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生希望感对生涯适应力的影响: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作用

2021-05-11李龙珠周敏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年11期
关键词:初中生

李龙珠?周敏

〔摘要〕为探讨初中生的希望感、核心自我评价与生涯适应力之间的关系,以寻找提升初中生生涯适应力的干预方法,采用青少年希望感量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与生涯适应力量表对859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初中生希望感、核心自我评价与生涯适应力两两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其次,希望感对初中生生涯适应力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并且核心自我评价在希望感对初中生生涯适应力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这启示我们,培养初中生希望感并提升核心自我评价能力,是初中生生涯适应力干预策略的重要部分。

〔关键词〕生涯适应力;希望感;核心自我评价;初中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11-0008-05

一、引言

伴随新高考的改革,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具体而言,新高考评价录取的方式更加多元化,高中生可以结合自身特点选择考试科目,教师的培养方式更加强调因材施教、因人施策的特点[1-2]。由此,圍绕中学生开展的生涯辅导、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教育等课程受到各类中学和教师们的格外关注[3]。然而,当前的生涯教育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仅仅对高中生进行短期灌输式的生涯辅导教育,并不能有效地帮助他们做好生涯决策[4]。其次,普遍忽视对初中阶段的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引导和培养,中考之后,有一部分学生在面临职业院校的选择时得不到有效的指导[5]。此外,学生生涯教育的策略定位不准,学生良好的生涯适应能力是学生具有健康的自我认知和积极心理品质的体现,干预的策略应该转向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例如希望感[6-7]。

因此,如果能够在初中阶段引导学生开始关注生涯教育,培养积极的心理能力和健康的自我认知能力,将有助于学生发展出良好的生涯适应力。

生涯适应力是个体因应生涯角色变化并与之保持平衡的能力,被视为个体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获得生涯成功的关键能力[8-10]。Savickas[11]认为,生涯关注能够帮助个体确立未来,找到生涯方向;生涯好奇能够加速个体认识自我和探索职业;生涯控制能使个体拥有选择未来的权利;而生涯自信则能促使个体追求美好的未来并克服困难。希望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核心内容之一[12-13]。其中,以Snyder等学者的研究最为著名,他们认为个体的希望感是包含路径思维和动力思维的一种目标导向思维[14-16]。其中,动力思维让人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某种特定行为,路径思维让人相信自己在做出某种行为后必定会产生理想中的效果[12,15]。Judge、Locke和Durhan[17]对核心自我评价的研究指出,人格特质中包括四个核心特质,即自我效能感、自尊、神经质、控制点。在四种人格特质下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结构,他们将其命名为核心自我评价(core self-evaluation)[18]。已有研究表明,与四个独立变量相比,核心自我评价有着更好的效度,对心理健康和学业表现有更高的预测度,而且模型拟合度也更好,有利于理论模型的构建[19-20]。

生涯适应力受到人口学因素、家庭因素、人格特质等因素的影响[21-23]。例如,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家庭教育资源和学校生涯环境对职业兴趣的形成具有影响作用[24]。而且,希望感可以显著地正向预测学生的生涯适应力[25]。例如,在职业决策效能感上,希望感中的动力因子和路径因子正向预测个体职业决策效能感[26]。此外,也有研究发现,核心自我评价能够正向预测生涯适应力及其各维度[27-28]。例如,具有高核心自我评价的员工对自身的职业发展及工作环节更感兴趣,并愿意对自身职业发展承担责任,对成功应对职业调整并实现个人职业目标更有信心[27]。另外,初中生希望感与核心自我评价也呈正相关关系[29-30]。

综上所述,本研究采用调查法,探讨初中生希望感与生涯适应力的关系,并检验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作用。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采用整群取样法,选取某校初中阶段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纸质问卷1079份,回收有效问卷为859份,回收有效率为79%。其中,初二年级学生456人,初三年级学生403人;男生426人,女生404人,29人性别信息缺失。被试年龄在12~16岁。

(二)研究工具

1. 青少年希望感量表

采用Snyder等编制的青少年希望感量表[12],原量表共有12道题目,其中四道题目测量路径思维,四道题目用于测量动力思维,而另外四道题目为无关题目,不计入测量总分。

本次研究所用的希望感量表为八道题目,删除了四道无关题目。被试所得总分越高,代表个体的希望感越高。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其中,动力思维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9,路径思维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7。

2. 核心自我评价量表

采用Judge等编制的核心自我评价量表[31]。该量表共有12个项目,单维结构。被试所得总分越高,代表个体的核心自我评价越高。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0。

3. 生涯适应力量表

采用基于Savickas的生涯适应力量表翻译的中文版量表[7]。该量表有四个维度,分别是生涯关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生涯自信。采用五点计分法,1表示非常不符合,5表示非常符合。被试得分越高,表明生涯适应力越好。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

(三)研究程序

首先,采用测量工具对调查对象进行现场调查测试,主试宣读完指导语后,被试按照要求开始作答,作答时间控制在30~40分钟。被试测试结束后立即收回问卷,并给予被试一定的物质奖励。随后,进行问卷回收,对问卷进行整理汇总并录入数据。最后,对整理后的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和相关分析,并采用Mplus进行结构方程模型的中介效应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初中生希望感、核心自我评价和生涯适应力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

采用描述性统计和积差相关系数分析方法,对中学生希望感、核心自我评价和生涯适应力及其各维度之间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系数进行统计分析,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希望感与核心自我评价、生涯适应力都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 0.50、r=0.54,p<0.01),说明希望感越高,核心自我评价和生涯适应力的分数也越高。同时,核心自我评价和生涯适应力也呈显著的正相关(r=0.47,p<0.01),说明核心自我评价的分数越高,生涯适应力的分数也越高。此外,在希望感的分维度中,路径思维与动力思维均与核心自我评价、生涯适应力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生涯适应力的分维度中,四个维度与希望感的两维度及核心自我评价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二)初中生希望感影响生涯适应力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相关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潜变量建模方法,檢验希望感对初中生生涯适应力的影响作用。检验结果的标准化结构模型图如图1所示,希望感对初中生的生涯适应力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59,SE=0.026,p<0.001)。

(三)初中生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效应分析

进一步采用潜变量建模方法,运用偏差校正的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法,对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作用进行检验(自抽样5000次)。中介效应模型运行结果如图2所示。首先,建立的中介模型中的各项路径系数均显著。具体而言,希望感对初中生生涯适应力直接效应显著(β希望感→初中生生涯适应力=0.47, SE=0.036,p<0.001);希望感对初中生核心自我评价预测作用显著(β希望感→核心自我评价=0.55,SE=0.026,p<0.001);核心自我评价对初中生生涯适应力预测作用显著(β核心自我评价→初中生生涯适应力=0.22,SE=0.036,p<0.001)。其次,对中介效应进行区间估计检验的结果表明,95%CI为[0.073, 0.172],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效应的置信区间不含0,且直接效应统计显著。因此,核心自我评价在初中生希望感与生涯适应力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并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效应值为20.41%。

四、讨论

希望感与核心自我评价、生涯适应力都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希望感越高,核心自我评价和生涯适应力的分数也越高。同时,核心自我评价和生涯适应力也呈显著的正相关,说明核心自我评价的分数越高,生涯适应力的分数也就越高。初中生的希望感是生涯适应力的显著预测因素,并且核心自我评价在希望感和生涯适应力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成就动机理论可以揭示青少年希望感对生涯适应力的作用过程。具体而言,希望感意味着人对于未来的积极渴求和自我承诺[32]。基于目标导向的希望感,反映了个体具有足够的动力思维去追求目标的达成,也同时具有更高的路径思维去寻求解决的方法,因而这种高成就动机和高期待会激发个体更强的生涯适应力,以获得更高的个人成就[7,33-34]。

另一方面,自我认同理论同样也可以揭示青少年希望感经核心自我评价间接影响生涯适应力的心理过程。具体而言,自我认同理论认为,高自我认同的个体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且在追求和接近目标的过程中会体验到自我价值以及社会的承认与赞许[25,35]。因此,希望感能够激发个体对积极目标的期待和实现,这会带来更高的自我价值感、自我认同感,并获得更高的自信与自尊感,进而提高个体的核心自我评价能力[36]。继而,这种具有高的自我认可和自我价值感的积极自我认知也会带来更高的生涯适应力[37]。

本研究基于横断的调查分析,获得基于相关分析的证据。因此,在分析希望感对青少年生涯适应力的作用上,不具有较强的因果推论性。未来可以继续开展希望与生涯适应力的因果关系研究,可以基于纵向和因果实验设计等研究来丰富这一结论。

最后,基于希望感影响青少年生涯适应力的关系模式,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几点生涯辅导和生涯开发课程建议:一方面,从培养学生的希望感等积极心理品质和优势性格的角度入手,通过开设培养学生希望感的课程,设计教学目标和策略,训练学生对路径思维和动力思维的运用及目标的达成,以激发学生的希望感,从而提高学生的生涯适应能力[38]。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认识自我,合理地评价自我,形成健康的自我认同感,引导其合理评价自己,从而也会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涯适应力[39]。与此同时,在生涯辅导教学和学校管理过程中,围绕生涯适应力为目标的辅导和教育可以采取以下策略:第一,可以开设生涯规划相关课程,引导学生探索自己的未来职业,唤醒学生的生涯关注,激发学生对生涯关注的主动性[40-41]。第二,学校图书馆可采购相关的生涯适应力书籍及学习资料,为激发学生的生涯探索兴趣创造积极的氛围。(注:本文通讯作者为李龙珠)

参考文献

[1]尹达. “新高考”的价值取向、现实挑战与路径选择[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6(4):35-42.

[2]余婷婷.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走班制现状研究[D]. 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8.

[3]刘家伟. 新高考背景下我国普高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的问题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6.

[4]李宝庆,魏小梅. 新高考改革的风险及其规避——基于风险社会理论的思考[J]. 教育发展研究,2017,37(12):22-29.

[5]孙筱琳. 新高考视角下基础教育阶段职业生涯教育的国际比较[J]. 职业教育研究,2021(1):84-89.

[6]卡尔. 积极心理学:有关幸福和人类优势的科学[M]. 丁丹,译.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7]吴洁清,董勇燕,熊俊梅,等. 大学生主动性人格与生涯适应力的关系:成就动机的中介作用及其性别差异[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6,32(5):547-556.

[8]刘柳曦. 高中生性格优势对生涯适应力的影响:自我同一性和职业生涯困惑的作用[D]. 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8.

[9]于海波,郑晓明. 生涯适应力的作用:个体与组织层的跨层面分析[J]. 心理学报,2013,45(6):680-693.

[10]关翩翩,李敏. 生涯建构理论:内涵、框架与应用[J]. 心理科学进展,2015,23(12):2177-2186.

[11] Savickas M L.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areer construction[J]. Career development and counseling,2005(32) :45-70.

[12]黎志华. 大学生希望感的发展轨迹、影响因素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D]. 长沙:中南大学,2013.

[13]刘孟超,黄希庭. 希望:心理学的研究述评[J]. 心理科学进展,2013,21(3):548-560.

[14]刘娟.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弹性与希望感的关系:链式中介作用研究[D]. 漳州:闽南师范大学,2019.

[15]王祥坤. 青少年希望感的影响因素分析[D]. 漳州:闽南师范大学,2017.

[16] Snyder C R,Harris C,Anderson J R,et al. The will and the ways: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measure of hop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1991,60(4):570-85.

[17] Judge T A,Locke E A. Durhan C C. The dispositional causes of job satisfaction:A core evaluations approach[J].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97(19):151-188.

[18]李洪玉,崔英文,何一粟,等. 核心自我评价研究综述[J].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12(3):400-406.

[19]黎建斌,聂衍刚. 核心自我评价研究的反思与展望[J].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12):1848-1857.

[20]杜卫,张厚粲,朱小姝. 核心自我评价概念的提出及其验证性研究[J]. 心理科学,2007(5):1057-1060.

[21]赵小云,譚顶良,郭成. 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问卷的编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29(6):463-469.

[22]常小芳. 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现状及对职业发展教育的启示[D]. 郑州:郑州大学,2016.

[23]赵小云. 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研究[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24]刘立立. 以生涯学习经验为核心的高中生职业兴趣模型的建构[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7.

[25]孙庆民,刘一帆. 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9,27(1):185-188.

[26]宗金莎,李雪平. 高职生希望特质、自尊与职业决策效能感的关系[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5):84-88,105.

[27]姚玲玉. 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与生涯适应力的关系:成就动机的中介作用[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8.

[28]刘毅,程婧楠,梁三才. 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与生涯适应力: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和使命感的中介作用[J]. 人力资源管理,2016(11):225-227.

[29]刘郭熠. 核心自我评价、希望特质与应对方式对高中生学习成绩的影响[D]. 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6.

[30]柏苗苗. 初中生核心自我评价、希望感和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D]. 牡丹江:牡丹江师范学院,2018.

[31]杜建政,张翔,赵燕. 核心自我评价的结构验证及其量表修订[J]. 心理研究,2012,5(3):54-60.

[32]董震. 寻找属人的希望[D]. 长春:吉林大学,2011.

[33]杨丹,梁三才,吴海梅. 大学生成就动机与学习倦怠的关系:希望的中介作用[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2):255-259.

[34]辛素飞,王一鑫. 中国大学生成就动机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1999~2014[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9,35(3):288-294.

[35]安洁. 维、汉大学生民族认同、自我认同与自尊的关系[D]. 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2.

[36]董平.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个体自我认同研究[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8.

[37]龙可心. 中职学生生涯适应力、希望和职业认同的关系及教育对策[D]. 郑州:河南大学,2020.

[38]买盼盼. 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影响因素研究[D]. 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7.

[39]马逸伦. 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及生涯辅导研究[D]. 南宁:广西大学,2012.

[40]刘子荻,白晓宇,张烨,等. 心理灵活性训练对提高初中生生涯适应力效果评价[J/OL]. 中国学校卫生:1-5[2021-03-18]. https://doi.org/10.16835/j.cnki.1000-9817.2021.03.020.

[41]张夕汉. 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及其与认知加工特点的关系研究[D]. 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4.

(作者单位:1. 福建省泉州第一中学,泉州,362002;2. 闽南科技学院,泉州,362332)

编辑/张国宪 终校/卫 虹

猜你喜欢

初中生
基于微课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巧设体验活动,助力大孩初中生成长
“三层七法”:提高初中生三级蛙跳能力的实践研究
巧借数学思想提升初中生解题能力
省考背景下初中生地理识记能力提高的策略探讨
巧用地图培养初中生史料实证意识——以《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为例
省考背景下初中生地理识记能力提高的策略探讨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途径
浅谈如何有效地学习初中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