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2021-05-11盛中华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年11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语文教学

盛中华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中,而语文学科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从四方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解读自然之美,启迪生命力量;讨论为人处世,珍视美好情谊;开展多样化学习,引导正视困难挫折;探讨爱情和婚姻,树立正确观念。这些实践都有利于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11-0067-03

“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新時代的教育要求不忘初心,要求学校和教师落地、落实。在学校里,全员德育,每个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每个教师都应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正确的价值引领。教由心生,每项教育教学工作都应该从心出发,走进学生心灵,触发学生的感受领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在各学科教学、教育活动中,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语文具有工具性、思想性、艺术性、人文性、社会性等特点,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教书育人的必然要求。

一、解读自然之美,启迪生命力量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语文教学有必要将大自然的美和中国人特有的人与自然的精神通道展示给学生。

首先,通过示范和教学活动设计,启发学生对春花秋月、名山大川、朝晖夕阴、风霜雨雪进行观察和感受,认识到大自然是一所大课堂,让人赏心悦目,使人茅塞顿开。带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可以发现乐趣,从而精神舒畅,胸怀开阔。

其次,通过经典诗文的赏析、朗诵和联想,让学生领悟不同的意境,提升自己的境界。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宁静致远,境界开阔,让人感受到强烈的立体美;“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格调清新,意境明丽,让人油然而生对生机勃勃的自然的热爱和赞美;“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精炼利落,有声有色,将早行的情景和旅客的心声写得历历在目,感同身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恢宏壮阔,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不凡的胸襟抱负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广阔壮丽,幽清淡远,抒写了对远方亲人的一片深情;“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宁静闲适,使人心灵澄澈,杂念全无;“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孤独是生命送给我们的礼物,自然总在不经意间给我们慰藉;“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生机勃勃,积极向上,让人产生发挥自己才能的信心和决心;“羡长江之无穷,渺沧海之一粟”,告诉我们人类在时间长河中是渺小的、人生是短暂的,我们应珍惜生命。美好的大自然,精妙的诗句,让学生们陶冶性情,滋润心灵,提高精神境界。

当学生通过语文建立起对这个世界的美的认识时,就容易做到不偏激、不消极,心中有大爱,用爱的目光去发现和创造美。

二、讨论为人处世,珍视美好情谊

中学生自我意识提升,开始质疑父母,喜欢挑战权威。对于涉及为人处世的名人名篇的解读,和对于与人相处的方式方法的讨论,有利于他们理解父母,理解家人,理解友谊,学会表达爱,珍视自己身边的美好,在亲情友情的激励下奋斗拼搏。

例如,教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通过品读、赏析、讨论,可以解析出字里行间饱含的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对亲情的深情讴歌,“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母亲在世的时候,作者并不理解母亲,反而因为自己的倔强、封闭、沉郁,给母亲带来很大的痛苦。母亲逝世后,作者在悔恨中开始理解母亲的痛苦,理解一个母亲的角色定位。学生结合史铁生的文字,对自己与母亲的故事进行回忆、书写和分享,多了对母亲的理解,更加珍惜与亲人在一起的时光。

文章《背影》中,朱自清对父亲送他到火车站,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做了深情描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体会父亲吝于言说的关怀和深刻细腻的爱护。还有《陈情表》里李密对祖母的感恩和孝敬,《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王维对家人的牵挂和祝福,白居易的诗句“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里表达的家人对游子的想念和担忧……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孝敬双亲长辈、关爱家人,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个人的幸福。莫怀戚的散文《散步》的最后,“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朴素自然的场景,静静流淌的关爱,一家人的互相体谅和扶助,温馨美好,感人至深,耐人寻味。

再如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体现出的朋友间的默契和投合,白居易《问刘十九》中“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体现出的真诚,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透露的怅然和祝福,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中“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透露的安宁和信任……这些友情让人动容,细细品读,它们让中学生相信,在人生旅途上,尽管有坎坷、有崎岖,但有朋友在,就能给自己鼓励,给自己关怀,帮助自己度过艰难、黯淡、低谷的岁月。

三、开展多样化学习,引导学生正视困难挫折

中学生学业竞争和压力巨大,各种考试作业,各科挑战往往应接不暇。朋友是中学生的重要他人,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中学生与人相处时会出现各种问题。如果再加上家庭变故,或者自身抱恙,一些中学生常常郁郁寡欢,甚至心理失衡。

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项目式学习——诗人专题探讨研究,给学生一些启示和力量。研究苏轼,读《苏东坡传》,一定会被《定风波》里“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豁达乐观所打动;研究郑板桥,搜集和阅读郑板桥的研究论文,会使学生感受到《竹石诗》里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的百折不挠;研究杜甫,游览四川成都杜甫草堂,体会《望岳》里杜甫“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自信;研究李白,看电影《妖猫传》、电视剧《大唐歌飞》等,对《行路难》里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的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会有更深的理解……

而在时评课中设置诸如“如何看待‘断臂钢琴师刘伟夺得‘中国达人秀冠军”“李子柒:苦难中盛开的花朵,会更芬芳”之类的主题,在辩论课中让学生对于“个人的命运是由个人掌握/个人的命运由社会掌握”“个性需要刻意追求/个性不需要刻意需求”“相处容易相爱难/相爱容易相处难”等进行充分探讨,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激发梦想,如何把个人发展与社会和国家结合起来,如何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难。

学习语文可以启发中学生认识到,無论古今中外,我们和千千万万历史中的人一样,会经历喜怒哀乐,会面临悲欢离合,会遇到不顺和失败,只有坚强面对,才能不断成就更好的自己。

四、探讨爱情和婚姻,树立正确观念

中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育快速,荷尔蒙分泌旺盛,会让他们对爱情有着好奇和期待。不少学生把异性之间的互相吸引等同于爱情;不少学生“谈恋爱”是为了缓解压力,是出于安全需要;部分学生“谈恋爱”是宣告自己的独立;有些学生“谈恋爱”是自我认定的需要;还有学生仅为了“和别人一样”或者“寻求刺激”,真是各不相同。

莎士比亚有言:“爱和炭相同,燃起来,得设法让它冷却。若是让它任意下去,就要把一颗心烧焦。”中学语文教学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和爱情观方面大有可为。遇到婚姻爱情相关的诗文,中学生们很感兴趣,语文教师们也应该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跟他们探讨人生中这一重要而美好的话题。

爱情是自然存在的美好情感。《诗经·关雎》里谈爱情,从鸟儿的成双成对起兴。在爱情中,我们最好的状态是心心相印,而非以物质和金钱为衡量标准。君子对淑女“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以高雅情调为基础,以精神共鸣为目标,大胆追求。

爱情需要真心投入,认清本质。乐府诗《陌上桑》中貌美品端、机智活泼的秦罗敷面对太守的觊觎和邀请,严词拒绝,巧妙奚落,让太守对自己的轻佻举止感到羞愧。《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和焦仲卿真心相爱、誓死相守,如果刘兰芝在与婆婆相处方面更多一些柔情和智慧,焦仲卿更多一些斡旋和支持,可能结局会不一样。

爱情和婚姻是一种牵挂和责任。《项脊轩志》里归有光对妻子一言一笑的深情悼念,《月夜》里杜甫对妻子儿女的牵挂和思念,《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里苏轼对妻子绵绵不尽的哀思和追念,令人动容,给我们诠释了爱情的责任意识。

爱情和婚姻要有所附丽。鲁迅的小说《伤逝》中,涓生和子君冲破封建势力的重重阻碍,追求婚姻自主建立家庭,但他们的爱情未能“时时更新,生长,创造”,最终子君在“无爱的人间”逝去,涓生追悔伤痛不已。《玩偶之家》中,娜拉最终认识到丈夫的虚伪和自己在爱情中的位置而断然与旧生活决裂。

阅读和分析课文,可以让学生们认识到,婚姻爱情是跟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变革相联系的。《简·爱》中简·爱对精神平等的爱情执着追求,引我们深思女子的独立人格和个性自由。《致橡树》中与橡树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望的木棉,让我们看到爱情的热烈、坚贞和平等。而《诗经·氓》里的爱情悲剧,也对学生有所警示:女子不顾父母的意见、家人的劝阻,沉溺爱情,会比男子更容易受伤。

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写周记、写作文,记录或者倾诉自己的内心、情感,教师可以通过批阅及时发现问题,积极疏导,帮助学生解决郁积和困惑。还可以通过诗歌朗诵、书法比赛、戏剧表演、辩论赛等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对情感和心灵的感受能力,对美的鉴赏、演绎和阐释能力,以及与人交流和协作的能力,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编写委员、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研究员程翔先生在《母语教育的文化使命》一书中写道:“语文教育的人格塑造重在熏陶、感染。它可能催人泪下,使人的灵魂得以净化;它可能震撼人,发人深省,催人奋进;也可能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我很认同。

立德树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是教育的主旨之一。语文强调用形象和语言呈现情志,抒发心灵,传承智慧。语文教学中科学渗透心理教育,可以让学生知美审美、豁达感恩,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和健康心理的培养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曹梅静.心理健康教育C证教程[M].广州:广东省语言音像电子出版社,2013.

[2]莫雷,张卫.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

[3]程翔.一个语文教师的心路历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龙岗附属中学,深圳,518172)

编辑/张国宪 终校/卫 虹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语文教学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