

另外,《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英语学科旨在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这一目标的实现,显然也是以学生拥有健康成熟的心理基础作为前提的。因此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关注文本主题意义的深度挖掘,也要关注如何融心理健康教育于阅读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塑造。

(二)英语阅读材料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在英语教学中,阅读课是英语教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学生在阅读英语文本时,会接触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话题的阅读材料,这些材料本身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以及价值取向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发展。初中阶段的学生年龄约为12~15岁,属于少年期,而少年期是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过程。蔡笑岳[4]将这一时期称为“危机期”。“危机期”的孩子面临着生理和心理的复杂变化,这些变化对他们今后心理健康的发展极为关键。因此,接触到的英语阅读材料可能会对他们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影响。这就迫切需要英语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对他们进行引导,使他们在阅读中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发展健康的人格。

二、英语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文本阅读时产生的焦虑及恐惧心理

初中生在英语文本阅读时,由于学习策略的不完善,往往会遇到一些困难。这些困难不仅会影响英语阅读思维,甚至还会妨碍其心智健康发展,从而衍生出阅读中的心理问题。

首先是学生在文本阅读中产生的焦虑心理。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阅读文本中存在大量的生词。初中生在文本阅读中遇到较多生词,而又无法通过上下文语境获得其意思时,容易产生焦虑感。具体表现为:一是对英语文本的完整阅读丧失信心和兴趣;对英语学习产生疲倦感,妨碍学生自信心的建立。二是阅读文本中频繁出现的长难句和语法结构。现行的初中教材和辅助学习资料,为了给学生呈现丰富的主题,文本选材来源丰富,既有改编加工过的外刊杂志,也有原汁原味的英文原著,这会导致初中生在英语阅读过程中碰到超出其语言水平的复杂长句和语法结构。当长难句频频出现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文本大意的理解时,焦虑感也就产生了。

其次是学生在文本阅读中产生的恐惧心理[5]。同样是文本阅读课,学生在英语课上经历的紧张感和压迫感,与语文课相比是截然不同的。英语的语言系统和规律不同于母語中文,这就使得学生在进行英语文本阅读时,需要调动大量的注意力资源去理解语篇信息和意义,这对一部分语言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是极大的挑战。在初中英语阅读课堂中,较为传统的阅读教学是:教师在正式阅读前罗列一串阅读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而后随机点名请学生回答。这种抽查式的阅读活动,无形当中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与其说是“带着问题去阅读”不如说是“带着被提问的恐惧去阅读”。而这种恐惧归根结底来自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欠缺,以及对问答题正确与否的不确定性。除此之外,学生在英语阅读中的恐惧还与教师营造的阅读氛围有关。如果在初中生的英语阅读课堂中,教师过分强调读中知识的建构、读后主题升华的深入探究等,那么学生就会以一种紧张的心态进行英语阅读,整个英语阅读过程非但不利于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还容易加剧学生对英语阅读课堂的恐惧心理。

(二)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缺乏对社会育人因素的深层挖掘

英语教师对所教阅读文本的解读深度,会影响其对学生进行学科思政的渗透效果。有的初中英语教师会认为,初中英语阅读的文本信息量小,可供深度挖掘的社会育人因素寥寥无几,加上该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难以对其展开有深度的主题渗透式教育。有的英语教师则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之下,课堂始终聚焦于学生对各种语言项目的掌握和运用,而到了借主题升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往往是以“贴标签”“喊口号”的方式草草结束。

事实上,处于青少年期的初中生正在经历“社会化(socialization)”的过程,这一阶段是他们“走向社会公共生活,融入现实社会的起点”[6]。学生需要教师帮助其发展社会行为,才能逐渐实现“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根据蔡笑岳[4]的观点,青少年的社会行为包括亲社会行为与反社会行为、利他行为与利己行为、社会疏离与社会合作等几方面。而初中生正处于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的阶段,对自己平日里所表现出来的社会行为尚未察觉或理解仅浮于表面,具体到英语阅读课堂中,学生会对部分文本所折射出的主题意义理解浅薄,容易造成思想觉悟上的混淆。

因此英语教师应该对学生加以社会育人层面的引导和梳理,这样才有可能促进学生建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并树立良好的社会行为,进而帮助其更好地理解形形色色文本中所传达的社会文化信息。

(三)阅读文本承载的文化价值观差异带来的自我认同危机

英语阅读文本通常会涉及不同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因此英语阅读本身就是一个跨文化的学习过程。由于初中阶段学生的跨文化能力还处于有待培养的阶段,往往会在自主阅读时产生一些疑惑,导致他们对自身的身份或已经存在的事物产生怀疑,进而发展成自我认同危机。同时,英语阅读的类型丰富,除了常见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外,还有新闻报道、专题讨论、新媒体语篇以及多模态文本,不同类型的文本在语言结构呈现、作者写作意图、文化价值取向等方面各不相同。初中生在进行英语文本阅读时,由于尚未具备成熟的跨文化思维,大多以中国文化为背景和出发点,这就使其在进行文化对比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难免产生心理上的文化冲击(culture shock),带来文化身份(cultural identity)建构上的困扰,需要教师进行适时适当的文化引导和熏陶。

三、利用英语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针对上述英语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英语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改变现状,分别从对个人、对他人、对社会三个角度切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养。

(一)借助阅读课堂落实挫折教育,提高学生的挫折耐受能力

从对个人的层面来看,英语教师应当意识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焦虑与恐惧,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难以人为控制的客观因素——阅读文本存在的大量生词和长难句。因而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应当侧重培养学生个人在面临这些客观困难時的主观耐挫能力。

挫折教育对于大多数的中国父母和教师来说并不陌生,但在具体落实时,却容易陷入“伪挫折教育”或是“人造挫折”的怪圈。为避免英语教师误解挫折教育的本意,首先,从思想上厘清对挫折教育的认识,即挫折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教会学生如何正确面对挫折,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激发、锻炼其挫折耐受能力,才是教育的意义。

其次,在挫折教育的具体行动层面,一方面,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呈现有关挫折教育的阅读文本,与学生共同探索语篇背后的深刻育人内涵,在此环节中贯彻挫折思想,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逆商(adversity quotient)。例如,教师在教授英语九年级上册(外研版)第三模块Hero时,学生在学习完中外名人诸如邓亚萍、袁隆平、奥德修斯、南丁格尔及其光鲜傲人的事迹之后,可以适当补充一些英雄背后鲜为人知的坎坷故事,让学生在梳理和思考故事情节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挫折观,进而延伸到对自己学习生活的反思,并将其与语篇启迪相联系。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针对特定话题设计模拟现实的读后活动,让学生通过辩论(debate)或是角色扮演(role play)去表演和体验,初步感知真实语境下的沟通障碍,并以此为契机来巩固学生对某一语言知识运用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受挫能力。同时,在学生耐挫力不断生成的过程中,教师要着重进行阅读策略的引领,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在遇到生词和长难句时,作好心理和行动上的准备。

(二)巧设交互活动落实合作教育,树立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从对他人的层面上看,初中英语教师应该意识到发展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对初中生而言,英语作为学生的第二外语,本身极具交际性,且交际功能不言而喻。而交际性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交际观,发展自身的交际能力。随着合作教育的兴起和发展,世界许多国家倡导在教学中落实合作教育。合作教育是班级授课制背景下的一种教学方式,即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组织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7]。近几年来,我国学者也积极探索合作教育在具体学科教学中的运用,倡导教师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活动、转变教学方式等落实合作教育,树立和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初中英语教师可以考虑以下两点。

首先,创设小组合作学习下的阅读活动。小组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性和交际性,着力培养的是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合作能力及交际能力。因此教师在阅读课堂开始前,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并分配相应的阅读任务,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具体来说,教师可以考虑在小组合作的阅读课堂中实施信息沟活动(information gap)。信息沟活动实施的主要目的在于锻炼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换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小组成员通过对信息差异的了解进行阅读信息的交换,并在此过程中主动与其他小组成员合作并分享信息,最终拼凑出整合的阅读信息,从而完成阅读任务。此过程既能提高小组内部成员之间的合作性,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良好交际能力。

其次,创设真实语境下的交互性阅读活动。在进行正式文本阅读教学时,适当地创设语境并设置一些交互性讨论活动,让学生主动去了解和认识身边的同学。同时需要注意,活动创设既要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符合真实语境;又要符合交际性,发展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例如:针对英语八年级下册(外研版)第九模块Friendship的阅读教学,教师可以创设交互讨论活动,并分配具体的任务,要求学生了解班上至少三位同学,同时教师说明具体的了解要求和了解程度。学生在清楚教师的任务后,主动与同学进行互相沟通和了解,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认识,并在此过程中增进学生之间的互动性。这样的交际活动不仅能够锻炼和巩固学生的阅读知识,同时更重要的是,逐步发展和树立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读后环节设置一些诸如小组辩论、小组讨论、小组查阅资料并汇报成果等各式各样的小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意识。在持续的课堂言语交际中,学生可以发展和提高自己的合作意识,以适应未来的社会交往,培养交际能力。

(三)利用英语学科落实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

从社会层面来看,英语教师应当认识到学生之所以在阅读中产生自我认同危机,是因为频繁地接触到异于本国文化的经验与知识,而该阶段的学生社会参与意识欠缺,跨文化意识淡薄,自然在进行文化学习的过程中容易经历认知冲突(Cognitive Conflict)。因而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应当在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之上,着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认同与参与意识。

据有关专家和教师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18个要点的重要性排序统计结果,初中英语学科涵盖了“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领域,“社会参与”主要包括“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两个重要主题。因此,教师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要着重考虑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社会实践能力。

首先是充分挖掘英语阅读文本,加强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英语阅读文本蕴含着丰富的主题,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主题涉及社会、社区等不同方面。因此教师在深刻挖掘文本主题的基础上,可以依托文本主題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例如,在教授外研社版英语教材九年级上册Module 4 Great Inventions时,教师可以基于该课主题进行延伸讲解,引导学生明白个人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自我的成就多大,而在于对整个社会的奉献和付出多少。除此之外,英语教师还可以根据该主题开展学科主题教育的班会,引导学生逐步增强社会责任感。

其次是基于英语阅读材料,布置实践性强的英语作业,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基于英语学科本身所蕴含的实践性,教师可以转变传统的作业布置方式,以实践性强的作业代替传统的死记硬背的作业。英语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其自身的语言实践性特征非常明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布置更为灵活的实践作业。例如:在一单元阅读课完成后,教师基于该单元主题选定一个与社会生活相关的主题(如当地名胜古迹、伟人、习俗等),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资料的搜集和查阅,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课外进行相应的问卷调查、访谈记录等,从而完成任务并进行汇报分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一方面体会到实践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逐步明白树立社会参与意识的重要性。(本文通讯作者为刘衍玲)

注: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SWU1909106)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许孔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探讨与思考[J].河南社会科学,2013(12):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4]蔡笑岳.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5]陈文丽.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渗透[J].当代教研论丛,2016(10):124.

[6]俞国良.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陈淑萍, 王俊相,宿文传.合作教育[M].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1.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715;2.西南大学附属中学,重庆,400700;3.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重庆,400715)

编辑/张国宪 终校/卫 虹

猜你喜欢

挫折教育英语阅读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挫折教育方法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抛锚式教学法在初中英语阅读课中的应用
幼儿教育中如何实施挫折教育刍议
“挫折教育”警示录:强势妈妈为何惨死儿子刀下(下)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